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杖
“地仗”是指在未刷油之前,木质基层与油膜之间的这部分由多层灰料组成,并钻进生油,是一层非常坚固的灰壳。这部分不仅包括各灰层,还包括麻层、布层。进行这部分工作便为地仗工艺。
在进行地仗工艺之前,还要对构件表面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地仗更为坚固,符合功能要求,但由于构件表面的情况不同,所以采取的处理方法也各异,首先进行砍、洗、挠。
一、清理及基层工艺
1、砍、洗、
砍、洗、挠即是按不同情况, 分别予以或砍,或洗,或挠的处理工作,但都是为被做地仗的表面干净、坚固,有利于和地仗灰牢固接合。
(1)新木件表面处理
一般新木件表层均很干净,按一般情况是可以直接进行地仗灰工作的,但新木件有以下情况的要事先予以处理。
新木件多为新建的建筑物之结构构件,也有个别添配于旧材中的新木件,但大多为前者。由于施工的原因,柱子及椽望等木件常粘有屋顶滴流下来的沥青涂料,应予以清除。另外,传统工艺认为,为使地仗坚固,除与地仗灰本身的材料强度有关外,木基层表面的形状,对接合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即经过刨光的新木面,光滑程度虽能满足审美的需求,但并不利于与地仗灰
的接合,所以要将其进行初步糙涩处理。处理方法:用特制的小斧子,将柱子、大门和其他各板剁上无数斧迹,这样就会更有利于与灰料的接合。其方法与要求为:斧迹深约1-2mm,斧迹距约10mm,斧迹横切木丝垂直,不能顺木丝进行。此项工作使粘合材 料具有足够的黏结力,如传统中使用的净满 调制的灰,则可不砍剁斧迹,但目前使用的地仗材料均配以血料,故砍斧迹十分重要。传统 古建施工,木作转到油作是不考虑工艺搭接问题的,新木件刨光之后又要砍成粗糙表面,实为一种浪费。
(2)旧木件表面处理
旧木件处理所遇情况复杂,木件陈旧的程度不同,包括以前曾进行过油漆和进行地仗处理的旧构件,也有未经油漆的旧构件。有的呈现大面积裸露的明显的木筋及水锈,有的是酥裂空鼓的地仗灰层,有的构件旧油皮尚坚固硬挺。有时一座建筑同时存在以上几种情况,如有大木地仗空鼓酥裂,椽望内装修油皮尚坚挺完好,柱子、踏板裸露木筋严重的情况。对各种不同情况,分别按下列方法处理。
1)斩砍见木:适用于存留有油灰皮地仗的部位,将其酥裂不牢的地仗砍掉,这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砍时要求仅限于砍掉旧地仗,不伤木骨,并排密均匀,用力适中,否则构件经几次修缮断面尺寸会明显减少。砍工之后大部分皮层全部脱落,但并不能将灰迹全部砍干净,还要进一步挠掉。方法是先用水将欲挠的部分喷湿,不仅可以减少操作时的 尘灰,还可以使灰迹变软,加快操作速度。采 用特制的弯头刮刀进行,行业称“挠子”。砍、挠后的旧构件应洁白干净,俗称砍净挠白,这也是对工艺和质量的要求。
对于无灰迹,已露木面的部位,大多木筋及水锈明显,也应喷湿,过挠子刮去水锈,露出新木面。
砍、挠在实际过程中同时运用,一般砍活由下至上进行,为了方便,隔扇
推窗等可摘下集中进行,但应事先编号以便顺利归位,对于各种不同楞角的部位,因系地仗灰堆起,所以应事先记其形状、尺寸。砍时考虑复原,所以为使工作具有连续性,由将来担任做线角的人砍这部分。砍活很费斧刃,应备制粗细砂轮、磨石。大量作业,很多人同时操作应注意安全。
