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自然教案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自然教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准备课

本课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自然学科的学习内容。 2.初步知道学习自然课的意义。 3.初步知道学习自然课的基本方法。 4.初步知道自然学科课堂教学常规。 5.培养学习自然学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知道学习自然课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知道自然学科课堂教学常规。 课时安排:

1课时 活动设计

活动一 走近自然学科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自然学科的学习内容。 2.初步知道学习自然课的意义。 3.初步知道学习自然课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习自然学科,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教科书 学生活动流程 1.思考: 什么是自然? 指导要点 *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三个问题的提出与了解应分散穿插于阅读新建的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为什么学习自然课? 怎样学习自然课? 2.学习“白玉兰小博士”的信,了解学科基本特点。 3.讨论: 读了白玉兰小博士的信,有什么感想?

活动二 走近课堂 活动目标:

整个过程中。 *引出本册教材的三个线索式主人公。 *激发学生对自然学科的学习兴趣。 1.初步知道自然学科课堂教学常规。 2.培养学习自然学科,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教科书 学生活动流程 1.思考: 上课时要遵守哪些纪律? 2.交流。 3.了解自然课特有的课堂常规。 4.质疑: 还有什么不清楚的?

教后札记:

*要用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特点的语言。相关要求不必一次性灌输下去。可在日后教学中逐步深入。 指导要点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序 亲近大自然

单元教学目标:

5.初步体验大自然是美丽的、可爱的,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奥秘有待发现。 6.初步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7.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和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8.引发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欲望,激发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体验大自然是美丽的、可爱的,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奥秘有待发现。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设计

活动一 欣赏大自然 活动目标:

5.通过欣赏自然景观的大幅照片,知道大自然是由天空、陆地、湖泊、雪

山、森林草原等组成的,大自然是美丽的、可爱的。

6.通过地貌、风、闪电、彗星、火山喷发、动物、植物等一幅幅小图片的

欣赏,知道种种自然现象都是本学科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7.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8.初步产生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器材:

学生搜集的关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照片;实物投影仪。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流程 1.思考: 大自然里有些什么? 2.和书中的佳佳、文文一起去自然界“考察”。 指导要点 (1) 仔细观察书上大自然景观的大图 片和13幅小图片。 (2) 描述图片上的内容。 3.思考: 大自然里还有什么? 4.介绍或展示自己的照片。 5.讨论: 我们要爱护大自然吗?

活动二 考察大自然 活动目标:

3.通过实地考察校园或周围绿化环境,知道人工模拟自然景观是人们亲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一种方法。 4.培养观察能力、比较能力。 5.激发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指导要点 *让学生说出大自然是美丽的、可爱的。 启发学生与大自然产生亲近感。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1.思考: 人们是怎样亲近大自然的? 2.观察书上的图片做介绍。 3.思考: 我们学校的环境是怎样的? 4.去校园进行实地考察。 5.实地考察的汇报与议论。 6.将自己看到的人们怎样爱护大自然和亲近大自然的事例进行交流汇报。

活动三 布置自然角 活动目标:

*一定要注意学生在考察活动中的安全。 1.认识一些常见的小动物和盆栽植物,学习怎样在教室或家庭中设计与布置自然角。

2.培养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器材:

活动作业:粘贴式配套学具“模拟设计与布置自然角”(每人一套);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明确要求: 为了创造一个能亲近大自然的学习环境,来布置一个自然角。 2.观察: 指导要点 *要让学生明白:要有环境意识,主动去爱护和保护好大自然和周围环境中的每一个“自然角”。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书中佳佳和文文布置的自然角里有哪些东西? 3.设想一个自然角的蓝图。 4.在活动作业上模拟设计与布置自然角。 (1) 完成操作。 (2) 介绍与展示自己的好作品。 (3) 相互评价作品。

*对学生的作品不仅要介绍与展示,更要启发学生进行评价,从介绍、展示和评价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亲近大自然的兴趣。 第一单元 认识你我他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人,人的身体结构有共同特点,人也有性别、

