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练习。
司马温公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背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诵习,乃终身不忘也。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阅读,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④迨:等到。
[1]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测“众兄弟既成诵”中“既”的意思是( ) A.既然 B.已经 C.都,全部 D.非常好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用力多者收功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幼年司马光学有所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读了这篇古文,在学习方面,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下列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盂 沧 孰 1 / 7
汝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两小儿辩斗________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__ ③及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 ④孔子不能决也________
⑤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两小儿辩日》全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________。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论语》一则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亲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翻译字词
①吾:________ ②尝:________ ③终日:________ ④寝:________ [2]这句话告诉我们________。
4. 阅读理解。
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将啮其喉(______) (2)信不诬哉(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警惕像狼一样的坏人,这类人与文中的狼的相似之处是:__________(用原文回笞)。
[4]文中最后一句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7
5. 文言文阅读。
楚①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③疾徐,惟④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速进,亟⑤犯⑥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⑦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注)①楚:楚国(古国名)。②折:掉头。③旋:转弯④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⑤亟:突然。⑥犯:碰到。⑦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楚人有习操舟者:_______ _______ ②始折旋疾徐:_______ _______ ③遽谢舟师:_______ 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椎鼓速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期行:相约同行。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顾:回头看。惭:感到惭愧。 [1]借助注释,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朗读下面这句话的正确停顿是( )
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读了这则小古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3 /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患记问不若人____________ (2)迨能倍诵乃止____________ (3)温公尝言____________ (4)众兄弟既成诵____________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5]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______,谈谈你的体会?______
8.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画龙点睛
张僧繇①于金陵②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③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④诞⑤,因⑥点其一。须臾⑦,雷电破⑧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晴者皆⑨在。
注释:①张僧繇(yóu):南朝梁吴(今苏州市)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②金陵:今江苏南京市。③每:常常,每每。④以为:认为。⑤诞:虚妄,荒唐。⑥因:因此,就。⑦须臾:一会儿。⑧破:击。⑨皆:都,全都。 [1]结合注释,解释句子的意思。 (1)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我们知道张僧繇不点睛的原因是________(用原文回答),点睛后的结果是_______(用原文回答)。从中看出张僧繇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画龙点睛”词语本意是________,联系实际,你认为这个词语多用来指__________________。
[4]用“画龙点睛”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掩耳盗铃》,完成习题。
掩耳盗铃
4 / 7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铿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欲负而走:______________。 钟铿然有音: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遽掩其耳。 B.又誉其矛日。
C.其人弗能应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
[5]我还能写出两则学过的寓言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文言文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鸽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_______________ (2)弗若之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惟弈秋之为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文言文阅读。
程门立雪
杨时见程颐于洛①。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②颐,颐偶瞑坐③,时与游酢④侍立⑤不去。颐既觉⑥,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 (注释) ①洛:洛阳。 ②见:拜见。
③暝坐:打瞌睡。暝:闭上眼睛。 ④游酢(zuò):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⑤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 ⑥颐既觉:程颐睡醒后。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时盖年四十矣 盖:________________
5 / 7
(2)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去:________________ (3)颐既觉 既: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一日见颐,颐偶暝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尝试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 ,家富多书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 ,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
[2]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请从文中找出符合这句意思的话语,抄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言文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婶。”不可改也。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字义。
(1)所宝以百数(______) (2)拊掌大笑(______) (3)尾搐入两股间。(______) (4)谬矣(______)
[3]“锦囊玉轴,常以自随。”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6 / 7
[1]解释:
①和 (________)②亦(________) ③并(_______)④类(_______) [2]翻译:
①天之于民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如君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___________________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