《江苏统计》1997.1
增加农业投入
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文/汤立斌
一、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决定农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配置方式和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的总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即数量型和质量型。数量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通过土地、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加,片面追求农产品产出量的增加,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质量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实现农产品产出的增长。
我国农业一直沿用的是数量型增长方式,这种数量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特点和具体的国情有密切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与数量型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相关的宏观经济条件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与农产品的社会需求的变化,使得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势在必行。
二、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于增长农业投入
农业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具备许多的现实条件,必须根据农业生产的现实要求,采取恰当的政策和对策,积极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继续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产权制度,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速多元主体的发育,通过各流通主体的平等竞争,推动农业商品化和市场化;培育健全的农用生产资料市场,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等等。
然而,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于增加农业投入。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
转变,实质上就是要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发生质的飞跃,而只有农业生产力的结构因素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后,农业生产力才可能真正地实现质的飞跃。为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最终都必须为改进农业生产力的结构因素而服务。与数量型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相对应的农业生产力,农民素质差,农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基础设施老化,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科教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增强抗灾能力,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一切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是增加农业投入。农业投入不足是我国农业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农业投入不足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由于投入不足,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失修,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业生产和抗灾能力下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水库1/3以上带病运行,淤积严重,万亩灌区工程,基本完好的仅占30%,报废的占10%,不同程度老化损害的占60%,其中急需维修的占30%。每年因此减少灌溉面积300多万亩。1994年全国农作物受灾累计5733万公顷,成灾2933万公顷,绝产近667万公顷,超过建国以来受灾最严重的1991年,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薄弱程度。
2、由于投入不足,农业科教和农技推广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据农业部对内蒙古、山西等七省区的调查,1994年有220个县级推广机构被撤消改为公司,960个县级和2000个乡级农技机构被断奶,有9000多个乡全部中断农科事业费。1994年国家科委
—17—
专题研究 重要的原因就是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大。1993年农产品收购价格增长13.8%,但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7.9%,加上工业品价格上涨24%,三项合计农民多支出680亿元,人均多支出85元。3、尽快改革农副产品购销体制。新的购销体制要有利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产品收购部门要破除“官商”身份,不能继续以国家的名义谋求部门的利益,要在为农民提供优良服务的基础上开展经营活动;要逐步开放农产品购销市场,使我国农产品市场顺应经济规律。
对30个省、市、地区1993年的科技经费拨款情况调查,除了5个地方与上年相比没有下降外,其余25个地区全部下降,这就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农业科技储备不足,棉粮作物高产、优质新品种和科研尚无重大突破,缺乏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种;农技推广经费短缺,迫使农业科技人员离开农业系统;农民素质低下,长时期得不到提高。
三、增加农业投入的几点建议
农业投入主体的非农化行为直接导致农业投入总量不足,对农业生产力结构因素的改造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而且,一定的总量下,投入结构的合理与否影响着农业生产力结构因素的改造工作,从而影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了改变这现状应做到:
(一)国家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强化对农业的投入。以脆弱的农业为基础的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危险的,国家必须强化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一般说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属于先导性投入,它为农民增加农业投入创造条件,起引导带动作用,如政府利用财政资金,增加农业基础建设投资举办大中型农业基建项目,为农民修建小水利设施创造条件。为此,国家就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把工业增长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是通过压缩非农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使一部分资金流向农业。1994年国有单位非农基建投资约为6168亿元,如果压缩一个百分点用于农业,农业投入就可以增加62亿元;如果按全社会固定资产推算,压缩一个百分点,可增加农业投入150亿元左右,从而逐步增强农业的支撑力,为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供物质基础。
(二)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和投入的积极性。我国农业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农业经济增长、增加农业投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都是纸上谈兵,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关键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这就要做到:1、继续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把国家用于农产品的补贴由流通方面转变向直接补贴给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农产品价格的价格制度要科学测算,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物化劳动、活劳动投入、通货膨胀等因素。、2控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近年来,农业比较利益下降,农民种粮不合算,
—18—
(三)调整农业投资结构,提高农业投资质量,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加强对以下三个方面的投资:
1、加强对农业科学研究的投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力中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推广应用,它将逐步替代传统的土地和劳动资源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使农业逐步从单纯依靠资源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表明,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可以达到很高的程度。本世纪初,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率增长量中只有不到20%是靠技术进步实现的,到了70年代,这个增长量中已有60%-80%应归功于农业科技的进步。目前我国农业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份额仍然很低,仅占30%左右,这是粗放型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源和集中体现。因此,加强农业科研的投资,使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成为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和中心环节。
2、增加农民教育的投资。列宁曾经说过,劳动者是生产力中首要的因素。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最终载体,农业科学技术只有被农民所掌握,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当前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3、强化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世界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完备的农业基础设施系统是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要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我国农业资源的状况和投入能力,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重点主要应集中于三个方面,即农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水利排灌设施建设、水土保持。
(责任编辑:项大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