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低温建筑技术 2008年第1期(总第121期) 南阳市旧城区的规划保护与更新对策 张学勇,吴松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哈尔滨150001) 【摘要】通过对河南省南阳市旧城改造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以及旧城改造的相关政策研究,结合我国 其它地区旧城改造的成功经验,综合阐述南阳旧城中现存的问题以及在改造过程中采取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保护与更新;城市更新;规划模式;有机更新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B 1背景及相关概念 旧城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是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 【文章编号】1001—6864(2008)01—0036—03 些损失也是无法挽回的。 2.2以保护为主,少量更新 小规模更新是吴良镛先生以“有机更新”理论为基础通 重点研究与实践课题,综合性突出,涉及知识面广,本文主要 通过对南阳旧城一些现存问题的分析,在借鉴国内外旧城改 造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南阳市要走旧城的保护、更新 与新区发展相结合的思路,及以此对旧城的保护与改造中所 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过对“菊儿胡同危房改造”为试点提出的旧城改造方式。这 种方式是按照房屋的质量分别对待,质量好的予以保留,现 存较好的四合院经修缮加以利用,破旧危房拆除重建,以院 落为单位确定边界,保持原有的胡同肌理,新建筑按照“类四 合院”模式进行设计,维持原有的胡同院落体系,建筑高度以 2 3层为主,局部4层。有机更新理论认为小规模的边界的 渐变,由于它的人文尺度而使居民感到自然亲切。并提出 “所谓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根据改造的内 旧城改造与更新在任何国家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 中都是一个持续不断进行的过程。早在18世纪中叶英国产 业革命以来,人们便开始了对城市改造理论的探索。1958年 8月在荷兰海牙召开了第一界关于旧城改造问题的国际研 讨会,对旧城改造的概念做出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概括。所谓 “旧城改造”指的是,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城市老化地区 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一不断提高规划设计 质量,使每一步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 实施有计划的城市改造建设,包括再开发、修复、保护三个方 面的内容…。再开发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彻底改变地区面 貌的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修复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部分 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又能 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这种改造的模式适合于保护旧城的 整体格局,对旧城历史文化的延续及风貌特点的保留有着深 远的意义。 3南阳市旧城基本概况 改变原有城区面貌的中等规模的城市改造建设;保护是根据 城市上一层次规划,对原有城市面貌小规模的改造建设,这 实际上又指的是旧城改造的三个层次,围绕这个理论概括和 实践,旧城改造的理论探索进一步被推进到了专业化、系统 化的阶段。 2保护与更新之间关系的平衡 保护与更新的矛盾一直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乃至 经过以上的分析以及结合南阳的实际情况认为南阳市 的旧城改造应采取整体格局保护与建筑小规模更新相结合 的原则。 3.1 区位关系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地区,建城已有三千多年的 历史,此处的古文物甚多,其中有著名的科圣张衡墓,张仲景 的医圣祠,诸葛亮的武侯祠以及国家级一级建筑文物南阳府 衙。而此次更新改造的老城区就位于南阳市的中部,南起中 州路,北至建设中路,东起人民路,西至护城河西岸。旧城区 所有涉及到新旧交替的建设领域的焦点问题,长期以来针对 旧城改造问题的解决措施主要有:以更新为主的大规模改造 和以保护为主的小规模更新为代表的两种解决措施。 2 2.1大规模改造为主,少量保护 大规模改造即成片划定旧城改造范围,集中进行整体改 造的操作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是方法简单,见效快。 