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技术
175
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张 燕
(重庆交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0000)
摘 要:绿色建筑相对于常规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更小,更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且能够减少能源以及其他方面的投入。我国于2005年将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上日程,从开始推广至今,已形成了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机制,拥有专业的全过程绿色建筑团队,发展势态迅猛,但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绿色建筑的概念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绿色建筑的特征,详细分析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旨在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加大对绿色建筑的监管力度,以更好的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发展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房屋建筑的规模将不断矿大。而我国80%以上的建筑都是高能耗建筑,不仅占用着大量的土地,而且对于能源及资源的消耗也是巨大的,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将无法估计。因此,实现建筑绿色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建筑物和建筑能源、水资源以及材料的使用效率,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1 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1.1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1.2 绿色建筑的特征
(1)资源保护。资源保护的关键在于根据需求利用资源,以此保证后代人对资源的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尽量节约资源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常用的方法有旧楼翻新、建造小型紧凑的住宅、设计和建造高能效住宅、使用低能耗材料等[2]。其中,旧楼翻新成本虽然比较高,但是其充分地利用了原有的构造物及土地等资源,减少了土地以及材料的浪费,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建筑垃圾的产生。 (2)回收利用。由再生材料制成的建筑商品可以进行回收利用并制作成建筑材料,这其中包括服装、塑料、瓶子、轮胎、报纸、纸板、石膏板、盥洗器皿以及秸秆等废料。这些废料经过建筑材料制造商的加工几乎可以被制造成为建筑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墙板、顶棚、瓷砖、地板等。大多数材料都具有良好的性能,能够达到建筑物要求的强度和质量,并且与常规材料相比更为经济。
(3)可持续性。建筑物的修建会破坏大量的植被,使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损伤,为了恢复自然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业主和建造商都应做出相应的努力。例如,当建筑修建好以后,可以恢复建筑用地周围的植被,或是建造植被屋顶,来对建造房屋所造成的植被破坏进行补偿。此外,植被屋顶在保证正确修建且密封性良好的条件下,不仅能够防止渗透,而且还可以在建筑的使用年限内为其提供有效的保护。
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
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600多亿平方米,从2005年开始推广绿色建筑,截至2015年,我国绿色建筑累计面积已达4.6亿平方米,通过认定的绿色建筑项目3900多个,虽然在建筑总量中占比很低,但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作机制:有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有专业的绿色建筑设计、建设队伍和科研人员,具备进一步发展绿色建筑的基础[3]。2.1 政策支持
为了加强对民用建筑的节能管理,减少在民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耗费,国务院于2008年8月发布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以及《公共机构节能条例》;2012年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城区,并根据绿色建筑的星级予以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2014年3月,中共中央在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进一步提出了我国绿
色建筑发展的中期目标:“十二五”期间应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和2020年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将分别达到20%和50%,并明确主要通过“强制”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绿色建筑发展[4]。2.2 标准体系
2005年10月,我国颁布了第一个关于绿色建筑的指标体系《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包含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2006年3月,原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共同编制了我国的第一部绿色建筑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用来评价办公、住宅、宾馆、商场等公共建筑的绿色标识星级,达标项越多,所获星级等级越高;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使用规定》(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工作规程》,规范了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2014年4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第408号公告,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GB/T 5037-2014,与2006年的版本相比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指标体系更完善、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5]。
3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 地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州、深圳以及京津等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有的地区的绿色建筑项目甚至仍然停留在个位数。但随着国家和各地的绿色建筑政策陆续出台,中西部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速度加快,各区域之间的差异也逐渐的缩小。 3.2 重设计而不重运行
根据目前已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分布情况来看,设计标识的数量远远大于运行标识,且多数项目在获得设计标识后,都不会继续申请运行标识。一方面的原因在于项目主体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的建设单位变为现在的物业管理单位,而物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普遍偏低,不能对设备进行正确的使用,导致项目不满足继续申报运行标识的条件,甚至一部分物业管理人员从一开始就不知道应该继续申报运行标识。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部分项目申报设计标识的目的不纯,仅仅想通过此方法来提高自己的销售竞争力,一旦他们完成销售任务并获得丰厚的回报后,就不再关心项目后期的施工运营阶段的实际落实情况,甚至擅自修改施工图来降低绿色建筑的要求,导致绿色建筑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3.3 出现伪绿色建筑及照搬国外经验现象
