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构建——以徐州市为例

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构建——以徐州市为例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规划与设计I PLANNINGAND DESIGN 文章编号:1009--6000(201 5)06~0070—0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70 doi:10 3969/i issn 1009-6000 201 5 06 01 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46):成长型都市圈产业转型及其空间响应机理研 究一一以徐州都市圈为例。 作者简介:胡万青,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 沈山。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博士 注册规划师 主要研究方向:城乡规lIj_ ̄城 市文化战略,通讯作者; 仇方道 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 展研究。 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构建 ——以徐州市为例 Construction of Citizens’Leisu re Space System A Case Study of Xuzhou 胡万青沈山仇方道 HU Wanqing SHEN Shan QlU Fangdao 摘要: 基于国内外对城市休闲以及休闲空间的研究,探讨了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的空间组织形式和 空间开发模式。以徐州市为例,分析休闲空间资源状况,构建市域和中心城区居民休闲空间体 系:“五核三带多节点”与“一核三带”的组织格局。 关键词: 休闲空间 城市居民 休闲空间体系:徐州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urban 1eisure and leisure spac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a case study on the spatial form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itizens’leisure space system was carried out.The PaDer took Xuzhou as all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itizens’leisure space based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resource,building the citizens’leisure space that included ifve cores,three belts and many urban 1eisure space nodes in administrative areas and one core.three belts in downtown areas. Key words:leisure space;citizens;leisure space system;Xuzhou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国民 设与开发滞后的“双重矛盾”,推进国民旅 旅游休垌纲要(2013—2020)》,明确提出 游休闲质量的提升,建立与小康社会相适 “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加 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成为全社会的 强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环城市游憩 共识。 带、特色旅游村镇建设,营造居民休闲空 间”。休闲空间是现代城市人居环境的重 1文献简述 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功能的转型和旅游 国外对休闲的研究可逭溯到拉法格的 休闲产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居民休闲面临 《休闲的权利》,从休闲学成立的标志即 着休闲空间分布不均衡、新型休闲空间建 凡勃伦的《有闲阶层论》至今有一百多年 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构建一一以徐州市为例J胡万青沈山仇方道 的历史 J。休闲研究涉及到休闲时间分配、 将城市休闲空间划分为“三大体系、三种 休闲动机及相应行为、影响休闲费用的因 中心转变为城市居民休闲活动中心。休闲 类型和三大圈层”;魏小安、李莹 将城 街区的类型多样,如北京市的南新仓文化 家庭休闲、城市休闲体系、 休闲街、王府井、南锣鼓巷、鲜鱼口、大 素分析、城市休闲公园的使用以及公共休 市休闲空间分为“ 闲政策和休闲空间管理实践等 。