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内蒙古中医药 中医专科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模式的探讨 万亚平 ● 陈文 吕文亮 马维平 黄万凌 摘要:面对当前中医药的迫切需求与发展困境,改革教育体制,创新与发展师承教育模式,多措并举,构筑中医人才培养平台,培 养“重素质、厚文化、重传承、熟经典、重实践、多临床”的卓越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师承教育;创新模式;中医人才 中图分类号:R一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3}04—0104—02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自2010年起设立了“中医教改实 验班”,将大专中医专业院校教育与中医师承教育有机结合,探 教,实现个性教育,有利于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发展。②徒弟在 跟师的过程中,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大量的中医典籍,不 但继承了老师的临床经验,还继承了中医典籍,使徒弟的基础 索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医成才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绩可喜。 笔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体会。 1大专中医专业院校教育与师承教相结合的必要性 1.1培养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十分重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深入,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 机遇和挑战,也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培 养具有高素质的中医药临床优秀人才,是关系到新世纪中医药 事业能不能发展,如何发展的关键,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医教育 是当前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础。因为教育的关键在人才的培 养和学术的发展。中医药事业能否振兴与发展,能否适应现代 社会的需要,关键取决于中医学术的进步与中医人才素质的提 高,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培养,只有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良好、结 构合理的中医药人才群体,才能进一步发展学术,中医药事业 才能兴旺发达。为此,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深化改革,特别在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亟待突破传统思维,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因 此,本人认为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注重高等中医 药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今后还应当重视和师承教育相结 合。[1] 1.2目前中医医疗教育形势存在缺憾:以院校教育为主的高 等中医教育缺乏师承环节,学生鲜有与教师一对一、面对面、深 层次交流的机会,缺少在临床实践中的感悟,存在着中医药传 统特色优势衰减和中医药人才对传统中医方式方法不擅长、中 医临床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偏差等争议和困惑。目前中 医药发展面临困境,出现了中医学术发展相对缓慢,中医临床 阵地日渐缩小;中医医院中医特色不明显,中医优势发挥不够; 中医队伍思维转向,临床选择重西轻中,诊疗方法逐渐西化;中 医药治疗率偏低等现象。急需发展中医学术,造就中医群体, 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以支持中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0J 2大专中医专业院校教育与师承教相结合的可行性 2.1师承教育是中医传承的重要形式:中医师承教育有着悠 久的历史,通过父子或师徒相传的形式,中医学得以延续并不 断发展与进步,同时产生了新的学术流派。如易水学派中的张 元素一李杲一王好古一罗天益;河间学派中的刘完素一罗知悌 一朱丹溪一戴思恭等,他们在继承先辈学术精髓的基础上,积 极探索,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流派,推动了中 医学术的发展。纵观我国医学史,自南北朝至明清时代,也曾 出现过以“太医署”、“太医局”、“太医院”等为代表的院校教育, 但是规模均较小,系统性不强。建国后,我国在北京、上海、广 州、成都建立了4所中医学院,至此,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 才由师承教育逐渐转变为院校教育。就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历 史传统而言,主要还是以传承教育为主。【3j 2.2师承教育具有以下优势:①师承教育规模小,能够因材施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434O2O) 2012年l1月7日收稿 知识扎实。③由于是口传面授的跟师形式,使理论与实践紧密 联系,达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实现对 中医概念的深刻理解。④在跟师过程中,老师崇高的医德时常 感染着徒弟,而这种日常生活的感染比课堂的讲授更加行之有 效,这就使老师的医德得以继承。⑤通过朝夕II缶诊,耳濡目染, 心授口传,个别指导,弟子才可以逐步领会和较快掌握,少走弯 路,缩短成才周期。师承教育的这些特点和优势可以弥补单纯 院校教育的不足,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才的现状,为“院校+师 承”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3大专中医专业院校教育与师承教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3.