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非 常复
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它作为一种精 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并在整个社会产品中占有越来越 大的比重。我们在研究艺术的发展时,既要表现风格的传承,又 要在先前的文化基础之上不断创新。 只有不断从生活中汲取新鲜 事物养分,不断发现新的创作领域、新的创作题材,在艺术作品 中才能产生新的创作灵感,产生新的表现形式,从而推动艺术真 正的创新与繁荣。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人们的主观与情感需求 而生,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
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的
新兴之美,根据人们在不同时期对于内心各种不同的的欲望与情 绪而创造,艺术在每个时期的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 研究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性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在研究艺术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上, 我国许多艺术学者都提出 了自己的各种艺术见解,“取之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不 断创造”这是我对于一些艺术学者观点的一个简要性概括。 代的生活中艺术品的表现形式上体现了这一点,
而现
这对于我们
不仅是现代,其
实自古至今艺术就有其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这特点, 如坐落在河西 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事实上,多元化地对外来艺术的继承, 形成了敦煌艺术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相互间的学习、模仿。也 为创新提供了条件,因为“任何复制过程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 它
必定会发生差错。如果最初的复制在复制过程中不发生任 何差错,那就永无变化。进化就不可能发生了”。敦煌艺术亦是 如此,虽然它们的大多数出于模仿, 但其模仿过程中也难免会发 生“差错”,于是古代画工的想象力在这“差错”中尽可能地产 生,创新的作品也由此而产生, 于是继承与创新也产生了相关联 系。
不仅在雕刻作品上艺术表现了它的创新性与继承性的。 我国 书法大师张大千在绘制自己的作品时也是如此。 在张大千先生比 较注重对前人作品的临摹学习, 从学习过程中从而创造出自己书 法作品的艺术风格。叶浅予先生曾谈到:“大干临画的目的,在 于学习古人的造型设色和用笔的方法, 为自己的创作所用,这就 是我们所说的学习和借鉴。”即师古而不泥古。临摹的目的是为 了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重要的是,张大千先生以假乱真的客观临摹方法对于他来说 早就驾轻就熟,“大千有一只奇妙的临画魔手,临什么像什么, 几乎可以乱真,年轻时以石涛的仿本骗过好多鉴赏家”。
值得注
意的是,张大千的临摹方法中一直蕴含有创新的成分, 例如他所 临仿的石涛作品,并不局限于原封不动地临摹石涛的原作,
“他
仿造石涛画常采用横改直,改变题句,几幅真迹各取一部分构成 新图等方法”。实际上,张大干仿造的许多石涛作品在一定程度 上可以算是他创作的新作品。 进而这也从一定的程度上表明艺术 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内在联系。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
发展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在现代的建筑作品中也 有不少及继承与创新的艺术精品, 如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 美籍 华人贝聿铭先生在他的作品苏州博物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贝 聿铭祖籍为苏州, 所以他对苏州的人文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苏州 博物馆,是贝聿铭“封刀之作”,因为他已经 90 多岁了。它既 在苏州古城以独特性、 唯一性深深打上贝氏的烙印, 又与周边传 统民居浑然一体, 将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里程碑。 个人 以为,这座建筑以直线为主,构图简洁黑白布置得体,疏密搭配 得当。突出中国化但要新、突出苏州文化但要新,这座建筑不高 大不突出,而且抽取了中国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
综合上述,我们不难看出,艺术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 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 首先, 艺术在它的发展 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 这种继承性, 反映着社会意识 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每一时代的艺术对于后来的艺 术,都是一种既定的存在和条件。 后一时代的艺术注定要在前一 时代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第二,艺术的历史继承性,表现为对本 民族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 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 艺术成果的吸纳。最后,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 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 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 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其间,继承和创新是紧紧 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 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 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要坚持在艺
术内容、艺术形式、艺 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的时代人们对 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
我们在研究中国艺术的时候, 不但要了解我国本土艺术文化 形成的历史原因,还要考虑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因为华夏文明流 传久远,而且所涉及的区域非常广阔。 我国古代的文人志士传下 来的中国艺术文化,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所以我们后人要不断推陈出行,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艺术文 化,不断创造,创造出各种颇具影响的的艺术作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