休闲需 环城游憩带、乡村休闲和异地休闲空间”;求引导休闲供给产生,是休闲空间建设的 吴必虎 原始推动力 。自威廉姆斯、霍尔、哈洛 (Williams.Prentice-Hall&Harlow)对城 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等;上海的衡山路酒吧 提出环城市游憩带理论等;朱 休闲街、南京路商业步行街;南京湖南路  桃杏、吴殿廷等 梳理和总结近1O年来 美食街等。城市休闲研究文献,重点总结国外城市休 2.2.3环城游憩带 随着城市不断由中心向外围扩展,在 市中旅游和娱乐休闲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闲空间建设的总体特征、休闲空间的开发  探讨城市居民休闲消费空间的发展以来 , 和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诸多学者对不同类型的休闲空间进行探讨。 如凯瑟尔(Catcha1])对爱尔兰科尔港的基 2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分析 础状况、休闲设施的空间分布问题等进行 2I1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的分类 评估与分析 :卡伦(Karen)在基于GIS 城市外围地区出现的通过依靠城市郊区区 位优势和优质休闲资源以满足城市居民和 外地游客休闲、娱乐和游憩为目的,并且 通过便捷的交通将这些位于城市周边地区 的各类具有休闲、娱乐和游憩功能的场所 对于城市休闲空间的分类,根据不同 数据的基础之上对新西兰户外游憩地进 的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种,基于对城市居民 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的带状环城休闲空间。 2.4特色旅游村镇 行等级划分 ;比塞尔(Visser)对男性 休闲空间体系构建的需要,着重从休闲空 2.同性恋者休闲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 探讨 :罗伯特(Robert Preston Whyte) 间的空间布局形态、休闲空间经济投人与 运营管理、居民休闲活动半径以及服务属 利用地方特色发展旅游产业形成的 具有一定主题与文化内涵,为游憩者提供 。 对南非德班(Durban)滨海的休闲空间建设 性等方面进行分类 驯(表1)做出针对性研究L8Jo 观赏、娱乐、购物、学习、度假服务功能 的村镇。这类村镇往往分散在城市的周围 依托便捷交通与城市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 2.2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的组织形式 2.1城市休闲公园 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在2O世纪8O 2.年代初就开始倡导要对城市休闲系统进行 宜游,宜玩,缓解疲劳,放松身心的 系,不仅依靠城市的辐射影响力而且还同 研究,一批学者如马惠娣、王雅林、楼嘉 场所。相对于休闲广场,公园具有一定的 时还依托自身具有的地方特色优势大力发 军、王琪延、郭鲁芳等从不同视角开启休 封闭性,主要服务于本地居民,是休闲活 展旅游休闲产业来促进自身发展。如云南 北极村”、江苏 闲空间系统的研究 。现阶段我国学者对 动发生比较密集的场所。城市休闲公园作 省丽江泸沽湖、黑龙江省“城市居民休闲和休闲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 三个层面:一是研究休闲时间与居民休闲 为城市自然气息最为浓厚的绿色空间,主 省周庄、浙江省乌镇和西塘以及河南省民 要满足城市居民休憩、游玩、散步、健身 权县“画虎村”等。 3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的构建 及休闲空间之间的规律 。 :二是研究 等行为,对于缓解工作压力、增进人际交往、 2.城市居民休闲空间单体的分布特征和空间 美化城市景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 结构 ¨ :三是通过城市休闲空间的特 要的促进作用。 性与开发模式来研究休闲空间的构建[16-19]0 2.2.2休闲街区广场 合理构建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是城市 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是指在一定的 城市地域范围内,以满足城市居民和外来 居民的休闲为目的,通过由一系列不同规 步行街区与城市广场不仅是城市的社 模、不同的档次、不同的空间布局形态但 休闲空间建设的核心内容。如高亦兰、张 会活动中心,而且也是居民休闲贝勾物和交 又彼此相互紧密的城市居民休闲活动场所 德沛从旅游地理学角度对休闲空间结构及 流娱乐的场所,已从当初单纯的以商业利 有机结合形成的一个整体。城市居民休闲 其空间布局进行探讨;杨振之、周坤 益为主的消费场所或城市绿地、公共活动 空间体系构建包括两个方面,即城市居民 表l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的分类 71 规划与设计I PLANNING AND DESIGN 休闲空间的“构”与“建”。“构”实为城 村落、大型自然保护区等。