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建立三项机制

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建立三项机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I剧影月报图・博・群 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建立三项机制 一张志东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破解当前公共文化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确定的文化建设目标之~。而基本公共文 化服务均等化是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要求。是人民 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是政府对人民承诺、承担责任 和应尽义务的追求。所谓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就是 立足于现有国情基础之上。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地获得大致 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简言之,就是让农村百姓享受 与城里人同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其核心是:文化权益,人人 享有。均等化首先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 概念。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公共财政的 有限性等因素,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个长期的过 程。在政府财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应分层次、分阶段进行,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均等化 标准和目标。目前,首先应当着重满足[向是现阶段国家规 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供给。笔者以为,要推进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就必须建立三项机制。 建立协调机制。把握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均等化的标准 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缺乏统 筹;各个部门拥有一些文化设施、队伍和资源,但相互之间 缺乏必要的协调。特别是当前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单兵 突进”很难见到成效。像如何进一步落实政府文化建设的 主导责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如何逐步缩小公共 文化服务区域差距、城乡差距、群体差距,促进均等化,如 何让文化的阳光普照大众等,都不是哪一个部门单独能够 完成的任务。因此,必须以协调机制为依托,从整体上谋篇 布局.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环节协同起来,充分发挥备 部门的力量,整合相关服务资源,构件系统完善、科学规 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从而有效提升政府的文化治理 能力。2014年3月19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 调组成立,协调组的组成单位有国家宣传、发改、财政、文 化、农业、民政等2O个部门,同时召开第~次全体会议,研 究制定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组议事规则》、《协 调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协调组重点任务工作计划表》 等具体工作,标志着国家层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 均等化推进的协调机制正式建立,并将按部就班地推进各 项工作。作为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主导者一 省、市、县三级政府,就应该相应成立各级推进基本公共文 化服务均等化的协调组,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完善顶层设 计,制定标准体系,会商会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全 建设中的问题,落实、保障并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建立保障机制,夯实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均等化的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除了要建好推进基本公共文化 服务均等化的法律法规制定、实施和考核的保障标准外, 还要强化政府在经费、设施、人才和资源等方面建立保障 机制。 1、围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大经费投入。落 实政府主导责任。 推动政府在公共文化上的财政支出持续稳步增长,推 动落实“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 入公共财政经常f生支出预算。且中央财政根据东中西部财 力差异、地方财政根据当地财力情况拨付补贴”,是推进公 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一条重要路径。同时,还要以完善和 拓展“免费开放”为突破口,完善以本级政府为主、中央和 地方财政合理分担的常态化、可持续的经费保障机制。虽 然我国目前每年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只占全国基本建 设投资比重的0.5%以下.但大部分地方财政每年对文化 建设的投资均超过了当地财政总支出的1%。如:浙江省衢 州市由政府买单送戏到村。自2005年以来,共举办“流动 大篷车”演出8000场,直接受益群众400多万人,实现市 内行政村全覆盖:江苏省张家潜市2012年万人拥有公共 文化设施面积达3800平方米.市镇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年 接待人次达296万人次。 2、围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文化阵地。要 按照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服务圈”和农村村(居)“打通 最后一公里”的要求,努力把新鲜的文化资源送到群众身 边。在文化设施的配备上,要按照地域面积、人口数量、民 族特{生、群众爱好和文化认同等方面来规划、设计和建设, 并设置统一的功能、设定统一的标准和配置统一的设备 等。