2)洗:用化学方法去掉旧油皮的工作,适用于油皮较薄,靠骨油的部位,一般多指 椽望,也包括类似其他部位。
火碱洗:将火碱提前一天用清水泡化,浓度略大,火碱水=1:20。用时涂刷在漆表面,可涂数次,使漆膜变软、变滑,之后用刀刮掉,一次刮不净可再覆涂一层进行。火碱损伤木质,洗后应用清水冲洗,缓解其浓度,在建筑物上全部洗掉残留火碱不易。火碱也易损伤皮肤,这种方法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脱漆剂洗:脱漆剂是一种很好的化学脱漆材料,具有使用方便,脱漆迅速,不伤木骨的特点。使用方法是将脱漆剂刷在被脱漆部位,约20-30min漆膜就会松软起泡,用刀可很容易地将其除掉,也可用钢丝棉。高级内装修,需露有木纹的部位也用此法。脱漆剂系易燃物质,内含大量苯,对人体有害,造价高,在古建中为安全起见,特殊情况下才使用。
3)烧:这是一种去掉坚固老厚油皮的办 法,古建中可参考使有。用喷灯的火焰烧烤, 使漆膜起泡变软,然后刮除干净。这种方法很快,不论漆膜多厚,经喷灯烧后数秒钟油皮即变软,不过变软的油皮应及时铲掉,否则凉后 又非常坚固。使用喷灯容易将木面烤焦,所以清漆活慎用。
总之,古建中对旧油皮的处理以砍、挠为主,采用洗,烧的办法应结合实际情况。如果旧构件油皮十分坚固,也可用简单除铲清理的方法,即将个别处的杂物、翘裂部分铲掉,做地仗或再刷油时将其覆盖在下面即可。
2、撕缝、楦缝、下竹钉
这几种方法是传统地仗工艺中曾不断强调的工艺,多用于大的老旧构件,其缝隙大,裂痕深,如果不进行此工作,在捉缝灰时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灰料不易进入裂缝的深处,附着不牢;第二,灰料干燥慢:第三,灰料易因木材的涨缩而被挤出缝外。其中,撕缝为一独立工作。楦缝、下竹钉具有相近的作用,现在除特殊要求外很少下竹钉。
(1)撕缝
大的裂缝,将缝口处用锋利的刀子修成八字口,在挤灰时有利于灰料进入缝的深处。
(2) 楦缝
很深、很宽的缝隙,不能全用灰料来填充,因过多的灰料在缝中干燥慢,同时灰料本身干后有塌落,故需用木条将缝隙楦满,为了牢固还要加钉钉牢,使其不致松动,否则会影响整个地仗工艺的质量。楦缝时,木条应低于构件的平面,否则影响以后工序进行。
撕缝、楦缝的同时均要将原缝中的旧料剔出,重新换入新料。对于其他部位的木材松动、 翘皮,一并钉牢。
(3)下竹钉
下竹钉如同备木楔,多用于新构件,为防 止构件涨缩将灰料挤出而设。竹钉用硬竹板截成,钉长约4cm,宽约1cm,扁形,用时根据情况进一步削修。对于大的缝隙,竹钉先下两端,后下缝的中部,如先下中段,两端钉后,中段会被挤出掉下。竹钉间距约10cm。总之,下竹钉要依缝的大小,深浅、长短、宽窄酌定, 由操作者本人掌握。
3、汁浆
汁浆又称支浆,前者指材料,后者指操作。汁浆为一种很稀的材料,由满、血料加水调成,用于地仗灰前,使地仗灰更容易附于木面上。配比为满:血料:清水=1:1:20(参考比)。工艺设计原理为:砍活之后,因木材面、缝隙中浮有灰土、杂物,不利于与灰壳的接合,所以支浆要满支于物件表面,尤其缝隙深处应反复处理。传统方法是用一种特制棕 刷进行,反复涂抹稀浆汁。现在,较大工程多 用喷涂,经反复喷涂,将缝隙中的浮土、杂物喷出,使木材表面形成一层黏膜,其作用近似新建中的操底油,如不进行此项工作,则灰料易打卷,不易粘牢。汁浆干后,木材表面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变化,但它会影响整个地仗的牢固程度,十分重要,不能遗漏。