缺点是如果对文物普查监管不利,规划控制不严,易造成过 是南阳市古城的主体,规划区内总用地168.86公顷。其中 现有的居住总人口为34687人,南阳府衙,任家大院及一些 省市级保护建筑均集中在旧城区内。 3.2旧城区的现状矛盾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逐渐形成,南阳市城市经济发展速 度大大加快,新区的扩展以空前的规模与速度展开,新区与 旧城之间的差距不断被拉大,旧城更新势在必行。而在调研 的过程中发现,南阳旧城更新改造难度很大。现状人口密度 高。建筑密度大,建筑质量差,文物破损情况严重,旧区的居 度开发。因为这种方式的改造为整体性操作模式,一定的建 设规模是项目可行性的关键,因此这种方式下的改造成果建 筑的体量一般都会较大。如北京市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 行的危改措施基本上采取的是这种形式,由于过度开发造成 了一定的恶果,改造方式的简单化对城市规划造成的冲击, 盲目建设引发的投资失败、经济不稳定,因无计划的大规模 改造对现有资源的大量浪费及其种种不良影响都是缺乏总 民生活环境恶化,政府近期又无较大的资金投入,而如何形 成良性循环的更新改造机制,吸引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旧城更 新改造,已成为南阳旧城更新改造的关键所在。而在改造的 体控制的大规模改造带来的不良后果。而其中最严重的莫 过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对旧城整体风貌的破坏,这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张学勇等:南阳市旧城区的规划保护与更新对策 37 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矛盾: (1) 传统居住环境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日益突出。 (2) 传统建筑逐步损坏且保护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 4.3.2历史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选择 历史街区的建筑不仅类型和特征多样,而且数量多,在 保护资金收入有限的条件下,应突出重点,既保持和延续街 (3)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区整体风貌特色,又使保护规划建立在现实可行的基础上。 因此,在通过对南阳旧城的现状矛盾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旧 区实际问题的解决现提出以下几种保护更新方式: 3.3上一层次规划对用地的规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对该地块的定位为特色旅游及传统居 住性质。地块以南阳旧城的历史文物旅游与旧城本身的居 住用地为主,配有商业、娱乐和绿化广场用地。旨在通过对 历史文脉的系统改造与延续,和对旧城传统居住的肌理再现 来带动地块的旅游发展与生活恢复,塑造南阳市历史文化名 (1)保存:即保持原貌绝对保护,如实反映真实的历史 遗存。“保存”是针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文化价值 较高的优秀传统建筑的保护措施,如老城区内的南阳府衙、 任家大院等保护建筑应以保存为主。由于历史街区是城市 城的典型形象。 4南阳市旧城区改造规划思想 4.1 旧城改造中城市特色与城市文化的定位 南阳市旧城区特色的保护与发展可分3个层次:一是, 旧城区的规划建设要挖掘黄河文化渊源的历史特色,体现河 南省地方特有风貌;二是,保留明清两代具有代表性的地区 和街坊,规划历史保护区;三是对古代和近代具有代表性地 区和街坊,规划历史保护区。 4.2南阳市旧城总体布局结构 南阳市旧城区在保留、强化原有的南阳古城“梅花城”的 格局基础上,要形成富有传统特色的和自身特点的城市布 局。 在旧城中东西向建构五条平行公建带,由北到南分别 为:北区特色旅游商贸带、北区配套设施服务带、新华路x,l ̄'l- 商业办公服务带、南区配套设施服务带、南区特色旅游商贸 带:疏浚护城河道,沿河道建设滨河生态绿带,在此基础上结 合旧城旅游功能搭建一条多种服务设施功能符合串接的“彩 环带”,在彩环与城市的节点处放大为商业和公园;旧城内部 延续王府历史轴线,建立一条由绿地广场组成的历史发展控 制轴;在五带、一轴、一环基础上搭建“非”字型绿化结构,与 护城河彩环和平行带相互渗透,共同组成旧城骨架和筋脉体 系,从而组织旧城各项活动,增加旧城与新城交流水平,提升 旧城活力。 4.3旧城内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 4.3.1 以院落为单位分区域动态改造的模式选择 无论中西方,这种以居民为主体的小规模改造由来已 久,是城市环境新陈代谢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南阳旧城改造 的研究中考虑古建筑较多,因此保护与改造的过程中吸取了 其他一些旧城改造的经验教训。