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1 工程布置
本工程采用无坝引水的布置形式,引水口布置于河道弯道凹岸,由引水渠、泄水闸组成。引水渠的作用主要使水流平顺的流入闸孔,泄水闸是用来控制下泄的水量。 5.2.2.2 引水渠布置
为了使水流平顺,增大引水量,减少入渠泥沙及轻微水流对引水口下唇的冲刷,参照已建工程,结合下游输水渠道布置,引水角采用35°。
引水渠宽度与泄水闸相同为6 m。在保证闸身安全的前提下,引水渠的长度尽量缩短,以减少渠道内泥沙淤积,本工程引水渠中心线长度63m。引渠两侧的渠堤以圆曲线与河堤相连,使其成为喇叭口形状。曲线半径左侧为27m,弧长为34.47m,右侧半径为21 m,弧长为27m。 5.2.2.3 泄水闸闸前水位确定
当在渠道侧面设取水口时,引水渠闸前水位将低于渠道水位。此次设计根据水力计算手册3-2-17及3-2-19公式进行计算:
Qm(1v2gh23/2 (3-2-17); sina)b2gH2Q1QQ2 (3-2-19)
式中: Q1.Q2-分别为侧堰首末端河渠的流量;
v2、h2、H2-分别为侧堰末端河渠断面上相应的断面平均流速、水深、和堰顶水头。
经计算河道流量:Q=63.8m3/s,相应水位Z=307.81m,泄水流量为5.0m3/s时,闸前水位为307.80m。 5.2.2.4 泄水闸布置 (1)泄水闸
为了避免水流在转角处发生漩流,泄水闸布置在引水渠内。结构形式采用开敞式钢筋砼水闸。泄水闸底板高程为桥下高程为306.90m。
闸室底板采用平底板,初拟厚度按规范考虑,为闸孔净宽的1/6~1/8,本水闸底板厚定为0.5m。其顺水流方向长度主要考虑上部结构要求布置,经布置计算,闸室顺水方向长度4.0m。
经计算,泄水闸净宽为2 m,双孔, 采用手电两用螺杆式单吊点启闭机,高×宽为2×2m铸铁闸门;
(2)消能防冲
根据泄水闸上下游水位衔接条件,采用下挖式消力池,消力池与闸底板以1:3的陡坡相连接。消力池首端宽度为4.8m,消力池末端宽度为6.0m,总长度为8.0m,池深0.7 m。
消力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U型槽结构。底板厚度0.5 m,末端设排水孔。两侧边墙为悬臂式挡土墙,墙顶宽度0.3m,墙高为2.5m。
池后设50 m长海漫段,铅丝石笼护底,干砌石护坡,边坡比为1:2.5;后接干砌石防冲槽,槽深1.0m,底宽2.0m,边坡比为1:1.5。 5.2.2.5 两岸连接布置
为保证岸坡稳定,改善水闸进、出流条件,提高泄流能力、满足防冲效果和侧向防渗需要,在泄水闸上下游均设有翼墙。
泄水闸上与引水渠相接,下与输水渠相接,结构型式采用悬壁式钢筋砼挡土墙,墙顶宽度0.3m,进水口翼墙长3.55m,出水口翼墙长5.55m. 5.2.2.6 防渗排水布置
闸基的防渗布置主要是确定闸基地下轮廓,包括闸室、下游消力池几部分。由前面布置可知,闸室长4.0m,消力池长8.0m,闸基地下轮廓水平投影为12m。根据莱茵法及地基情况,地下轮廓长度L=C△H,C取4,△H按最大水头差0.5m计,L=4×0.5=2.0m。
排水设施布置在消力池末端4.5 m范围内;梅花形布置排水孔,排水孔下设有反滤,反滤设无纺土工布一层,无纺布下设细砾石,厚10cm。
土工织物作反滤层,应按《规范》(SL/T225—98)的规定,根据颗粒分析试验资料,进行保土性、透水性验算。选择的无纺布规格见表5-3-2。
表5-3-2 无纺布性能表 产品规格 幅 宽 厚度 孔隙度 2(g/m) (m) (mm) (%) 400
渗透系数 (cm/s) 6.2×10-2 有效孔隙 (mm) 0.060 4.0 2.85 91.0 5.3.2 水力计算
5.3.2.1 闸孔总净宽计算及闸门控制计算
泄水闸为宽顶堰,孔口宽度按上游水位307.8m,泄水流量5.0m3/s设计。 当上游水位307.80m,闸门全开,水闸为堰流;水闸过流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QmB02gH
式中:B0—闸孔总净宽(m);取4.0m
Q—过闸流量(m3/s);
H0—计入行进流速的堰上水深(m);取1.0m g—重力加速度,采用9.81(m/s2);
320m—堰流流量系数,采用0.385;
—堰流侧收缩系数;0.8942
—堰流淹没系数;取0.998
—流量系数;取0.385
经计算在上游水位307.80m,泄水闸总净宽为4.0 m,泄水流量5.7m3/s,大于5.0m3/s。
5.3.2.2 下游消能防冲计算 (1)计算工况
本水闸水头不高,采用底流消能形式,消能计算有如下几种工况: 1)、上游设计洪水位307.80m时,下游相应水位 (2)消能计算
消力池计算公式如下:
d0hchsZ
hchcb10.258q2(11)() 2b2ghc320cq2hTh0
2g23cZq22g2hs2q22ghc2
式中:d—消力池深度(m);
0—水跃淹没系数,可采用1.05~1.10;
hc—跃后水深(m);
hc—收缩水深(m);
α—水流动能校正系数,可采用1.0~1.05; q—过闸单宽流量(m2/s); b1—消力池首端宽度(m); b2—消力池末端宽度(m); Z—出池落差(m);
