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关注本店铺,下次再找不迷路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一年之中有哪几个季节?你能用一首诗来告诉同学们你喜欢哪个季节吗?
(学生交流:春夏秋冬)
师:是呀!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有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注意“杂”字,下面的部分,不是“木”。
2.读诗题,解题意。
(1)师:请同学来读诗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学生自由交流)
(点拨:“四时田园杂兴”的“兴”,四声。“即兴”意思是: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这里的“兴”,兴致,兴趣,“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2)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师:《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3.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南宋名臣、文学家、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认识生字,课件出示:
杂稀篱蜻蜓
指名读,个人读。注意读准平舌音“杂”,后鼻音“蜻、蜓”。
2.指导书写
“蜻、蜓、稀”都是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特别是“蜓”字,右边不要写成“延”。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课件出示:
(1)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2)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3)蛱(ji)蝶:蝴蝶的一种。
三、初读古诗,感知内容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个人自由朗读。
(2)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地说说诗歌写的什么情景吗?
(学生自由交流)
3.小声自读,边想画: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他们分别怎么样?(学生交流后师归纳)
(归纳: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板书:初夏南景色: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 齐读)
4.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四、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交流学法
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生1:可以借助课文注释理解。
生2: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理解。
生3:还可以问老师。
……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
思,把这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2.学生自学。
3.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桌说,指名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惟有、日长”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惟有:只有;日长:天长了。)
(2)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再来说说?
(3)教随机点拨,注意语言表述上的流。照刚才他的说法,你得还缺少些什么?
(4)(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4.质疑: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
五、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课件出示: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
(一树树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2.赏析“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课件出示:
(1)诗歌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
(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3)读诗思考:
师:诗人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学生交流后师归纳)
(归纳: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六、再读古诗,交流探究
1.师:整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宁静。第三句“日长篱落无人过”写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第四句中写“蜻蜓蛱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以动写静。
(板书:宁静 以动写静)
师:总结: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动静相衬的写作手法。
2.指导朗读: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朗读这首诗,体会意境。
3.尝试背诵:自由背——同桌背——全班背
七、总结交流,拓展阅读
1.师: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乐趣?(学生交流后师归纳)
(归纳:这首诗描写的是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让我们从中体会到田园之美,自然之趣,劳动之乐。)
2.师:搜集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其他诗篇,阅读欣赏。
《宿新市徐公店》课堂实录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师:(课件出示书中插图)大家看看图,图上都画了些什么景物?
生:我看见了蝴蝶。
师:你观察很仔细。
生:我看见了金黄的油菜花。
生:我还看见了一些格子。
师:哦,这是篱笆。一起说“篱笆”。生读。
师:是呀,多美的一幅画。看,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浓浓的树阴。黄色的蝴蝶在黄色的菜花丛中飞舞……多有趣的画面,这画面中还藏着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呢!
师:请大家翻开书P2,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老师一笔一画认真写,你们也要这样写字哟。老师边写边解诗题,诗人杨万里在新市的徐公店住宿。跟老师一起读课题:宿/新市/徐公店/。齐读课题
师:不错,想读诗吗?那可要现过生字关。(课件出示生字)
师:请大家在书上把这几个生字圈出来,自己好好读读。然后用多种形式认读这些生字。师:生字会读了,诗中的生词会读吗?(课件出示生词)
疏疏 儿童 菜花 急走 无处寻 追黄蝶 一径深 未成阴
(学生用多种形式读词语,特别强调词语连读。)
师:真了不起,生字读准了,生词读连贯了,把他们放到句子里还能把句子读通顺吗?
生:能。
(生自由读诗句)
师:谁来读读?
(多个学生读诗,其他学生帮助纠正字音。直到把古诗读通顺为止。)
师:真不错,大家把古诗读得这样通顺,了不起。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
(课件出示图的一部分)
师述:在那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是那样安静,这就是“篱落疏疏一径深”(课件出示诗句)
生读。
师:老师还没感觉到这条路的深远,教你们一个办法:读得慢一些。
生读:篱落/疏疏/一——径——深——
师:好,这次我听出来了,好安静,路好长好长!
