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护士2018年6月第25卷第18期(下旬) ※眼科护理 儿童近视视功能结果分析与护理干预对策 漆争艳摘要 目的杨俊芳何容唐绿 向剑波 将97例6—14岁在我院 分析学龄儿童不同程度近视视功能结果,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视光门诊就诊的屈光不正的儿童,经过散瞳验光后确诊为近视,根据等效球镜度分为轻度近视组56例、中度近视组32例、高度近视 组9例;所有患者屈光矫正后进行视功能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干预措施,强化健康教育。结果(P<0.05)。结论分析显 示高度近视组中近距离外隐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轻度近视组患者调节平衡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儿童青少年近视患儿的视功能结果进行分析,并针对每个近视患者的结果采取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及 视功能训练,提高近视患者的戴镜依从性。改善视功能,减缓近视进展速度。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近视:视功能: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411(2018)18—0111—03 我国近视发病率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学生患病率随年龄 逐年升高,且发病后呈进展趋势,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控制儿 童青少年近视加深的速度一直备受关注,有学者认为,双眼视功 能如调节辐辏、隐斜及立体视功能等,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被认 为与近视发生发展有关…。笔者通过分析6—14岁儿童不同程 度近视患儿的视功能检查结果.给患儿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干预 1.2.3调节超前、调节滞后量检查在屈光矫正后双眼交叉圆 柱镜检查FCC.双眼前放置交叉圆柱镜,观察比较眼前40 em处 近十字交叉视标水平和垂直线是否相同清楚,相同不必加镜片, 垂直线清楚加负球镜,水平线清楚加正球镜,直到相同清楚,所 加度数为调节超前量或调节滞后量。 1.2.4调节灵敏度的检查屈光矫正后,使用±2.00D的翻转 拍,令受试者注视40 em处的20/30的视力卡,先放置+2.00D 翻转拍于眼前,使字母清晰并阅读,立即翻转至一2.00D,使字母 清晰并阅读,记录1 min内完成的循环次数(正、负为一个周 期)。 措施及视功能训练方案,提高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属对近视的正 确认识,提高患者戴镜的依从性。从而减缓近视的加深速度。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卜3月到我院门诊眼科就 诊的97例6—14岁儿童。经过眼科全面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 变,无眼部手术史、外伤史;排除显性斜视,Wo ̄hs4点法检测排 除复像患者(看到5点)和单眼抑制(看到2点或3点)。所有 患儿均进行屈光状态检查,确诊为近视,根据近视程度分为轻度 近视组(56例),中度近视组(32例)、高度近视组(9例),双眼 矫正视力均≥1.0。 1-3评价指标正负相对调节检查正常值参考《眼视光学理论 和方法》心],水平隐斜、BCC、AC/A正常值数据参考Morgan双眼 视功能检查结果 ],介于正常范围内的定义为正常,范围以外 的定义为异常。 以上所有检测均在检测对象戴镜适应后的屈光矫正状态下 进行。 1.2检查方法10岁以下儿童全部用l%阿托品眼凝胶散瞳,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 1O岁以上儿童用0.5%托吡卡胺散瞳后用带状光检影镜进行检 影验光.瞳孔恢复后结合主觉验光给予屈光矫正。 计学分析,计数采用卡方检验,计量采用t检验。以P<0.05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正负相对调节的比较 1.2.1水平隐斜度的测量在屈光矫正后应用Von Gvafe方法 测量近距离水平隐斜,单位棱镜度,近距40 cm,应用梯度法测 量调节性辐辏调节比AC/A.在综合验光仪上做2次近距Von Grae ̄隐斜测量,第1次在患者眼前放置全矫镜片时测量,第2 次在该处方上加+1.00 D后再测量1次。比较两次的隐斜改变 量即为被检者AC/A比率。单位△/D。 1.2.2正负相对调节检查在屈光矫正后,双眼同时观察40 通过屈光检查后.将97例患儿分为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 组和高度近视组,结果显示各程度近视之间的NRA、PRA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不同程度近视组间正负相对调节对比表例数 (%) em处最好视力上一行视标,加负镜度(正镜度)至出现模糊保 持5 s.所加屈光度为正负相对调节。 工作单位:410007长沙 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 漆争艳:女,本科,主管护师 收稿日期:2017—12-06 2.2各组近距离水平隐斜的比较 ·112· TODAY NURSE,June,2018,Vo1.25,No.18 各组患者经屈光矫正后,通过VonGvde方法测量近距离水 近视的发生发展速度_4 ]。影响儿童青少年近视加深主要有以 平隐斜,正常值结果分析参考MORGAN表,高度近视组中近距 下几个原因:①饮食结构不均衡:近视与偏食有关,应注意饮食 结构,合理搭配营养l8],机体缺乏某些微量元素也是造成近视 的重要原因之一。