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
【教学目标】
1、分析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意识和能力。
2、从物质类别角度、氧化还原角度、“位”“构”“性”角度分析元素化合物,由此建立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体现和落实“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3、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与实验设计能力。
4、通过性质决定用途,体现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
活动 每 课 一 题 学 习 内 容 请写出下列元素及它们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Na---Na2O---NaOH----Na2CO3 Al---Al2O3--Al(OH)3--Al3+/AlO2- HCl--Cl2--ClO2--HClO/HClO4---ClO- H2S--S--SO2/S03--H2SO3/H2SO4---SO42- 思考:我们是如何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 概括归理 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思路: 前 置 作 业 复 习 过 程 按要求完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找出Na、Mg、Al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问题1、Na、Mg、Al性质上有哪些相似性?哪些递变性? 问题2、你知道的哪些事实可以证明? 一、硫单质 画出S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1: 从类别上S与Na、Mg、Al性质有何不同?你知道哪些事实可以证明? 问题1-2: 从“位”“构”“性”角度 分析S与O2、Cl2相比性质上有何递变性?你知道哪些事实可以证明? 二、氧化物SO2 以证明? 问题2-2、如何设计实验证明SO2的氧化性、还原性?说出你的思路? 三、酸 H2SO4 同于稀硫酸? 问题3-2、如何证明浓硫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硫酸? 、SO3 问题2-1:SO2 、SO3 从性质上看属于什么氧化物?哪些事实可、H2SO3 问题3-1、哪些事实可以证明硫酸属于酸?浓硫酸的性质为何不 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思路: 研究物质性质的学法指导: 认识硫单质的角度; 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氧化还原反应强弱律: 酸的通性: 学 以 致 用 针对练习1:如何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硫,简述其方法、原概括归理: 理? 针对练习2:如何鉴别CO2与SO2?简述方法原理? 针对练习3、如何除去SO2中的SO3?简述其方法原理? 判断正误、 标准状况下,1molSO3的体积为22.4L 【工业生产】如何以废铜屑为原料制备硫酸铜? 课堂小结 反馈检测
1 、浓硫酸具有如下性质:
A.酸性 B.强氧化性 C.难挥发性 D.吸水性 E.脱水性, 下列实验或事实主要表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1)浓硫酸可作气体干燥剂。 (2)浓硫酸不能干燥氨气。
(3)棉布上滴上浓硫酸出现破洞。 (4)浓硫酸不能干燥硫化氢。 (5)浓硫酸可以制取氯化氢气体。 (6)胆矾遇浓硫酸变白色。 (7)铁片投入浓硫酸中不溶解。 (8)热的浓硫酸中投入铜可溶解。
2、如图所示的是验证二氧化硫性质的微型实验,a、b、c、d是浸有相关溶液的棉球。将浓硫酸滴入装有亚硫酸钠固体的培养皿中。关于此实验的“现象”、“解释或结论”以及对应关系均正确的是( )
选项现象 解释或结论 这是高一下学期的一节复习课,学生已经学完人教版必修一、A a处黄色褪去 非金属性:Br>S 必B b处变为红色 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修二第一章的内容。能够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去分析元素及其化合B C c处变为蓝色 二氧化硫具有一定的氧化性 物的结构从而推测它的性质,这符合化学核心素养中的“宏观辨识与d处红色先褪去后恢复 D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且漂白性不微观探析”。学生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可以从递变性的角度来分稳定 析元素性质的递变。学生已经掌握了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但没有系统的形成知识体系,所以本节课就是构建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思维模型。这就是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本节课很好的落实了化学核心素养。首先《前置作业》构建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思维模型,体现“论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用构建的思维模型分析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反应体现“变化观念”。分析硫元
素的原子结构推测其化学性质,分析稀硫酸浓硫酸中微粒的不同从而导致性质的差异,体现“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小组讨论如何证明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性,体现“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最后[学以致用]环节工业生产设计一题,综合评价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从学生回答本节课设计的问题来看,学生对前置作业构建的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思维模型能很好的理解掌握。能从“构—位—性”的角度去分析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能从物质的类别来找它的共性,从周期律来分析它的递变性,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它的氧化还原性,最后记住它的特性。这也是我们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思路!