(又有好几个学生读诗句,读得很好。)
师:“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读着读着,我感觉到春天正悄悄地离开我们,
初夏正向我们走来,看(切换课件)树上的花已经纷纷落下来,可枝头的嫩叶才长出来,还没形成浓
密的树阴。谁读读这一句?
生:树头新绿未成阴。
师:哦,我好像看到了花瓣正在微风中飘下来呢!老师也想读读,请你们闭上眼睛,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师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生: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的。
生:我好像看见粉红的桃花正从树上飘落下来,雪白的梨花正随风飞扬。
生:我仿佛看见小草绿了,大树枝头长出了绿叶,嫩嫩的,柔柔的。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一起再来把这美丽的画面读读。
生多种形式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师:读得这样好,老师要奖励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课件播放“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动画。随后出示这两句诗。)
师:谁读读这两句诗?
生读。
师:老师想问问你们,捉过蝴蝶吗?当蝴蝶飞起来时,你是怎样的跑?
生:快跑。
师:对,诗句中的“急走”就是快跑的意思。可我没听出你在快跑呢!该怎样读这行诗?
生:速度快一些。
师:好,就你读读看。
生读
师:捉蝴蝶一定是很快乐的时,我想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你的快乐。
生读,语调很欢快。
师:可惜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说告诉我为什么蝴蝶飞入菜花看不见了?
生:因为蝴蝶是黄的,菜花也是黄的,所以蝴蝶飞到菜花中,就看不见了。
师:那你认为小朋友没捉到蝴蝶,会是什么心情?
生:有些失望。
师:哦,那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感受?
生读
师:嗯,不错。现在我们再来想想,这几个小朋友会说什么?
生:等一会,它还会出来的。
……
师:哦,我听出了你等待的快乐,那你读读这两行!
生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谁再读读?
又一生读
师:了不得,我从你左右摆动的小脑袋看出了你的一些无奈。没关系,待会就有一只更美丽的蝴蝶飞过来。
又请一生读
师:同学们,这一幅美妙的捕蝶图正好被诗人看到了,杨万里看到着美丽的油菜花,看到这追蝶的孩子,看到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无奈,诗人有感而发——
生接读: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这是一幅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的图画,怎么读才能读好?
师指导读出趣味。
师小结:这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意的田园风光呀!看,幽远的小径,追黄蝶的儿童,稀疏的篱笆,长着嫩嫩树叶的大树,一切都这样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虽然小朋友们没捉到蝴蝶,可他们也体会到了捉蝴蝶的快乐,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首诗,一起来感受诗里的意境美。
生有感情地读全诗。
师:看到大家读得这样有兴致,这样吧,我们来开一个吟诗会。大家比赛,看谁吟诵得最好。
学生自由准备。
学生各种形式吟诵古诗。
《清平乐·村居》课堂实录
师:(板书:居) 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想到房子。
生:想到家。
师:(板书:吴音)“吴音”什么意思?
生:(读书后注释)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因”。
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破阵子”是词牌名,词牌名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词的作者是—— 读:辛弃疾
师引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放音乐。(一段描绘古战场的音乐)从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听到了战场上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金戈铁马。
师:是啊,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场。下面我们再听一段音乐。放音乐。(一段舒缓的江南丝
竹)谈谈你们听后的感受。
生齐
生:舒缓的音乐。
生:动听的音乐。
师:可以是哪一首的词牌呢?
生:卜算子
师:还可以是哪一首词牌?
生:清平乐。
师:板书:清平乐 (生齐读“清平乐” )
师:(将题目补充完整)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
生:读“清平乐·村居”。
师:读了“清平乐·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农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到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
纸鸢。
师:真好。他想到了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们还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低矮的草屋。
师:说具体一点。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草屋,矮矮的,很少的几户人家。
师:引读《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指名读《村居》,相机指导朗读。
wēnɡ ǎo wò bāo lián pénɡ
翁 媪 卧剥 莲 蓬
师:为什么念bāo?
