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1. 为巩固“普天之下”的王土,西周统治者实行(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 C
【考点】 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 【解答】
为巩固“普天之下”的王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纳贡、服役等。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且通过“同姓不婚”、“娶于异姓”的联姻原则,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 故选C。
2. 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始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答案】 B
【考点】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解析】
本题考查了佛教的传入。 【解答】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供和扶植。 故选B。
3. 如图拓片(局部)的实物出现于唐朝,其出现可验证当时已有( )
试卷第1页,总12页
A.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术 C.造纸术 D.雕塑艺术 【答案】 A
【考点】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解析】
本题以《金刚经》拓片为依托,考查雕版印刷术。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诗集。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咸通九年(868)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仔细观察图片可知,拓片(局部)的实物是唐朝的《金刚经》,其出现可验证当时已有雕版印刷术。 故选A。
4. 下图为“还我河山”,图中历史人物率部抗击( )
A.辽军 【答案】 B
【考点】
B.金军 C.西夏军 D.元军
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识记能力。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识记能力。图中人物是岳飞,他率军抗击金军,得到人民的爱戴。 故选B。
5. 下面图片出自“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本书是( )
A.《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试卷第2页,总12页
【答案】 D
【考点】
明朝三部科学巨著 【解析】
本题考查了明代《天工开物》。明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科学家,积极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总结,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 【解答】
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故选D。
6. “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其前提是必须坚持( ) A.相互尊重原则 B.互补互利原则 C.社会主义原则 D.一个中国原则 【答案】 D
【考点】 祖国统一大业 【解析】
本题以“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为切入点,考查台湾和一国两制相关知识。 【解答】
依据“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可知,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可以保留其资本主义制度,享有高度自治权。我们不承诺放弃武力,但争取和平,反对一切形式的“一中一
台”“两个中国”论调,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故“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其前提是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故选D。
7. 伯里克利说:“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这话涉及了( ) A.公民大会制 B.陪审法庭制 C.将军抽签制 D.轮流执政制 【答案】 A
【考点】 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
本题考查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解答】
题目给出信息伯里克利说:“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可知,伯里克利时代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战争等重大问题,外邦人、妇女和儿童无权享有这种民主。
试卷第3页,总12页
故选A。
8. 《联合国家宣言》规定:“每一(签字国)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其根本目的是( ) A.开辟欧洲战场 B.打败法西斯 C.粉碎日本侵略 D.建立联合国 【答案】 B
【考点】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解析】
本题以《联合国家宣言》为依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点。 【解答】
根据题干中关键信息“《联合国家宣言》”“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逐渐走向联合。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故选B。
9. 如图反映了罗斯福新政时实行的一项措施,该措施( )
A.恢复了银行信用 C.加强了政府调控 【答案】 C
【考点】 罗斯福新政 【解析】
B.弥补了农业损失 D.提供了就业机会
本题以蓝鹰标志为依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根据图片中的蓝鹰标志及题干中“罗斯福新政”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罗斯福政府对工业进行的调整,该举措加强了政府调控。 故选C。
10. 某同学学习的下列历史事件,其共同主题是( )
①杜鲁门主义 ②马歇尔计划 ③建立北约组织 ④成立华约组织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霸权主义的推行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区域集团化的加快 【答案】 A
试卷第4页,总12页
【考点】
美苏争霸和两极格局 北约和华约 【解析】
本题以四个历史事件为依托,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为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的开始,马歇尔计划是援助西欧,遏制苏联经济上的政策,1949年美国等西欧北美国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针锋相对,1955年发起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它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A符合题意。 故选A。
11. “它支配着中国计算人员一千多年的实践……土地的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文中评价的最可能是( ) A.《缀术》 B.《周髀算经》 C.《九章算术》 D.《自然史》 【答案】 C
【考点】 历史文化常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九章算术》的相关史实。《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成于公元一世纪左右。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解答】
“它支配着中国计算人员一千多年的实践……土地的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文中评价的最可能是《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总结了生产、生活实践中大量的几何知识,在方田、商功和勾股章中提出了很多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勾股定理的应用。选项𝐶符合题意。
12. 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加强了经济交流 B.发展了航海技术 C.树立了明朝国威 D.促进了政治交往 【答案】 A
