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在青瓷艺术上的成就享誉世界,也是中世纪我国文化艺 国内外陶瓷爱好者、艺术家、史学家一直都在学习、研究和关注北宋官窑。宋代是中国制瓷历 泊优雅的艺术风格和幽眇静定的艺术灵感。宋代官窑瓷更是从造型到纹饰、从胎釉到形制都具 北宋官窑御用礼器为青瓷大系中独具特色的一类。纯天然矿石的选料,精湛的烧制技艺,目前 要求合乎法度,色泽淡雅清幽,莹润如玉,是古人尚玉、师法自然的巅峰之作。透着脱尽脂粉 叹为观止。 回溯千年,探源北宋官窑。南宋文人顾文荐在《负暄杂录》一书中写道: “宣政问京师自 位南宋人叶真在其笔记《坦斋笔衡》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日官窑 早也是唯一的关于北宋官窑建立的记载。也就是说相传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 11 1年),皇帝 生产技术引进京城,举国家之力,荟萃大批瓷艺大师,把我国的青瓷推向了一个巅峰。由此, 御窑。其设置为“朝廷置窑、内府制样、民匠造器、兵士供役”。后人将该皇家御窑称为北宋1 唯供星家御用。清代学者陈浏在《陶雅》中所言: “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能识之者。” 投建的皇家窑D,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垄断的瓷器种类,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在市场上流运 哥窑、定窑合称中国五大名窑。 然而,大名鼎鼎的北宋宫窑却在历史上由于异族入侵而被毁灭。公元1 125年金兵攻陷东京 作为一代名瓷的北宋官瓷存世和烧造时间较短,所制器i111只供朝廷使用,严禁流人民间,所以i 带 曦 ‘ 。=、北宋皇窑的烧镧工艺 由于北宋时期上层社会对北宋官瓷表现出一种持久不衰的迷恋,在 制瓷工艺和艺术诸方面,直到现在仍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地位,所以历代 制瓷工匠都以宋瓷为楷模。北宋官瓷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上有着辉煌的篇 章,凝聚在宋瓷上的文化艺术更是空前绝后。传世品有花觚、琮瓶、梅 瓶、弦纹瓶、盘口象耳瓶、八棱瓶、炉等。北宋官瓷经多次施釉和烧制, 腴润IIII,精光内蕴,官瓷纹片纵横,飘逸流畅,水波粼粼、涟漪道道, 诗情画意,神韵天成。1125年,金兵入侵东京,赵佶忍痛焚书画,毁窑炉, 至今没有发现官窑遗址,烧制工艺成为千古之谜。 三、北宋官窑的窑址 因北宋东京遗址已沉人地下,至今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 关于北宋官窑窑址在何处,一般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官窑即为汝窑。持这种偏见的人认为,由于从釉色、 器形和胎质上看,汝窑和官窑极为相似,因此他们认为“汝官不分家”。 作为宋微宗当时要创造出令他满意的青瓷,在汝窑先试烧也是极有可能 的。笔者非常尊重汝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但需要说明的是汝窑绝 不是北宋官窑。 鉴赏 有可能性,只是还没被发现。它承袭汝 北宋官窑。北宋灭亡,高宗南渡后在杭 窑之精华,为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郊 州置窑于修内司,名为内窑,又称修内 坛下官窑所继承。我们持这种观点,也 司窑。后在郊坛下立新窑,名郊坛下窑。 被中国古陶瓷史研究所证实。 修内司窑在杭州凤凰山下,郊坛下窑在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 杭州乌龟山下。此两窑统称南宋宫窑。 会副会长李知宴在《文物鉴定与鉴赏》 1998年由冯先铭等编纂的《中国 中曾写道: “这是一个不容否定的客观 古陶瓷图典》,在窑口“汴京官窑”条 事实……南宋文人顾文荐在《负喧杂 目中称: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 录》一书中写道‘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 南北之分,北宋后期所设官窑在东京汴 造,名日官窑,顾文荐是南宋时人,《负 梁。宋顾文荐《负暄杂录》有“宣政间 第二种说法,北宋官窑因传世品极 喧杂录》是他晚年写的,他已经休闲在 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日官窑”的记载。 为稀少,加之窑址不明,故而有许多 家,将其一生观察到宋朝社会各方面的 以后明清文献多沿袭此说。南宋官窑有 人持偏见怀疑北宋官窑的存在。实际上 情况写成杂记。他是一个士大夫文人知 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釉色为粉青、 月白色,釉质晶莹润泽,釉面开片纹, 北宋官窑不仅有清晰的文字记载,而且 识分子,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宋代理学、 还有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等传世品相印 文化教育很发达,知识分子都讲究道德 有文献上所描述的紫口铁足特征。证。南宋人叶真在其笔记《坦斋笔衡》 名节。再说顾文荐写书时已到晚年,可 另外早在2O世纪80年代初,上 中还有这样的记载:书中还说南宋有官 以说没有什么复杂的社会关系,更没有 海硅酸盐研究所科学家们的测试和模拟 窑。他明确指出,杭州南宋宫窑是“袭 那种人是人非的个人利益纠葛。