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书影随行——精选推荐

书影随行——精选推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书影随⾏

书影随⾏⽂/袁丽英

书如浩瀚⼤海,⼈如苍穹之星。庄⼦说:“书⽆涯,⽣有涯,以有涯之⽣,求⽆涯之书,终⽣不悔。”喜欢读书的⼈,总是在享受着读书的快乐。⽽读书对于我可谓是“藕断丝连”。 ⼉时读书之趣

⼉时的记忆多数已经模糊,唯有“读书”,却⼀直存于脑海中,清晰地记得它源⾃于⽗亲。出⾝贫寒的⽗亲,深知读书的重要,便时刻提醒我们:“⼀定要多读书,且要⽤⼼。”那时候看得最多的书跟⼤家⼀样,莫过于⼩⼈书——时代的产物嘛。总之,懵懵懂懂的我也时⽽嘻嘻哈哈,时⽽掩⾯抽泣,被书中的情景深深地吸引着。

农村的孩⼦,读书的随意性⼤。记得⽗亲在⽥⾥⼲活,我便随他来到⽥边的埂上,靠着⼤树,⼀边享受着荫凉,⼀边吮吸着书⾹。左⼀本,右⼀本,翻开这本,合上那本,忙得不可开交。⼊情⼊境时,那飞舞的蝴蝶仿佛是从书页中飞出去的⼀般;那⼭间的流⽔也似乎是从书中倾泻下来的⼀样;眼前的座座⾼⼭也好像是从书中拔地⽽起似的。书与我,成了最好的玩伴。也曾读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时”,双眼凝望⽗亲,⾖⼤的汗珠从他的鬓⾓和额头滚落下来,便飞也似的奔过去为他送上⼀杯清⽔。⽗亲嘴⾓堆笑,双⼿握住锄头,站⽴着对我说:“⼆丫头这胡乱地看,也看出名堂来了。”我虽不懂啥是名堂,但也深知⽗亲是在夸我呢,便咯咯⼀笑跑开了。

迟疑中,⼉时的记忆便随着那锄草声和欢笑声渐渐远去…… 年少痴读之乐

腼腆⽽胆⼩的我平稳地度过了中学时代。那段时间,“课本”成了我的全部。我既没有去偷看武侠⼩说,也没有去涉略琼瑶⽂学。乖乖⼥的我,⾏⾛在学校和家之间,似乎与许多“书”擦肩⽽过。

15岁那年,我进⼊师范。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成了我常去的地⽅。曾记得,那时的借阅窗⼝⼩得很,个头很矮的我,只能踮起脚尖,探头进去,才能望得见那汪洋⼀般的书海,惊呼之间常常被图书管理员催促,便赶紧带着⾃⼰选好的书籍退出来,找个安静的地⽅有滋有味地读起来:读四⼤名著之《红楼梦》,我会被贾宝⽟和林黛⽟的真情所感动;读巴⾦的《激流》三部曲,我会惋惜于觉新的悲惨结局,更痛快于觉慧和觉民的果断抉择;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的坚持不懈和永不⾔弃的精神,教会了我在学习上要不断努⼒,勇攀⾼峰;读《海燕》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尔基对暴风⾬的渴望,对⾰命的呼唤;读钱钟书的《围城》⼜让我明⽩了围在城⾥的⼈想逃出来,城外的⼈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对职业也罢,⼤家都⼀样;以及有着许多哲学道理的《读者》⾥,少不了⼈间的每⼀份爱……

那时候属于⾃⼰的时光相对来说⽐较充裕,也曾和闺蜜带着⼀个厚厚的本⼦,悄悄地⾛进阅览室,将书籍摆放好,昏天⿊地地读起来,竟也忘了时间,待到关门时才悻悻地离开。⼀看表,竟也误了饭点。也罢,便加快脚步回到宿舍,蜷缩在床⾓读起来,⼀读就到了深夜,便和⾐⽽睡。书中的情景便会在梦中出现,常常是分不清这是梦还是现实了。