hs—出池河床水深(m)。
消力池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LsjLsLj
Lj6.9(hchc)
式中:Lsj—消力池长度(m);
Ls—消力池斜坡段水平投影长度(m); β—水跃长度校正系数,可采用0.7~0.8; Lj—水跃长度(m)。
计算结果见表5-4-5。
工况 上游 水位 (m) 下游 水位 (m) 307.30 下游渠底泄 量 消力池宽 hT 高程 (m) (m) 3(m) (m/s) 306.60 5.0 4.8-6.0 0.7 hc″ (m) Lj (m) 池长 LK (m) 7.6 池深 S (m) 0.70 (m) Z海漫 长度 (m) 50.0 设计洪水307.80 位 1.383 8.75 0.175 经计算,消力池深为0.7m,池长8.0m,海漫长度为50.0m。 (3)消力池底板厚度计算
消力池底板厚度按抗冲、抗浮要求分别计算。 抗冲tK1qH 抗浮tk2UWPmd
式中:t—消力池底板始端厚度,m;
H—闸孔泄水时的上、下游水位差,m; k1—消力池底板计算系数取0.2; k2—消力池底板安全系数取1.3;
U—作用在消力池底板底面上扬压力,kPa; W—作用在消力池底板顶面的水重,kPa;
Pm—作用在消力池底板上的脉动压力,取hc处流速水头的5%,kPa;
d—消力池底板的饱和重度,kN/m3。
消力池底板厚度计算结果见表5-4-6。
运行工况 底板厚度(m) 抗冲 抗浮 设计洪水引水5.0m/s (全闸局部开启) 0.33 0.15 3经计算,综合考虑消力池底板厚度0.50 m。 5.3.3 稳定计算 5.3.3.1 闸室稳定计算 (1)设计水位组合
泄水闸整体稳定计算水位组合见表5-3-6。
表5-3-6 闸室稳定计算水位组合表 (单位:m) 荷 载 基 本 组 合 闸上水位 闸下水位 上下游水位差 备注 施工完建 情 况 正常挡水 情 况 荷 载 特 殊 组 合 最高挡水 情 况 307.80 307.30 0.5 上游设计洪水位,下游无水 (2)稳定计算
闸室稳定计算包括地基承载力验算、基底应力不均匀校核及抗滑稳定校核。稳定计算分别采用下列各式:
基底应力 PmaxminGMXMY AWXWYfG H抗滑稳定 KC抗浮稳定 KfminV U式中 Pmax—闸室基底应力的最大值或最小值(kPa);
G—作用在闸室上的全部竖向荷载(kN);
MX、MY—作用在闸室上的全部竖向和水平荷载对于基础底面形心轴x、y
的力矩(kN.m);
; WX、WY—闸室基底面对于该底面形心轴x、y的截面矩(m) A—闸室基底的面积(m2);
Kc—沿闸室基底面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f—闸室基底面与地基之间的摩擦系数; H—作用在闸室上的全部水平向荷载(kN); Kf—闸室抗浮稳定安全系数;
V—作用在闸室上的全部向下的铅直力之和(kN); U—作用在闸室底面上的扬压力(kN)。 计算结果见表5-3-7。
3
表5-3-7 闸室稳定计算成果表 (单位:kN-m)
荷 载 基 本 组 合 计 算 内 容 计 算 水 位 抗滑稳定 安全系数 抗浮稳定 安全系数 闸上,m 闸下,m 计算值KC 允许值[KC] 计算值KC 允许值[KC] 平均值 允许值[] 基 底 压应力 kPa 最大值max 允许值[max] 最小值min 不均匀系数 允许值[] 39 110 43 132 35 1.23 2.0 施工完建 情 况 1.8 1.2 正常挡水 情 况 荷 载 特 殊 组 合 最高挡水 情 况 307.80 307.30 1.4 1.05 1.36 1.05 54 110 62 132 46 1.36 2.5 (3)渗流稳定计算
采用改进阻力系数法,计算工况为上游最高洪水位,下游无水,水头差0.5m。地下轮廓线从上游铺盖前端至下游消力池第一排排水孔,水平投影长度15.0 m。地基为无限深透水地基。出口排水孔处设有无纺布反滤层。计算结果见表5-3-8。
表5-3-8 渗透坡降成果表 渗透坡降 允许坡降
水 平 段 闸底板 0.12 0.33 消力池底板 0.13 出口段 0.25 0.33 5.3.3.2 上、下游翼墙稳定计算
上下游翼墙采用悬壁式钢筋砼挡土墙,抗滑稳定及基底应力计算公式及稳定要求与闸室相同。最不利工况为墙后高水位,墙前无水。经计算抗滑稳定安全系数KC=1.9,最大应力max=78.1kPa,最小应力min=41.7kPa,max/min=1.81均满足规范要求。 5.3.4 观测设计
本水闸观测内容主要为水位、流量、水平位移、沉降、扬压力几项。 水位观测,采用上、下游翼墙上设立标尺进行观测,同时也可以对流量进行观测。
沉降观测,采用在闸墩顶部设标点进行,标点位置,顺水流布两排,垂直水流方向在两边孔墩及中孔墩设置。
水平位移在闸室部分的两侧设测量断面,以完建时为基准,定时进行测量。 扬压力观测,根据本水闸的水位变化及地基情况采用渗压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