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跨越式”教学方式的运用

浅谈“跨越式”教学方式的运用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浅谈“跨越式”教学方式的运用

1 “跨越式”教学概述

跨越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需要与可能,超越学习的固有程序,跳过某些知识序列,跨越式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求的一种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的改变。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尽量打破原有的成规,将所有教学资源都纳入到教学中来,综合各方面力量提升教学效果。在当前课改的大背景下,这种“跨越式”教学有利于教师们对课程进行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2 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1 教学模式方面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学对象年级较小,一般就是6~7岁。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共性是:好动、贪玩,好奇心较重,容易对陌生事物产生兴趣,但是,注意力不够专注,兴趣来得快,消失得也快。记忆力比较强,但是,属于机械记忆,记得快、忘得也快。他们对汉字的识记也能够体现出这些特点。在识字过程中,他们一般是通过对字形的分析对汉字进行整体记忆。记忆较快,但是,汉字之间一般不会形成有效的联系,无法举一反三,没有形成汉字知识系统,所以,忘得也比较快。

我国对识字教学一直都缺乏系统的研究,大都以教师的经验来把握教学,并没有形成一个可行性强、实效性高的识字教学模式。在识字教学中,一般都是把识字学习局限于课本中,并没有将学生的生活与汉字学习联系起来。教学过程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学习效果不佳。

2.2 教材方面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对识字教学来说,更是如此。在课改的要求下,现在的教材进行了大量的改革,课文大都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文章。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生字大大增加,在二年级完成时要认识1600~1800个汉字。这大大加重了识字教学的负担;在教学内容方面,原来就是单纯以拼音教学为主,单调枯燥,新教材则是将原来以拼音为主转变为融拼音、儿歌与识字、说话为一体;在教

学方法上,原本的教材只能是以单向灌输式为主,而新教材则表现出了启发式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启发来达到认知的目的。

2.3 教师方面

2.3.1 教学重点发生偏移

在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和朗读应该是重点教学内容,其中,识字教学更是重中之重。这也是因为识字是其他语文教学的基础。但是,很多教师在低年段的语文教学中经常发生教学重点的偏移。他们会使用过多的时间去进行课文的内容讲解,或是提一些问题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这个阶段的课文内容十分简单,并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讲解。而这种教学重心的偏移则挤占了识字教学的时间,不利于学生识记生字。

2.3.2 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脱节

科学的识字方法应该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去学习、掌握。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识字主要就是通过课文所提供的语境。而大部分教师的做法是导入新课之后,就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到生字、认知生字,然后,分成小组互相讨论。过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再去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接着教师再把生字从课文中分离出来逐个分析字形、字义。这样的模式就割裂了文字与语境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更不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2.3.3 不关注课外教学

一些教师教学视野比较狭窄,只将眼光放在课堂教学上,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外教学的重要性。既不去关注学生课外识字的情况,也不去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条件自主去识字,更不去利用学生课外识字的已有经验来展开识字教学。这种对于教学资源的浪费极大地降低了识字教学的实效。

2.4 学生方面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一次性集中的时间大约为10~2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注意力就会涣散。而一堂课一般是40分钟,学生很难一直集中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识字教学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而且,新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会写。[1]任务量非常大,加上识字过程本身比较枯燥,这都是学生的识字兴趣逐渐减弱,并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

总的来看,上述问题的根源都是“应试教育”所引起的,这需要教师们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并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进行教学改革来提升识字教学的实效。

3 以“跨越式”教学提升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教学实效

“跨越式”教学为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这种教学策略的指导下,课堂的大门被打开,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可以被引入课堂,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可以被引入到识字教学中。

3.1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生识字学习的主阵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机械记忆为主,学习兴趣是支配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正如肖川所说:“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2]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具体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

3.1.1 以汉字文化本身魅力感染学生

汉字本身是一种表意的文字,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汉字文化。这种汉字文化就可以对学习者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学习汉语就要培养其对汉字的热爱。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感情的培养更加重要。因为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比较快,而且,这种影响会伴随其一生。

具体讲授的时候,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汉字本身的形体特征讲解清楚,并联系汉字的演变历史,讲解一些汉字本来的原始形态。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记住字义、字形,而且,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文化魅力。另外,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堂授课的信息量。

3.1.2 创设汉字学习语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境中学习汉字是一种科学、可行的办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为创设语境提供了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目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识字。例如,在引入新课时,可以创设出相应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情景中,为下面识字教学的展开打下基础。

另外,在讲授难字的时候,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境。比如,可以用PPT来进行拆字的演示,将文字制作成动画,如“明”、“晴”等字,可以把这些字分解开来,让学生通过形象化的动态手段来感受汉字偏旁、部首的结合;还可以通过编

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根据生字的各个组成部分来编一个简短的故事。这样更容易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

3.1.3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虽然每个汉字都有属于自己的演变历史,每一个汉字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结构。学习汉字必须一个个地去识记,而不能像一些拼音文字一样,掌握一定数量的字母之后就可以进而认识生词。虽然汉字各有各的形态,但是,作为音、形、义的结合体,汉字一样也有规律可循。

在低年级阶段,只是以识字为主,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太多的语言知识。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除了教会文字的读音、字形之外,还要启发学生去认知汉字的组字规律,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识字的能力。例如,《口 耳 目》的课文中,里面全是象形字。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象形字的规律,以后,再遇到象形字,学生就可以自己进行识记。

3.2 打通课堂内外界限,引入课外教学资源

识字教学具有开放性,生活中的任何文字资源都可以被纳入到教学中。课标所要求的识字量仅仅只是一个底限,在此基础上,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识字,主动去寻找生活中的文字资源。我在教学中,就经常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文字、掌握文字、运用文字。

3.2.1 校内资源

识字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传授-识记过程,需要不断地再认才能完全掌握。要创设各种“语境”,使课堂内所学习到的生字多次重现,巩固学习效果。在学校内部,则是要充分利用教室空间。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度过,应该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使其成为学生识字的工具。比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辟一些栏目,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登在上面,或者在教室的后面布置黑板,让学生轮流设计、完成黑板报。还可以专门设计一面墙作为识字专用。让每位学生轮流写一些生字贴在上面,配合教学进度,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

3.2.2 校外资源

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文字,具体就是阅读与写作。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字之后,自己就会产生阅读的想法,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阅读冲动,合理

引导他们的阅读兴趣,并对他们的阅读进行适当的指导。除了完成课本的阅读之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书籍。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书目,并要求家长参与到这种阅读中,让家长与学生一起阅读书籍,把识字教学拓展到家庭中。使学生在家庭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勤于读书的好习惯。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保护,无论他们读的是什么内容,都要加以鼓励。在勤于阅读的基础上,学生们的识字量会快速增加,认识的字多了,又会带动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可以说,正是课堂内外的紧急配合,课堂内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课堂外提高学生自主文字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双管齐下,才能使识字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魏长青.新课改背景下的识字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3). [2] 张继芳.让文化滋润识字教学[J].吉林教育,200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