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经典功底深厚、 临床思辨能力及动手能力强”的中医应用型专门人才,内容包 括三个层面:①知识层面:突出中医学知识的主体地位;强化中 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自然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②能力层面:综合应用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理论、方药理论进行 辨证思维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适应社会活动 能力、适应职业活动能力、医患沟通能力。③素质层面:道德素 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 3.2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三个并重”,即“知与行并重,以 行为主;文与理并重,以文为本;医与德并重,以德为先”;实行 三年不间断的临床跟师学习计划。具体做法是:(1)课程模块 化:在课程设置方面,强化中医经典理论教学,强化临床实训实 践教学,强化中医思辨能力训练。(2)培养方案系统化:①抓好教 材建没。先后主编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 等经典课程的规划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编写了融合中医经典 重要知识点的特色教材《名医医案精华选讲》;②围绕教改实验 班开展教学改革。如申报省级教学研究课题——《伤寒论课 堂、实验、临床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旨在培养学生进行六 经辨证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③建设跟师临床教学基地,完 善临床教学。在学校附门诊部(国医堂)、附属医院建立跟师临 床教学基地和名医名工作室。(3)考核方案科学化:①抓好经典 理论考核。采取经典背诵等级考试,同时针对中医经典著作的 特点,设置一些平时考试,如病案分析考试,以提高学生中医基 础理论和临床辨治能力;②抓好跟师临床业绩考核0教改实验 班学生,每学期至少有18个单元时间跟师临床,并要求学生写 出《跟师临床记录》,至少完成10篇《读书心得》;③抓好毕业I临 床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技能。L4j 3.3建立与专科中医学专业师承教育相适应的管理模式:① 建立专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上,建立专科生导师制。“专科 生导师制是指根据学校的统一组织,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在师生 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专科生的指导教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引 (下转第108页) 108 经元。另外,丘脑背内侧核(MD)可接受内脏痛信息的传递,并 月针刺穴位可特异性地抑制内脏痛诱发的MD[5]。 2.4其他:Shu J等用电刺激大鼠内脏大神经之后给子针刺,然 内蒙古中医药 引起主观的气感,提高其对应内脏神经中枢的疼痛阈值,降低 机体对疼痛反应的敏感性,从而缓解内脏痛。。 5耳穴治疗内脏痛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 5.I纳入标准使用盲法问题:盲法指按试验方案的规定,尽量 不让参与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研究者、参与临床研究的医务 人员、数据管理人员和统计分析人员知道患者所接受的是何种 干预措施,从而避免他们对试验结果的人为干扰。目前大多数 文献中只有少数研究采用了盲法,试验中针灸师知道研究对象 在治疗方案上的差别,但对疼痛程度的评估却是由不知治疗方 案的人员来执行,以此保证双盲。 5.2疼痛强度的评价问题:关于疼痛强度的评价方法有很多 后用脱氧葡萄糖放射自显影定量分析观察脑局部葡萄糖代谢 率的变化,发现针刺组和疼痛组之间在脊髓和脑的某些部位代 谢率明显不同,如脊髓胸腰段的背侧角、蓝斑、中缝大核、巨细 胞网状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以及丘脑系带侧体,提示脊髓 和脑的结构可能在针刺治疗内脏痛中起了关键作用。 3耳针治疗内脏痛的中医理论研究 《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 脉皆上循于耳或别络于耳,使耳与全身脏腑产生密切的联系。 另外耳与脏腑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中也有明确的记载,肾开窍 种,比较常用的有数字疼痛分级评分法、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 于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上耳……在窍为耳,《灵枢・ 视觉模拟评分法以及面部表情疼痛强度评分等。不少研究仍 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心寄窍于耳,《素问・金匮真言 采用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由于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的评价内 论》云:南方赤色,人通于心,开窍于耳;《证治准绳》记载:心在 容及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由调查者决定,而且该方法是调查者根 窍为舌,以舌非孔窍,因寄窍于耳,则是肾为耳窍之上,心为耳 据受试者的主诉判断,带有极强的主观因素,而数字疼痛分级 窍之客。可见从《内经》时代起,古人就对耳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法和视觉模拟评分法完全由受试者自己确定疼痛程度,这样就 有了详细的记载。现代针灸学研究结果表明,刺激耳穴具有疏 避免了调查者人为因素的影响,更加客观和合理。 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神经、平衡内分泌等作用。