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戏曲
作者:陈利燕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15期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戏曲音乐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课中进行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戏曲艺术对当今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喜爱程度也不高。要激发学生对戏曲音乐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不进行创新是不可能的。本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丰富的多媒体工具,依托教师自身的戏曲素质,通过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戏曲;音乐;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91-03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音乐课程标准中把它作为一条教学理念加以提出。特别是戏曲音乐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博大精深、美轮美奂,它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是我们中华文化艺术的结晶,它那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色彩缤纷的舞台服饰、别具韵味的唱腔,无不洋溢着神秘、奇幻的魅力,令全世界喜欢音乐的人们赞叹不已。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民间戏曲,也应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更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但是,由于整个社会音乐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中小学生对戏曲音乐文化相对陌生,接触的机会少,感兴趣的人也不多。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喜欢程度大大超过了戏曲音乐。如果老师一走进教室说今天欣赏流行歌曲,学生准会眉开眼笑;如果老师一说今天欣赏京剧,学生就会愁眉苦脸。你尽管讲了一大筐道理,什么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要弘扬民族文化等,一点用都没有。因此,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越是任重道远,要激发学生对戏曲音乐的学习兴趣,并乐于去欣赏它、了解它,甚至达到发扬和继承的目的。作为音乐老师,我们责无旁贷。 一、以学生熟悉、喜欢的内容为切入口,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机和源泉,只有内心充满要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才有动力、有激情去学习所要面对的知识。要想欣赏者对作品产生积极的兴趣,首先必须对作品有所关注,引起审美注意和期待。影响欣赏者审美兴趣的最大问题在于作品,对那些熟悉的音乐作品,学生会潜意识地产生欣赏的欲望,而对那些陌生或少接触到的音乐作品,会产生抵制情绪。 在对学生“有关戏曲知识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戏曲”知之甚少,分不清“戏”的概念,对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在他们眼里,戏曲咿咿呀呀慢慢吞吞、复杂难懂,根本跟不上时代潮流,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现代音乐,如何引导、提高学生欣赏、演唱戏曲音乐的兴趣?在欣赏之前,教师应寻找学生熟悉或喜欢的内容作为切入口。例如,在学习《梨园金曲》这一课时,针对学生喜欢演唱流行歌曲,我以零点乐队演唱的戏歌《粉墨人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导入,作为切入点,戏歌的旋律唱起来郎朗上口,学生容易接受、容易学唱,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又因为戏歌里融入了戏曲的元素,使得歌曲别有一番韵味,让学生从戏歌的欣赏和学唱开始,在听着唱着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戏曲艺术的熏陶,当学生对京剧产生一定的好奇时,再与他们一起学习京剧音乐也就水到渠成了。越剧是我们浙江的代表剧种,在学习《越剧》一课时,我专门借来了戏曲服装,由于学生受祖辈的影响,多多少少曾经听到过一些,有些唱腔他们爱听甚至还能哼唱几句。抓住这一契机,笔者在这节课的第一环节就是让学生猜猜老师演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戏曲。当我演唱一段段脍炙人口、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越剧唱段时,学生的情绪高涨,有随着我哼唱的,有大声说出地区的,有细细品味的。最后我选择了他们最熟悉的《红楼梦》中《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个唱段让他们进行学习和表演,当他们穿上戏曲服装时,已经是迫不及待了,他们积极地投入、专注地聆听,认真地学唱…… 二、以现代媒体为介,发挥丰富的视听作用
戏曲艺术是一个综合性艺术,它融歌唱、舞蹈、杂技、美术于一体,表演上讲究唱、念、做、打,她无穷的奥妙是难以用言语描述的,唱腔的一字一韵,一板一腔,演员身上穿的行头,头上戴的饰物、盔帽,脸上画的色彩、脸谱,程式多多,学问多多,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无一不体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按照“眼见为实”的说法,只有真正看见的东西才真实可靠,假如我们的课堂中仅仅让学生听听唱段,看看图片,怎么能够真正让他们体会戏曲的无穷魅力呢?怎么能使他们找到真实的感觉呢?我们的学生对于戏曲艺术如此陌生的主要原因就是较少接触戏曲表演,只有走进戏院的人才能为名角叫好、喝彩。我们也许无法让学生真正走进戏院,但我们能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创设舞台效果,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看,明明白白地赏。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同时刺激多种感官,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使用多媒体,创设了学生乐于接受的音乐教学情境,落实了三维目标。第五届全国优质课比赛有一位老师的方法值得大家借鉴。她让学生欣赏《拾玉镯》片段、《卖水》片段、《三岔口》片段,进行模仿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表演与实践,了解京剧的唱念做打等相关知识。 为了能使学生真实感受戏曲表演,除了设计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外,更重要的是选择演出片段让学生沉浸在丰富的视听氛围里,当学生观看《贵妃醉酒》时,感受到梅兰芳那行云流水般的唱腔以及含义丰富的手势;当学生观看《穆桂英挂帅》时,又被演员高超的武艺倾倒,演员的劈叉、踢枪、筋斗,引来学生阵阵喝彩。 三、创设浓厚的戏曲教学氛围,引趣激情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教育的情境,以兴趣为动力,通过音乐本身的魅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才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愉快的气氛中自愿接受音乐美的陶冶。有些教师自己穿上戏曲服装上课,有些教师把真正的打击乐器放在讲台上,适时让学生自己敲打锣鼓经。在《走近越剧》这节课中,有位教师根据音乐情感性的原则和“儿童对新鲜事物都感兴趣”的心理特点从教室环境的布置到多媒体画面的展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不知不觉走入了戏曲的天地。通过方言的学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和各种唱腔的欣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趣化的教学过程中获得了参与之乐、成功之悦,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
四、加强教师自身知识的积累,提高戏曲教学水平
据调查,如今在很多学校的戏曲教学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教不好戏曲,学生不愿学,不愿唱戏曲。不可否认,现有的音乐教师在戏曲方面的自身素质是非常薄弱的,平时也大都比较关注自己的钢琴、声乐等基本功是否扎实,很少接触戏曲音乐,甚至有好大一部分教师对戏曲不感兴趣。试想,一个不喜爱戏曲音乐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喜爱戏曲音乐的学生呢?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假如教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戏曲艺术修养和较为地道的戏曲功底,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就会更自信、更自如地侃侃而谈。如笔者近期观摩了一节《黄梅一曲天上人间》课,深有感触。这节课,当老师向学生介绍地方戏曲的时候,教师那丰富的表情、优雅的手势、有腔有韵的演唱,一会儿是越剧,一会儿是京剧,一会儿又是黄梅戏,俨然一个戏曲杂家。而学生对于听自己老师演唱的兴趣远远胜过听戏曲大师的演唱。整堂课,学生尽心地学唱、学做,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出奇地好。课后我想,如果老师不亲自唱做,学生会那么热情吗?看来,三尺讲台真是一个舞台,老师就是一个演员。因此,音乐教师首先自己要热爱戏曲艺术,多听、多唱、多学、多接触戏曲,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厚积薄发,应用自如。
总之,在戏曲教学中贵在得法。“耳濡目染,不学而能”,正是艺术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熏陶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想,在教师的悉心努力下,一定会引来戏曲教学的春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