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矛盾一词出自于《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在《毛泽东选集》中,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说“矛盾\":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1]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2].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当今,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矛盾论》的开头,毛泽东主席先以两种宇宙观举例说明矛盾---—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 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科学范畴,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 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著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著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著其相反 的方面转化。这就是所谓同一性。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 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在同一性中存在著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著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著共性.拿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有著绝对的东西”。 自民主革命以来,我国社会矛盾丛生、此起彼伏,一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
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1)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促使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主义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社会;但另一方面,他们残酷的统治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2)事物的性质是由去的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是由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所决定的(3)。鸦片战争是列强为了掠夺中国而发动的,最终以中国战败并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结束。这个条约使中国丧失了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矛盾是殖民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而接下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的打击了封建主义.但在中外联合势力的绞杀下,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而告终。此后至20世纪初,随着列强对中的进一步掠夺和侵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再次惨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此时世界早已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时局图形象的表明了当时中国的惨烈现状。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再次爆发,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正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初到1919年,由于各种条约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人民苦不堪言,再一次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各种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要求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共和国家。武昌起义的成功,成为向清朝通知总攻击的突破口。辛亥革命胜利,各省宣布独立,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辛亥革命的胜利不失为“在比较完全意义上开始的”“反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社会而斗争”的革命(4)1919年伴随着五四运动,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接下来,全体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于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消灭了军阀。在蒋介石发动4.12政变后,社会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与国民党代表的地主阶级的矛盾.从1935华北事变开始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胜利,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矛盾是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抗日战争结束后,由于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内战全面爆发,从此时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于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最终以共产党的胜利结束了这个矛盾.1949年10月1日建国后,经历了不同时期.从建国到恢复恢复国民经济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矛盾是肃清残余势力,实际上是为彻底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斗争。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矛盾发生了重大改变,1956年党八大对此作出了正确的分析:1956年党的八大对此作了比较正确的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其实也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此后这一矛盾一直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是不全面不成熟的,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们不
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决定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矛盾刺激着发展,这同时也是矛盾与和谐的一方面体现,有了矛盾才能刺激社会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以配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有了矛盾,人们才会从根本上分析和解决矛盾,从中找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道路。因为矛盾具有他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必须从客观上理性的认识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长期以来被压制的社会去求被广泛释放出来,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条件和社会生产力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此时中央领导人正确的认识了社会矛盾,谋求改革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国民生产总值连年攀升,社会主义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能够适应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虽然还没有完全适应,但是已经能够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满足感,这就说明了正确认识矛盾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改革解决矛盾的重要性。只要社会在发展,就必定会存在矛盾,因此必须要承认矛盾,并且分析矛盾并正确认识矛盾,把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他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 其是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
毛泽东重申了在《五四运动》一文中提出的检验一个青年是革命的、不革命或反革命的标准,指出:“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结合的,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他今天把自己结合于工农群众,他今天是革命的;但是如果他明天不结合了,或者反过来压迫老百姓,那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了。”我希望全国的青年“要认清工农是自己的朋友,向光明的前途进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