时间差异:受 理有序的方向发展,促进整个城市的休 市居民休闲空间的开发模式,是关于城市 到工作日、节假日及节假日放假天数的影 闲空间有序发展,即形成了城市居民休闲 居民休闲空间如何建的战略性层面;“建” 响,城市居民休闲选择不同,导致休闲空 空间开发的点轴开发模式,点轴式空间开 则为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的建设内容,是关 间使用频率不同。因而,从家庭休闲空间、 发模式的形成使“点”的聚集效应和扩散 于城市居民休闲空间建什么的实践性层面。 社区休闲空间、市区休闲空间、近郊休 效应进一步增强,又形成次级休闲空间增 因此,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构建包括对 闲空间、远郊休闲空间等5个空间维度吼 长极点,次级增长极点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空间组织形式和城 在城市空间分布的地理位置和特征差异, 轴线并带动周边区域休闲空间的建设与发 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开发模式两部分内容。 构建“二圈”来探讨城市休闲空间体系合 展;在点轴开发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点 依据城市休闲空间的空间地理位置、 理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必然的过程(图1)。 轴开发形成的各个区域休闲空间的建设存 分布特征、使用频率的时空差异等,可将 结合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的嬗变特 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进行区域休闲空 城市居民休闲空间分为两大圈层,即城市 点及其发生机理,;l辱据点式、点轴式和网 间整合,有机协调各个区域,促进各个区 内圈居民休闲空间和城市外圈居民休闲空 络式这三种经典的区域空间开发模式运用 域之间休闲空间向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就 间。城市内圈居民休闲空间多分布在城 到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构建的过程之中。 需要对整个区域进行网络式开发。城市居 市主城区范围内,主要包括城市休闲公园、 据点式开发主要表现在对于城市休闲空间 民休闲空间体系可以归结为由“休闲空间 休闲街区、绿地以及广场等,此类休闲空 中具有浓厚的休闲氛围、特色的休闲设施 片区”、“休闲空间轴带”以及“休闲空间 间具有类型多样、分布集中、休闲使用频 与休闲资源、对城市居民发生休闲行为频 节点”三种类型组成(图2)。 率高等特点 城市外圈居民休闲空间通常 率较高的休闲空间集中力量进行优先开发, 分布在城市近郊区和远郊区,包括环城游 形成城市居民休闲空间增长极:随着城市 3徐州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的构建 憩带、特色旅游村镇以及大型的自然风景 居民休闲空间休闲活动的不断扩展,休闲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区,地处 区等,外圈居民休闲空间分布与距离城市 空间增长极点对城市居民休闲的带动作用 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淮海经济区 远近不同,在时空上存在差异。空间差异: 将会变得有限,需要对不同的极点之间进 和徐州I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是丽汉 主题公园、特色旅游村镇、大型公园多分 行有机地整合与沟通,形成轴带并向外延 文化和彭祖文化的发源地,从吉至今无数 布在近郊区,城市远郊休闲空间多包括吉 伸,从而带动城市居民休闲空间向更为合 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都与徐州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徐州 襟山带水、岗岭四含,山围着城,城环着山 山水相融格局十分明显。黄河故道穿城而 过,大运河傍城而流。江苏省住房和城乡 建设厅在《江苏省城市空间特色规划》中 是这样定位徐州的:一水挟湖绕群山、楚 风汉韵吉彭城。即:青嶂四周迎面起,黄 河干折挟城流;五省通衢枕云龙,荟萃汉 韵接楚风。 3.1徐州市休闲资源的现状特征 3.1.1历史名城,底蕴丰厚 徐州拥有5000年文明史和2600年建 城史,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 曾经拥有辉煌的发展历程,或是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或是商埠、码头,或是军 事重镇,或是区域贸易中心等,长期以来 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历史遗迹、历史文脉 图1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的空间组织形式 与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现代的城市风貌 72 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构建一~以徐州市为仞J1胡万青沈山仇方道 城市居民休闲空问体系开发模式 以具有浓厚的休闲氛围、特色的体闲资源 据点式 与休闲设施为依托.