以保护南阳旧城的传统城 市格局为基础,分区划片确定了传统建筑以小规模的机动改 造与整体旧城空间结合新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进行 旧城改造建设。 小规模改造,对历史街区保护有较高价值,对尚未定为 文物保护单位的四合院能定期适当维护,仔细设计,按照规 划条件进行适当改造。对于新建筑按照“类四合院”模式进 行设计,维持原有的胡同院落体系,从而充分发挥了吴良镛 先生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对整个旧城整体格局及风貌特 色的保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南阳的小规模改造中尤其 以旧城入口的民俗街做为重点保护对象,以南阳府衙为依 托,对周边的建筑进行科学的定位,以“修旧如旧”的原则作 为旧城建筑更新改造的指导原则。 肌体的组成部分,是有生命的文化遗产,社会经济发展和物 质环境的改善是客观的发展规律,因此,“保存”建筑的数量 不宜划定过多,以免造成保护规划难以落实。L3 (2)保护:即保存建筑的传统风貌,局部保存真实的历 史遗产,内部更新改造。 “保护”是针对风貌较好、质量较好,位于主要空间界面, 对构成街区风貌特色具有重要作用的历史建筑所采取的保 护措施。 “保护”建筑的立面、屋顶等建筑外观要严格按照文物建 筑的保护要求和原则进行修复和维护,以存其真,对于内部 设施和空间布局可根据当前的使用要求进行合理的更新和 改造,以改善居住环境条件。-3 (3)更新:即按传统风貌改造或重建。“更新”是针对 风貌一般、质量一般或较差,以及已完全毁损的历史建筑所 采取的整治措施。“更新”分为改造和重建两种方式。改造 是对那些建筑结构尚完好、空间经改造后能够满足新的使用 功能要求的建筑,按其原有风貌特征修缮、更换、改造,立面、 屋顶等建筑外观尽量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重点改造内 部设施和内部空间。重建是对那些质量较差或已完全毁损、 内部空间难以满足功能要求的建筑,按照历史街区的建筑形 态特征进行新建。“更新”建筑的用地应控制在原有院落边 界或建筑边界范围之内,并保持格局、体量、形态、色彩等与 街区整体风貌协调统一,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利用原有的 材料和构件,或在重要景观面使用传统材料。“更新”建筑毕 竟是新建筑,在历史街区保护中应严格控制其数量,否则会 降低历史街区的价值。¨ (4)修景:l ̄t]x,l建筑外观进行改建或修饰,以保护街区 风貌的协调统一。“修景”是针对影响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 新建筑而采取的整治措施。这些新建筑在体量、形式、色彩、 材料等方面与周边环境风貌极不协调,如层数过高、体量过 大、平屋顶、铝合金门窗、墙面瓷砖、色彩纯艳等。“修景”的 主要目的是取得外观的协调,可保持建筑内部空间和使用功 能不变。 (5) 控制:即对建筑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内的新建建筑 进行风貌控制,使其在体量、形式、色彩等方面与核心保护区 的传统建筑相协调,在视觉景观上使历史街区与周边城市环 境有一个平缓的“过渡”,维持区域的历史氛围。建设控制区 对核心保护区的景观影响较大,因而对其建筑的控制相对于 风貌协调区要严格一些。 最后,通过结合旧城用地结构调整在旧城中提高传统商 业的用地比例,增加其旅游观光的价值,在城市中分担特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8 低温建筑技术 2O08年第1期(总第121期) 宜昌西北部农村的房屋建筑特色 何军师,陈(长江大学城建学院. 湖北鹏 荆州4;3402'3) 【摘 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宜昌西北部三峡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和人文传统使那里的生活居住方 式充满了山地特色和传统特色。同时,土家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使房屋建筑具有了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宜 昌西北部农村充满特色的建筑是当地居民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是南国建筑领域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山地特色;民族特色;传统特色;风水 【中图分类号】TU2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6864(2008)01—0038—02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古代人民利用大自然的最 基本的思路。因此地处深山的土家民族房屋多就地取材,用 宜昌市位于湖北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 处,“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北靠神农架林区和襄樊市,南接 处于武陵山和巫山两大山系之中的恩施地区,是鄂西山区向 木头,砖石,黄土建造房屋。