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日茶道精神之比较

中日茶道精神之比较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日茶道精神之比较

作者:宋雯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4期

摘 要: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更是儒、道、释三者的交融。在茶道中既包含了克明峻德,格物致知,以身许国,穷通兼达的儒家思想,也包含了天人合一,宁静致远,道法自然,守真养真的道家哲学思想,还包含了茶禅一味,梵我一如,普爱万物,见性成佛的佛法真如。饮茶习俗不仅在中华大地上呈现出千姿百态,更随着我国的对外交往而传播到世界各国,而在这其中,东瀛之国日本的茶道即成为了茶文化的集大成者。本文比较了中日茶道中“和”和“静”的精神,对于中日跨文化交际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日茶道;精神;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4-0222-02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的古国。从商周时茶作为巴蜀特产而备受重视到西晋以后饮茶成为各族人民的一种重要习俗;从“茶祖”陆羽《茶经》的最初问世到茶文化在中国雅文化中独树一帜,茶都不失为历史长河中一朵绚丽的奇葩。而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却是从唐代品茗开始的。

正如唐代著名宦官刘贞亮把饮茶的功用总结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静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它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亦包含其中,“以茶可行道”的理论,便成为了我国“茶道”的最早思想基础。

饮茶习俗不仅在中华大地上呈现出千姿百态,更随着我国的对外交往而传播到世界各国,一时出现了遍地茶飘香的宏伟景致。而在这其中,东瀛之国日本的茶道即成为了茶文化的集大成者。 1、道之和 1.1、中国茶道之和

中国的和文化意识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如早期的石器、玉器、陶器,后期的灵魂观、原始图腾崇拜等等,尤其是中国原始的陶器,其上的纹饰大都与当时的社会存在物,动植物、生活用品等,相吻合,全面而具体地反映了我国远古人民族群的和谐意识。这是人类处在农耕文明的大环境中寻求与自然融合的一种本能反应。但同时,它也是中国和文化意识的萌芽,自然之和与人文之和开始成为彼此生命的纽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经历了铜石并用时代与夏商周三代的发展以后,和文化意识渐渐演变成为了较独立的审美意识。而自春秋战国始,儒道两家确立了和的意识形态,并且提出了理论化的中和审美观。儒家重在“人和”,立足于政教伦理,强调“克己复礼”与“允执其中”,注重维护人伦秩序的和谐;道家重点放在“天和”,推崇“道法自然”,“合以天倪”,倡导虚极静笃,物我为一,无为守中。

中国茶道中“和”的特色不仅体现在茶事过程中,也在逐步发展中与世俗的“礼”相结合,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件法宝,在敬茶与接茶的过程中成就了中华民族的谦和之仪。最好的茶叶须是融合了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气而生长出来的,需要土壤、气候等的调和来成就茶树上最嫩的那一片新叶;冲泡时,水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它不仅有天水、地水之分,如《红楼梦》中的妙玉就采用旧年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水入茶,以保持茶的真香真味,更需有滚开却不过老,一切恰到好处的水温,在正式的茶道中还有一泡、二泡、三泡之分,要顺应茶性,以茶艺示茶道,将茶的色、香、味最充分地展示出来, 其目的都在于使茶水相和;欲领略一杯香茗的真香妙韵,还须有幽雅的环境,和睦的氛围,先嗅其香,再试其味,慢慢咀嚼,深深体会,将一种平和的心态融入一个和谐的环境,浑然忘我,如入仙境。 1.2、日本茶道之和

日本是一个封闭的岛国,受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日本气候温暖而湿润,因此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其固有的农耕文化和岛国文化,塑造了日本人亲自然的本性和特殊的本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与中国一样,他们的原初美的意识的形成首先在于与自然相融,与自然对话。如其最早对于色彩的感受就来源于自然的赤、黑、白、青四种颜色;独有的和歌艺术的取材最早也是从自然景物和四季变换中来的;其次,它与民族的精神性格也是分不开的。日本民族经过历史上无记载的长期的各种血统混合的过程,各人种渐次混同并融合其原始信仰,调整了民族的对立,最后成为统一的大和民族,形成以皇室为中心的单一的民族统一形态,这对于日本民族的“中和”心理和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成为直接孕育日本人的美意识的根底。 在日本茶道中,“和”意味着调和、和悦,是外与内的完美结合。和的光线,和的声音,和的香味,和的触觉,和的关系,和的氛围。窗户和窗帘使屋内的光线变得柔和,从大环境上给人以可以冥想的空间;香炉内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弥漫着整个房间。室内插花优雅素淡,茶具朴素大方,茶侍温文尔雅,一切茶事活动即在调和的环境中开始,慢慢地释放出其和悦的内涵。

与中国茶道相比,日本茶道之和更注重外在环境的调和,并以此为背景来感受茶道本身“和”的内涵;而中国茶道却重在道本身,从茶、水、冲、品的过程中慢慢释放其和睦、有序、规则的魅力。这大概与中日两国的文化模式和民族性格是相辅相成的。两国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虽同时享有农耕文明,但日本的岛国环境却注定了其具有强烈的吸收能力和对外在的关注能力。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但其并没有完全仿效中国的茶道模式,而是植根于民俗,植根于生活,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保持了其在日本土壤之中的原汁原味,因此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中日两国茶道和而不同的情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道之静 2.1、中国茶道之静