生: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
师:“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没有人知道。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师: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
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齐读。)
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仿古人摇头状)我们加上动作再来读一读。(师生齐
读。)
师:古人读诗时还会手舞足蹈,像这样(有节奏地手舞足蹈),师生齐读。
师: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
要短促。老师引读,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师生齐读)
师:读了三遍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师: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
师:放流水声。
生:少了溪水。
师:对。小溪怎么流的呢?
生:缓缓地流着。
生:叮咚地流着。
生:潺潺地流着。
师:说得真好。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读地读这首词。(放音乐,师生齐读。)
师: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为什么?
生:不重复。因为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不同的意思 。
师:具体说说看。
生:第一个“溪”是说在溪岸上,第二个“溪”是说在溪东,第三个“溪”是说在溪头,就是在小溪的上游。
师:说得真好。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三个不同的地方,并不重复。诗人会在哪儿呢?他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
生:诗人会在屋外。他看到了小溪。
生:诗人会在屋里,看到了翁媪相媚好。
生:诗人会在小溪边,看到了大儿在溪东锄豆。
师:具体在哪儿?
生:在溪对岸。
生:诗人在溪边看到中儿在织鸡笼。
生:诗人在溪边游玩,看到了小儿在溪头剥莲蓬。
师:诗人可能是诗中的人吗?为什么?
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老翁。
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小儿。
师:放溪水音乐,引读。(让我们再来读读,把诗中的人、景印在心里。师:谁来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
生:美。
生:爽。
生:好。
师:最好能用诗中的一个字。
生:醉。
师:“醉”字好啊,(板书:醉)村里的景让人都醉了。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和这家翁媪聊聊。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相媚好”什么意思?
生:互相夸奖赞美对方的好。
师: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夸赞对方的好?
生:我来说翁夸赞媪,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能干,为我生了三个儿子。
生: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漂亮啊,这么大年纪了还是这么美。
……
师:我们再来夸一夸翁吧。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
说: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也很能干,家里全靠你一个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真能干,三个儿子全靠你来教育,家里的生活全靠你一个人。
……
师:执子之手,白头偕老。唱(《最浪漫的事》)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我们再来夸夸三个儿子。先来夸夸谁?
生:我来夸大儿:你真能干,知道帮爸爸、妈妈干活了。你真勤劳!
……
师:是啊,引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也许什么也没说,就这么媚好,就这样让人醉了。
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
生:卧在那儿剥莲蓬。
师:“卧”什么意思?
生:趴的意思。
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
生:溪头趴剥莲蓬。
师: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趴”没有“卧”好,不生动。
师:还可以用哪个字?
生:躺、睡。
师: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
……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
师:看他的小脚丫,你能让它们动起来吗?引领学生以手代脚丫自在地动,使小儿悠然自得的心情跃然纸上。
师:在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一个词给他,他在剥莲蓬时态度怎样?
生:聚精会神
生:全神贯注
生:目不转睛
生:专心致志
师:这一动一静,让人醉了。
板书:醉中有最
师:那大儿、中儿他们就不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
生:调皮鬼,你怎么不听话?
生:小捣蛋,……
师: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说他是“无赖”。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生:和睦的家庭。
生:和谐的家庭。
师:我们不是在创建和谐社会吗?这样的家庭你羡慕吗?
师:看到这情景能不羡慕吗?他更羡慕小儿,所以写了(引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酒不醉人人自醉。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作者,他会怎么想?
生: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
生: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
……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生:我们虽然住得不好,但是我们一家和睦。
生:我们居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
……
师:茅屋虽小,我住觉宽。物质的富有怎抵得上精神的富有?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
师:诗人住在这村子里,他想到了什么?
生:平安。
板书:安居乐业
师:我们再来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师生齐读 )
师:征战沙场,诗人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没有战争。
生:国泰民安。
……
师:板书:居危思安
师: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这才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
师:伴着音乐《明月几时有》,唱《清平乐•村居》。下课。
,“醉在村居”
【素材积累】
辛弃疾忧国忧民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素材积累】
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