毕业后,我便分配了⼯作,刚⼊⼯作岗位的我对教书产⽣了极⼤的热情。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忙得不亦乐乎。领导的⿎励,同事的赞扬,更

让我信⼼⼗⾜。那两年,“教材”便⼜踏踏实实⾛进了我的⽣活,我便顾不得与其它书交谈了。

我⼜是何其有幸,两年后⼜考⼊太原师范学院中⽂系。离开讲台,去充电,去提升。这⼀决定,让我再次⾛近书,有机会倾听教授们的⾼深理念,享受⽂学作品的滋养。

那时候,课程变得专业⽽⼜丰富多彩:训诂学让我喜欢上了《说⽂解字》。

美学课让我明⽩作为⼀名教师更应该学会怎样正确的去认识美,发现美和审美。有了正确的审美⽅式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眼睛去发现⽣活中的美。

中国古诗诗歌让我再⼀次⾛进古诗词,去读去背,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以及元曲,丰富的内涵,清丽的神韵,优美的语⾔和铿锵的⾳调,散发出独特的魅⼒。诗词陶冶着我的性情,提⾼了我的修养。

中国古代散⽂让我明⽩道⽣⼀,⼀⽣⼆,⼆⽣三,三⽣万物。

20世纪西⽅⽂学让我领略了外国⽂学名著,并喜欢挑战熟记很多外国作家和主⼈公的名字,可谓⼀⼤癖好。

……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中⽂系主任给我们上的中国现代⽂学和现代诗歌赏析。他个头不⾼,戴着眼镜⼉,最为特别的是脑门⼉上只有从左到右的⼀綹头发。每每讲到⼀部⽂学作品时,他便深深地陶醉其中,动情之处头发掉落下来,便⽤⼿⼀撩,着实让⼈难以忘怀。鲁迅的《孔⼄⼰》《骆驼祥⼦》《雷⾬》《祥林嫂》《朝花⼣拾》,沈从⽂的《边城》,郭沫若的《⼥神》,巴⾦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及爱情三部曲《雾》《⾬》《电》和《憩园》,⽼舍的《四世同堂》,⽭盾的《⼦夜》,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孙犁的《荷花淀》,余华的《活着》,张恨⽔的《啼笑姻缘》……⼤量的⽂学作品从他那⾥涌出,对⼈物形象的剖析,对⽂学作品的解读,让我对这些书⼗分痴迷并乐在其中。

⼯作后再返校园,深知机会难得,便听得⼗分认真,学得更加带劲⼉。两年的时光匆匆⽽过。毕业时参加论⽂答辩,竟然将《傲慢与偏见》,翻来覆去读了不下⼆⼗余次,搜集的资料摊了满满⼀床铺。

毕业时,满满⼀⼤箱⼦书和笔记,我⼀本不少的带回来。那是我的记忆,也是我的收获,我视若珍宝。2014年年底,⽗亲因病去世,忙乱丧事,内⼼沉痛,竟不知⼀⼤箱⼦书,⼀⼤箱⼦宝贝,竟被舅舅给卖掉了,为此我伤⼼了好长⼀段时间。

⼼灵慰藉之福

时光飞逝,⽩驹过隙。转眼为⼈妻为⼈母,忙碌于家庭琐事,欢喜于⼉⼥成长,新的⽣活⼜让我⼀时⽆法静下⼼来与“书”这位⽼朋友促膝长谈。我与它便⼜疏远了良久。

“天有不测风云,⼈有旦⼣祸福。”2011年暑假,丈夫突发胰腺炎,住进了太原的⼀所医院,⼀住就是四个半⽉。起初的惊慌与恐惧,随着病情的稳定也渐渐平息下来。在医院的⽇⼦是最煎熬的。熟悉了照顾丈夫的流程外,⼀天的时间变得忙碌⽽⼜漫长。作为陪护的我,利⽤闲暇时间,再⼀次想到了书——我的⽼朋友。恰好医院北门⼉对⾯是⼭西省图书馆,我兴冲冲地拖着疲惫的⾝躯⾛进了这家书馆,办理好借阅卡,便开启了新的读书⽣活。⼀天三四趟