②不良的用眼习惯:大部分孩子都存在不良 的用眼习惯,不正确的握笔写字姿势.连续用眼时间长,较少的 户外活动,较多的课外辅导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③电子产品 使用过度:手机、电视、电脑使用过度,引起视疲劳,对眼睛产生 离外隐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轻度近视组的正常率也明 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通过分析可以看 出.儿童青少年近视眼近距离水平外隐斜的发生率与近视程度 有很大的关系.近视度数越高,近距离水平外隐斜的发生率也越 高。度数越低,其眼位越接近正常。 表2各组间近距离水平隐斜的对比n(%) 伤害。④对近视认识不够:家长对近视不了解,害怕近视,恐惧 近视的心理,造成没有正确对待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甚至发现 近视,不采取科学的矫正方法。听信于民间传说,导致近视加深 速度越来越快,直到近视严重影响孩子学习和身心健康才引起 2.3各组调节超前和调节滞后的分析 通过结果分析。调节滞后的检出率随着近视度数程度的变 化不断增高。高度近视组的调节滞后的检出率明显多于其他组, 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由此可见,儿童青少年 调节滞后与近视程度有关,近视程度越高,调节滞后的发生率也 越高。 表3 FCC法测得调节超前与调节滞后的分析 2.4各组AC/A与调节灵敏度的分析 将各组患者的AC/A值与MORGAN表对比.统计正常范围 及正常范围以外的病例数,进行 检验,各组的AC/A值的正常 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AC/A与调节灵敏度的分析n(%) 注:P均>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儿童青少年近视是引起儿童视力低常的常见原因.且近视 发病率逐年增加,本研究对6—14岁儿童青少年近视患儿进行 屈光矫正后,通过全面的视功能检查来发现这个年龄段的近视 孩子除了视力不良外是否存在有调节方面的异常.且儿童近视 进展速度过快,现普遍认为是由于调节滞后引起的,并可能加重 重视。⑤视功能结果异常:大部分研究发现,高调节滞后组的近 视进展快于低调节滞后组_9]。 本组研究表明,高度近视组的患儿调节滞后的发生率明显 高于轻度近视组,说明随着近视度数的不断加深.患儿的调节储 备也开始不足,也有可能近视度数越高,调节滞后越明显,从而 近视加深越快,又由于儿童青少年处在学习压力比较紧张阶段, 长期的近距离用眼,容易使双眼产生视疲劳,从而加重近视的加 深速度。另外研究还发现,这些近视孩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近 距离外隐斜,隐斜视的患者必须通过集合或散开将其隐斜眼球 位置移动到双眼单视位置,并通过融像性聚散来代偿 】0_:在本 组病例中高度近视组的患儿近距离水平外隐斜的发生率明显高 于轻度近视组,说明近视的发展速度可能与近距离水平外隐斜 有关,外隐斜导致视疲劳,进一步加重近视的进展,形成恶性 循环。 我们对近视儿童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措施,主要从以 下几个方面实施:①心理护理:详细介绍近视的发病原理与发生 机制,可供选择的矫正方式,可根据孩子的需求选择框架眼镜或 角膜塑形镜,着重介绍这个年龄段近视加深原因,不是由于戴眼 镜所引起的,是由于不戴眼镜,视力模糊,不良的用眼习惯,和处 在青春期孩子生长发育需要所引起的,强调戴镜和定期复查的 重要性,消除孩子和家长的恐惧心理,让其正确认识近视,取得 家长的配合,提高戴镜的依从性;②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根据 视功能结果开具一个合适的屈光矫正处方.告知戴镜的注意事 项,采取现场培训的方式,让孩子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读书写 字距离,并现场演示;不在坐车、走路、躺卧看书,不在阳光直射 或光线较弱的情况下看书、写字,看电视、上网、打游戏的时间控 制在每天半小时以内;③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每天睡眠时间 8-9个h,坚持每天做适量体育锻炼,保持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 1小时,建议孩子做一些有益于IIII调节的户外运动.比如说打 羽毛球,篮球,乒乓球;④合理安排膳食,饮食均衡:多食用富含 钙、锌、铬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食物,少食甜食.多吃青菜和水 果;⑤聚散球的训练:对于近距离隐斜的孩子.有一部分可以通 过足矫的屈光矫正方式解决,有一部分外隐斜量比较大.无法通 过眼镜矫正可以改善的,我们会建议做聚散球的训练,或者教孩 子普通的笔尖训练来改善集合、聚散功能;⑥调节滞后的训练: 视功能结果显示有调节滞后的孩子,会建议做翻转拍的训练。 训练方式以家庭训练为主。在我科视觉训练室,通过学习掌握训 当代护士2018年6月第25卷第18期(下旬) ·113· ※肿瘤科护理 延续性护理对宫颈癌术后放化疗治疗后出院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袁玉莲摘要 目的汤新辉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研究延续性护理对宫颈癌术后放化疗治疗后出院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 选取I B1-ⅡA2期宫颈癌并经术后放化疗综合治疗结束后出院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02例.对照组98例。