如当地土家族的吊脚楼:正屋建 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 空,靠木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脚部分)的上面用木板 围护用来住人,厢房的下部用石头围护,用来喂养牲畜、堆放 杂务。也有房屋采用石头,土砖或黄土垒积而成。如大三间 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崇山峻岭,山峦起伏,可耕地不多,为 明显的喀斯特地貌。而纵观宜昌地形,依次是重山,丘陵,平 原。位于其西北部的石柱、巴东,三峡及其周围坝区。地处重 重深山包围的峡谷之间。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造成了 这里交通闭塞,经济相对不发达,民众与外界之间的文化交 结构的房屋:其多为黄土垒积而成,少数用砖石堆砌而成。 黄土垒积的房屋一般添加稻草和小树枝作为引条,使其房屋 整体性远远好于砖石堆砌的房屋。一般在其房屋中间的掴 木上钉上木板(充楼)把房屋分为两层。楼上作为卧室或杂 用。楼下为厨房或建卧室。 石柱、巴东的土家族居民与其周边的汉族民众有十分突 流相对较少。但是,由此也使这里形成并较好地保留了自己 的民族文化——土家文化。同时,成为现今土家族的主要聚 居地之一。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状况和材料特点,因地因材建造 的房屋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区域民 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体现形式。因而宜昌西北部的吊脚楼、 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建造的房屋不仅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 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吊脚楼之所以称 为吊脚楼,就是因为吊脚楼为适应山地地形,底层架空,并在 转角欲子部位作一圈转廊,转廊出挑较大,均不落地,从底 天井屋、吞口屋(撮箕屋)、大三间等房屋建筑体现和承载了 当地独特的地方风格和特色。 1鲜明的山地特色 “八山一水半分田”的鄂西山区,山多田少,生产用地极 其保贵。居民为了尽量少占用为数不多的耕地,在房屋选址 时一般选择山麓、山腰的平缓之处,顺着等高线,依山构筑。 下仰视,如同吊在半空而得名。三峡地区周围的汉族居民居 住的撮箕屋(土屋两边各吊出的“爪子”,形成了一个“)”形, 形成了一个形似撮箕的房屋。)也是在充分考虑山水的情况 下,依据山势地形充分利用可建筑面积和道场采阳建造的。 改造与保护的关系;让我们的每一座旧城在保持原有整体风 貌的同时,也能具有一座现代化城市的朝气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项光勤.发达国家旧城改造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城市改造 的启示[J].学海,2005,(4). [2]吴良镛.北京旧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使其具有明显的山地特色。 购物,特色观光的职能,成为整个城市文化和经济活动的有 机组成部分,从而达到振兴旧城经济,增强城市的发展活力。 作为观光浏览基地,对于旧城区内价值较高的文物建筑和 “准文物建筑”,可根据其现状布局特点分别改造为历史博物 馆、民俗博物馆、传统工艺陈列馆等。 5结语 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应坚持慎重的考量,从实际出发, 科学的分析,找到合理的改造规模,形式,方法,符合大规模 改造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适合现代化,高速度的建设方式 [3]李和平.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J].城市规划, 2003,(4). 的规划设计,按照整体改造的步骤进行,在需要部分保护的 地区,适当控制建设规模,建筑体量,对建成后的整体风貌的 影响详细加以评估,谨慎处理;对于需要绝对保护的地区,要 限制建设,坚持修旧如旧。 总之,改造是必然的,它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 [4] 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 城市规划。2001. [收稿日期]2007—10—10 [作者简介]张学勇(1979一),男,内蒙赤峰人,硕士研究生,从 事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工作。 步而不断进行的。我们需要正视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处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