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核心素养环境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
齐光涛
(陕西洋县教研室 陕西洋县 723300)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发布,核心素养培养逐步成为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灵魂。2018年统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更加突显了培养学生诚信友善、合作担当、法治信仰和生态意识,引导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学会学习,形成能力,这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的公民”。在此大环境下,将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落实已成为每位道法教师的时代责任。这也再次掀起了一场课堂教学革命。课堂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聚焦课堂、高效教学”已然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它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备课、上课、辅导、评价等各个环节。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做一些思考和探索,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践行新课标理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1.要转变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富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新思维和新主张,他们会思考、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00后的他们生活环境和我们截然不同,如果我们还延续以往的教学经验,不愿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当今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任务已不再仅仅是灌输知识,而是要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干自己能干的事。因此新时期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寓教于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把握课程性质、落实课程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初中生正确思维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成为四有合格公民,说到底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落实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否则很难实现课程的德育性质。通过创设情境、活动探究、角色体验、感悟升华等形式来体现课程的情感性,体验性等学科特点,突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对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价值,达到“立德树人”。
3.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011版新课标及学科核心素养指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要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社会天天都在变化,社会热点天天都在发生,比如“一路一带”新成果、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我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在月背成功软着陆等时政材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达到政治认同。因此,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教学应本着“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课程标准》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的组织教学,设定合理的教学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开放的课程,要使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时代性相统一。但教材不是组织教学的唯一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文本资源、音响资源、学生资源、校本资源等,在使用文本资源时,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不能死扣教
22材,照本宣科,也不能把教材撇在一边,搞自己的一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及时恰当地补充新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重新整合,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内容,使时代性、育人性呈现最大化。
二、遵循基本环节,创新教学设计
第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就是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或方法把学生带入与新授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特定情境中。导入新课,可以是时政材料、社会新闻、故事,游戏,小品表演等灵活多样,立即引起学生注意。这是一堂课的开局,一是引人入胜,激发学生情感兴趣和学习欲望,使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二是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必要的过渡和铺垫,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促进科教新发展,第一框,科技发展,教育跨越。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下面的情景材料: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对中兴通讯的出口禁令,美国公司将被禁止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直到2025年3月13日。中兴通讯的主营业务中唯有芯片自给率不足,高度依赖对美进口。美的制裁可谓直击要害。美政府还直言不讳地表示,要遏制中国制造业升级,拖慢《中国制造2025》这一强国战略。学生看完情景材料,我马上提问:材料表明了什么?学生兴趣马上被调动了起来,讨论声、争辩声充满整个教室,我引导学生梳理结论: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自然而然引入课题,也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好了铺垫。
第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新编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很强。课堂上教师要学会放手,当好“导师”即可,大胆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交流探究学习,以此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课前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合作探究内容,可操作性要强,将学生科学分组,一般以4到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理分配探究任务,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讨论交流, 教师发挥好指导作用,参与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教材,组织好必要的讨论,提供必要信息丰富形式多样的案例,设置疑问要恰当,讲究艺术性。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第三、分层展示、师生互动。在前面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谈自己的想法,与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此阶段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依托。
第四、教师点拨、拓展延伸。通过学生展示交流后,许多问题虽已达成共识,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需要教师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概括,朝着预设的教学目标 引导,并对重难点加强巩固,对易混点进行区分,梳理知识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互致心语、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堂进行简要总结,敲定目标重难点,学生互谈感想或收获,可选择学生代表进行重点发言或由学生构建本节课思维导图。
第六 、巩固训练 、反馈提高。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经过训练环节,所以必须要针对重难点,精选习题检测课堂效果,达到巩固新知、反馈提高的目的,注意训练题要有层次性,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