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大力加强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现阶段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确保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只有在广大的农村社会大力建设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方能全面实现。因此,发展和繁荣农村和谐文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维系社会稳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内涵
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文化上的和谐,社会和谐就没有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呢?
1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化
和谐文化如同和谐社会一样,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结合体。所谓一统,是指有一个兼容并蓄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多元是指在此基础上容纳各种思想文化存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统一的指导思想,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把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结合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根本的是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当前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构建和谐文化的关键。
2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文化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以其固有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我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思想来源。承接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理念的科学内涵,并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继承传统,不是简单地复旧,一定要创新。要从群众实践的新鲜经验中,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
3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民主和法治相融合为主要内容的文化
民主和法治是和谐文化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必然要以现代民主思想作为其核心内容,注重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从而使和
谐文化的思想精神为人民大众所熟知,转化为他们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诸方面的和谐稳定发展作出贡献。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不可能仅仅依靠普遍的个人道德自觉来实现,只有建立在现代法治的基础之上,并且以法治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引领要素。才能实现并保证社会可持续的和谐。
4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文化
和谐文化最终的指向就是社会的进步,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谐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它始终面向人民大众,以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权益。因此,和谐文化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也就是要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利益,保障,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人的潜能。一句话,和谐文化是要引导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文化。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积极成果。与此同时,应看到农村文化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制约着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及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 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缺失,封建思想宗法观念重新泛起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取得胜利的法宝,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精神保障和理想信念。但在广大的农村,农民文化水平整体较低,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一部分农民没有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意识,使得消极腐朽文化屡禁不止。以至于农民遇到重大灾难时,不找党和。不去寻求科学的解决办法,而去求神拜佛问菩萨。在改革开放的宽松环境下,还有些地方修族谱、修祖坟、修宗祠、庙宇等一度销声匿迹的宗族文化活动又重新兴起。算卦、相面、看风水等迷信活动比较普遍,寺、庙的香火旺盛程度不减当年。这些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了广大农民。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严重地污染了农村文化环境,成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障碍。
2 传统文化逐渐散失。不良文化侵袭农村文化市场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才能使之健康发展,源远流长。目前,深受农民们喜爱的送戏、送科技、送书下乡以及文艺表演等活动频率太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文化单调的现状。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镇在传统节日会搞一些文化活动,诸如灯会、唱大戏、舞龙舞狮、秧歌腰鼓等。但这些传统文化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相比之下,一些不良文化趁机开始侵袭农村文化市场。各种盗版书刊和宣扬封建迷信、暴力、色情的书刊、光碟流入农村社会,被大量出租和出售;中小学校附近的电子游戏机室、网吧通宵开放,无人管理;农民自己组织的文艺表演团体。缺乏管理和引导,低俗表演屡见不鲜。农村目前的这种文化市场状况,影响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羁绊。
3 农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思想政治观念淡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培育农村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这些都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高素质农民。但我国的文盲半文盲人数多集中在农村,农村中的科技型人员更是微乎其微,离社会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农村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师资不稳定,中小学辍学率偏高,甚至受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重提“读书无用论”,给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学质量地提高增加了难度。其次,农民的思想政治观念淡薄。受市场经济冲击,农村传统道德甚至一些最基本的思想道德规范在逐步丧失,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等传统美德受到挑战。一些地方民众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盗窃、偷税漏税、制假贩假等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这些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大业、新农村建设都造成巨大阻力。
4 农村文化建设队伍滞后,文化产品严重短缺
组织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但是目前由于农村文化经费长期投入的不足,保障上的不尽完善,薄弱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素质并没有得到整体的提高。一是在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下,会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等一技之长的人才大量流失,导致农村的文化活动不能有效组织和开展;二是部分农村文化专干年龄结构偏大、专业知识老化、缺少必要的培训和再学习,造成了农村文化工作内容缺乏新意、方式陈旧,难于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三是农村文化人才后继乏人。文化是要靠人来传承的。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热心于农村文化活动的年轻人极少。同时受各类因素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