年龄、外部特征和个人能力等很多不同。 2.培养观察、比较与分类能力。 3.学会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 4.懂得爱护身体,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认识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人,人的身体结构有共同特点,人也有性别、年龄、外部特征和个人能力等很多不同。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比较与分类能力。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 不同的人

本课教学目标:

1.认识人有性别、年龄、种族以及身份、职业的不同。

2.培养观察、比较与分类能力,能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

依据性别、肤色等标准对人进行分类。 3.学会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学会交流。 4.懂得尊重别人,与人友好相处。 活动设计

活动一 观察外滩不同的人 活动目标:

9.认识人有性别、年龄、种族的不同。

10. 培养观察、比较与分类能力,能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能依据性别、肤色等标准对人进行分类。 11. 学会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学会交流。 12. 懂得尊重别人,与人友好相处。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文文在外滩拍摄的照片。 思考: 这些人有什么不同? 2.分组讨论。 3.交流。 指导要点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利用本教材主人公导入学习。 *布置具体的观察任务,让学生发挥自主性,不做具体指导。 *交流是开放的。不要强加规定,让学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1) 年龄 (2) 性别 (3) 肤色 4.讨论: 这些人的表情是怎样的? 为什么?

生充分发表见解。 *活动中隐含着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并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上海人的自豪感。 活动二 为国际儿童夏令营的小朋友分类 活动目标:

6.培养观察、比较与分类能力,能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依据性别、肤色等标准对人进行分类。 7.学会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学会交流。 8.懂得尊重别人,与人友好相处。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活动作业。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思考: 人有那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给国际儿童夏令营的小朋友分类? 2.分组讨论。 3.交流。 交流时完成活动作业。 指导要点 *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分类活动,教师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对“分类”进行一下解释。 *分类活动是本课重点。要给学生充足时间进行讨论,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4.思考: 除了同学们讲的方法外,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5.回家后与家长交流。 6.完成单元学习评价。

活动三 介绍自己家里人 活动目标:

3.认识人有身份、职业的不同

*将课堂知识进行向课外延伸,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观察、比较与分类能力,能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学会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学会交流。 6.懂得尊重别人,与人友好相处。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家庭成员的照片。 学生活动流程 1.思考: 人除了年龄、职业等方面不同外,还有什么方面也不同? 2.交流。 3.小组交流: 家庭成员、父母的职业 3.剪贴一张全家福照片。 (1)观察活动作业。 (2)讨论: *教育学生敬老爱幼、关心家人,体现人文关怀。 指导要点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中间站的是谁?坐的是谁? 为什么? (3)完成剪贴。

第2课 我们的身体

本课教学目标:

1.认识人外部器官的位置及名称。

2.发现人的身高、体重、胸围、腰围、手大小、指纹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3.能找到人体结构的相同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人外部特征的不同。 4.学会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学会交流与合作。 活动设计

活动一 认识人体外部器官 活动目标:

1.认识人外部器官的位置及名称。 2.能找到人体结构的相同点。

3.学会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学会交流与合作。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活动作业。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课本图片,认识人体外部基本组成。 2.让一个学生做模特,其他学生观察,指出人体外部基本组成。 3.观察课本,将人物头部器官补充完整。 *让学生尽可能说出教材以外更多的名称。 指导要点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4.在活动作业中描一描自己的手。 活动二 比较人体外部特征 活动目标:

1.发现人的身高、体重、胸围、腰围、手大小、指纹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2.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人外部特征的不同。 3.学会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学会交流与合作。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米尺、健康秤、软尺、彩笔、活动作业。 学生活动流程 1.思考: 我们人有那么多的相同点,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分组讨论。 3.交流。 4.思考: 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试一试? 5.交流使用工具的方法。 6.思考: 大家的指纹有什么不一样? 7.在活动作业上印下自己的指纹逐个比较,再与同桌的指纹比较,发现 *对于人与人的不同,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让他们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将会增加科学探究的成分,激活学生的思维。 *通过指纹的比较,发现指纹的唯一性。 指导要点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了什么? 8.回家后继续找寻人外部特征方面细微的差别。