4、其他准备工作
其他准备工作主要指对不油漆部位的保护工作。古建油漆是各作业最后的工作,为防止油漆和地仗灰料玷污已完成的瓦作墙面石作柱顶、台基等部位,应事先采取保护措施。可用纸将柱门、柱顶面等易脏部位事先糊好盖严,但不能用化学糊及乳胶,用稀糊即可,否则工程完后不易揭除干净。传统方法采用灰土暂时覆盖柱顶部位,起到保护的作用。
二、一麻五灰工艺
人们常以披麻挂灰来形容古建油漆地仗的特色。一麻五灰工艺,即地仗中包括一层麻和
五层灰。古建油漆地仗不仅有一麻五灰工艺,还有一麻四灰、二麻六灰等使麻工艺,也还有四道灰、三道灰、二道灰等不使麻的工艺,但各种 不同层次的灰壳工艺,都是与一麻五灰的工艺原理一致的,是一麻五灰工艺的 增减,所以一麻五灰的工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规则也是古建地仗的工艺做 法通则,只要了解一麻五灰的工艺过程,就会相应变通使用其他用灰工艺,以 适应不同的木面需要。一麻五灰包括捉缝灰,扫荡灰,使麻,压麻灰,中灰,细 灰,磨细灰、钻生油等几个主要工序,如果需要起楞加线,还要在其中加轧线 工艺。一麻五灰灰层厚度适中,不易开裂、塑形性强,适用于较大构件的垫找 平,如柱子坎框、大门博风、挂檐板、檐下檩、垫、枋、角梁等大木和各 种需要塑形起角的部位。现以柱子为工作对象,对工艺程序、特点、施工方法 进行叙述。柱子一般为圆柱,另有梅花柱,梅花柱包括起线角(轧线)。柱子所 用灰料为相应工艺的大木用灰。
1、捉缝灰
捉缝灰在汁浆干后进行,为 第一道灰,因捉缝灰籽粒大,黏结牢固,易干燥,所以不仅用于填补缝隙,还用于垫找的不平部位,如明显低洼不平之处,缺愣短角部分,均使用捉缝灰进行初步垫找,垫至基本达到原构件未损裂之前的形状,俗称找平、借圆。捉缝灰不满刮于构件之上,但破损密度大,程度严重的部位,则上一层,既填补缝隙又垫平借圆。捉缝灰传统操作方法用一掌大的“铁板”进行,实际上是 弹性很强的薄钢板,操作者按三个程序达到质量要求:第一,将灰抹至缝内,但实际灰大部分浮于缝口表面,并未进入缝的深处第二,进一步将灰划入缝隙之内,第三,将表面 刮平收净。传统方法对操作方向、拿工具的手 势都有规定。捉缝灰未能进入缝隙深处是其弊病,名为“蒙头灰”,灰料干后易掉出,不符合操作规则。
2、扫荡灰
扫荡灰又叫通灰,在捉缝灰干后进行,是一麻五灰工艺的第二层灰,这层灰需满将构件裹
严,灰层平均厚度约2-3mm。在上扫荡灰之前要先对捉缝灰进行打磨,捉缝灰如同新建中的捉找粗腻子,腻子干后要打磨,使其外形与构件形状协调一致、平整、光滑、楞角整齐。捉缝灰干后也要打磨,以后各道灰层都要打磨,但捉缝灰很坚固,用砂纸是打磨不动的,现均用砂轮石片打磨,即使如此也只能对浮籽、挂灰不实、明显出边起楞的地方起作用,并不能使灰层减薄。之后,按如下程序组织施工:
(1)用皮子将灰料抹到工作面上,满抹 不留空白,灰平均厚度可超过2~3mm。
(2)用板子将抹灰的地方刮平,过厚的灰收下。
(3)用铁板最后修整灰层,如构件端头、阴阳角处和大面有缺陷处。
作业中,使用皮子、板子和铁板,分别称为叉灰、过板子和捡灰,三人一组,每人掌握 一项程序,俗称一“当”。流水作业可适应灰 料的干燥速度、程序的搭接,以保证灰面的平 整程度和工程的质量。对各程序的要求如下:
