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日佛學班.第7期課程
《佛法概論》
第三章 有情──人類為本的佛法
釋開仁編.2009/10/30
第一節 佛法從有情說起
一、有情的定義(p.43-p.44) (一)佛法以有情為根本 凡宗教和哲學,都有其根本的立場;認識了這個立場,即不難把握其思想的重心。佛法以有情為中心、為根本的,1如不從有情著眼,而從宇宙或社會說起,從物質或精神說起,都不能把握佛法的真義。2
(二)有情的各種解說 1、有情為梵語薩埵的譯語 梵語「薩埵(*sattva)」,譯為有情。3
2、古人的解說 情4,古人解說為情愛或情識;有情愛或有情識的,即有精神活動者,與世俗所說
1
(1)《雜阿含經》卷46(1240經):「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此有三法,一切世間所不
愛念。何等為三?謂老、病、死。如是三法,一切世間所不愛念。若無此三法,世間所不愛者,諸佛世尊不出於世,世間亦不知有諸佛、如來所覺知法,為人廣說。以有此三法,世間所不愛念,謂老、病、死故,諸佛如來出興於世,世間知有諸佛、如來所覺知法廣宣說者。」(大正2,339c20-27) (2)《別譯雜阿含經》卷4(67經)(大正2,397a9-b2)。 2
(1)《雜阿含經》卷16(408經):「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或謂世間有常,或謂
世間無常,世間有常無常,世間非有常非無常;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有邊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是命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爾時、世尊一處坐禪,以天耳聞諸比丘集於食堂論議之聲。聞已,往詣食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比丘眾多聚集,何所言說」?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眾多比丘,集此食堂,作如是論:或說有常,或說無常,如上廣說」。佛告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論議!所以者何?如此論者,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非正向涅槃。汝等比丘!應如是論議: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如是論議,是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大正2,109a28-b17) (2)《中阿含.221箭喻經》卷60〈4 例品〉(大正1,804a21-805c8)。 3
(1)《成唯識論述記》卷1:「梵云薩埵,此言有情,有情識故。」(大正43,233c29-234a1) (2)Har Dayal, “The bodhi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t Sanskrit literature”, London, 1932, (pp.4-9)。
梶山雄一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法爾出版社,(p.46-p.50)。楊郁文《阿含要略》,台北市,東初出版社,1993年,(p.83-p.84)。
47
《佛法概論》第三章
的動物相近。
3、印度舊有的解說 薩埵為印度舊有名詞,如數論師自性的「三德──薩埵、剌闍、答摩」5中,即有此薩埵。數論的三德,與中國的陰陽6相似,可從多方面解說。如: (1)約心理說,薩埵是情; (2)約動靜說,薩埵是動; (3)約明闇說,薩埵是光明。
由此,可見薩埵是象徵情感、光明、活動的。
約此以說有精神活動的有情,即熱情奔放而為生命之流者。
4、經中的詮釋 《般若經》說薩埵為「大心」、「快心」、「勇心」、「如金剛心」,也是說他是強有力地堅決不斷的努力者。7
45
情:感情。本性。(《漢語大詞典(七)》,p.576) (1)真諦《金七十論》卷1:「三德者:一、薩埵,二、羅闍,三、多磨。喜(勇健)為薩埵
體,羅闍憂(塵垢)為體,闇癡多磨體。」(大正54,1247c15-17) (2)霍韜晦〈數論哲學研究〉(p.201):「三德(The three GuNas),就是「蕯埵」(Sattva)、「羅闍」
(Rajas)、和「多磨」(Tamas)。據數論解釋,它們就是組成物原的三種成分(GuNas)。」 (《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16期:http://sunzi1.lib.hku.hk/hkjo/view/34/3400242.pdf) 6
陰陽:(《漢語大詞典(十一)》,p.1017) 〔1〕天地。《禮記‧郊特牲》:“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陰陽和而萬物得。” 〔2〕日月。唐 杜甫 《閣夜》詩:“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3〕晝夜。《禮記‧祭義》:“日出於東,月生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 〔4〕寒暑。《楚辭‧九辯》:“四時遞來而卒歲兮,陰陽不可與儷偕。” 〔5〕春夏和秋冬。《文選‧古詩〈驅車上東門〉》:“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6〕男女。宋 高承《事物紀原‧天地生植‧陰陽》:“《春秋內事》曰:‘伏羲氏定天地,
分陰陽。’” 〔7〕動靜。《大戴禮記‧文王官人》:“考其陰陽,以觀其誠。” 7
(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4〈13 金剛品〉:「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以故名為摩訶
薩?」佛告須菩提:「是菩薩於必定眾中為上首,是故名摩訶薩。…菩薩摩訶薩於是中生大心,不可壞如金剛,當為必定眾作上首。…菩薩摩訶薩應生如是心:『我當於無量生死中大誓莊嚴,我應當捨一切所有,我應當等心於一切眾生,我應當以三乘度脫一切眾生,令入無餘涅槃。我度一切眾生已,無有乃至一人入涅槃者。我應當解一切諸法不生相,我應當純以薩婆若心行六波羅蜜,我應當學智慧了達一切法,我應當了達諸法一相智門,我應當了達乃至無量相智門。』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生大心,不可壞如金剛。是菩薩摩訶薩住是心中,於諸必定眾而為上首,是法用無所得故。…佛言:「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染心、瞋恚心、愚癡心,不生慢心,不生聲聞、辟支佛心,是名菩薩摩訶薩大快心。住是心中為必定眾作上首,亦不念有是心。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生不動心。…常念一切種智心,亦不念有是心,是名菩薩摩訶薩不動心。」(大正8,243b11-c23)
另參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11(大正7,60a-61a)。 (2)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30-p.131):「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