从表面上看,中国茶道充斥着儒家浓浓的中庸之美、平和之味;而欲扣破其外在的坚壳,领悟茶道之精髓,却还是得通过“静”这条修习的必由之路。

主静是立人极之本。“静”作为我国传统思想之一,可以说是其余诸道的基础。欲得道,就必须通过“静”的方法来省察自我,洞察世事,实现心的升华。

儒家经典《大学》在第一章就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中明白大道就能够定,而后静、虑,最终有所得,了悟其最高的意境,明于事理的极致。因此定静安虑便是人的行为实践的基础。

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同时也是自我追寻之道。泡茶吃茶时的寂静无杂音是茶道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个人涵养的体现。茶汤中凝聚了世间最纯洁、最美好的东西,而这一切都需要在“静”中去慢慢体会。中国文化从某一方面讲可称为隐士文化,这在中国茶道中亦表现得非常明显。茶室多依山傍水,与自然相融,鸟鸣声声,流水潺潺,从一开始就将“蝉躁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发挥到了极致。山林中的古刹可谓是人欲达静寂之极致的最理想的去处。佛徒们于清灯黄卷、晨钟暮鼓之中感受禅之深意,领略静之唯美。独酌也好,对饮亦罢,其初衷与目的都在于与杯中的灵物共达极致,让精神在虚静中得到升华,明心静性,反观自然,洞察自我,体悟得道,从而进一步领略茶道的核心,以达“天乐”之境。 2.2、日本茶道之静

与中国茶道相比,日本茶道并非是严格的儒道释的三位一体,但它仍然是以佛教为背景,以禅为核心。从最澄禅师到荣西禅师,从村田珠光到千利休,日本茶道可谓是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集为一体,并使之发展成独秀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奇葩。

日本茶道诞生于战乱期间,残酷的现实境况赋予了它独有的文化内涵:和、敬、清、寂。人们渴望着在一斗茶室中躲避动荡的世间,在一杯香茗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因此“寂”便成为了日本茶道的终极追求,更成为了一种静的极致,静的升华。

在茶道中,“寂”不仅意味着环境和茶事的静寂,更暗含着这片静之后的空寂与孤独。在日本人的美意识中,“静寂”可解释为安静、沉稳。在茶事的进行中特别要保持安静、肃穆的气氛。茶人的表情要平静,但一般不笑。茶人动作的节奏是比较慢的,说话的声音也很小。茶室中要尽量减少可以减少的话语,在传达意念的时候采取许多暗示法。但是为强调静寂的气氛,有的动作还要故意做出声响。在这样的环境中塑造的茶道,体验的茶人,于香茗面前神游于寂静的忘川,红尘中的是是非非,纷纷扰扰都在这样的“仙境”之中随风飘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于日本茶人们来说,茶道之“寂”还有空寂和圆寂之意。“寂”的最高状态就是进入绝对的孤独,“无意识”的心境。“空寂”的表现形式之一就在于素淡。如有“天下第一”美誉的千利休就一反书院式茶道,提出了“空寂茶”一说:他提倡茶道应以“贫困”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他首先改革了茶室,由书院式的豪华建筑改为简素的草庵式建筑,以简素和非对称为其基本特色,以体现“空寂茶”枯淡的茶道精神。整个茶室风格简约素朴,色彩宁静,室内灯光微暗,并配以茶具、茶饰的素淡和不匀称,由内而外,由小到大地诠释了“寂”的内涵。茶道是禅的一种最直接的反映,茶人怀着一颗闲静之心,将美与灵魂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茶道就是茶道本身,而并非任何高雅的娱乐活动。整个茶事都充斥着浓浓的禅学意味。而茶人就在这“本来无一物”的境界中超越自我,超越意识,禅心大悟,继而如明镜般地瞥视其自身的局限性,从而达到静寂的极致。

日本茶道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以佛教为背景,以禅宗为核心。茶室的朴素暗含禅语的“无杂”,茶人们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以孤独之心去领略孤独之美。“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是通往道之顶点的途径,而在日本茶道中,它却是茶道的终极追求。这在某一程度上亦反映了两国茶道不同的发展模式。二者虽都以佛教为背景,充满了浓浓的禅的意味,并融入了许多道家的旨意,但由于政治、社会等原因,茶道在高级阶段就有所不同了。 可以说,在中国茶道中,茶人通过“静”的修习方式,最终达于茶道之终点“真”。从境界的无我,心灵的放飞到最终的物外高意,与大自然相融,茶人的目的始终在于修身养性,闲情雅致,以达到返璞归真、物我玄会的状态。中国茶道历来不登庙堂,却与几千年的隐逸之风结合得非常完美,粲然于一片山林之静中,同时也注定其最终将回归到茶道的起点,回归于最原始的自然状态。

而日本茶道却始终以佛教为背景,以禅宗为核心,并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四规七式。虽亦道法自然,但由于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其重点却在于以人的力量来弥补自然的缺憾,在一斗茶室之中重现整个自然界。茶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潜心修养,悟禅悟道,达于圆寂,人的性灵也在茶道的“寂”中得到升华。

茶道充满了智慧的哲学思辨,并饱含人文主义的终极关怀。它不仅是艺术的辉煌,更是儒道释三者相结合的极致。它本身是一种体验,更是一个过程,其目的就在于在这一过程中去慢慢体味它的静寂之美和自由之境。 参考文献:

[1]、王永娟等.《樱花的国度——日本文化的面貌与精神》.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M],2006。

[2]、腾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2。 [3]、林治.《中国茶艺》[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楼宇烈.《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5]、徐晓村.《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