耳穴刺络放 参考文献 血可提高脑内抗痛结构的功能,释放内啡肽、脑啡汰等物质,因 [1]荣培晶,张建梁,张宏启.内脏痛觉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J]. 此耳穴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治疗内脏痛采用耳穴完全可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20(3):475—480. 4耳穴与内脏痛的全息关系研究 [2]Jian—Hua Liu,Jiangshan Li,Jie Yah.Expression of e—fos in the 全息律是存在于宇宙中的一个基木规律,即不同层次物体 nucleus of the solitary la'act following electmacupunctum at‰ial 之间的相似性。存在于生物界的全息规律称为生物全息律。 acuponints and gastric distension in rats[J].Neuroscience letters,2O09, 该学说认为,经络上的任何一个信息都具有局部和整体二重 366(2):215—219. 性,既代表穴位(器官)的信息,也代表穴位所属的全息胚(整 [3]Huang z,Liu N,Zhong S,etal The role of nuc].eu¥traetus solitarii 体)的信息。内脏痛引起耳穴反应点疼痛的原理,不能单独用 (NTS)in acupuncture inhibition fo visceral—somatic reflex[J].Zhen ci 神经反射来解释,根据上述对经络本质的描述,可以分析出内 yan jiu,2008,16(1):43—47. 脏痛引起耳穴痛的原理,这个原理的过程是一个全息的过程, [4]龚珊,殷伟平,印其章.下丘脑室旁核加压素神经元参与针 必需是在经络的参与下才能完成。当机体内部存在病变引起 刺刺激对实验性内脏痛的抑制[J].生理学报,21X12,44.(5):434 某种内脏痛时,内脏感觉神经将信急传至其对应的内脏神经中 —441. 枢,引起主观疼痛。当针灸师取穴正确,进行耳针操作时,信息 [5]阎丽萍,马骋,项晓人,等.针刺抑制内脏痛诱发的大鼠丘 由外周感觉神经传人该全息胚所对应的神经中枢(经络中枢), 脑背内侧痛放电[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4,lO(3):177—180. (上接第104页) 将临床传承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可能是中医理论创新的新途径 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学生管理和教育制度。”专 之一。这是一条符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教育创新新模式,为 科生导师制可以密切师生关系,使老师充分的了解所带学生的 培养中医界高级传承创新人才开辟了新的途径。_6J 个性特征,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能够提高专业思想教育的有效 注:本文系由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吕文亮校长主持的 性,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利于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对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院校教 于解决目前专科中医学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专业思想不稳 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固、专业基础差等问题大有裨益;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 (FFB10800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主学习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②建立互动、开放的课程与教学 参考文献 体系:教学就其本质或主要内容而言,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 [1]玛依努尔・斯买拉洪.探讨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模 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 式,培养中医临床优秀人才[J].新疆中医药,2012,(1){ 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 [2]刘彦晶.创新师承教育模式,培养卓越中医人才[J].中国中 这两个“转化”。教学工作本质上是引导这两个“转化”的工作; 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2):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L5] [3]王小云.师承教育,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J].中 4结论 医药导报,2010,(4): 中医大专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值得深入探索。科学研究 [4]孙玲.探析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J]. 是目前创新的主流,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研究生内涵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6): 建设的产学研结合趋向。中医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领域,其 [5]洪鸿麟.对本科中医学专业师承教育的思考[J].科技经济市 产学研的结合点就是临床实践,这是中医学千百年来发展的基 场,2012,(12): 本特征。传统的师承强调中医思维理念和临床实践的延续,传 [6]谢建群.现代中医师承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衔接培养模式 承多创新少;现代研究生教育着重当代科技,研究多临床少。 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