提與薩埵的綴合語。菩提與薩埵綴合所成的菩薩,他的意義是什麼?在佛教的發展中,由於菩薩思想的演變,所以為菩薩所下的定義,也有不同的解說。菩提 bodhi,譯義為「覺」,但這裡應該是「無上菩提」。如常說的「發菩提心」,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48
《佛法概論》第三章
5、結 小如螻蟻,大至人類,以及一切有情,都時刻在情本的生命狂流中。
(三)有情以情愛為本故不易解脫繫縛 有情以此情愛或情識為本,由於衝動的非理性,以及對於環境與自我的愛好,故不容易解脫繫縛而實現無累的自在。
二、有情為問題的根本 (p.44-p.50) (一)世間的問題源自有情自身 世間的一切學術──教育、經濟、政治、法律,及科學的聲光電化,無一不與有情相關,無一不為有情而出現人間,無一不是對有情的存在。如離開有情,一切就無從說起。所以世間問題雖多,根本為有情自身。也就因此,釋尊單刀直入的從有情自體去觀察,從此揭開人生的奧秘。
(二)有情有八種苦 有情──人生是充滿種種苦迫缺陷的。為了離苦得樂,發為種種活動,種種文化,解除他或改善他。
1、七苦 苦事很多,佛法把他歸納為七苦;如從所對的環境說,可以分為三類: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對於身心的苦 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對於社會的苦 所求不得苦────────對於自然的苦
提心」。菩提是佛菩提、無上菩提的簡稱,否則泛言覺悟,與聲聞菩提就沒有分別了。菩
(提)薩(埵)的意義,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p.181-182),引述Har Dayal所著書所說──菩薩的七種意義;及西藏所傳,菩薩為勇於求菩提的人。今依佛教所傳來說:薩埵(sattva )是佛教的熟悉用語,譯義為「有情」──有情識或有情愛的生命。菩薩是求(無上)菩提的有情,這是多數學者所同意的。依古代「本生」與「譬喻」所傳的菩薩,也只是求無上菩提的有情。然求菩提的薩埵,薩埵內含的意義,恰好表示了有情對於(無上)菩提的態度。初期大乘經的《小品般若經》,解說「摩訶(大)薩埵」為「大有情眾最為上首」,薩埵還是有情的意義。《大品般若經》,更以「堅固金剛喻心定不退壞」,「勝心大心」,「決定不傾動心」,「真利樂心」,「愛法、樂法、欣法、熹法」──五義,解說於「大有情眾當為上首」的意義。所舉的五義,不是別的,正是有情的特性。生死流轉中的有情,表現生命力的情意,是堅強的,旺盛的。是情,所以對生命是愛、樂、欣、熹的。釋尊在成佛不久,由於感到有情的「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不容易解脫,而有想入涅槃的傳說。但這種情意:如改變方向,對人,就是「真利樂心」;對正法──無上菩提,就是「愛法、樂法、欣法、喜法」心。菩薩,只是將有情固有的那種堅定、愛著的情意特性,用於無上菩提,因而菩薩在生死流轉中,為了無上菩提,是那樣的堅強,那樣的愛好,那樣的精進!H氏七義中,第六,薩埵是「附著」義;第七,是「力義」;西藏傳說為「勇心」義,都與《般若經》所說相合。所以,菩薩是愛樂無上菩提,精進欲求的有情。如泛說菩提為覺,薩埵為有情(名詞),就失去菩薩所有的,無數生死中勤求菩提的特性。」
49
《佛法概論》第三章
(1)對於身心的苦——生、老、病、死苦 生、老、病、死,是有情對於身心演變而發生的痛苦。為了解免這些,世間有醫藥、衛生、體育、優生8等學術事業。生等四苦,是人生大事,人人避免不了的事實。
(2)對於社會的苦——愛別離、怨憎會苦 愛別離、怨憎會,是有情對於有情(人對社會)離合所生的。人是社會的,必然與人發生關係。
◎如情感親好的眷屬朋友,要分別或死亡,即不免愛別離苦。 ◎如仇敵相見,怨惡共住,即發生怨憎會苦。
這都是世間事實;政治、法律等也多是為此而創立的。
(3)對於自然的苦——求不得苦 所求不得苦,從有情對於物欲的得失而發生。生在世間,衣食住行等資生物,沒有固然苦痛,有了也常感困難,這是求不得苦。 ◎《義品》說:「趣求諸欲人,常起於希望,所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9,這是求不得苦的解說。
◎還有說得更具體的,如《中含.苦陰經》說:「隨其技術以自存活,或作田業,……或奉事王。……作如是業求圖錢財,……若不得錢財者,便生憂苦愁慼懊惱。……若得錢財者,彼便愛惜守護密藏。……亡失,彼便生憂苦愁慼懊惱。……以欲為本故,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子、兄弟、姊妹親族展轉共諍。……以欲為本故,王王共諍,梵志梵志共諍,居士居士共諍,民民共諍,國國共諍;彼因鬥諍共相憎故,以種種器仗轉相加害,或以拳扠10、石擲,或以杖打、刀斫11」。12
89
優生:有利於生存者。生育的孩子素質優良。(《漢語大詞典(一)》,p.1720) (1)《小部(二).經集》第四、「義品」之一、欲經。(日譯南傳二四,p.295-296);或從巴利藏,
為《經集》第四品〈八品〉的767偈。 (2)論書的引用:
一、《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34:「義品伽他:趣求諸欲人,常起於悕望,所欲若稱遂,
心便大歡喜。趣求諸欲人,常起於悕望,所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大正27,176a28-b3) 二、《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2:「如義品言:趣求諸欲人,常起於希望,諸欲若不遂,惱
壞如箭中。」(大正29,337b17-20) 三、《阿毘達磨俱舍論》卷1〈1 分別界品〉:「義品中作如是說:趣求諸欲人,常起於希
望,諸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大正29,3b25-28) 四、《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1〈1 分別界品〉:「復次,義部經中說:求得欲塵人,愛渴
所染著,若所求不遂,喜彼如被刺。」(大正29,164a12-15)
10
扠(ㄔㄞ):用拳擊;交手較量。(《漢語大詞典(六)》,p.350) 11
斫(ㄓㄨㄛˊ):斧刃。用刀斧等砍或削。擊。襲擊。(《漢語大詞典(六)》,p.1057) 12
(1)《中阿含.100苦陰經》卷25〈4 因品〉:「摩訶男!族姓子者,隨其技術,以自存活,或
作田業、或行治生、或以學書、或明算術、或知工數、或巧刻印、或作文章、或造手筆、或曉經書、或作勇將、或奉事王。彼寒時則寒,熱時則熱,飢渴、疲勞、蚊虻所蜇,作如是業,求圖錢財。摩訶男!此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行,作如是求,若不得錢財者,便生憂苦、愁慼、懊惱,心則生癡,作如是說:『唐作唐苦!所求無果。』摩訶男!彼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行,作如是求,若得錢財者,彼便愛惜守護密藏,所以者何?『我此財物莫令王奪、賊劫、火燒、腐壞、亡失,出財無利,或作諸業,而不成就。』彼作如是守護密藏,若使王奪、賊劫、火燒、腐壞、亡失,彼便生憂苦、愁慼、懊惱,心則
50
《佛法概論》第三章
為了解決這些,世間提倡增加生產,革新經濟制度等。
(4)小結 但世間的一切學理、制度,技術,雖能解除少分,而終究是不能徹底的。如世界能得合理的和平,關於資生的物資,可能部分解決。但有情的個性不同,體格、興趣、知識等不同,愛別、怨會等苦是難於解免的。至於生死等苦,更談不上解決。一般人但能俯首13的忍受,或者裝作不成問題。