【考点】 郑和下西洋 【解析】
本题以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为切入点,考查郑和下西洋。 【解答】
依据题干“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
试卷第5页,总12页
换易”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国力强大,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到达各国,大都受到热烈的欢迎,船上装载着大量金银宝货,以丝绸和瓷器最受当地人喜爱,他们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加强了经济的交流,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13. 与图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左宗棠收复新疆 【答案】 C
【考点】
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雅克萨之战的相关史实。识读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观察题干图片“《尼布楚条约》”等可知,与图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命令清军围攻雅克萨的侵略军,最终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14. “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这里的“翁”是指( ) A.邓稼先 B.王淦昌 C.屠呦呦 D.袁隆平 【答案】 D
【考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解析】
本题考查了袁隆平。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解答】
根据材料中“稻菽千重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翁”指的是农学家袁隆平。邓稼先和王沧昌是核物理学家;屠呦呦是药学家。 故选D。
15. 如图再现的是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成就。其中①处是( )
试卷第6页,总12页
A.出席万隆会议
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B
【考点】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
本题考查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答】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结合图示可知,①处代表的历史事件是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6. 如图为某次会议签订的和约文本,该和约中最能体现这次会议实质的是( )
A.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 B.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C.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
D.“委任统治”德国海外殖民地 【答案】 D
【考点】
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 【解析】
本题考查了《凡尔赛和约》。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27个国家,但实际操纵和会的主要是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总统威尔逊,广大中小国家处于无权地位。 【解答】
根据图可知这是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和会持续了五个多月,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对德条约,史称《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作出规定。其中,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加以瓜分,最能体现这次会议的分赃性质。 17.
下表为美国不同时期三大产业占GDP比例的统计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3.22% 23.64% 73.14% 1997年 试卷第7页,总12页
1% 20% 79% 2006年 A.战争时期资本积累 B.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C.拥有雄厚黄金储备 D.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 【答案】 B
【考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分析表格内容可知,1997~2006年农业、工业占GDP的比例下降,服务业占GDP的比例上升,导致这些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故B正确。 故选B。
五、非选择题.(每题12分,三题共36分.)
科学制定与创造性实施规划,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深刻认识社会形势是科学制定规划的前提条件。概括下列材料中对社会形势的认识。结合史实,分析导致这一认识出现的客观原因。
中国仍然可能发生內战,将中国拖回到痛苦重重的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去……这(第二个前途)就是克服一切困难,团结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论联合政府的报告》(1945年4月)
(2)依据形势确定任务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下列材料中确定的主要任务,并归纳完成该任务的策略。结合史实,写出当时的客观形势。
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來了》(1949年9月)
(3)制定完成任务的主要措施是规划的主体部分。概括下列材料中“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结合史实,指出完成“总任务”的重大举措。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和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8月)
(4)依据规划正确施策是完成规划的重要保证。归纳下列统计表反映的经济总特征。结合史实,分析导致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3588 3010 4237 1397 1978年 17400 14300 23851 7662 1990年 8.7% 8.4% 12% 6.1% 年增长率 –据《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相关内容编制(单位:亿元) 【答案】
试卷第8页,总12页
两个前途的斗争(两条道路的斗争)。抗日战争即将胜利;蒋介石企图实行独裁统治。 经济建设。艰苦奋斗;团结一致;人民民主专政。全国基本解放(新中国即将成立或推翻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
实现工业化;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经济发展迅速。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考点】 中共七大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七大、新中国的成立、过渡时期的总任务、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史实。识读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据“中国仍然可能发生內战,将中国拖回到痛苦重重的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去……这(第二个前途)就是克服一切困难,团结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可知,材料中对社会形势的认识是两个前途的斗争,两条道路的斗争。据“《论联合政府的报告》(1945年4月)”及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认识出现的客观原因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和蒋介石企图实行独裁统治。
