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适应性很强,而且产量高、热量低、营养成分丰富,因此受到很多国 家的青睐,甚至被当作主粮食用。但是在我国,直到去年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才被 提出。
2015年1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中国种
子协会在北京举办了以马铃薯主粮化与国家粮食安全为主题的马铃薯主粮化战 略研讨会。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且环境承 载力越绷越紧,急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掘粮食生产能力新潜力。而马铃薯作 为继小麦、玉米、水稻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马铃薯产业现状
1、种植面积和单产连年增加,但单产仍小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马铃薯种植范围非常广,但产量比较集中。内蒙古、湖北、云南、陕西、 山西、福建6省就占了总产量的60%
2000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约472.5万hm2,到2013年增加到561.7万hm2,
年均增速为1.43%,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我国马铃薯单产 以1.5%的年均增长幅度提高到了 17t/hm2,但是,与19t/hm2的世界平均单产 相比,仍有一段差距。而且我国不同省份的马铃薯单产差异较大。
2013年,广
东、黑龙江、江西的平均单产在 25t / hm2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内蒙古、 宁夏、山西、贵州4省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马铃薯农业开发的意见来看,到 2020年,我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单 产分别还有18% 15%勺发展空间,而且马铃薯增加的种植面积主要是利用冬闲 田,因此不会对其他三大主粮有影响。
2、 消费结构极不均衡,加工业水平落后
我国对马铃薯的利用主要包括鲜食、 饲用、留种和加工。但是各用途分布极 不均衡,仅鲜食就占到总量的60-70%饲用占13流右,而最能创造经济效益的 加工仅占10%以2013年为例,有超过5500万吨马铃薯用作鲜食,而用作加工 的低于1000万吨。
90年代以来,我国马铃薯加工业才开始发展, 21世纪以来初具模型,但与
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而且适合加工的专用品种产量低、种类 少、种植区域分散,对形成现代化大生产有极大的限制。
3、 成本增加,种植意愿降低
先给大家计算下种植一亩马铃薯的成本: 种子400元+化肥300元+农药200 元+人工工资200元+机械使用费100元+ 土地流转、水费等600元=1800元。
近几年马铃薯行情不好,价格不稳定,除去成本种植户亩纯收入最多 1000
元左右。而且对于散户,投入不足,质量相对较差,价格就更低了。因此农户种 植意愿很低。再加上某些干旱地区,玉米的收益比马铃薯高,而且费工少、价格 高、稳定,亩纯收入轻松超过1000元,农民更愿意种玉米。
二、已有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模式
1、 机种机收增产模式:将专业合作社与种植大户联合起来,因地选种优质 马铃薯品
种,合理配置耕作、播种、收获等机械,实行原原种、原种和生产种分 级分片种植,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供应种薯、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 统一病虫防治的路线管理。
2、 研发技术+产品加工+农业培训+龙头企业+品牌建设:农民的马铃薯种植 技术是整
个马铃薯产业链的基础。因此首先要加强农民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科学 的种植方法;其次引进国内外优质适宜品种,吸纳精英人才,打造专业化、标准
化的种源基地;再次依托当地龙头企业,研发马铃薯加工新方向,延长马铃薯的 产业链,实现生产、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最后,通过品牌建设
将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
3、协会+基地+农户+批发市场:成立马铃薯专业协会,吸纳农户会员,由协 会出面
接受订单、发展项目,然后按项目、订单生产,同时建立马铃薯批发市场 和交易市场,保障农户收益。
三、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
2015年1月,我国正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随后,相关的扶持政策推出, 如2015
年7月初在四川、贵州、内蒙、甘肃等省(区)召开试点,同时提高产 地初加工补助资金。2016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马铃薯主粮化又被重点提出。 因此,马铃薯产业高速发展是大势所趋。
1、良种选育工程化:在各大马铃薯主产区建立专门的良种选育机构,选育 出适宜当
地种植、高产、畅销的品种;建立品种研发中心,采用前端技术如转基 因工程、染色体育种,研发出更优质、抗病的品种。
2、种薯分类化:种薯按照食用、饲用、加工等类型分类,保证生产的马铃 薯加工用
量,而且不同种类的种薯采用不同的质量衡量标准,同时建立县、乡、 村三级监管体系,实时监测种薯质量。
3、丰产栽培专业化:将种薯研发部门、技术人员、农户定期召集起来,互 相交流、
总结,随时改善种植方法,实时更进种植技术,最大程度上提高产量, 进而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
4、加工环节多样化、新颖化: 借鉴国际上的加工技术,提高加工产品用量 包括快餐
食品、方便食品、制罐、冷冻薯。同时,成立专业的加工工程体系,以 品种创新为核心,挖掘马铃薯加工业在其他领域如医药、美容方面的潜力。
成都农商通研究中心
杨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