从全书 实验,就已经鉴定出北宋官窑的本质特 故京遗制”,就是承袭北宋宫窑而兴建 看,有关官窑的内容只占极小部分,他 征,就地取材,选用河南本地瓷土和原 起来的,考古科学完全证明叶真的记录 没有什么必要去胡编乱造一个官窑来。料配出了北宋官窑的胎、釉。凭着工匠 是真实的。杭州确实有官窑,一个叫郊 他在《负暄杂录》里记录的是北宋快灭 高超的制作技巧和烧瓷工艺,烧出独具 坛下官窑,在2O世纪3O年代就已发现, 亡前的事。北宋和南宋紧挨着,北宋的 风格的北方青瓷,由于胎体内含铁量较 经过多次大规模发掘,现在建成南宋官 事,尤其是北宋晚期的事,顾文荐一定 多,釉层较厚,色调像美玉一样淡雅而 窑博物馆:一个叫修内司官窑,在凤凰 看得很清楚。大名鼎鼎,为宫廷生产皇 光润。科学家们据此承认北宋官窑的存 山麓的老虎洞,经杭州市考古研究所科 帝用瓷的官窑作坊,其产品社会影响很 在。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是父与子的关 学发掘,经专家鉴定,被评为2001年 大,汴京等地的社会上层恐怕不会完全 系,从遗传学讲,有其共同特征:器物 十大重大考古发现。如果北宋官窑不存 陌生,顾文荐有可能看到过。所以顾文 紫口铁足,釉下气泡密如攒珠,釉面开 在,还有什么故京遗制可袭?南宋官窑 荐在《负暄杂录》中说北宋官窑的事不 冰裂纹片,这些均体现了两个窑口的共 也无从说起。南宋文人的记载不仅明确 容怀疑,是可信的。”了北宋官窑的客观存在,也从文献上说 性,验证了“袭故京遗制”的文献记载 1995年由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 是准确的。向器物本身询问是验证北宋 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经耿宝 宫窑是否存在的重要手段,在一定意义 明北宋官窑并非汝窑。 第三种说法,北宋官窑就是北宋汴 昌等57位专家集体审定的“官窑”名 上实物比窑址更重要。京官窑,窑址就在当年的东京城区域。 词解释为:宋代著名瓷窑。有南北之分。 所以,北宋官窑即为北宋汴京官窑, 也就是说,北宋官窑窑址存在于今东起 据文献记载北宋政和至宣和年间,朝廷 它承袭了汝窑之精华,与南宋时的修内 开封西至郑州、巩义沿黄河南岸地区都 在汴京自置瓷窑,专烧宫廷用瓷,称为 司官窑、郊坛下官窑一脉相承,先后存 鉴赏 在。由于黄河发大水的原因,北宋官窑遗址即当时北宋的京 官窑瓷就是专指北宋官窑瓷器,旱已约定俗成,也早已被历 师东京(今河南开封及郑'Jt1部分地区),现已沉人地下七八 史所证实。 米左右。至今日为止,虽然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但是 北宋官窑瓷器在装饰上追求自然本色,全然为素面,既 古人有非常清晰的文字记载,还有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 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的涂绘,在艺术上追求质朴无华、 故宫博物院以及散落在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博物馆、私 淡泊自然的情趣韵昧,多仿古代青铜器、玉器。在器形和图 立博物馆、艺术馆和各地私人收藏家手里的传世品相印证。 案设计中弃繁华纹饰图案,承古朴风范,高穆浑雅。最多只 这些北宋官窑瓷器件件都是国宝,都是稀有罕珍的藏品。将 是以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给人一种静谧和含蓄内敛的美感。 尚存的北宋官窑实物和考古发现的南宋官窑实物对照,确实 反对人为修饰,像山水画中“霞不重以丹青,云不重以彩绘, 是一脉相承,共同的地方很多,相对时间来说,它比汝窑更 恐失其岚光野色,自然之气也”,因此,北宋官瓷以其淡雅 容易了解。尤其是台北故宫清宫旧藏的北宋官窑青瓷25件 清秀、自然大气、含蓄凝重,反映出宋代以宋徽宗为代表的 及南宋宫窑青瓷1 10件传世品,已于1 989年都见诸台北故 宋廷高雅的艺术品位,被世界各大博物馆视为珍宝,为世界 宫博物院编辑的《宋官窑特展》图录。北宋官窑瓷器的实物 收藏家所喜爱,而被千古留传。 客观存在,就是北宋官窑存在的根本依据,充分证实了北宋 官窑即为北宋汴京官窑,遗址就在今臼之开封及郑州部分地 区。也许距离地面只有七八米左右的深处,只是因为自然原 因无法发掘出来,并不是不存在。 窑址的考古发现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不是唯一的问 2盘口象耳瓶 3梅瓶 题。窑址发现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窑址没发现,争论很 多也属正常,但我们可以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目 的是为了最终能解决问题。另外,考古学上的许多问题需要 等待,当年许多著名的瓷器如秘色瓷问题、汝窑问题都是因 为窑址没发现而争论多年,但考古工作者一刻也没有停止工 作,后来因窑址发现,问题就自然解决。在等待过程中我们 不能轻易否定。北宋官窑的窑址也一定能发现,只是需要我 们耐心等待。 北宋官窑神秘的面纱和多舛的命运并不能抹灭其独特的 艺术光辉。在中国制瓷史上,官窑与民窑的区别是封建等级 制度的生动反映。官窑器皿是指官办窑厂专为皇室烧制的御 用瓷器。和民窑器相比,官窑器皿在工艺上精益求精,不惜 成本。多为传世珍品,量少而质高,反映了当时制瓷的最高 水准。就此而言,五大名瓷中其他名瓷,也只能称为汝瓷官 窑、钧瓷官窑、哥瓷官窑、定瓷官窑。然而北宋官窑尤为特殊, 因为它不仅涵盖了广义上的官窑,更是特指狭义上的皇家御 窑,是一个专属名词。以至于在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名窑(瓷) 里,它是一个特指的瓷器种类。对于学术界和收藏家们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