第3课 看谁本领大

本课教学目标:

1.认识人体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每个人的能力有所不同。

2.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视力、听力、跳高、跳远、单脚跳和手腕力量等个人能力。

3.培养实验记录能力。 4.知道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5.懂得爱护身体,珍惜生命。 活动设计

活动一 身体各部分的功能 活动目标:

1.认识人体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 2.培养观察能力。

3.懂得爱护身体,珍惜生命。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图片,思考: 这是些什么运动? 2.交流。 3.模仿篮球运动员活动。 通过观察、模仿让学生认识到人体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有些动作的完成需指导要点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要身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

活动二 不许使用它 活动目标:

1.认识人体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 2.懂得爱护身体,珍惜生命。 活动器材: 绳子、布条。 学生活动流程 1.思考: 我们在完成一个动作时需要身 指导要点 体各部分协调配合。如果某个部分 停止运动,会怎么样? 2.分组游戏。 (1) 蒙眼走路 (2) 绑腿跑步。 3.交流游戏感受。 4.举例说明: 生活中哪些事需要综合运用身体各部分?

活动三 谁的本领大 活动目标:

1.认识人体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每个人的能力有所不同。

*游戏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学生交流时重点引导他们关注不能使用身体某个部分所带来的不便。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2.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视力、听力、跳高、跳远、单脚跳和手腕力量等个人能力。

3.培养实验记录能力。 4.知道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活动器材:

颜色不同的气球3个、视力表、活动作业 学生活动流程 1.思考: 人综合运用身体各部分时,每个人的本领是否一样大? 2.游戏。 (1) 摸高跳 (2) 测视力 (3) 跳远 (4) 单脚跳 (5) 比试握力 3.填写活动作业。 4.交流: 每个人的本领是否都一样? 5.小结: 每个人的本领都不一样,有的本领通过锻炼可以培养。 *游戏后,对本领进行比较时,要肯定强者,鼓励弱者,并且让学生知道有一些本领通过锻炼可以提高。 *游戏时,要让孩子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游戏完毕后填写活动作业,培养实验记录能力。 指导要点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6.拓展: 课后加强锻炼,过一段时间再来比比本领的大小。