集中力量建设几个居 民休闲活动行为发生频率较高的城市体闲 空间。 点轴式 体闲空间增长极点进一步发展并通过轴带 向外延伸拓展,形成轴带状体闲空间。 整合区域休闲空间。 进行网络式开发,促 网络式开发 进椿闲空间的建设, 引导其向合理有序的 方向发展。 图2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开发模式 为居民休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旅游资 设施完善、休闲氛围浓厚,交通方便,空 源的常规分类中,徐州市拥有7个大类、 间组合良好,休闲功能突出。 23个亚类、86个基本类型的450个单体 3.1.3楚风汉韵,南秀北雄 资源。在450个单体资源中,自然景观占 历史久远,多种文化在此交融,对徐 据了100个(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和 州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两汉 生物景观三类),约占总体的22.3%,人文 文化对其影响最为深刻。在汉代,在徐州 景观拥有350个单体资源(包括遗址遗迹、 封王者有十八位,对于促进徐 ̄J'l'lmt发展以 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约占 及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给后 据总体资源的77.7茗 。研究表明徐州市 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遗迹,塑造了楚风汉 遗址遗迹(楚王陵、龟山汉墓、汉皇祖陵)、 韵的城市特质。汉楚王墓群、狮子山楚王 建筑与设施(汉画像石馆、徐州市博物馆)、 陵、北洞山汉墓等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 旅游商品以及人文活动为主体构成的人 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被称为“汉代 文景观,在国际与国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三绝”,其中汉画像石与苏州园林、南京 是徐州市休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 的六朝石刻并称为“江苏三宝”;狮子山 建和打造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的关键因素。 楚王陵出土的汉金缕玉衣,用玉多达4000 3.1.2分布集中,组合良好 片,堪称绝品 徐州从古至今历来为兵 徐州市拥有的450个单体休闲资源, 家必争之地,400多场战争围绕徐州展开 市区占199个,约占总体的44.2%,休闲 经历岁月与战火的洗礼,留下了深厚的历 资源在市区分布相对集中 。依托云龙山、 史与文化积淀。云龙山、泉山国家森林公 云龙湖以及环城国家森林公园形成自然景 园、九里山等自然风光旅游景区,风光秀丽 观为特色的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依托楚王 兼南雄北秀之长。独具特色的两汉文化与 陵、龟山汉墓、汉兵马俑以及九里山吉战 战争文化,城叠城与众多珍贵墓葬构成的 场形成以两汉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游览区: 丰富的地下文物宝藏,群山环抱、两河交 以淮海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烈士陵园 汇与云龙湖山点缀的自然环境④,凸显了自 为主题形成战争文化休闲游览区:以彭祖 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彰显了楚风汉 祠、彭园、彭祖庙为主题形成彭祖文化休 韵、南秀北雄的城市风采。 闲游览区:以历史名人苏东坡在徐州的生 3.1.4文化荟萃,特色鲜明 活游历事迹为主题形成东坡文化休闲游览 徐州历来被币尔为“帝王之乡”,自项 区等;这些休闲空间布局相对集中,休闲 羽定都彭城之后,先后有九名帝王都与徐 州有关,亦享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的美 誉。无数文人稚士云集于此为徐州留下了 大量的文物古迹,尧封彭祖与彭城,留有 彭祖庙、彭祖祠、彭祖井等遗迹 项羽留 有“戏马台”;苏轼留有放鹤亭、苏堤:此 外还有李可染故居等众多名人遗迹。从史 前遗迹到现代建筑物,从古战场到近代战 争主战场,不同时期的历史遗迹遗址都深 刻地烙下了文化的印记。丰县、沛县主要 是以汉皇祖陵、沛县汉城、微山湖以及丰 县果都大观园为主题形成两汉文化、自然 山水文化:市中心地区则I以汉代墓群、战 争遗址、名人事迹、云龙山水体现的两汉 文化、战争文化、彭祖文化、东坡文化以 及自然山水文化:新沂以马陵山、骆马湖、 花厅遗址等为中心,体现了史前文化、山 水文化;邵州以碾庄战役烈士陵园、大墩 子遗址以及吉运河为中心,体现的是战争 文化,史前文化以及运河文化:睢宁则是 以白门楼、古运河等为中心,体现了三国 文化和运河文化,各类文化相互融合取长 补短,强化城市文化内涵的延续,塑造文 化特色鲜明的城市休闲空间环境。 