叉灰:叉灰者根据工作面要顺向抹灰, 敷到构件上的灰开始不一定厚,主要为使灰料与构件贴严、粘牢,俗称“抹严造实”。抹严后再覆上一层灰,使叉灰 层有一定的厚度,便于过板子,如果过板子时,板口不能接触整个灰层,则说明灰厚度不够。
过板子:过板子是地仗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决定了大体量的平面平整程度和形状,要求所用的板子要有足够的长度,如过柱子,可选用长50cm以上的板子。过板子要求在保证形状的前提下,灰层厚度尽量 均匀,接头处不明显,可把搭接痕迹放在构件背面和其他不明显之处,多余的灰抹下。
捡灰:为扫荡灰中的最后步骤,也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决定灰面的总体平整度和 边、角、楞等局部的准确性,对板子起止处 搭接处、漏板处、灰粒划过的明显沟痕进行修补。同时要求铁板刮过的地方,不能高于总体平面,因通灰干后不易打磨,过高整体容易起埂,不容易找平,如果低些则可在下层灰中弥补,故传统曰:“粗灰捡低”
3、使麻
使麻是在地仗层上面粘上一层麻,起加固整体灰层,增强拉力,防止灰层开裂的作用。如不使麻,在灰层过厚时,由于各灰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地仗很易开裂,因此使 麻是地仗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具有明显传统特色的程序,如同在混凝土中加钢筋。
一麻五灰共五层灰(包括捉缝灰),一层麻,这层麻在扫荡灰后进行,夹在第二层灰和第三层灰之间。使麻分为开浆、粘麻、砸干轧、潲生、水轧、整理活六个步骤,其中前三项为主,后三项为辅。当然在这之前仍要将前部分工作,即干后的通灰用砂轮石打磨,去掉浮籽后再进行。
(1)开浆
即事先抹上一层粘麻材料——粘麻浆的工艺。开浆用糊刷(同支浆棕刷)蘸取粘麻浆,抹在磨后的通灰层上。开浆多少,视使麻薄厚而定,以麻料粘上、轧实后,能浸 透麻层为宜,过多不利于轧压,过少不能将透麻层为宜,过多不利于轧压,过少不能将 麻全部浸透粘裹牢,形成坚固的纤维层。
(2)粘麻
开浆后,随即用手将弹好的麻“铺”均匀地粘在浆上,麻要横搭木丝,不能顺木纹粘,遇两构件交接之处,麻丝也应按线角连接横粘。粘麻厚度要求均匀,边角整齐,以充分发挥麻的拉结作用。另外,传统做法的经验是,粘麻遇柱顶、柱门等部位时,宁可亏些(约10-20mm),也不要粘到头,因这些部位易反潮,麻又易吸潮、糟朽,同时还会影响上下灰层。但这些部位在钻生油时应予以加强,否则易损坏。
(3)砸干轧
即第一次轧麻。粘麻后,麻很松软地虚附在粘麻浆上,为使其裹实,随即用特制的足形麻压子,依次不断轧压膨松的麻线,使其逐渐塌落,与粘麻浆勾合密实,浆液也逐渐挤压至麻层表面,线麻由白变成紫褐色。
(4)潲生
由于底浆薄厚和麻的多少不同,砸干轧后容易有一部分麻不被浆浸透,仍呈发白现象,千后影响地仗,出现空鼓,这时需重蘸取麻浆,将未砸透的干麻重新刷,使表面干麻与底浆勾合。此项工序传统方法采用不加血料的净满加水调成浆液进行,满加水为“生”现多用加血料调成的粘麻浆,如底浆均匀透 过麻层,不必消生。
(5)水轧
即第二次进一步找补轧麻,用轧子尖或麻针将局部翻起,将多余的浆挤出,干麻包也粘上浆料轧实。
