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 构建家校共育的新 浅 谈班主任的家访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小学家访工作是教师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经常性 的工作。为了实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更好的促进孩子 的发展,我与本班的科任老师一起进行了一次全面家访,感受颇 多。 余惠 家访前的准备:我制定了家访计划,对家访的时间、对象、 的重要性,普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并讲究教育方法,经常帮助 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这对学校的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二、家访中发现的问题:第一,现代家庭中父母外 打工, 做生意的不乏少数,从而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有些交南爷爷 奶奶管教,他们却更加宠爱,使得学生的心理放纵,让学校教育 内容、形式及工作要求作了详尽布置,把学生的常规习惯、行为 表现和学习习惯等和各个科任老师进行了交流,同时打印了所有 学生的家庭住址,交待清楚家长的工作性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 分工,既便于任课老师能机动灵活地开展工作,又有利于彼此间 的合作。 家访时间安排:我们的时间一般放在周六、周末和晚上6: 3O一7:3O的时段,提前和家长学生预约,尽可能不给家长带来负 担和麻烦,做好学生的心理准备工作;我们采用了比如:登门家 访为主,辅之少量的电访和家长到校交流等多种形式;内容交流 几多感慨。、 。 家访案例:我发现我班余珊同学最近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 中,作业完成不及时,考试成绩不理想。是自卑心理作怪?还是 盲目自负心理的原因?不能任由这种学习状态继续下去,因此我 决定进行家访。 经过深入与该生奶奶交谈,基本摸清她的问题所在,父母都 在外务T。父母把她放给年迈的奶奶照顾,老人家过于疼爱孩 子,生怕她累着,基本不过问其学习方面的事,长期以来造成该 生对学习不重视,作业完成不及时,而且缺乏自信。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以下措施帮助该生: 1、多与该生进行沟通,及时掌握她的想法,鼓励其扬长避 短。 2、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多表扬,增强孩子的自 信心。3、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建议父母多抽点时间对其在学 习方面进行关心,结合家校两方面的力量帮助转化。 家访效果: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决定下学期更加努力地学 习。 家访情况小结: 一、家访中取得的成就:第一,获得许多第一手育人资料。 对班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全面家访,我们的足迹踏遍了城市的每一 个角落,我们的家访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无一遗漏,忠 诚地与学生、与家长交流,了解每一个学生地家庭状况,学习环 境,学生的个性,在家的表现,了解到家长的希望、要求以及教 育方法等,并做好详细的记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家长老师互相信任。由于我们耐心地向学生家长讲 述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成果、、教学设施等基本情况,帮助家 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解决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困惑,这就增 强了家长的责任意识和信任度,使家长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 教学管理中来,更有信心地和学校携手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T 作!在获得家长的高度赞扬和信任的基础上,给学生以鼓励和力 量。 第三,老师送爱上门,家访中体现出教育教学团体精神。比 如,我们张老师一直坚持陪同我逐个家访,同时还就本门学科谈了 相关的要求,检查了孩子相关学科的学习情况并针对这们学科的 学习方法作了适当指导,以帮助孩子找到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 能力,调动自己的内驱力,主动学习。 第四,多棱角认识孩子。了解了很多档案上看不出来的东 西,认识了更真实、更全面的学生。比如我班的李佳宁、黄显 涛、叶丹等同学在校沉默寡言,可在家里却很活泼,而有些正好 相反。有些有个性的学生,如杨振、石凡等。本来觉得很难管, 但走进他的家庭后,知道了他的一些生活经历,便觉得可以更好 地把握他们的心理。 第五,换个角度看家长。现在的学生家长年龄都在30-35之 间,他们本身受教育的程度相对高一些,因此他们能认识到教育 224 l 中华少年2013.9(下)2013J ̄-总第18期 工作难上加难。类似的情况很多。 第二,正因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 女有求必应,以至于溺爱和放纵,养成了骄纵的心理,他们在言 论、态度、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挑吃挑穿,爱耍脾气、自私等不良 行为,这给学校教育带来诸多的难处。家长望子成龙,只看重自 己子女的学业成绩而忽视或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纪律教 育,有些家长对素质教育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对素质教育提出 质疑,与其背道而驰,这使得学校教育工作开展很不顺利。 第三,家长误认为孩子很聪明,回家不学习也能取得好成 绩。如果不能这样,会不会是老师的教学存在问题或者不够关心 孩子。实际上家长最大的失误就是忽视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 习惯的培养。当我们在家访中交谈起这个问题时,家长意识到问 题的严重性,一下子又进入另一个误区——希望一下子能解决问 题企图一劳永逸。 第四,家庭成员内部不一致的教育力量难于与学校教育配 合。正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达 不成一致,导致孩子有空子可钻,言行不一,很难与学校教育合 拍。 三、家访后的思考 第一,全面的家访,深人到每一个家庭细致了解,与家长学 生面对面的交流,加强了社会,家庭,学生的联系,了解了家长 的期望与要求。了解了学生的个性与想法,加强了师生感情,对 以后的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全面的家访,了解了家长对子女的关切与期望,也了 解了一些学生家庭的困境,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也让我们更加 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第三,交换访谈方式,为家访工作增加新的内涵。随着社会 的发展,家访的方式也随着改变。由于人们的职业特点、个人阅 历、经济状况、文化素质、思想修养、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学生 家长可分为好多不同的类型。作为班主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如果家访的方式不改变,有时会事 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第四,家访也给教师本人上了一课。因为一个学生在班上不 过是7吩之一,很不起眼;而在家里,却是家长的百分之百,寄 托了厚厚的期望。在家访时的交谈中,老师们深深体会到家长的 期盼,深感责任重大,对今后的工作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家访 走出服务第一步。 第五,家访的目的是教育孩子更好地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 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 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建议 家长要严格要求和爱的鼓励相结合;对子女的学习辅导和思想品 德教育、劳动教育并重,提供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机会;协调好 家庭成员内部的教育力量;要多与各科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子女 的学习和思想动向,并对症下药;及时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开导, 使其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注重发展 长远利益,为自己和孩子的将来着想。 当然,家访工作作为家校联系的纽带,作为一项活动,不应 该象“学雷锋”活动那样给人们“三月来,四月走”的印象。应 该长期化、制度化,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形成家校共育的良性 循环,以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家访送 教,架起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情感桥梁,加深了解;让家访 送教,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促使两者之间的和谐发展,让 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