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进入校园
作者:高红英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5期
【摘要】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流行音乐,而对家乡的地方戏曲音乐比较冷漠。戏曲现在处于人才较缺乏、市场范围小、观众老年化、传承步履难的现状。自2008年教育部在全国十省市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以来,“戏曲进课堂”的讨论一直持续至今。建议戏曲以活泼轻松的形式进入校园,建立以戏曲为主题的课外活动,使其成为学生缓解课堂压力的选择,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关键词】戏曲教育;越剧进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是对人类历史生存经验的尊重,是对人类未来生活远景的备份。作为世界演剧体系的一大分支,中国戏曲以其独特的面貌吸引世界的注意。迄今为止,中国戏曲已有昆曲和京剧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我们江浙沪一带至今甚为流行的越剧尚没有这个荣幸。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越剧这一戏曲形式无需保护,正好相反,只有更有力地采取措施将越剧普及,越剧才有可能拥有更为灿烂的远景。 中国戏曲是一种内蕴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现象,它将世间的诸多事物纳入一个普遍联系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隐性多层次、多结构的整体。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作为其基本特征,而综合性、节奏性、虚拟性、程式性等为其深层结构特征。正由于戏曲的广泛涉入,多少年来中国戏曲得以经久不衰。
“作为一名原嘉兴市越剧团演员,现工作在嘉兴市文化馆艺术培训中心从事少儿戏曲培训的一线工作人员,我深深感受到,在当代社会生产和生活形态极大变迁的背景下,戏曲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还存在着种种令人焦虑的复杂形势。”“尤其是地方戏曲剧种,剧团大量衰减、体制混乱,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出渐少,人才流失严重等现状普遍存在。”一位人大代表忧心地表达了心声。在她看来,提高戏曲工作者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是中国戏曲复兴的根本任务。短时间看来,中国戏曲人才培养和建设戏曲队伍的对象是戏曲从业者和戏曲专业学生;长时间来看,只要全国人民充分地认识、了解并对其产生感情,才能真正提高中国戏曲从业者的文化素质,化解戏曲的危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通过戏曲得到弘扬和传播。
她建议,通过法律的形式把普及戏曲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且通过对相关教育法律和政策的修订,明确国民教育体系中戏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制定一整套的戏曲教育计划:幼儿园开设戏曲审美课;小学开设戏曲必修课,占音乐教学课程总量的30%;中学在开设戏曲必修课的同时,考虑增设戏曲实践课;非艺术类普通大学开设戏曲选修课,并适当增加该课程的学分。在师范院校或戏曲院校增加戏曲教育专业,开设戏曲教育课堂,为幼儿园、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大学有针对性地培养戏曲教育的人才,不仅能从事校园的戏曲教育,也能胜任普通的音乐舞蹈教育的工作,将会受到各级学校的欢迎。
在现实中,学校教育体制中关于戏曲教育的推行,除却观念因素是一障碍。从教学实践上,师资问题是最大的障碍。很长时间以来由于戏曲教育的缺失,使得戏曲的传承一直在较小的圈子里流传,现在扩展开来,师资缺少的问题就呈现出来。近年以来,在国学教育、书院教育中,鱼目混珠的弊病很大部分即是肇因于此。如果老师对中国戏曲及其历史文化没有足够的了解,那就很难将发扬传统文化的任务传承下去。
以“越剧进课堂”为例,江浙沪不少学校将此作为课程试点,确实也培养了一批小观众。因为“越剧进课堂”的政策涉及范围比较广泛,所以现有教育体制就意味着会有一次较大的变化。戏曲传统剧目与现时代的间离,学生与戏曲舞台形式的间离,使得戏曲教育的成果并非诚如课程试点的原初设计。在“越剧进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教授越剧的教师和基层越剧普及者成为最需要的资源。虽然教育部门对教师们进行集中培训,但是越剧的学习并不是短时间可以奏效的。由于师资缺乏的原因,“越剧进课堂”实际上很难全面开展,以至于在很多方面呈现出难以为继的表象。
然而事实上,戏曲进入校园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从教育培养人才的方面出发,了解并学习传统戏曲教育、接受民族艺术的熏陶,是非常必要的。戏曲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我国文化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戏曲教育,包括戏曲艺术的振兴和传承,戏曲审美风范的彰显和弘扬。令人痛心的是,戏曲人才的储备出现塌方式的断层。基层戏迷的流失更是造成戏曲几乎无人喝彩的尴尬局面。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它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像金字塔般由下而上地分布。作为一个类比,戏迷到演员的过渡也应呈现金字塔般地排列。金字塔的底层厚度将直接影响金字塔所能达到的高度,换句话说,就是戏迷的数量实际上决定了演员高光表现的频度。在这个意义上说,观众的培养和演员的培养同等重要。
戏曲生存和延续的必备土壤是戏曲观众,它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观众,尤其是比较年轻的观众,所以现阶段戏曲舞台的重要使命是培养观众、宣传戏曲教育,在该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并且内容丰富的戏曲教育活动。
戏曲的教育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便是培养观众的一条捷径。戏曲进入校园的形式必须多样,单一的课堂教育只会大量暴露戏曲自身的缺陷,而将使戏曲的自身优势难以显现,也必然导致戏曲教育的中断。戏曲教育活动比较容易进行,效果也很可观,就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在校园开展普及戏曲知识类的讲座相对更集中、更有效,可操作性也更强。目前,在许多艺术类专业院校,大部分都增加了戏曲教育专业,开设了戏曲教育课堂,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只有少数学生会受到较系统的培养。开展普及戏曲知识类的讲座和开设戏曲教育课堂,是推行学习戏曲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年龄的大小和接受程度的不同开展相对应的戏曲活动,把戏曲自身的优势展现给观众,以便解决大家“看不懂,听不懂”的问题,配合具体的剧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演出或现场表演,效果会更加突出。福建京剧院院长刘作玉,将“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与戏曲讲座相结合,效果非常明显,在培养观众的目标上向前迈了一大步。当然,我们还必须不断地深入发掘系统的戏曲教育活动,扩展戏曲教育对象,加深了解戏曲艺术,以推动民族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戏曲教育的自身功能相应于西方教育中的戏剧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思想和实践等诸多能力。戏曲教育为综合性教育,综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音乐、舞台表演、美术、思想等诸多方面,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很多成分,实行时都可以借助于戏曲教育的方式。从青年成长角度上讲,戏曲教育作为基本的素质教育,所以传统文化教育、美感教育、音乐教育、戏剧教育的实施都可以顺利进行。在青年成长过程中,戏曲教育发展成为他们的一种爱好,不管以后,是作为课外活动或是消遣娱乐,还是经由戏曲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或较高级的部分,都可以提升青年以后的人生目标和境界。
格洛托夫斯基在《迈向质朴戏剧》一书中找到了完成一部戏或者说构成戏剧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和根本的组成部分:演员和观众。也就是说演员和观众是戏剧存在的唯一基础,如果取消了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戏剧就消失了。可是一旦戏曲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演员便会从中脱颖而出。完全可以说,在培养大量戏迷的基础上,大量优秀演员的诞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戏曲的校园教育可以为中国的戏曲发展夯下“金字塔”的庞大底座,那么届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将成为戏曲攀达高峰后无需矫饰的风景。 参考文献:
[1]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郑航.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J].中国德育,2009(5). [3]彭娌娌,宗道一.重唤越剧艺术的春天[J].今日浙江,2009(3).
作者简介:高红英(1968-),女,戏曲干部,研究方向:少儿戏曲培训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