从学生完成的评测练习看,学生形成了分析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思维模型后,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掌握的更加透彻。
本节复习课确立于学生学完——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本章是必修一的最后一章,这样我们复习的思路可以是按某种元素对应物质的类别来复习,硫及其化合物中所有的类别包括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盐的性质非常典型,所以选它设计了本节复习课。
又因为我们淄博市对教材内容作出了相应调整,我们学习本章之前,先学习了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也就是本节复习课已经学完了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第二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章的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是整个高中无机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有了这个思想我们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可以按结构的相似性、
递变性找到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这对处理必修一第三章、第四章种类繁多的无机物显得非常重要!这样我们就可以从物质的类别来找它的共性,从周期律来分析它的递变性,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它的氧化还原性,最后记住它的特性。这也是我们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思路!
反馈检测
1 、浓硫酸具有如下性质:
A.酸性 B.强氧化性 C.难挥发性 D.吸水性 E.脱水性, 下列实验或事实主要表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1)浓硫酸可作气体干燥剂。 (2)浓硫酸不能干燥氨气。 (3)棉布上滴上浓硫酸出现破洞。 (4)浓硫酸不能干燥硫化氢。 (5)浓硫酸可以制取氯化氢气体。 (6)胆矾遇浓硫酸变白色。 (7)铁片投入浓硫酸中不溶解。 (8)热的浓硫酸中投入铜可溶解。
3、如图所示的是验证二氧化硫性质的微型实验,a、b、c、d是浸有相关溶液的棉球。将浓硫酸滴入装有亚硫酸钠固体的培养皿中。关于此实验的“现象”、“解释或结论”以及对应关系均正确的是( )
选项现象 a处黄色褪去解释或结论 非金属性:Br>S A B B C D 化学核心素养让我充分认识到化学学科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化学b处变为红色 c处变为蓝色 d处红色先褪去后恢复 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二氧化硫具有一定的氧化性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且漂白性不稳定 学科的思维特点、化学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和我们的培养目标。我就是按这个思路依据核心素养来设计本节课的。党的教育方针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所以教师的责任是启发、是激励、是唤醒,学生的学习要自主、要思维、要创新。
任何教学设计先立足于学生知道了什么知识,形成了什么观念。我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因为我们淄博市对教材内容作出了相应调整,我们学习本章之前,先学习了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也就是本节复习课已经学完了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第二章。本节复习课确立于学生学完——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本章是必修一的最后一章,这样我们复习的思路可以是按某种元素对应物质的类别来复习,硫及其化合物中所有的类别包括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盐的性质非常典型,所以选它设计了本节复习课。学生已经具备了硫及其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能运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去分析解决新问题。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和目标:
1、分析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意识和能力。
2、从物质类别角度、氧化还原角度、“位”“构”“性”。
3、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与实验设计能力。
这节课我采用学案导学的方式、设计问题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用从结构决定性质、分类的角度实现模型认知。把他们思维的结果概括
归理得到新观点、新结论。这是我的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案实现自学这就是自主学习,通过一个个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应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模型认知。我认为实验探究的第一步首先是思维的探究,其次是实验的操作,学生就是在这开动大脑、整合知识、进行思维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本节课我们以硫及其化合物,但它用到的基本原理是结构决定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就是用结构决定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模型去分析元素及其化合物。这个过程从道理上讲就是从一般到个别,用一个普遍性规律去认识一类具体物质,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性。这个过程也就是模型认知的过程,整个实验过程就是证据推理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如何证明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性,体现“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最后[学以致用]环节工业生产设计一题,综合评价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实验探究完善学生科学知识、思维能力和人的精神境界的全面培养,从而实现教书育人。
一、从课程标准看《硫及其化合物》的地位
2017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一章将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作为学生的比做实验,可以看出《硫及其化合物》的内容非常重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了本节复习课。
课程标准开篇就讲到,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我国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整堂课要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和作用。《硫及其化合物》的内容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紧密,有关物质及其转化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是很好的突出立德树人的素材。
二、从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分析《硫及其化合物》 1、课程性质: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硫及其化合物》属于无机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是落实化学中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很好的素材。 2、基本理念:
本节课通过问题的设置,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试验探究、理论推导等多种教学方式,是一节设置了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高中化学课程。问题的设置既体现了基础性又体现了时代性。整节课重视化学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培养。
三、《硫及其化合物》很好的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化学核
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论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 首先《前置作业》构建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思维模型,体现“论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用构建的思维模型分析及其化合物的化学反应体现“变化观念”。分析硫元素的原子结构推测其化学性质,分析稀硫酸浓硫酸中微粒的不同从而导致性质的差异,体现“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小组讨论如何证明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性,体现“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最后[学以致用]环节工业生产设计一题,综合评价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