只有这样,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才能在不同地区和不 同人群中得到体现。如:青羊区是成都市的核心文化区,区 内的康庄社区早在2007年成立时.就配套建成了“六站一 室”,实现了“15分钟社区文化服务圈”,社区建成了1500 多平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和2万余平米的主题文化广场,还 拥有书画创作室、多功能活动室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 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等文体活动场所;《江苏省文化馆文化 站管理办法》则要求,设区的市级文化馆活动面积不得少 于6000平方米,县(市、区)的文化馆活动面积不得少于 图・博・群剧影月报 4000平方米。 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最好的精神食 3、围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培育文化人才。 要依托协调机制,针对当前文化队伍建设薄弱、人才匮乏 的问题,围绕培养、培训、选拔、使用、引进等环节,拓展扩 编招人、本地选拔、外地招聘等渠道,全方位培育文化管 理、文化专业和文化经营等各类人才,用制度约束、目标 引导、政策激励,使人尽其才、各司其职、分工协作,逐步 实现文化队伍建设“结构合理、名人荟萃、德艺双馨”的目 标。同时.还要开展好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国内许多地 方纷纷出台吸引及培养文化人才的规划或政策。如:深圳 已启动“孔雀计划”.给予到深圳发展的文化产业等领域 海外高层次人才8O万一150万元奖励补贴和居留、出入 境及落户等特殊待遇,给予相关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团 队最高8000万元专项资助:浙江宁波明确加大对文化人 才培养和引进的支持力度,对引进的“海外工程师”每人 给予10万一30万元年薪资助并提供配套补助。 4、围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资源共享。 进一步发挥市县基层政府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统 筹作用,整合县乡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完善建设布局,提 高服务效能。这着实是一个“利用资源共享促进均等化” 的良策。如:甘肃省借助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服 务网络、文化共享工程及国家图书馆}向数字资源“三网融 合”工程,以技术手段整合国家数字图书馆与全国各级公 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形成覆盖全省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 络。同时,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 健身等设施,打造基于新媒体的图书馆服务新业态。在管 好用好现有农家书屋的基础上,实行省、市、县、乡、村“五 级联动、共同推进”的模式.探索通过转移支付、民政帮 扶、基层统筹、社会捐助等有效途径,解决农家书屋发展 延伸、图书更新、日常管理和图书管理员报酬等经费问 题。目前,全省设立农家书屋16860个,达到了全省行政 村全覆盖的目标。 建立工作机制。抓住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均等化的关键 我们要在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的同时.开展卓 有成效的工作,让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倾向均等化、渗 透均等化、体现均等化。一要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 化”指导文化服务供给。在文化服务内容的供给上.我们 要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并需要愚教于 乐,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让群众满意。作为文艺工作者. 粮和最好的活动场所奉献给人民,让群众在文化活动场 所得到教育、得到知识、得到快乐,让文化场所成为人人 都想来的地方。如:山东省把“文化大院”和“农村(社区) 文化小广场”建设纳入社会文化先进县评选、公共文化 示范区考核指标以及对备市公共文化覆盖率考核的重 要内容。截止2013年底,山东全省7万多个行政村,已 建成文化大院6万余个,文化小广场2万余个,成了老 百姓最愿意光顾的地方。二要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 等化”指导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工作者在组织开展文化 活动时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即群众喜欢什么活动我 们就开展什么活动。力求活动的主题贴近群众生活,活 动的内容群众熟悉并感兴趣.活动的形式多样可选,活 动的时间避开群众的农忙或正常工作,活动的地点便于 群众就近参与,活动的主体即参与活动的对象要考虑不 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实际.活动结束要尽可能地考虑物 质或精神上的奖励,活动要尽可能多的吸引备方群众的 广泛参与。如:2014年9月湖北省举办[向首届群众广场 舞展演,全省17个地市州组织各级广场舞培训3205个 班次,培训人员近1O万人次:全省参加各级广场舞展演 的团队达14956支,参演群众近35万人次.观众人数愈 200万次。参加决赛的31支队伍,参演人员1087人.年 龄最大的70岁,平均年龄43岁。三要以“基本公共文化 服务均等化”指导文化惠民项目。公共文化服务必须以 群众文化需求为前提,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就必须要通 过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惠民项目,消除公共文化服 务盲区。可见,文化惠民项目要有效对接群众文化需求。 我们要深入社区、深入村头,对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进 行调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无论是“空巢老 人”还是“留守儿童”,都值得我们去重点关注,这就给我 们文化惠民项目的供给及均等化指明了方向,将均等化 贯穿在项目的策划、建设及供给的过程中。如:上海市 2014年的市民文化节变“唱念坐打”为“听说读写”。围绕 “听说读写”四大系列,推出市民演奏大赛、市民演说大 赛、市民阅读大赛、市民写作大赛等项目,还推出了社区 电影节、世界名校大联欢、陆家嘴自领金融文化节等一 批新项目;广西省2013年财政按每个项目20万。建成 150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河北在全省建成231个农村 文化辅导基地;浙江省衢州市创建“5+x”流动文化服务 模式等。这些“落户基层、接得地气”的文化惠民项目,都 有效推进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