2、七苦的源頭──五蘊熾盛苦 世間離苦得樂的方法,每每是舊問題還沒解決,新問題又層出不窮,總是扶得東來西又倒!這是由於枝末的而不是根本的。
(1)問題的根本──熾然如火的五蘊 如從根本論究起來,釋尊總結七苦為:「略說五蘊熾盛苦」14。此即是說:有情的發生眾苦,問題在於有情(五蘊為有情的蘊素15)本身。有此五蘊,而五蘊又熾然如火,這所以苦海無邊。
(2)解決問題的方法──自身的反省、體察 要解除痛苦,必須對此五蘊和合的有情,給予合理的解脫才行。所以佛法對於生產的增加,政治的革新等,雖也認為確要,但根本而徹底的解脫,非著重於對有情自身的反省、體察不可。
(三)人類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於運用思想 進一步說:有情為了解決痛苦,所以不斷的運用思想,思想本是為人類解決問題的。
1、唯物論與客觀實在論 在種種思想中,窮究根本的思想理路,即是哲學。16但世間的哲學,或從客觀存在的立場出發,客觀的存在,對於他們是毫無疑問的。
生癡,作如是說:『若有長夜所可愛念者,彼則亡失。』摩訶男!如是現法苦陰,因欲緣
欲,以欲為本。摩訶男!復次,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子、兄弟、姊妹、親族展轉共諍,彼既如是共鬪諍已,母說子惡,子說母惡,父子、兄弟、姊妹、親族更相說惡,況復他人!摩訶男!是謂現法苦陰,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摩訶男!復次,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王王共諍,梵志梵志共諍,居士居士共諍,民民共諍,國國共諍,彼因鬪諍共相憎故,以種種器仗,轉相加害,或以拳扠石擲,或以杖打刀斫。彼當鬪時,或死、或怖,受極重苦。摩訶男!是謂現法苦陰,因欲緣欲,以欲為本。」(大正1,586b23-c22) (2)《大智度論》卷17〈1 序品〉:「諸欲求時苦,得之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時。」
(大正25,184a11-12) 13
俯首:低頭。比喻屈服。(《漢語大詞典(一)》,p.1511) 14
《中阿含.13度經》卷3〈2 業相應品〉:「云何知苦如真?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是謂知苦如真。」(大正1,435c26-29) 15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四章,(p.58):「佛以慧眼觀有情,歸納有情的蘊素為五聚,即五蘊──色、受、想、行、識。」 16
哲學: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意即愛智慧。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問題,根據對這個問題的不同解釋而形成兩大對立派別:唯心主義哲學和唯物主義哲學。(《漢語大詞典(三)》,p.350)
51
《佛法概論》第三章
◎如印度的順世論者,以世界甚至精神,都是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17 ◎又如中國的五行說等。18
他們都忽略本身,直從外界去把握真實。這一傾向的結果,不是落於唯物論,即落於神秘的客觀實在論。
2、唯心論及認識論 另一些人,重視內心,以此為一切的根本;或重視認識,想從認識問題的解決中去把握真理。這種傾向,即會產生唯心論19及認識論20。
3、離於二邊的中道論 依佛法,離此二邊說中道,直從有情的體認出發,到達對於有情的存在。有情自體,是物質與精神的緣成體。外界與內心的活動,一切要從有情的存在中去把握。以有情為本,外界與內心的活動,才能確定其存在與意義。
17
(1)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96):「說到世間(常與)無常是邪見,無常的原語是aZAZvata,
雖同樣的譯為無常,但與諸行無常不同。邪見的世間無常,是以為:有情世間是一死了事,沒有生死流轉,是斷滅論者,順世的唯物論者的見解。在佛陀時代的印度,順世(LokAyata)派是少數。諸行無常是正見,世間無常是邪見,在原始佛教裡,應該是沒有矛盾的。」 (2)《佛光大辭典(六)》(p.5353-p.5354)「順世外道」:音譯路伽耶派、盧迦耶陀派、路歌夜多
派、路迦也底迦派。又作順世派。為古印度婆羅門教之支派,主張隨順世俗,倡導唯物論之快樂主義。此派與阿耆毘伽派同為古印度自由思想之代表學派。此派以唯物論之立場,主張地、水、火、風等四元素合成吾人身心,人若命終,四大亦隨之離散,五官之能力亦還歸虛空,故吾人死後一切歸無,靈魂亦不存在。因此,此派否認輪迴、業,復否認祭祀、供儀、布施之意義。於認識論上主張感覺論,於實踐生活上主張快樂論。並反對婆羅門所主張之祭祀萬能主義,而傾向於詭辯之思想。除「吾人身心係由四大和合而成」之主張,此派復認為世間一切之生物、無生物亦皆由四大所構成;四大可分析至「極微」(即物質之最小單位),而於極微之外,世間即無任何餘物。並進而論定:人雖有精神作用,然所謂精神作用亦不過物質之結合所產生之狀態而已,故人生之目的乃在於追求快樂。此一見解,於佛教所說「斷、常」二邪見中,屬於「常見外道」。 (3)Debiprasad Chattopadhyaya著,王世安譯《順世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18
五行:水、火、木、金、土。我國古代稱構成各種物質的五種元素,古人常以此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孔子家語‧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漢語大詞典(一)》,p.342) 19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159):「唯心論者說:凡是有的,必是依心識而存在的。一切不過是自心所幻現的,是自心所涵攝的,是自心表象的客觀化──物化。我們所知道的,不出於心識名言。這即是必由心識的了相而知性,被解說為並無心外的存在。所以,「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20
(1)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一冊(p.233):「彌勒的唯識學,是建立在『認識論』上的。譬如說:
我們所認識的什麼,不是直接得到那東西,是心識上現起的所取影像,這影像並沒有離開了自己的心識。例如顏色,紅的是紅的,黃的是黃的,以為確有紅、黃等色彩在外面。其實紅的、黃的,都是我們的眼根,引起眼識所現的。由於人類眼根的共同性,引起眼識所現,也有共同性;我們就以為事物的本身,就是這樣紅的、黃的。」
(2)認識論:關於人類認識的來源、發展過程,以及認識與實踐的關係的學說。由於對思維
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分成唯心主義認識論和唯物主義認識論。(《漢語大詞典(十一)》,p.251)
52
《佛法概論》第三章
(四)體認有情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有情為物質與精神的和合,所以佛法不偏於物質,也不應偏於精神;不從形而上學或認識論出發,而應以現實經驗的有情為本。
佛法以為一切是為有情而存在,應首先對於有情為徹底的體認,(1)觀察他來自何處,去向何方?(2)有情到底是什麼?(3)他的特性與活動的形態又如何?
