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少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就没有了新的创造力,就更无法提及想象力的培养。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领悟新课程,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师的当务之急。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经过这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真正地懂得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林崇德教授认为:“创新能力又叫创造力。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它是在新异情况下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独特和新颖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只有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跃的重要动力。”教学的知识积极思考,深入探索,萌发创新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只把思路、方法讲透,而不是把所有的问题都面面俱到、详细讲解,而应当引导学生回味思索,前后贯通,结合课文的
内容自己去理解、去分析。教师不应当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无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注重教学内容设计,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曾经作过一番研究,发现中国的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比美国的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关键点就是美国学生的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不断地设计合理的题目加以训练,如在讲《木兰诗》一文时,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现代文把故事改编成一篇作文,可以做适当的提示,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如何理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木兰怀着怎样的心情?表现出当时战况如何?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在想象的基础之上加以概括、创造,然后让学生之间交流,这样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将所有的知识,包括每个疑难问题的答案都全盘教给学生,地说:“创新能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如果没有了创新能力,器,
学实践表明,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所s Reserved.(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育林中学)
永远的苏东坡
文/刘桂玲
中国文学史上彪炳千古的文人不计其数,而像苏东坡这样的多才多艺而又人品俱佳的则如凤毛麟角。他的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史则显得逊色很多。
一、文人的骄傲
苏东坡因为文字狱造成的乌台诗案被贬官,又由于性情耿直,朝中无人为他说话,而反对他的人却很猖獗,使得他被一贬再贬。但让人们敬佩的地方也在于此,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走到哪里就为人民服务到哪里。苏东坡当年为官杭州,见西湖年久失修,淤积严重,草漫湖面,于是上奏朝廷,多方筹措治湖经费,并亲自规划设计,带领着军民疏浚西湖,将清理出的污泥变废为宝,修成大堤,百姓感念苏公,称之为“苏堤”。这是文人的骄傲,至今存在的苏堤春晓,就是让文人扬眉吐气的见证。苏轼,以自己的行动全新地诠释着为官为人之道,如范仲淹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宗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但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苏轼认为广”。由于这些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然而他的耿介之处在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三、儒道佛思想的忠实信奉者
苏东坡是集儒、道、释思想为一身的文学大家,命途多舛,一
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让人仰视。如果没有他,中国的文学“欲速则不达”,建议神宗皇帝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锐,听言太
但他达观开朗,用行舍藏,进则儒、退则释。诗穷而后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生沉浮,
文章憎命达。前后《赤壁赋》是他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以主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一顿丰盛的晚餐过后,东坡在欣然扪腹而行。他问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中何所有?一女说:“一肚子的墨水。”一女说:“一肚子的漂亮诗文。”东坡均摇头说“不是。”最后聪明的朝云说:“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东坡大呼:“对。”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宋神
客问答的形式完成了由故作旷达到苦闷再到解脱的转变;《石钟山记》是他亲自夜探崖壁之下,得出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被贬岭南,他乐观地既来之,则安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永恒的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
-1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