3 2徐州市休闲资源的空间分布 徐州雄厚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和独特 的山水自然景观资源相得益彰,在地域分 布上具有明显的“簇群”特征,可以划分 为中心城区、丰县一沛县、新沂一邳州市 三个“簇群”(图3)。中心城区簇群山川J形 胜、遗迹浩繁,两汉文化、战争文化、彭 祖文化、东坡文化等多种文化在此汇聚, 并形成以不同类型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游览 区,云龙山水风光秀美,城市休闲街区广 场功能健全、设施完善,历史文化、自然 山水与现代城市风貌交相辉映,形成多元 文化聚合型的城市C R 0;丰县一沛县簇群 地处汉皇故里,两汉文化,特色鲜明,汉 皇祖陵、歌风台等两汉遗迹众多且地域组 合优良,微山湖风景优美,休闲主题以丽 汉文化、自然山水文化为主:新沂一邳州 簇群拥有大墩子、花厅等人类史前遗址遗 规划与设计 PLANNING AND DESIGN 区的~部分,由戏马台、泗水亭、彭祖园、 和汉代墓群为主,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 移和城乡景观一体化,是城市用地的要求, 徐州民俗博物馆、徐州博物馆、汉画像石 度假以及文化等休闲服务。同时,进一步 也是顺应自然的选择,同时也影响城市的 艺术馆、云龙山水、准塔等为核心的小尺 加快泉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注意加强 变迁。徐州市中心城区与周边外围郊区有 度的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组成,形成一个大 龟山、拉犁山、泉山、洞山的联片整体开 着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以内圈为休闲核 约50km 的徐州中心城区CRD。休闲意象 发,发挥规模效益,以泉山为主要休闲节 心,以“吉都名城”为休闲意象,在外围 主要以都市风情、历史文化名城、吉都以 点,重点突出以“山”为主体休闲意象的 地区形成的三条环城游憩带则体现了“山”、 及云龙山水为主,为游客提供购物、度假、 城市居民休闲空间建设。 “水”、“文化”的休闲意象,连接城乡休 会议、商务、康体等休闲服务。地处市中 在徐州市中心城区的西-1皓B地区以九 闲空间,可以扩展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的范 心区域,休闲资源集中、景观独特、交通 里山群山、九里湖、九里湿地公园等山水 围,营造一个集“山”、“水”、“文化”与“城” 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空间共享性强,是 环境为依托,以北铜山西汉楚王陵、西游 等休闲元素于一体的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 建设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的优越区域。徐 记宫、龟山汉墓等人文景观为补充,打造 系,在更大的区域内满足城乡居民休闲需 州市中心城区历史悠久,地处南北文化交 以自然景观为主,集休闲度假、文化体验 求,同时也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 汇之处,以及自身具有的独特的地理位置, 等于一体的北自然山水环城游憩带。北部 乡统筹发展。城乡休闲空间的链接将休闲 以云龙山水、彭祖园、云龙公园、故黄河 游憩带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其开发以保护 向更为广泛的区域推 增加村民休闲使 带状公园等为基础,结合徐州民俗博物馆、 九里山、九里湖湿地生态环境为主,以提 更多的居民能够享受休闲带来的生活乐趣, 汉画像石艺术馆等休闲空间,积极推进中 升休闲质量和游憩效用力目标,健全功能, 城乡休闲空间的整合,将城市公园、城市 心城区休闲空间建设,并加强对城市休闲 完善休闲设施建设,并科学划定休闲设施 绿地等休闲空间与乡村田野景观串联起来, 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别具现代化都市风情 的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严格控制游 形成一个集休闲、旅游、度假于一体的休 的集购物、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 憩带的开发强度,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休 闲空间网络。改善了乡村休闲环境和城镇 徐州中心城区CRD,构建一个以“古都名城”、 闲意象主要以自然山水、生态农业度假基 面貌,改变了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同时 “都市风情”为主体休闲意象的城市居民 地以及两汉文化等,为游客提供观光、度 也吸引城市居民流向乡村休闲观光、旅游 休闲空间(图5)。 假、休闲、文化等休闲服务。打造以“水” 消费,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融合, 3.4.2推进环城游憩圈服务功能建设 为主体休闲意象的城市居民休闲空间。 