不但體認有情是什麼,還要從體認中知道(4)應該如何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五)佛教是宗教,又是無神論,一切依自己的行為與思想而決定 1、宗教的定義 探究人生意義而到達深處,即是宗教。
2、各類宗教的共同點 世界的宗教,各種各樣的,含義也大有出入。但有一共同點,即人類苦於外來──自然、社會以及自己身心的層層壓制,又不能不依賴他、愛好他;感到自己的缺陷、渺小,而又自信自尊,想超越他、制用他。有情在這樣的活動中,從依賴感與超越感,露出有情的意向,成為理想的歸依者。
3、各類宗教的宗教觀 宗教於人生,從過去到現在,都是很重要的。
(1)一般的宗教是有神論:偏於依賴,是幻想的、他力的 不過一般的宗教,無論是自然宗教,社會宗教,自我宗教,都偏於依賴感。21自己意向客觀化,與所依賴者為幻想的統一,成為外在的神。22因此有人說,宗教是必然有 21
印順導師《我之宗教觀》(p.21):「自然宗教,為人類意欲表現於自然界的,顯示了人類對於自然的態度。社會宗教,為人類意欲表現於社會界,顯示了人類的社會性。自我宗教,為人類意欲表現於自己身心,而顯示了怎樣的傾向於身心淨化,自我完成。自我宗教是最高的,如傾向於個人自由與唯心,會逐漸漠視社會的意義。色無色界的梵我教與自心教,明顯的說明了此點。所以佛教的人間性,人間成佛,才從自我宗教的立場,含攝得社會宗教的特性。原始佛教的僧團組合,便是絕好的例證。由於佛教是無神論的,所以社會觀是平等的,民主的,自由的。基督教為一神教,所以社會觀──從天國及教廷制看來,宛然是君主的模樣。我以為,英國式的君主立憲,最能反映一神教的社會意義。」 22
印順導師《我之宗教觀》(p.8):「神教與佛教的不同點。一般神教,都崇信人類以外的神。在一神教中,以為神是這個世界命運的安排者,人類的創造者──神照著自己的樣子造人。但在佛教中,以為崇信、歸依的佛(聲聞等),是由人的精進修學而證得最高的境地者。以此來看宗教所歸信的,並不是離人以外的神,神只是人類自己的客觀化(表現於環境中)。人類小
53
《佛法概論》第三章
神的。他們每以為人有從神分出的質素,這即是我們的自我、心或靈魂。如:
◎基督教說:人的靈是從上帝那裡來的。23
◎中國也說:天命之謂性。藉此一點性靈,即可與神接近或合一。24
◎他們又說:人的缺陷罪惡,是無法補救的,惟有依賴神,以虔誠的信仰,接受神
的恩賜,才有希望。
所以一般宗教,在有情以外,幻想自然的精神的神,作為自己的歸依處,想依賴他而得超脫現實的苦迫。這樣的宗教,是幻想的、他力的。
(2)佛教是無神論:是自力的,依合法則的思想與行為淨化自己 佛教就不然,是宗教,又是無神論。佛說:有情的一切,由有情的思想行為而決定。佛教的歸依向上、向究竟,即憑有情自己合法則的思想與行為,從契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淨化自己,圓成自己。
◎所以歸依法,即以因果事理的真相為依歸。
◎歸依佛與歸依僧,佛與僧即人類契合「真理──法」而完成自己的覺者;
◎歸依即對於覺者的景仰,並非依賴外在的神。佛法是自力的,從自己的信仰、智慧、行為中,達到人生的圓成。
佛法與一般宗教的不同,即否定外在的神,重視自力的淨化,這所以非從有情自己說起不可。
我的擴大,影射到外界,想像為宇宙的大我,即成唯一的神。因此,人像神,不是神造人,而是人類自己,照著自己的樣子,理想化、完善化,而想像完成的。佛教有這樣的話:「眾生為佛心中之眾生,諸佛乃眾生心中之諸佛」。眾生──人信仰歸依於佛,是眾生自己心中所要求實現的自己。所以佛弟子歸依佛、歸依僧,卻要「自依止」,依自己的修學,去實現完善的自己。」 23
印順導師《無諍之辯》(p.41):「從現象的重心輕物,到達本體的唯心非物,原是宗教及神學式的玄學的老調。如耶和華上帝創造一切──心與色,但「上帝是靈」,人類的靈性也是從上帝那裡來的。如婆羅門教的梵我論,雖為萬化的本原,顯現一切;但「不可認識的認識者,即真我」,與大梵是同質,也有說是同量的。如笛卡兒在心物二元上有上帝,而心是更近於上帝的。類似的意義,多得很。」 24
天命:謂天賦。《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鄭玄 注:“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 明 王守仁 《<大學>問》:“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漢語大詞典(二)》,p.1403)
54
《佛法概論》第三章
第二節 莫辜負此人身
一、人在有情界的地位 (p.50-p.52) (一)五趣 有精神作用的一切有情,佛經分為五趣──天、人、畜生、餓鬼、地獄。此五類,即世間的存在者,有高級的,有低級的。在我們所住的世間,有人、有畜生、也有鬼。
1、畜生:一切禽獸,蟲魚的總稱 畜生,如空中的飛鳥,水中的魚龍,地上的走獸。有無足的,兩足的,四足的,多足的;有一棲的,兩棲的,三棲25的種種。也稱為傍生26,即一切禽獸,蟲魚的總稱。
2、鬼:從饑渴苦迫得名,常稱之為餓鬼 鬼,常人雖不易見到,但是住在此世間的。人類對於鬼的確信,或由於夢見死亡的眷屬,或由於疫病及病人的所見所聞,或由於跳神扶乩等神秘現象。其中最主要的,為見到死亡者的孤苦饑渴,如《易》所說的「遊魂27為變」28。這雖有無財、少財、多財──如血食之神的差別,從饑渴苦迫得名,常稱之為餓鬼。29傳說:唯有生在餓鬼中,
25
三棲的蛇:蛇亞目。三棲的鳥類:河烏,翠鳥,鷺科鳥類,雁鴨類等。三棲昆蟲:螻蛄,龍蝨。(參見: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6050704471) 26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2:「問:何故彼趣名傍生?答:其形傍故,行亦傍。以行傍故,形亦傍,是故名傍生。」(大正27,866c15-17) 27