的跑,尽管很忙很累,但内⼼却⼗分的安宁。那时候我不仅⾃⼰读,也让丈夫读,希望书能⿎励他重拾信⼼,战胜疾病。有时候,读到精彩之处,我便读给他听,其实也是在读给⾃⼰听。

海伦·凯勒告诉我要笑,笑对⽣活的种种磨难,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平凡的世界》让我知道了平凡中也有伟⼤,同时也告诉我,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保持⼀颗平凡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告诉我们⽣活不是⼀帆风顺的,困难和挫折⾯前要有良好的⼼态,积极的⾯对⽣活的不幸;余秋⾬的《⽂化苦旅》中讲到⼈⽣这个话题:年少时,怨恨⾃⼰年少,年迈时,怨恨⾃⼰年迈,这倒常常促使中青年处于⼀种相对冷静的疏离状态和评判状态,思考着⼈⽣的怪异,然后⼀边慰抚年幼者,⼀边慰抚年⽼者。我想,中青年在⼈⽣意义上的魅⼒,就在于这双向疏离和双向慰抚吧。因双向疏离,他们变得洒脱和沉静;因双向慰抚,他们变得亲切和有⼒。但是,也正因为此,他们有时⼜会感到烦⼼和惆怅,他们还余留着告别天真岁⽉的伤感,⼜迟早会产⽣暮岁将⾄的预感。他们置⾝于⼈⽣涡旋的中⼼点,环视四周,思前想后,不能不感慨万千。

这些书抚平了我的⼼灵,安静了我的灵魂,让我有勇⽓接受⽣活中的不如意,从⽽⾛出灰暗迎接曙光。

专业提升之幸

⼈⽣就是有⽆数的遇见组成的。遇到好⽗母,享受幸福;遇到好⽼师,快乐学习;遇到好领导,幸福⼯作;遇到好伴侣,组建家庭。不惑之年的我,有幸⼜遇到了“滋⼼⾬读书会”。“书会”这个⼤朋友⼜引领我⾛进了很多的专业书籍。《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明⽩了,千万别忽视了容易被遗忘的⾓落,后进⽣更需要关⼼。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教师必须给他们应有的位置和更多的关怀,把更多的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露,健康成长。《构建教育新模式》让我懂得学习是学⽣⾃⼰的事,⽼师的任务以及作⽤是想办法让学⽣学起来、动起来、思考起来。⽼师的备课是要研究⽅案,研究如何才能更好的带到学⽣学起来,⽼师需要关注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学习才能更好的组织构思好⼀堂课。

从《构建教育新模式》到《迷⼈的阅读》;从《给教师的建议》到《中国教育寻变》;从《为“真学”⽽教》到《学案教学实践研究》;从《叶圣陶教育名篇》到《李吉林与情境教学》;从《致教师》到《名师同步教学设计》等等,我享受着读书带给我的幸运和幸福。

时断时续的读书⽣活牵引了我的前半⽣,往后余⽣,我更希望书常伴影随⾏。因为我始终坚信读书是⼀件美好的事情:纵使⼈⽣苦短,在现实⽣活中,我们或许仅能活在当下,回不了过去,到不了未来,局限于有限的时空之中,但通过读书,我们却可以⾃在地穿梭古今,遨游于任何我们想停留的所在。读书,给了我们⼀个⽆限可能的多彩世界。我不仅⾃⼰要读书,更要让书籍⾛进千家万户,让阅读成为这座⼩城的骄傲!

⽂字编辑:韩眉平 图⽂编辑:侯常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