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药退热合剂灌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小儿急性82例

中药退热合剂灌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小儿急性82例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0・ Chinese Journa1 of Informat ion on TCM Mar.2007 Vo1.14 No.3 中药退热合剂灌肠治疗+J b急性 上呼吸道感染 发热82例 崔华,杨祥正 (荆州市中医院儿科,湖北荆州434000) 关键词:中药退热合剂;灌肠;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中图分类号:R51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304(2007)03—0060一O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中医称之为“感冒”,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是,bJh时期最常见的病症。其病因与多种病毒、细菌感染有关, 但以病毒多见,约占90%以上 。病毒感染对抗生素不敏感,临 床上尚无特效抗病毒药。中药抗病毒疗效确切,可以缩短病程, .稳定性好,但味苦,患儿难以配合。2004年3月--2005年10 4典型病例 月,笔者运用中药退热合剂灌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发热160例 患儿,女,3岁,主因发热3 d入院。患儿发热3 d,体温波 患儿,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动在37 ̄39℃,伴流涕,打喷嚏,咳嗽,家长自给予“美林”、 1一般资料 “板蓝根冲剂”等治疗,暂时热退后复发。后到外院用头孢类 160例患者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有关 及双黄连静滴2 d,仍发热,体温升至39.5℃。查体:咽部充 标准诊断为上感发热。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2例,男39例, 血(* ,扁桃体I度肿大:血常规:WBC 3.3×109/L,粒细胞百 女43例:年龄0~1岁17例(20.7%),>1~3岁33例 分比0.285,中性细胞百分比0.178,淋巴细胞百分比0.537。采 (40.2%),>3~12岁32例(39.1%);病程平均(1.92±0.72)d; 用中药退热合剂灌肠,日2次,体温在24 h内降至正常,无反弹。 体温(39.05±0.52)℃,血白细胞(4.3±1.8)×10 /L。对照组 5讨论 78例,男性38例,女40例;年龄0~1岁13例(16.7%),>1~3 中医认为,d,Jb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感外邪,同时d,Jb 岁33例(42.3%),>3~12岁32例(41.0%);病程平均(2.o3± 又为纯阳之体,外感六淫或时疫之邪,均易化热化火,且易动风 0.73)d;体温(39.10±0.51)℃;血白细胞(4.5±1.6)×10 L。 伤阴动液,致使胃肠燥结,腑气不通。笔者根据中医“肺与大肠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具 相表里”、“上病下取”等理论,采用中药退热合剂保留灌肠, 有可比性。 可迅速通导大便,荡涤积滞,通腑泄热,而收到釜底抽薪、引热 2治疗方法 下行之效。退热合剂中羌活解表散寒:防风祛风解表;紫苏叶 治疗组:予退热合剂灌肠(为本院协定方),药物组成:羌 辛温香烈,发散风寒、开宣肺气,有较好的发汗作用:羌活、紫 活30 g,生石膏100 g,葛根素30 g,青蒿30 g,苏叶30 g,防 苏叶、防风三者相配可运用于畏寒发热、鼻塞等风寒表证。柴 风30 g,柴胡20 g,大青叶30 g。由本院制剂室配制成浓缩液, 胡苦辛而微寒,性升散而疏泄,临床上对感冒发热可配葛根使 每瓶250 mL。灌肠前排空大小便,取侧卧位或仰卧位,给予退 用。青蒿苦寒解表透热。生石膏辛甘寒,入胃、肺经,尤长于清 热合剂20 ̄50 mL,高位保留灌肠,每日1~2次,甚者3次。选 肺胃之气分实热。大青叶入心、胃经,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作 择较细肛管,肛管插入深度10~15 cm。对照组:给予退热西 用,特别是气血两燔之证,还具有抗病毒作用。诸药相伍可以辛 药如美林(布洛芬混悬液,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升苦降、通腑泻热,运用于上感发热症可收较好的效果。 06080222),按说明书服用。2组均可酌情补液2~3 d。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直肠黏膜有很强的吸收能力,直肠给 3临床疗效 药后药液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黏膜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 3.I疗效标准 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此方法既能保留中医辨证论治的特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拟定:24 ̄28 h体温恢 色,又能避免因味苦引起呕吐难以口服之弊。此外,此方法具有 复正常为痊愈,48 ̄72 h体温恢复正常为有效,体温未降低或 给药方便、无大汗淋漓、完全退热时间短、体温反跳现象少、 升高为无效。 无明显不良反应等特点,适合儿科临床使用。 3.2结果(见表1、表2) 参考文献: 表1 2组患者体温变化情况比较 s) [1]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12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1994、76. (收稿日期:2006-09-26,编辑:蔡德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