遊魂:古代指浮游的精氣。《易‧繫辭上》:“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韓康伯 注:“遊魂言其遊散也。”孔穎達 疏:“遊魂為變者,物既積聚,極則分散,將散之時,浮遊精魂,去離物形而為改變,則生變為死,成變為敗,或未死之間變為異類也。”三國 魏 阮籍《達莊論》:“身者,陰陽之精氣也……情者,遊魂之變欲也。”南朝 宋 顏延之《重釋何衡陽達性論》:“精靈草木,果已區別,遊魂之答,亦精靈之說。若雖有無形,天下寧有無形之有?”(《漢語大詞典(十)》,p.1046) 28
《佛祖歷代通載》卷16:「易曰:原始要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斯盡之矣。」(大正49,631a25-27) 29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88-p.89):「三惡趣中的餓鬼,依字面而說,就可知道是受著常患饑渴苦迫的眾生。餓鬼是五趣之一,與我國俗說的人死為鬼不同。 佛法中說:餓鬼有三大類:無財的,少財的,多財的。 無財鬼也有三類:1.炬口(就是燄口),飲食入口,就化為火燄。
2.針口,咽喉細小如針,飲食無法嚥下去。 3.臭口,滿口腐爛發臭,不能飲食。
少財鬼,是多少可以飲食的,也有三類:1.針毛,2.臭毛,3.癭,都因身體的特徵得名。有的
遇到飲食,就化為膿血不淨;或專食痰唾尿屎等不淨。依這一類說,所以是吞噉「不淨以為食」物的。
多財鬼,享受得相當豐富的,也有三類:
1.棄者,專受人類祭祀而生活的;這與我國傳說的神道相近。 2.失者,是以人間遺失的物品為生的。 這二類,有時也還要遭遇饑渴的苦迫。
3.大勢,那是夜叉、羅剎等大力鬼王,享受與天福相近。
雖有這種種,而多數的無財、少財鬼,都是患著極度饑餓的,因此總名為餓鬼。」
55
《佛法概論》第三章
才會享受兒孫的祭祀。30這是有情的一類,與中國「人死為鬼31」的思想不同。
3、天 比人高一級的是天,天中也有高級與低級的。
◎低級的天,是鬼、畜中有大福報者。32如四王天中的毘樓博叉,是龍王,是畜生; 毘沙門是夜叉,是鬼。33
30
(1)《雜阿含經》卷37(1041經):「時有生聞梵志,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
坐一面。白佛言:「瞿瞿!我有親族,極所愛念,忽然命終。我為彼故,信心布施,云何世尊!彼得受不」?佛告婆羅門:「非一向得。若汝親族生地獄中者,得彼地獄眾生食以活其命,不得汝所信施飲食。若生畜生、餓鬼、人中者,得彼人中飲食,不得汝所施者。婆羅門!餓鬼趣中,有一處名為入處餓鬼,若汝親族生彼入處餓鬼中者,得汝施食」。婆羅門白佛:「若我親族不生入處餓鬼趣中者,我信施誰應食之」?佛告婆給門:「若汝所可為信施親族,不生入處餓鬼趣者,要有餘親族知識生入處餓鬼趣中者得食之」。婆羅門白佛:「瞿曇!若我所為信施親族,不生入處餓鬼趣中,亦更無餘親族知識生入處餓鬼趣者,此信施食誰當食之」?佛告婆羅門:「設使所為施親族知識,不生入處餓鬼趣中,復無諸餘知識生餓鬼者,且信施而自得其福。彼施者所作信施,而彼施者不失達嚫」…。」(大正2,272b9-28) (2)《大智度論》卷30〈1 序品〉:「鬼有二種:弊鬼、餓鬼。弊鬼如天受樂,但與餓鬼同住,
即為其主;餓鬼腹如山谷,咽如針,身惟有三事:黑皮、筋、骨,無數百歲不聞飲食之名,何況得見!復有鬼,火從口出,飛蛾投火以為飲食。有食糞,涕唾膿血,洗器遺餘。或得祭祀,或食產生不淨。如是等種種餓鬼。」(大正25,279c21-28) (3)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50):「有人問佛:祭祀祖先有沒有用?佛答:如父母死了,墮
在餓鬼道中,祭祀他,可使他暫免飢餓的苦迫。若生到人間或天上,畜生或地獄,就用不著祭祀。因為,如人及畜生,都是不依祭祀而生活的。佛這樣回答,真耐人尋味。但聽者又問:如父母不墮在餓鬼中,即不要祭祀嗎?佛又答:也可以,因為過去生中的父母,不能說沒有墮在餓鬼中的。佛不反對祭祖,一、為使餓鬼得食;二、免與印度的習俗發生嚴重的糾紛。要生人天,要具足人天的正行。有了人天正行,現法得樂,未來也得樂果。相反的,如殺生、偷盜等邪行,未來墮惡道受苦,現法也受種種苦果。」 (4)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82-p.83):「餓鬼分三:一、沒得吃;二、吃最壞的東西來維持
生命,永遠餓著肚皮;三、受人類的祭祀食,或有或無。這種情形,人間更是遍地都是。特別是遇到旱荒水潦的年頭,或者兵火、疫癘,弄得赤地千里,食糧無著,大家在饑餓恐怖的生存線上掙扎過活,這不是人而現成餓鬼一樣的情形嗎!」
31
(1)鬼:迷信者以為人死後魂靈不滅,稱之為鬼。《禮記‧祭義》:“眾生必死,死必歸土,
此之謂鬼。”漢 王充《論衡‧死偽》:“二者,死人為鬼之驗,鬼之有知,能害人之效也。無之,奈何?”(《漢語大詞典(十二)》,p.443) (2)《法苑珠林》卷6:「韓詩外傳曰:死為鬼,鬼者歸也。精氣歸於天,肉歸於土,血歸於水,
脈歸於澤,聲歸於雷,動作歸於風,眼歸於日月,骨歸於木,筋歸於山,齒歸於石,膏歸於露,露歸於草,呼吸之氣復歸於人。」(大正53,316b25-29) 32
高級的鬼畜,皆通於低級的天。(詳參: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21) 33
(1)《長阿含.3典尊經》卷5:「四天王隨其方面,各當位坐。提帝賴吒(DhataraTTha)天王在
東方坐,其面西向,帝釋在前。毘樓勒(VirULhaka)天王在南方坐,其面北向,帝釋在前。毘樓博叉(VirUpakkha)天王在西方坐,其面東向,帝釋在前。毘沙門(VessavaNa)天王在北方坐,其面南向,帝釋在前。」(大正1,30b19-24) (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1 世主妙嚴品〉:「復有無量諸大龍王,所謂:毘樓博叉龍王、
娑竭羅龍王、雲音妙幢龍王、」(大正10,4b7-8) (3)《起世因本經》卷6〈7 四天王品〉:「諸比丘!其毘沙門,亦有五夜叉神王,恒常隨逐,
側近左右,為守護故。何等為五?一名五丈,二名曠野,三名金山,四名長身,五名針毛。
56
《佛法概論》第三章