(6)整理
实际是最后统一的检查和找补工作,主要 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否有窝浆之处;第二,疙瘩是否理平,第三,有无抽筋麻,即轧麻时,由于面积大,轧一部分时将另一部分拉 起,有时先轧大面,后轧两窝角时容易出现此 种现象:第四,有无虚漏之处;第五,在易受 潮的部位,使麻是否留有余量等。
使麻亦为流水作业,在大面施工中,使 麻的各个环节按十三人流水作业。配备比例 如下:
① 头浆1人 ②粘麻1人
③砸干轧4人 ④潲生1人
⑤水 轧4人 ⑥整理2人
现今很多地方将使麻改为糊玻璃布,玻 璃布宽度不同,长度无限,使用时按需要截 剪,仍需先开浆,然后糊布、砸轧,由于玻璃纤维不易于浆料及灰料结合,故砸轧应更为透彻密实,而且事前玻璃布应与构件裹贴严实。玻璃布千后仍需打磨,操作要求参见磨麻工艺。
4、磨麻
将麻粘在构件上,干固之后不能直接做下一层灰的工作,传统认为麻干后,表面的黏剂粘麻浆很光滑,不利于与灰层的结合,故需打磨此层。打磨此层的另一目的可使部分麻纤维起麻,更有利于与灰层的结合,所以磨麻要求一定要磨出麻绒。传统磨麻均 很仔细,用砂石打磨,动作短急,俗称“短磨麻”(长磨腻子短磨麻)。在磨麻过程中,遇被拉起的麻丝,不能敷衍,需将其刮掉,保持磨层的密实度。磨麻与细灰、扫荡灰不同,在人力运用上,占相对密度较大。
5、压麻灰
压麻灰是一麻五灰地仗的第三道灰层, 在磨面之上进行,一般磨麻后不宜立即进行 压麻,因在麻层磨之后,尚可进一步干燥,约时隔一二日进行。
压麻灰的运用同扫荡灰,人力配置仍为三人一组,前面先叉灰,后面紧跟着过板子,最后捡灰。不过这道灰在某些部位的走向应与通 灰走向错开、交叉,以提高灰层的总体平整度。在做柱子时,两次板口接头也应错开,以免出现出节现象,一旦如此,以后工序不易修整。
6、轧线
古建筑的下架木构件上,有许多边楞和装饰线,如梅花方柱子的梅花线,隔扇大边的“两 柱香”(两条平行的半起凸线条),以及坎框的混线、八字线等许多带有边楞和起装饰线的部位。这些装饰线和整齐楞角很多都不是木件的原始形状,因为旧构件经反复修缮,边楞线角已失去原貌,所以大部分都是由灰料堆起来的,即使是新构件,对某些已起线的部位,传统工艺也不保留,而是根据工艺需要另行处理。传统工艺在做这部分工作时,先在需起线的部位堆一定厚度的灰埂或抹上灰埂,,然后使灰料通过与线型相同的模具,最后成型。这里所用的模具为轧子,或称闸子,工艺称过轧子或轧线。修制轧子的子,可由竹板、铁片、塑料片等材料制作。轧线可以做成非常准确的各种线型,加快施工速度,轧线也是由多层灰以夹在地仗灰中进行,开始时用较粗的布料,以后逐渐加细,所用轧子口径也相应不断扩大,线型不断突出、明显、准确。
传统轧线工艺由三人流水作业,道理同通灰,即一人先抹灰料,堆成灰埂,随后一人用轧子理顺灰埂,并漏出所需线型,最后一人用铁板修理,将不易处理的地方找好, 灰收刮干净。
目前,除用地仗轧线外,还可用起凸的方法(沥粉)进行,但只能用于隔扇的两柱香部位,而且需在最后一层灰上进行。沥粉代替轧线,线型不如轧线准确、明显,干后容易塌落,也不易修磨。框线、梅花线等线型不能用沥粉代替。在轧线之前仍然要先磨前道灰层,而且应更准确细致。轧线因体量大小不同,程序也有所不同。大面轧线需尽早进行,使以后的灰层厚度更为均匀准确,薄而坚固:细小的线可在较后面的灰层上进行,如隔扇的两柱香,也可由中灰开始。轧线流程(以混线为例)