两组住院期间均给予 常规护理。对照组出院后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出院后实施延续性护理。试验组干预时间和对照组观察时间均为6个月。分别于 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采取相应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卡氏评分、睡眠质量、疲乏状态。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91例和85例完 成观察和随访。卡氏评分、疲乏评分、睡眠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试验组6个月时的KPS评分、疲乏评分、睡眠质量评分,试验 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具有提高宫颈癌术后放化疗综合治疗后出院患者的卡氏评分、疲乏状况、睡眠状 况.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宫颈癌;生活质量;疲乏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41 1(2018)18—0l13—04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 生在发展中国家_1]。近年来,我国宫颈癌的发生率逐渐在上 约有50万宫颈癌新发病例,死亡病例27万,其中80%的病例发 升,其发病率以每年2%一3%的速度增长l2],严重威胁我国女性 的健康与生命。延续性护理是指患者出院后由专门医疗机构为 工作单位:410013长沙 湖南省肿瘤医院 患者提供技术性护理保健以及医疗支持等多种服务。以保证出 袁玉莲:女,硕士,主管护师 院患者在治疗后的恢复期中得到连续的专业护理和不间断的全 汤新辉:通信作者 方位照顾,让患者继续得到有效的治疗,预防其他疾病和该疾病 基金项目:湖南省卫生厅一般项目(项目编号:B2014-113) 的远期并发症 3]。本研究是指用延续性护理模式改善I Bl-Ⅱ 收稿日期:2017—12—11 A2期宫颈癌术后放疗化疗治疗后患者的卡氏评分、睡眠状态、 练方法后回家训练,3个月后再来院复查视功能,根据视功能结 [4] 王蕊。李丽华.影响近视性屈光不正调节滞后的相关因素 果调整训练方案。 探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4):439-442. 通过以上综合的护理干预,从合理的屈光矫正,到个性化的 [5] Gwiazda J,Thorn F,Held R.Accommodation,accommodativecon— 健康教育,生活饮食习惯的指导,和专业的视功能训练指导,使患 vergence,and response AC/A ratios before and at the onsetof 者的依从性大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也很明显的提高,更重要的 myopia inchildren[J].Optom Vis Sci,2O05,82(4):273—278. 是近视的进展速度得到有效的控制,由于本研究只是把部分近视 [6] Rosenfield M,Desai R,Portello JK.Do progressing myopesshow 儿童的视功能结果进行了分析.而没有把通过视功能训练后的视 reduced accommodative responses[J].Optom Vis Sci,2002,79 功能结果和症状的改善以及近视加深速度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 (4):268-273. 所以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们在为儿童青少年近视患儿开具 [7] Mufti DO,Mitchell GL,Hayes JR,et a1.Accommodative lag- 屈光矫正处方和护理干预时.一定要把视功能检测纳入常规检查 before and after the onset of myopia[J].Invest Ophthahnol 中.结合两者的特点和患儿平时的症状,为患儿开具合理的屈光 Vis Sci,2006,47(3):837—846. 矫正处方,采取相应的视功能训练方式和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 [8] Rose KA,Morgan IG,Myopia.Life style and Schooling instu— 儿戴镜和保护眼睛的依从性,从而达到减缓近视进展的目的。 dents fo Chinese Ethnieity in Singapore and Sydney[J].Re— 参考文献 printing by Chinese Joumal of Ophthalmology,2008,126(4): [1] 李静姣,吴莉亚.不同程度近视青少年儿童双眼视功能的 527—529. 差异[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6,18(2): [9] 保金华,郑志利,陈浩.近视儿童调节滞后与隐斜状态及相 111—114,120. 关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10):1018 [2] 瞿佳,毕宏生,杨智宽.眼视光学理论和方法[M].北京:人 —1022. 民卫生出版社,2011:8. [10] 瞿佳.眼视光学理论和方法[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 [3] 王光霁,崔浩.双眼视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版社.2004:122-146. 2011:8. (本文编辑:曹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