◎四王天以上的帝釋天,才是人身的;但為帝釋守衛的,也還是鬼、畜之類。34
4、地獄 比人間低一級的,是地獄。地獄為各宗教所共同承認的。
◎佛經說主要是八熱地獄,基督教也說地獄中是火。佛經35與舊約36都有「現身入地獄」的記事:「大地裂開,人為從地涌出的火燄所籠罩,墜入地心。」 地獄在地下,即地球中心,地心確是火熱的。 ◎經上又說有八寒地獄,或與南北極有關。
總之,是比人間更苦的,有從人身也有從鬼畜而下墮的。
5、人與五趣的關係 五趣有情的高下分布,是這樣:
依此圖,可知人在五趣中,位居中央。上有快樂的天堂,下是極苦的地獄;兩旁是畜生與餓鬼,雖在此人間,但遠不及人類。
(二)人為五趣的中心是上升下墮的機紐 五趣各是有情的一類,而人為五趣的中心,為有情上升下墮的機紐。此人本的有情觀,與中國一般的鬼本論非常不同。
諸比丘!其毘沙門天王,遊戲去來,常為此等五夜叉神之所守護。」(大正1,396a1-6) 34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470-p.471):「帝釋,佛教說是住在須彌山上,為地居的天、龍、夜叉們的統攝者,有多神的特性。《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33(大正27,691c-692a)說:「蘇迷盧頂,是三十三天住處。……山頂四角,各有一峰。……有藥叉神,名金剛手,於中止住,守護諸天。於山頂中,有城名善見,……是天帝釋所都大城。城有千門,嚴飾壯麗。門有五百青衣藥叉,……防守城門」。依《大毘婆沙論》等說:金剛手並非帝釋,而是住在須彌山頂的一位藥叉(夜叉)。夜叉很多,都是可以稱為金剛手或執金剛的。初期經律中,那位特別護持釋尊的夜叉,或稱金剛力士,也是執金剛神之一。帝釋自身,其實也是夜叉,所以《論》引《帝釋問經》說:「此藥叉天,於長夜中其心質直」。帝釋的夫人舍脂,也被稱為夜叉,如《毘婆沙論》說:「天帝釋亦愛設支青衣藥叉」。帝釋本為《吠陀》中的因陀羅天,手執金剛杵,而被稱為金剛手。從佛教傳說來看,帝釋是天龍八部,特別是夜叉群的王。」 35
《別譯雜阿含經》卷15(329經)(大正2,485a25-b14);《增壹阿含.9經》卷47〈49 放牛品〉(大正2,804b)。 36
出處待考。
57
《佛法概論》第三章
二、人類的特勝 (p.52-p.57) (一)五趣中人間最好 五趣中,平常以為天上最好,地獄最苦,這是一般宗教的傳統見識。怕墮地獄,求生天國,是他們共同的要求。佛法獨到的見地,卻以為人間最好。37
這因為一切有情中,
1、三惡趣不是有苦無樂就是苦多於樂 地獄有寒熱苦,幾乎有苦無樂;
畜生有殘殺苦,餓鬼有饑渴苦,也是苦多於樂。
2、天上雖有欲樂與定樂但容易墮落 天上的享受,雖比人類好,但只是庸俗的,自私的;那種物質欲樂,精神定樂的陶醉,結果是墮落。
3、人間為天的善趣 所以人間最好,經中常說「人身難得」38的名言。《增含.等見品》說:某「天」五衰相現39──將死時,有「天」勸他說:你應求生善趣的人間。人間有什麼值得諸天崇 37
《雜阿含經》卷16(442經):「爾時、世尊以爪甲擎土已,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我爪甲上土為多,此大地土多」?諸比丘白佛言:「世尊!甲上土甚少少耳,此大地土甚多無量,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為比」。佛告比丘:「如甲上土者,若諸眾生形可見者,亦復如是。其形微細不可見者,如大地土。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學無間等」。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如甲上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生人中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者,亦如是。如地獄,如是畜生,餓鬼亦爾。如甲上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生天上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者亦如是。如地獄,如是畜生,餓鬼亦爾。如甲上土,如是眾生人道中沒還生人道中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其諸眾生從人道中沒生地獄中者亦如是。如地獄,如是畜生,餓鬼亦爾。如甲上土,其諸眾生從天命終還生天上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其諸眾生天上沒生地獄中者,亦如是。如地獄,畜生,餓鬼亦如是。」(大正2,114a22-c19) 38
《雜阿含經》卷15(406經):「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阿難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團遶亦爾,不必相得」。佛告阿難:「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所以者何?彼諸眾生不行其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實,展轉殺害,強者陵弱,造無量惡故。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大正2,108c7-19) 39
(1)《增壹阿含.6經》卷24〈32 善聚品〉:「三十三天有一天子,身形有五死瑞應。云何為
五?一者華冠自萎,二者衣裳垢坋,三者腋下流汗,四者不樂本位,五者玉女違叛。」(大正2,677b29-c3) (2)《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0:「謂諸天中將命終位,先有二種五衰相現,一小二大。 ◎云何名為小五衰相?