7、中灰
中灰为一麻五灰的第四层灰,在压麻灰后进行,压麻灰完成后地仗已初具形状,以后的工作就是使灰层表面一步步趋向细腻、平整,细部更准确。中灰即是细灰前的一层过渡层,以解决粗灰与细灰之间籽粒大小悬殊的 问题,所以中灰层不必加厚(加厚反而影响地仗坚固程度),只需薄薄的一层,能将灰料填 补于压麻灰籽粒之间即可。施工中,不再用皮 子、板子捡灰,只用铁板用力刮一薄层“刻骨灰”即可。对于已轧线的部位,仍要用中灰套轧一层。同时,要求铁板的搭接处要与以前的压麻灰和将要进行的细灰搭接处错开。
8、细灰
细灰是一麻五灰工艺的最后一层灰,是决定地仗整体灰壳的平整、细腻和准确程 度的一项工作,粗灰、中灰无法做准确的楞角,细部都由细灰解决。这就要求细灰干后便于修磨(在材料配比上已事先考虑到此种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厚度,一般掌握在 1.5-2mm之间,个别处可略厚些或略薄些,磨去的厚度约0.5-1mm。视不同情况而定。
细灰工艺比较细致,在中灰干后要打磨,而且打磨还要求用湿布掸净,以使灰层之间密 实结合。做大面积部位时,先用铁板准确地找 出边角轮廓,然后填心,大面积填心也是三人
流水作业,叉灰,过板子、捡灰。对于叉灰的要求更加严格细致,务必使灰料与中灰密实附 ,不得有蜂窝。过板子同样不能有蜂窝、划痕,细灰的捡灰与通灰正相反,个别部位宁可略高些不可低亏,以备磨时修正,故传统曰:“细灰捡高”
细灰工作亦包括对原轧线部位进行套轧织是相对松散的,便修磨,但容易修层是不坚固耐久的,这种灰极易酥裂。为解决矛盾,在修磨后,需要钻浸进生铜油,使其干后灰壳变得坚固耐久,具有耐水耐风化的性能。
磨细灰应当用细砂轮石,并辅以1—1.5号砂纸或砂布,同时还要备铲刀,以随时修整线角。要求先磨边、楞、线角,后磨大面,把表面的结浆组织全部磨掉,露出内部的灰迹,否则这部分不能钻浸进生油,一般前面有人磨,后面就紧跟有人钻,因磨后的灰层极易风化,有的十几分钟后灰壳就会出现裂纹。传统生油用丝头(蚕丝团有弹性、含油)蘸取生油将其滚抹于物面之上,现多用鬃刷或排笔 代替。磨细灰后未钻入生油的地仗为灰白色,钻入生油后为黑褐色,如果钻入生油后,表面又发白,说明油已渗入灰组织中未饱和,还要趁湿复钻,直至 饱和不再吸油为止,俗称“喝透”,切不可等干后再找补。有时这样的工作要反复进行2-3次。对于浸透之后表面的余油,要在未干之前将其擦净,否则影响以后的工作,包括在上面进行彩画工作和上腻子进行油漆工作。
钻生油在有条件的场合,多用原生油,但原生油干燥速度极慢,有时十天、半余月也不干,影响以后工作的进展,为此可适当调配生油的配比,如在生油 中加入光油,并以适当汽油调稀用,参考配比为生 油:光油:汽油=6:3:1。至此,地仗工作全部结束。
对于较高要求的物面或细灰钻生油后仍有蜂窝 孔洞,则还需找补浆灰工作,但如做彩画,其上架部 位多不加浆灰,可直接进行彩画。
一麻五灰工艺是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工艺 体系,从它的工艺原理、材料配比到操作程序、施工方法都有所体现,为了使构件外观完整准确,采 取多层工艺;为了使构件坚固耐久,用生桐油浸透 其部分组织,甚至渗入木骨之中(传统认为油是树 籽榨出的,复钻入木骨,其效用势必显著),使各层结合密切,性能提高。现代柏油路的施工由粗岩石到细石子至喷洒沥青的原理也不过如此,所以一麻 五灰工艺是我国油漆工艺的一项重大成就,不仅历 史沿革久远,而且适用范围广泛,凡需达到一麻五 灰要求的物面,都可使用此工艺,不仅限于建筑,古建筑行业,也适用于木器家具的加工行业。
