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荟萃·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PA)在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刘强
(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北 荆州 434000)
摘要:目的 观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PA)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
顾性分析的方法,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在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中,随机选取观察组(采用rPA溶栓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每组各32例,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开通率和死亡率、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溶栓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内的血管开通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 (rPA)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本文引用格式:刘强.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 信息文摘,2019,19(55):342-343. 0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发病急、病程进展迅猛、且随年龄增长病死率也逐渐增高的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的病因多为患者自身冠状动脉血管出现血栓性急性闭塞,阻断冠状动脉血流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出现局部缺血性坏死。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骨后剧烈疼痛、心律失常、血清中心肌酶含量增高等,严重时患者还会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休克等严重症状。发生AMI早期行溶栓治疗可及时疏通患者堵塞的冠状动脉血管,促进堵塞血管的贯通,尽快纠正心肌缺血缺氧症状,减少患者心肌细胞的死亡数量,可以提高AMI患者的存活率[1]。本观察中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PA)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脉推注,2次推注均在2分钟完成。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治疗:将150万U的尿激酶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0分钟完成滴注。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期在血管开通率、血液流变学指标。 1.4 血管溶栓开通判定标准。①心电图中抬高的sT段2 h内回降>50%:②胸痛临床症状在2 h内基本消失;③2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④血清中CK-MB提前出现峰值。符合上述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可判断溶栓再通,但仅具备① + ④两项不能判断[3]。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3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2),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AMI诊断标准[2]且排除合并严重出血性疾病或高血压患者;合并中风或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治疗方案均经过患者或者其家属签字同意后实行。观察组中男:女=18:14;年龄42-74岁,平均 (56.6 ±3.8)岁,对照组中男:女=19:13,年龄45-72岁;平均 (55.3±4.4)岁。两组患者均为心肌前间壁、前壁或下壁部位发生的梗死;两组心梗患者从发病至接受溶栓均在5小时以内,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硝酸甘油等抗凝、扩管、止痛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PA)治疗:将18 mg rPA溶于1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推注,30 分钟后再次将18 mg rPA溶于10 mL生理盐水中静作者简介:刘强(1961-),男,汉族,湖北荆州人,大专文化, 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 投稿邮箱:zuixinyixue@126.com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管开通率和死亡率比较。观察组在溶栓30分钟、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四个时间窗内的血管开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均有死亡病例,但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管开通率和死亡率比较[n(%)]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 n3232 开通率 30 min 60 min 90 min 120 min 死亡率 8(25.00)19(59.38)26(81.25)29(90.61)1(3.12)5(15.67)10(31.25)19(59.37)23(71.88)3(9.38)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全血 粘度(低切、中切、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改善更加明显,指标更加趋于正常值,两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 n3232 全血粘度低切9.21±2.26 全血粘度中切5.43±1.22 全血粘度高切4.37±0.665.15±1.11 聚集指数2.22±0.232.88±0.45 刚性指数5.10±0.316.14±0.64 11.42±1.53 6.35±1.5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55期343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压力的增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且发病年龄更倾向于年轻化,虽然治疗方法不断改进与完善,但溶栓治疗任然是目前公认的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发病早期及时进行溶栓治疗,促进心外膜下血管再通和心肌血流再灌注,保护心肌细胞,纠正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状态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有利于患者症状改善和预后[4]。尿激酶(UK)能激活患者体内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可将患者体内的纤溶酶原精氨酸-撷氨酸进行裂解,使其变为纤溶酶,促使血小板网状结构断裂,溶解聚集的红细胞,从而起到溶栓的作用。尿激酶对患者体内的各类纤溶均可进行溶栓,没有选择性和特异性,对患者身体的损伤较大,患者治疗后期身体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多[5]。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PA)作为第三代溶栓药物,其半衰期达13-16 min,具有对纤维蛋白高选择性和渗透性溶栓的优点,可显著提高血栓溶解速度,促进损伤心肌的再灌注和心室功能的恢复[6]。rPA对纤维蛋白有强大的亲和力,溶栓作用更加快速、显著。rPA在降解网状不溶性纤维蛋白的同时,对机体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作用非常弱,故治疗过程中患者出血少,副作用明显降低[7]。本 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开通率高、全血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更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使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PA)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起效快,效果明显,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黎雪玲,李醒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先用低分子肝素对溶栓效果 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0):2518-2519.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 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90 [3]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8:284-297. [4] 李淑娟,谢秀峰,陈凤英.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静 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8):952-954. [5] 李淑华.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 塞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3(2):395-397. [6] 王芙蓉.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还原性谷胱甘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 型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695-697.[7] 邹秀英.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多 项血清白介素,热休克蛋白70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6):14-16. (上接第341页) 分析得出,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期间,采集异物吸入病史较为重要,有机结合临床体征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可对患儿病情进行明确诊断,利用放射性影像技术对患儿进行细致检查,可真实、全面显示患儿气管及支气管中异物,可显示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可对异物存在与否进行判断,可了解异物形态、大小及位置,有利于临床治疗[3]。 放射影像技术包括X线检查、CT检查,X线检查可推断异物存在,可利用物质与电磁波之间的作用来直接显示阳性异物,疾病诊断过程中可产生能量转换,可依靠间接征象对阴性异物诊断,可定位定性诊断病变部位并反映病变具体情况,费用低廉,检查迅速,可采取动态反复观察,检出异物几率较高,但是,患儿情绪难以控制,部分异物属于不完全堵塞,漏诊率较高,加之无法检出阴性异物,误诊率较高。CT检查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分辨率较高,可对异物进行直接显示,定位准确,确诊率高,但是不能直观反映气管支气管异物具体大小及部位等。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范围广泛,操作时间较短,安全性较高,无痛,分辨率较高,包括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临床认可度较高,可调节窗位、三维重建技术,对异物进行准确定位,可在短时间内获取异物征象及特征,较为清晰,可清楚显示肺部、支气管病变,安全性较高,可重复进行,临床诊断准确率>95%,可对异物所在位置、形态及大小进行清楚反映,有利于临床有效制定治疗措施,可促使患儿诊断及治疗效果显著提升。 相关性文献报道,将放射影像技术运用于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可了解异物具体情况,包括异物大小、异物所处部位、异物性质等、异物对气管及支气管造成的损伤、 异物对肺部造成的损伤等。放射影像技术运用期间,患儿应摆放仰卧位,可确保患儿情绪稳定,安抚患儿家长情绪,告知患儿家长如何配合诊断,另外,检测患儿吞咽异物时,应保证动作轻柔,可提高患儿异物征象检出率[4]。 临床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时,应警惕存在于总气管的异物后者体积较薄、较小的异物,诊断期间,此类情况不会表现出气管支气管通气障碍、堵塞等症状,影像学检查期间,应对患儿进行仔细、全面排查,确保诊断准确、干预及时,可促使患儿治疗效果提升、预后改善。 本组结果:对比对照组患儿,实验组患儿异物检出率明显更高(P<0.05)。结果证实,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采用放射影像技术,可行性较高,临床运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采用放射影像技术的效果理想,放射影像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价值,对有效下降患儿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明显的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荐。临床后续探讨中,可扩大样本选取数量及延长样本选取时间,对放射影像技术加强分析,增加本组研究临床代表性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培芳.放射影像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J].医药前沿,2016(4):132-132. [2] 李锦熙.探讨放射影像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 [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11):67-68. [3] 陆庭斌.放射影像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20):133-134. [4] 杨景泓.放射影像技术在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应用分析 [J].中国医学创新,2014(17):27-29. 投稿邮箱:zuixinyixue@126.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