一者、諸天往來轉動從嚴身具出五樂聲,善奏樂人所不能及,將命終位此聲不起。
有說:「復出不如意聲。」
二者、諸天身光赫弈晝夜恒照身無有影,將命終時身光微昧。
有說:「全滅身影便現。」
三者、諸天膚體細滑入香池浴纔出水時,水不著身如蓮花葉,將命終位水便著身。
四者、諸天種種境界悉皆殊妙漂脫諸根,如旋火輪不得暫住,將命終位專著一境,經於多
時不能捨離。
58
《佛法概論》第三章
仰呢?經上接著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這即是說:諸佛皆在人間成佛,所以人為天的善趣,值得天神的仰慕。40
(二)惟有人間才能稟受佛法,體悟真理而得正覺的自在 成佛,是體悟真理,實現自由。佛陀說法,即是宣揚此真理與自由之光。
1、諸天是享樂主義者不能策發向上惟有墮落 真理與自由,是天國所沒有的,有的只是物欲與定樂。諸天是享樂主義者,不能警覺世間的苦難,不能策發向上,所以惟有墮落,不能獲得真理與自由。
2、體現真理而解脫成佛是由人修行而成就的 釋尊曾說:「我今亦是人數」(增含.四意斷品)。41這可見體現真理而解脫成佛,不是什麼神鬼或天使,是由人修行成就的。惟有生在人間,才能稟受佛法,體悟真理而得正覺的自在,這是《阿含經》的深義。我們如不但為了追求五欲,還有更高的理想,提高道德,發展智慧,完成自由,那就惟有在人間才有可能,所以說「人身難得」。
(三)人間有四種特勝 佛陀何以必須出在人間?人間有什麼特勝?這可以分為四點來說:
1、環境特勝 (1)環境太樂與太苦,皆不易稟受佛法 環境:天上太樂,畜生、餓鬼、地獄──三途太苦。太樂了容易墮落,太苦了也無力追求真理與自由。
(2)苦樂參半的人間,才是知苦而能厭苦的道場 人間也有近於這兩邊的形態:
◎如生活寬裕,遺產豐富的,由於物質的過分享受,窮奢極欲,每每汩沒42自己,弄到墮落而後已。
◎反之,太貧苦了,由於生活的逼迫,為衣食等所苦,或作殺盜等惡業,少有機會能從事學問,追求真理與自由。
苦樂均調的人間,尚有此種現象,何況極樂的天堂,極苦的地獄!經上說:帝釋天為了佛法,特來世間稟受,但他在享受五欲時,竟然完全忘記了。43
五者、諸天身力強盛眼嘗不瞬,將命終時身力虛劣眼便數瞬。
◎云何名為大五衰相?一者、衣服先淨今穢。二者、花冠先盛今萎。三者、兩腋忽然流汗。
四者、身體欻生臭氣。五者、不樂安住本座。」(大正27,365a21-b7)
40
《增壹阿含.3經》卷26〈34 等見品〉(大正2,693c19-694a5):「爾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三十三天云何得生善處?云何快得善利?云何安處善業?」世尊告曰:「人間於天則是善處。得善處、得善利者,生正見家,與善知識從事,於如來法中得信根,是謂名為快得善利。彼云何名為安處善業?於如來法中而得信根,剃除鬚髮,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彼以學道,戒性具足,諸根不缺,飯食知足,恒念經行,得三達明,是謂名為安處善業。」爾時,世尊便說此偈:「人為天善處,良友為善利;出家為善業,有漏盡無漏。」「比丘當知:三十三天著於五欲,彼以人間為善趣;於如來得出家,為善利而得三達。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是故,比丘!*於此命終當生天上。」(*於此(人間)命終勿生天上)」 41
《增壹阿含.6經》卷18〈26 四意斷品〉:「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語,如來亦當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數。父名真淨,母名摩耶,出轉輪聖王種。」(大正2,637b21-24) 42
汩沒:沉淪;淪落。(《漢語大詞典(五)》,p.963) 43
《增壹阿含.3經》卷10〈勸請品第十九〉(大正2,593c14-594a11)。
59
《佛法概論》第三章
太樂太苦,均不易受行佛法,唯有苦樂參半的人間,知苦而能厭苦,有時間去考慮參究,才是體悟真理與實現自由的道場。
2、慚愧特勝 慚愧:《增含.慚愧品》說:「以其世間有此二法,……不與六畜44共同」45,這是人畜的差別處。人趣有慚愧心,慚愧是自顧46不足,要求改善的向上心;依於「尊重真理──法,尊重自己,尊重世間」47的法制公意,向「輕拒暴惡」,「崇重賢善」而前進。這是道德的向上心,能息除煩惱眾惡的動力,為人類所以為人的特色之一。
3、智慧特勝 智慧:三惡趣是缺少智慧的,都依賴生得的本能而動作。
人卻能從經驗的記憶中,啟發抉擇、量度48等慧力,能設法解決問題。不但有世俗智,相對的改善環境、身心,而且有更高的智慧,探求人生的秘奧,到達徹底的解脫。人間的環境,苦樂兼半,可以從經驗中發揮出高尚的智慧。如不粗不細的石頭,能磨出鋒利的刀劍一樣。
4、堅忍特勝 堅忍: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即堪忍的意思。49
這世間的人,能忍受極大的苦難,為了達到某一目的,犧牲在所不惜,非達到目的不可。這雖也可以應用於作惡,但如以佛法引導,使之趨向自利利他的善業,即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直達圓滿至善的境地。
5、小結 這四者,環境是從人的環境說;後三者,是從人的特性說。 ◎《婆沙論》解說人為「止息意」、「忍」、「末奴沙」三義;50 4445
六畜:指馬、牛、羊、雞、狗、豬。泛指各種牲畜。(《漢語大詞典(二)》,p.24) 《增壹阿含.1經》卷9〈18 慚愧品〉:「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妙法擁護世間,云何為二法?所謂有慚、有愧也。諸比丘!若無此二法,世間則不別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識、尊長、大小,便當與猪、雞、狗、牛、羊六畜之類,而同一等。以其世間,有此二法擁護世間,則別有父母、兄弟、妻子、尊長、大小,亦不與六畜共同。是故,諸比丘!當習有慚、有愧。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大正2,587b7-14) 46
自顧:自念;自視。(《漢語大詞典(八)》,p.1306) 47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十四章,(p.182):「什麼是慚愧?在人類相依共存的生活中,自己覺得要「崇重賢善,輕拒暴惡」;覺得應這樣而不應那樣。換言之,即人類傾向光明、厭離黑暗的自覺。……佛說:慚愧心「自增上,法增上,世間增上」。即是說:慚愧應依(增上是依義)於自、法、世間三者的助緣來完成。」〔詳細解說,另參p.182-184〕 48
量度:1.審度;考慮。2.測量;測定。(《漢語大詞典(十)》,p.416) 49
(1)《大寶積經》卷58〈文殊師利授記會第十五之一〉:「何故名為娑婆世界?佛言:彼界堪
忍貪、恚、愚癡及諸苦惱,是故名為娑婆世界。」(大正11,340b9-10) (2)《一切經音義》卷27:「娑婆(索訶。唐云:堪忍。由多怨嫉。聖者於中堪耐勞倦而行教化,
故名堪忍也)。」(大正54,482c22) 50
(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2:「
云何人趣?答:人一類伴侶眾同分,乃至廣說。 問:何故此趣名末奴沙(manuSya)? 答:昔有轉輪王名曼馱多,告諸人曰:「汝等欲有所作,應先思惟、稱量、觀察」。爾時
諸人即如王教,欲有所作皆先思惟、稱量、觀察,便於種種工巧業處而得善巧。以
60
《佛法概論》第三章
◎《起世經》等說「勇猛」、「憶念」、「梵行」三事的勝於天上,51與今所說的三者相同。
慚愧──止息意──梵行勝 智慧──末那沙──憶念勝 堅忍──忍────勇猛勝
能用意思惟、觀察所作事故,名末奴沙。從是以來傳立斯號。先未號此末奴沙時,
人或相呼以為雲頸,或名多羅脛,或名底落迦,或名阿沙荼。 有說:「末奴沙者是假名、假想,乃至廣說。」 有說:「先造作、增長下身語意妙行,往彼、生彼、令彼生相續,故名人趣。」 有說:「多憍慢故名人,以五趣中憍慢多者無如人故。」 有說:「能寂靜意故名人,以五趣中能寂靜意無如人者,故契經說:「人有三事勝於諸天:
一、勇猛。二、憶念。三、梵行。」勇猛者,謂不見當果而能修諸苦行;憶念者,謂能憶念久時所作,所說等事分明了了;梵行者,謂能初種順解脫分、順決擇分等殊勝善根,及能受持別解脫戒」。
由此因緣故名人趣。」(大正27,867c6-25) (2)《法苑珠林》卷5:「
◎如《婆沙論》中釋:人名止息意,故名為人。謂六趣之中能止息意,故名為人。謂於六趣之中,能止息煩惱惡亂之意,莫過於人。故稱止息意也。又人者,忍也,謂於世間違順情能安忍,故名為忍。
◎又《立世阿毘曇論》云:何故人道名摩[少/兔]沙?此有八義:一、聰明故,二、為勝故,三、意微細故,四、正覺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別虛實故,七、聖道正器故,八、聰慧業所生故。
◎說人道為摩[少/兔]沙,又《新婆沙論》:問:何故此趣名末奴沙?