为构建城乡居民共享式休闲空间奠定了基 依据徐9、I'1市中心城区外围城市居民休 在徐州市中心城区的东部地区以潘 础o 闲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态设置三条 安湖、大洞山、吕梁山国家度假旅游景 环城游憩带构建徐州环城游憩圈。在中心 区、狮子山汉文化景区以及大龙湖等主要 4研究结论与展望 城区层面上形成了徐州市城市居民休闲空 休闲节点为依托,完善配套休闲旅游基础 从五个空间维度探讨城市居民休闲 间外圈,并且在外围地区依托与城市中心 设施建设,充分挖掘徐州两汉文化的潜力, 空间的组织形式,由城市中心城区至郊区 地区便捷的联系,开发集旅游、休闲、度 打造以汉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休闲区,构建 的空间布局现状构建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 假于一体的国家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戍了 历史文化环城游憩带。游憩带建设以提升 系,对城市休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 一个环城特色旅游村镇圈,营造了一个大 旅游休闲空间品质为重点,积极开展对符 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推进城市的布局结 尺度的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为徐州市居民 合国家A级标准景区的申报工作;加强对 构、空间拓展从无序向有序转变,提高游 提供了一个多样化、高品质的休闲服务(图 汉文化景区的保护与开发,打造两汉文化 憩效用和休闲质量。“一核一圈,两种尺 5)。 精品。提升汉文化的知名度,增强景区的 度,四种类型”从结构、尺度和空间形态 在徐州市中心城区的西南地区以泉山 吸引力和竞争力。休闲意象主要以两汉文 三方面构建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可明 国家森林公园、徐州环城国家森林公园为 化、自然山水为主,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 确城市居民休闲空间建设的重点区域与发 基础,结合楚王山汉墓群、渡江战役总 文化等服务。构建以“汉文化”为主体休 展方向,实现城市空间的有机增长、有序 前委旧址等众多景点,构成多种类型的旅 闲意象的城市居民休闲空间(表2)。 拓展。基于城市规划学的视角从市域和中 游景点,构建以自然景观为主,内容丰富、 3.4.3构筑城乡共享休闲空间 心城区两个层面探索城市居民休闲空间分 休闲设施配套完善的南自然山水环城游憩 城市空间不断向郊区拓展影响城市 布现状、结构特征,构建徐州城市居民休 带。休闲意象主要以自然山水、两汉文化 休闲空间的格局。大城市休闲空间郊区迁 闲空间体系,将进一步为城市休闲空间规 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构建一一以徐州市为例I胡万青沈山仇方道 2S2):1 50—1 58. 划布局和休闲交通的组织、休闲基础设施 2005,28([15]刘佳.居住区休闲空间环境研究[J].山西 建筑,2006。32(2):34—35. an R.People needs in 的建设、休闲环境的改善、休闲氛围的营 [3]Matsuoka R H。Kapl造、休闲活动的组织以及城市休闲管理等 the urban landscape:Analysis of landscape 提供科学依据。 and urbafl plann1ng contributions[J]. 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构建能够很 Landscape and U rba n Plan n1 ng,2008, 好地实现城市休闲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 84(1):7—19. 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我国城市 [4]Dowling R K-TOurism and recreation[J]. 休闲制度改革和休闲空间建设相对滞后于 Tourism Management,2004,25(5):642-643. 城市居民的需要,同时休闲资源在空间上 [5]Mahoney C 0,Gault J,Cummins V,K 分布不均衡,中心城区占据大量休闲资源, kopeks K,Suilleabhain DO.Assessment of 打造城乡共享式休闲空间体系依然任重道 recreation activit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远。通过对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的组织 integrated management and spatial planning 形式和开发模式进行研究,推进城市现代 for Cork Harbor,Ireland[J].Marine Policy, 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城市居民休闲空间 2009,33(6):930—937. 