三、地仗材料
(1)白面
即普通食用白面,另有一种土面质量次之。白面是地仗中打满的主要材料,起胶结灰壳的作用,又是古建裱糊、做糊的材料。土面发黑、杂质多、黏性差。
(2)血料
经加工的动物血(牲畜血),主要指猪血。牛羊血等经加工也称血料,但黏性较猪血差。血料呈紫红色,挑起带血丝,味微腥,呈胶冻状,密度略大于水,具有耐水、耐油、耐酸碱等特点,可作为胶结材料,古建中广泛用于地仗壳中。血料不宜长期存放,尤其是高温天 气,极易变质、发霉、腐臭,夏季一两 日即变质。
(3)砖灰
即青砖经碾压分箩后的不同粒度的粉 末及颗粒,有粗籽粒砖灰(简称粗灰)、中 籽粒砖
灰(简称中灰)、呈粉末状的细灰 等不同规格。砖灰呈灰色,抗腐蚀性强,亲油性好,是地杖的填充材料,也是结壳的主要材料,工程中用量非常大。
(4)灰油
是一种很黏稠的油质材料,由生桐油加土籽粉、章丹等催干剂经熬炼制成。灰油具有干燥快、防潮、防水性强等特点,是古建地仗中调满的主要材料,并专用于古建地仗,起胶 结砖灰的作用,增加地仗灰壳的强度,并使其防潮、耐水、延年。灰油不能作为面层涂料, 易起皱、无光。灰油的油皮,在高温天气下, 受热可自燃。
(5)生油
即生桐油,又称原生油,以区别熟桐油 (光油)。生油油质透明,略带黄色,耐候性好,不易老化,较光油稀,干燥慢。利用其特点可将其渗透到地仗灰壳中去,起增加其强度、防水、防潮的作用。生油结皮后易起皱,且光亮度差,故很少作为面层涂料使用。
(6)石灰
均用生石灰,有块状和粉状两种,具有防腐、防潮和烧结作用。地仗中石灰水调和白面 打满用。石灰水也是粉刷低等级墙面的涂料。
以其纤维长、拉力强、黄白干净、光亮、直顺、无杂质为上。在地仗灰壳中起增强拉力、方裂的作用。灰涩无光、变霉的麻不能使用。
(7)线麻
以其纤维长、拉力强、黄白干净、光亮、执顺、无杂质为上。在地杖灰壳中起增强拉力,防裂作业作用。灰涩无光、变霉的麻不能使用。
(8)夏布
用麻纤维织成的布,布丝粗,有一定孔 隙,夹在地仗的灰壳中使用,起增强其拉力的 作用。
(9)玻璃布
用玻璃纤维丝制成的布,其布丝粗细、孔隙大小、薄厚各有不同。玻璃布耐酸碱、耐水、耐侵蚀,永不变质,在地仗中是用于代替线麻 和夏布的材料。但玻璃布与地仗灰壳的其他 材料结合性能较差,其作用尚待进一步确定。
四、其他材料
(1)汽油
用于稀释油性涂料,如稀释光油、生桐油、油性漆。
(2)稀料
用于稀释某些涂料的稀释剂的统称,如醇酸稀料(用于稀释醇酸树脂类漆)、硝基稀料(用于稀释硝基类漆)。
(3)二甲苯
为丙烯酸清漆稀释剂,贴铜箔罩面时使用。
(4)酒精
工业酒精纯度可达99.5%,用于溶解漆 片,纯度在95%以上即可。
(5)大白(碳酸钙)
又名老粉、土粉,是调腻子和喷刷浆的
(6)滑石粉(硅酸镁)
较大白体质松软,遮盖力稍差,主要用于调腻子。
(7)棉花
以洁白、无杂质、纤维长为上,贴金时使用。
(8)石膏粉
加水后速凝,可用于填补各种孔洞、裂缝,也是油皮上覆补腻子的主要材料。
(9)蜡
有砂蜡、光蜡、硬蜡等不同品种。砂蜡用 于打磨、抛光:光蜡用于漆膜表面抛光;硬蜡 用于烫蜡工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