由于绿色建筑市场的不成熟,导致一些不能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也能评上绿色建筑标识,出现伪绿色建筑现象。为了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并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在技术应用方面,一些项目直接生搬硬套国外的技术,造成成本很高,适应性很弱[5]。因此,为了建造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应该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建筑中的绿色经验及思维加以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技术及规范。
(下转第160页)
160
车辆工程技术
理论研究
通过上图1、图2可以看出:
(1)CAFC和NEV积分的单价(乐观及悲观)对各技术路线的综合收益有巨大的影响。
(2)结合表8数据,积分单价的增涨是EV和PHEV综合收益上涨的主要因素。其它技术路线随着油耗法规的越来越严,综合收益逐年降低。
(3)结合表2,表3数据,EV和PHEV的销售溢价无法覆盖增加的成本,但这两种技术路线的综合收益仍排在前面。可见财政补贴、政策减免和双积分政策对综合收益的影响很大。
(4)结合表4,表5数据,2021年财政补贴和政策减免取消后,EV和PHEV的综合收益大幅下降。
(5)2021年至2025年,双积分政策成为综合收益最大影响因素。 (6)传统车在2019年综合收益为负,符合国家发展电气化要求;从趋势看,电气化程度低的SS系统、48V系统的综合收益也会由正转负。
对图1、图2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下表9。
表9a 各技术路线综合收益分析(万元)(乐观)项对标SS48VP048VP2EVHEVPHEV收益-2.3-2.09-1.8-1.43-1.02-0.8-0.1
变化最高00.531.071.376.521.485.55
收益最低-2.29-1.56-0.74-0.062.530.652.92
收益幅度2.292.091.81.433.990.832.63项收益变化最高收益最低收益幅度表9b 各技术路线综合收益分析(万元)(悲观)对标SS48VP048VP2EVHEV-1.020-1.021.02-0.920.49-0.420.92-0.720.940.220.72-0.51.180.680.5-2.943.52-0.814.32-0.141.241.050.18PHEV-1.223.60.752.85 从表9a、表9b中可看出:
(1)最高收益排前的技术路线是EV和PHEV,发生在2020年,主要原因是财政补贴及政策减免尚在。
(2)从幅度来看,EV综合收益幅度最大,主要受财政补贴及政策减免影响。
4 总结
多种新技术路线的产生,以及政策的影响使得技术路线的评价变得非常复杂。尤其是很多因素变化很快,变化很大。这些都增加了车企发展战略制定难度。综合收益模型,将所有因素统一评价,可以方便客观的指导车企进行技术路线战略的制定。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电气化进程是不可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车路线综合收益越来越低。
(2)电气化程度低的方案(SS和48V),车型成本增加少,受政策和积分单价的影响小,综合收益变化幅度较小。对于已有较大市场占有量的车型,可以在年型车、改款车中推广应用。
(3)EV和PHEV综合收益较高,也是国家引导大力发展的方向,但受政策影响较大。技术储备必须要做。量产车型可以选择新车型或在已有车型中增加新配置。
参考文献:
[1]李振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J].化工进展,2017,36(07):2337.
[2]《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18〕18号,2018年2月12日.
[3]《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2017年12月.
[4]乔亮国,李占元.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商业会计,2015(07):86-87.
[5]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S].2014.
[6]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M].2017年9月27日.
作者简介:石伟(1985-),男,山东淄博人,研究生,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新能源动力总成研发设计。
(上接第70页)
主要方式。遵循“一底二中二面”施工规定,进行钢筋混凝土管内壁防腐涂料施工。施工前应确保基层的平整度、含水率符合施工要求。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政工程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市政工程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污水管道工程施工中,其施工是否规范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为此,施工单位必须重视设备选型,规范施工工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市政工程的快速发展,才能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温鸿光.市政雨污水管道施工的关键技术与管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08).
[2]杨刚.市政雨污水管道施工质量问题及其防治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5(37).
[3]谢为民.浅谈市政雨污水管道施工质量问题及其防治措施[J].管理观察,2010(02).
[4]汪玉泉,朱彩珍.浅论顶管技术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
[5]侯丹丹.砂土地层污水管道顶管施工土体变形规律及处治研究[D].长安大学,2014.
(上接第175页)
3.4 绿色建筑运行监管力度不足
一些项目在评上绿色建筑标识之后,其运行过程就处于一种无人监管的状态,节能、节水、节材以及绿化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具体实施,对于垃圾没有采取有效的分类及处理措施,建筑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也没有按标准进行排放,使得绿色建筑的目标几乎落空。因此,应该建立绿色建筑运行过程的监管体系,对于获得财政补贴的建筑,可以考虑公开其运行数据,以便接受社会的监督。
问题仍然亟待我们去解决。
参考文献:
[1]高荣伟.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J].城市开发,2019(04):77-79.
[2]丹尼尔·D·希拉.新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完全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15-24.
[3]周洪双.我绿色建筑面积达4.6亿平方米[N].光明日报,2016-03-09(04).
[4]宋凌,宫玮.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J].建设科技杂志,2016(10):16-19.
[5]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绿色建筑标准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3-4.
4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加大了对绿色建筑的政策扶持力度,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也逐渐得到完善,但是如何平衡区域发展差异、提高绿色建筑运行效率、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规范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