体系构建应当是四轮驱动下和谐发展:政 [6]Joyce K,Sutt0fl S.A methOd for 府组织为引导,休闲产业发展为推动,休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the recreation 闲空间规划为纲领,居民公众参与为主体。 opportunity spectrum in New Zealand[J]. 如何进一步统筹城乡居民休闲空间建设, Applied Geography,2009,29(3):409—418. 合理估算城市休闲空间的服务半径和服务 [7]Visser G.The h0mon0rma11sat1On of white 人口,如何使不周类型休闲空间实现有机 heterosexua1]eisure spaces in Bloemfontein,组合等当是今后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构 S0uth Afr1C a[0].Geoforum,2008。39 建需要探讨的主要方向。 (3):1344—1358. [8]Robert P W.constructed leisure space: 注释: the seaside at Durban[J].Annals of Tourism (1)数据资料参考2012年徐州旅游业发展规划。 Research。2001。28(3):581—596. ②数据资料参考2012年徐州旅游业发展规划。 [9]华钢,楼嘉军.城市休闲系统研究[J].旅游 ⑧资料参考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0 论坛。2009。2(3):41 9-423. ④吸引半径根据是通过对各个休闲空间片区进 [10]李峥嵘,柴彦威.大连城市居民周末 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采用景区游客休闲距 休闲时间的利用特征[J].经济地理,1999。 离的加权平均值作为不同休闲空间片区的吸引 19(5):80—84,1 7. 半径。服务人口根据各个休闲片区所占的面积 [11]刘志林,柴彦威.;梁圳市民周末休 内居住人口与外来游客之和进行估算得出。 闲活动的空间结构[J].经济地理。2001, 21(4):5O4—5O8. 参考文献: [12]唐雪琼.县级城镇居民休闲行为 [1]张建.国际休闲研究动向与我国休闲研究主 研究:以云南蒙自县为例[J].人文地 要命题刍议[J].旅游学刊,2008。23(5):68—73. 理。2004,19(4):41-44. [2]Godley G C,CaIdwel1 L L,F]oyd M. [13]田逢军。沙润.基于城市休闲理念的公 Payne L L.Contributions of leisure studies 园绿地开发途径: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问 and recreat10n a nd park management 题,2D08(9):44—49. research to the active living agenda[J]. [14]俞晟,何善波.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布局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研究口].人文地理,2003,18(4):10-15. [16]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 (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 学,2001.21(4):354—359. [17]李仁杰,杨紫英,孙桂平,等.大城市环城 游憩带成熟度评价体系与北京市实证分析[0]. 地理研究。2010,29(8):1416—1426. [18]许译文,卿前龙,等.环城游憩带空间配 置研究[J].特区经济,2010(7):229,300. [19]何毅,党兴华.休闲城市空间开发模式构 建研究 ].城市问题,2007(5):23—27. [20]杨振之,周坤.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 口].旅游学刊,2008.23(1 2):51—57. [21]魏小安.李莹.城市休闲与休闲城市[J]. 旅游学刊。2007,22(10):71-76. [22]朱桃杏,吴殿廷,王瑜.近1O年国外城 市休闲研究:特征、比较与启示[J].旅游学刊, 201 1。26(9):66-73. [23]余娟.国内休闲空间研究综迹[J].广东轻 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68—73. [24]蒋婧文.黄安民.泉州市城市公共休闲空 间模式的构建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 报,2013。8(4):75—78。97. [25]吴必虎,黄潇婷.休闲度假城市旅游规划 [H].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2-7. [26]楼嘉军,杨勇,李丽梅.中国城市休闲化 发展研究报告[H].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3-12. 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