答:昔有轉輪王,名曼犾多,告諸人曰:汝等欲有所作,應先思惟、稱量、觀察。爾時
人即如王教欲有所作,皆先思惟、稱量、觀察,便於種種工巧業處,而得善巧。以能用意,思惟、觀察所作事故,名末奴沙。
有說:先造作增長下身語意妙行,往彼、生(彼),令彼生相續,故名人趣。 有說:多憍慢故名人,以五趣中憍慢多者無如人故。
有說:能寂靜意故名人,以五趣中能寂靜意無如人者。故契經說:人有三事勝於諸天:一、勇猛,二、憶念,三、梵行。」(大正53,305b20-c9)
51
人類的特勝: (1)《長阿含.30世記經》卷20〈忉利天品〉:「閻浮提有三事勝鬱單曰(北俱廬洲)。何等為
三?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能修梵行。三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以此三事勝鬱單曰。……閻浮提人以此三事勝四天王。……閻浮提人亦以上三事勝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大正1,135c5-25) (2)《起世經》卷8:「閻浮提人有五種事勝瞿陀尼。何等為五?一者勇健,二者正念,三者
閻浮佛出世處,四者閻浮是修業地,五者閻浮行梵行處。……有五種勝諸天種輩,如上所說。」(大正1,348a7-b5) (3)《大毘婆沙論》卷172有說:「…契經說:人有三事勝於諸天:一勇猛;二憶念;三梵行。
勇猛者,謂不見當果而能修諸苦行。憶念者,謂能憶念久時所作,所說等事分明了了。梵行者,謂能初種順解脫分、順決擇分等殊勝善根,及能受持別解脫戒。由此因緣故名人趣。」(大正27,867c19-25) (4)《大智度論》卷65:「如經說:閻浮提人,能精進,書持精學,正憶念。如經說:閻浮提
人以三因緣,勝諸天及欝單曰人:一者、能斷淫欲;二者、強識念力;三者、能精懃勇猛。是閻浮提人,能書寫、讀誦、受持,以是故諸天來下,禮拜般若經卷,或欲聞說。」(大正25,516a6-9)
61
《佛法概論》第三章
(四)惟有人類才是佛法的住持者,修學者 這樣,諸佛皆出人間成佛,開演教化,使人類同得正覺。佛法不屬於三途,也不屬於諸天,惟有人類才是佛法的住持者,修學者。
(五)小結 人生如此優勝,難得生在人間,又遇到佛法,應怎樣盡量發揮人的特長,依佛陀所開示的方法前進。在沒有完成正覺的解脫以前,必須保持此優良的人身。若不能保持,因惡行而墮入三途,或受神教定樂所蒙惑,誤向天趣──長壽天52是八難53之一,那可以說是辜負了人身,「如入寶山空手回」!
52
關於長壽天,南北傳的說法有些差異: 一、北傳:
(1)《大智度論》卷38(大正25,339a6-11):「長壽天者,非有想非無想處,壽八萬大劫。
或有人言:一切無色定,通名長壽天;以無形不可化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處故。或說無想天,名為長壽,亦不任得道故。或說從初禪至四禪,除淨居天,皆名長壽,以著味邪見,不能受道者。」 (2)《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12(大正14,734b16-20):「又善男子,菩薩不生長壽天,
若生其中,雖有無數諸佛出世,亦不值遇,利有情事不能成辦,是故菩薩生於欲界,此中有情值佛出世,愛樂親近而可化度。」
(3)隋.慧遠《大乘義章》卷11(大正44,629b15-18):「長壽天者,色、無色界命報延
長,下極半劫名長壽天。」
(4)唐.道世《法苑珠林》卷3(大正53,286c21-29):「第二,計色界壽命者,即用劫為
量,初梵眾天壽命半劫,梵福樓天壽一劫,……色究竟天一萬六千劫。」 (5)《寶雲經》卷3(大正16,228a26-29)。 二、南傳:
(1)《清淨道論》(底本p.372):「不捨禪那,我等將生於梵天──那些這樣希求生於梵天
的人,或者雖無希求而不捨於凡夫定的人,修安止定必取勝有,而得勝有的功德。所以世尊說:曾少修初禪的人生於何處?生為梵眾天的伴侶等。修近行定,必得欲界善趣的勝有。」 (2)《增支部註解書》:長壽天,巴利本作dIghAyukaM devanikAyan指 asaJJadevanikayaM
即無想有情天。(Hermann Kopp, ManorathapUranI, Commentary on the AGguttara NikAya Vol. IV , PTS, London, 1979, p.116)
53
「八難」(八無暇、八非時、八不閑):
(1)《中阿含.124八難經》卷29(大正1,613a29-614a11)。
(2)《長阿含.10十上經》卷9(大正1,55c5-21)(八難解法、八不閑) (3)《增壹阿含.1經》卷36〈八難品〉(大正2,747a-c)。 (4)《望月佛教大辭典》(五),p.4221下~p.4222中(八難)
(5)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46)八難:1、離地獄,2、傍生,3、餓鬼三途苦。4、不生長
壽天。5、生得人身亦生逢佛世。6、生逢佛世亦生於中國。7、生於中國亦須六根具足。8、不生長邪見、外道家。
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