据“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可知,材料中确定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建设。据“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可知,完成该任务的策略是:艰苦奋斗、团结一致、人民民主专政。据“《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1949年9月)”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客观形势是推翻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全国基本解放,新中国即将成立。
据“……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知,材料中“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实现工业化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据所学知识可知,完成“总任务”的重大举措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据“《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相关内容编制(单位:亿元)”中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可知,统计表反映的经济总特征是经济发展迅速。据“《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相关内容编制(单位:亿元)”中的“1978年、1990年”及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听历史故事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听懂历史故事需有基本的史实基础。下列故事片段主要讲述了14﹣16世纪的哪些重大事件?指出这些事件对当时欧洲产生的经济影响。
有的人用行効,劈波斩浪穿洋过海……有的人用笔,活跃在世界精神舞台上……认识人自身,认识自然界,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改端自《蒸汽机打出的天下》)
(2)听故事需抓住关键内容。下列图片是老师讲故事时依托的材料,图甲故事发生于
试卷第9页,总12页
1776年北美地区,写出与这一故事相关的会议及通过的文献名称,并概括该文献的历史意义。图乙讲述了拿破仑的故事,据此并结合史实,归纳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3)听故事更需品味。据下列故事片段,从成果、影响、品貭等方面,写出你心目中瓦特的形象。
有办法了!瓦特激劫地跑回家,匆匆地拿起纸笔,开始设计……在试制过程中,他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克服了重重困难。1781年,他取得了第二項专利証。从此以后,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种新型蒸汽机的召唤下,终于来临了。 ﹣(改端自《蒸汽机打出的天下》)
【答案】
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第二届大陆会议;《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诞生;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制定和颁布《民法典》(《拿破仑法典》);发动对外战争;建立帝国。
改良蒸汽机;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不屈不挠,勇于创新的品质。 【考点】 文艺复兴运动 新航路的开辟 美国独立战争 《独立宣言》
评价华盛顿与拿破仑 拿破仑帝国和拿破仑法典 第一次工业革命 历史文化常识 【解析】
本题以听历史故事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为切入点,考查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帝国建立、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答】
“有的人用行効,劈波斩浪穿洋过海”指的是新航路开辟;“有的人用笔,活跃在世界精神舞台上……认识人自身,认识自然界,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指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开辟和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图甲反映的是1776年7月4日北美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通过《独立宣言》的史实,《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诞生。.由“图乙拿破仑帝国形势图”结合所学,拿破仑的主要活动有制定和颁布《民法典》;发动对外战争;建立帝国。。
由材料可以看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为工作机提供了稳定的动力,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其成绩的取得源于不屈不挠,勇于创新的品质。
历史学习就是用过去“人”的经历感染、启示我们立足现实,走向未来。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能领会政治家的精神。康有为与孙中山虽同生于广东省,但人生轨迹却不同。1898年,当孙中山在日本宣传革命思想时,康有为在国内掀起了哪一运动?1905
试卷第10页,总12页
年,当康有为流浪欧美时,孙中山在日本创立了哪一资产阶级政党?1924 年,当康有为反对冯玉祥驱赶溥仪时,孙中山在广东创建了哪一军校?
(2)“联系”能感受思想家的魅力。概括下列材料的基本主张,分别写出1917−1924年间俄国实践这些主张的具体史实。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1848年)
(3)“体验”能感悟“常人”的情怀。指出下列材料中“国事”的基本含义,从材料中你能体验到作者怎样的情怀?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恨。国事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林觉民1911年参加黄花岗起又前写与妻子的遗书
(4)“反思”能领悟科学家的品质。据右图写出达尔文的科学成就和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品质。
【答案】
戊戌变法运动;中国同盟会;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夺取政权;发展生产力;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
通过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挚爱妻儿,但为国家抛弃自己的小爱。 《物种起源》(进化论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怕困难等 【考点】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黄埔军校的建立 近代科学家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俄新经济政策 历史文化常识 【解析】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历史功绩、黄埔军校的建立、近代科学家、俄国十月革命、苏俄新经济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
据所学知,1898年,当孙中山在日本宣传革命思想时,康有为在国内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1905年,当康有为流浪欧美时,孙中山在日本创立了中国同盟会;1924 年,当康有为反对冯玉祥驱赶溥仪时,孙中山在广东创建了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试卷第11页,总12页
据材料“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可知,材料的基本主张是夺取政权,发展生产力;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建立了苏维埃俄国,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据材料“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恨。国事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可知,材料中“国事”的基本含义是通过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材料中能体验到作者挚爱妻儿,但为国家抛弃自己的小爱的情怀。
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书中阐明了进化论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品质是实事求是,不怕困难等等。
试卷第12页,总1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