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感知能力

感知能力是人们对外界的直接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人们的感觉器官把外界的各种刺激和信息及时传到大脑,大脑对其外在的属性部分与整体的联系等予以接收、认定,并且转化为经验、知识。感知是一个相对的认识层次,这个层次的认识,就是所谓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途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要求他们平时写关心日记,或很好地组织集体郊游,参加考察等活动,使学生直接有目的地感知生活。二是有效地指导学生温习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最好能适当讲授些文学知识,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通过形象的再造,“间接”地提高感知能力。

二、培养记忆能力

记忆在人的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的感知没有记忆参与就不能够实现;没有记忆贮存的知识信息,人的认识图式就无以调整,人的记忆能力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要素。“识记”是大脑不断积累与贮存知识信息,强化主体感知能力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获知识信息的过程。“再认或重现”是适时提取大脑中贮存的知识信息的过程。首先,要求学生记忆目标,明晰记忆意图。其次,帮助学生尽量透彻地理解所要记忆的内容,因为理解的东西更便于记忆。第三,指导学生经常复习,复习可以造成主体自我刺激而强化记忆。

三、培养控制和调节能力

思维在人的自我意识指导下,对思考的目的(或目标)是有选择的。当思考目的(或目标)转移时思维也必须随之转变,拓展新的思路并依照它的要求,相应地采取新的思维形式、方法和手段。这就是思维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目前的问题在于,僵化的应试模式,使学生的行为惯性有明显的思维特点,主动性差、从动性强、自我意识畸形。针对这样的现实,教师的责任在于启发和诱导学生塑造自我意识,并能逐渐地利用这一自我控制和调节中的信息反馈机制,使学生通过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判断等具体思维形式,对自我活动过程进行自我反映,提高思维控制和调节能力。

四、培养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首先应区分开科学的想象和艺术的想象。科学的想象,是根据已知去“设想”未知的途径,具有客观性和数学的精确性。艺术的想象是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是一种具体的可感的“艺术推理”。它可以包含某些“不科学”因素,它可以是夸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它追求适当改变生活的某些外在形态,以抒发感情。它奇妙的不准性及至超现实的幻想性,是生活的真实上升到艺术的美的规律表现。其次是充分利用作文和课堂提问,启发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哪怕是“奇思妙想”,也不能轻易否定。

五、培养思维爆发力

直觉、顿悟、灵感综合表现为思维爆发力。其特点是:1、非预期的突发性和不受意志控制的非自觉性。自觉的循轨思维,其发生和进行都受人的自觉意志控制,是一种自觉的随意活动。思维爆发却不受人脑意识机构的直接控制,人们事先无所预料,不为意志左右,不由时间调节。无意寻觅,仓猝而至。2、心物应感活动的不可重复性。思维爆发是发生在认识的高级阶段上的一种心物应感活动,是主观的心与客观的物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突然沟通。各不相同的心,各不相同的物,加以各不相同的心物应感条件,所产生的思维爆发必不可重复。3、信息处理的模糊信息有效地判断和概括事物的复杂性,促生新发现、新发明。4、认识过程的跳跃性。思维爆发是智慧在摆脱常规逻辑思维方式的束缚后发生飞跃,是在跳跃性的认识进程中发生的。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爆发力首先要善于诱导学生多方面积累、丰富学识,激扬性灵。其次要求学生致思目标明确,注意力集中,使大脑能够在尽量长的时间处于优势兴奋状态。第三鼓励学生勤于循轨思维,但又不囿于循轨思维,不乐于“山重水复”,更期盼“柳暗花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