2.认识物体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五官是人认识事物的工具。 2.能选择合适感官认识物体的某些特点;能综合运用感官认识物体,体会当合适的感官一起工作时,就会形成正确的感觉。 3.认识自己的身体,注意运用感官的安全性。 4.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和途径,学会观察。 教学难点: 探索综合运用感官认识物体的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 喜爱的食品 本课教学目标: 1.知道辨别气味用鼻子,能用正确的方法闻气味。 2.知道辨别气味用舌头,并且在品尝时注意食品卫生。 活动设计 活动一 五官的感受 活动目标: 13.知道五官是人认识事物的工具。 14.能选择合适感官认识物体的某些特点;能综合运用感官认识物体,体会当合适的感官一起工作时,就会形成正确的感觉。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第14页的图片。 2.思考: 你认识这些地方吗? 这些食品店的食品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3.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食品。 指导要点 *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食品时,教师着重从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4. 讨论: 这些食品店中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 这些食品店有什么特色? 你用什么感官了解这些特色的? 5. 交流: 描述不同食品店的特色。 6. 小结: 要感受食品,我们离不开五官的帮助。 色、香、味等方面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体会在认识物体时要运用五官,感受五官的重要,并提醒学生注意食品的多样性。 活动二 用嗅觉辨食品 活动目标: 9.知道辨别气味用鼻子并能用正确的方法闻气味。 10.认识自己的身体,注意运用感官的安全性。 11.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的习惯。 活动器材: 有特殊气味的食品(牛奶、咖啡、果汁、酱油、醋)、5个罐子(不透明的),用纱布封口。 学生活动流程 1.思考: 选购什么食品需要用到鼻子? 2.活动: 闻一些食品的气味并进行口头描述。 3. 游戏: 用鼻子分辨食品。 (1)谁能从5个杯子中找出牛奶(或咖啡、果汁、酱油、醋)? (2)谁能最先分辨出5个杯子中是什么? (牛奶、咖啡、果汁、酱油、醋) (3)自主完成活动作业第9页第一部分,并进行交流评价。 4. 学习正确的闻气味方法。 (1)观察教师示范。 (2)学生练习。 5. 嗅觉功能的讨论。 (1)分辨不同物品的气味。 (2)议论: 人的鼻子本领大不大? 什么动物比人的鼻子更灵? (3)交流介绍: 嗅觉灵敏的动物,例如狗。 指导要点 *让学生知道嗅觉可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些食品。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嗅觉有时候可以帮助人们判定某种危险信息。 *两个游戏有层次高低,第二个游戏更能直接达成本活动的教学目的。本班学生能力较强,可以直接进行第二个活动。 *牛奶、咖啡、果汁、酱油、醋分别放在 5 个不透明用纱布包口的杯子里。 *尽量让学生介绍,教师做补充。教师在课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6.小结: 鼻子有分辨不同气昧的作用。 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比如准备警犬的工作图或录像等。 活动三 用味觉辨食品 活动目标: 1.知道辨别味道用舌头,并且在品尝时注意食品卫生。 2.认识自己的身体,注意运用感官的安全性。 3.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的习惯。 活动器材: 学生各自带自己喜爱的食品、水果拼盘(颜色相近的水果丁,可分别为苹果、梨、荸荠、白萝卜、红薯等),牙签若干。 学生活动流程 1.思考: 我们平时吃的食物有哪些味道? 2.交流。 3.品尝自带的食物。 (1)展示与介绍自己带来的食物。 (2)共同品尝。 (3)交流品尝的体会。 4.味觉功能的训练:辨别这是什么食品。 (1)用舌头辨别颜色相似食物的味道。 (2)只用味觉,能辨别出是哪种水果吗? (3)完成活动作业第9页第二部分。 (4)捏住鼻子、闭上眼睛品尝食物,有什么感觉? (5)小结: 视觉和嗅觉对于品尝食物也很重要。 5.讨论食品卫生的重要性。 (1)思考: 为什么活动作业第9页第二部分的某些食品不能直接品尝 ? (2)交流。 6.拓展: (1)思考: 舌头除了能辨别甜、酸、苦、辣、咸之外还能辨别什么? (2)交流。 (冷、热、痛、软、硬、光滑、粗糙等。) 7.小结: 舌头能辨别不同的味道。 指导要点 *通过学生回忆及下面的品尝活动,让学生知道食品有酸、甜、苦、辣、咸等各种味道。 *提醒学生要注重饮食卫生和安全,只有确认是卫生食品才能品尝。 *这个活动教师的组织工作主要是注意品尝时的卫生,不能交叉使用品尝工具。 *如学生提到舌头有其它功能的话,教师可借此进行拓展。如没有学生提及, 教师可以设计活动进行拓展。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2课 喜欢的玩具 本课教学目标: 1.知道五官是人认识事物的工具。 2.懂得用眼睛看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用耳朵听物体发出的声音,用手摸感觉物体的软硬、表面光滑或粗糙、轻重。 3.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的习惯。 活动设计 活动一 看一看它的特征 活动目标: 1.懂得用眼睛看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的习惯。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彩笔。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思考: 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 2.交流。 3.游戏:观察玩具。 (1)展示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重点介绍它们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2)讨论: 自己最喜欢什么颜色的玩具? (3)交流。 4.完成活动作业第10页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展示和交流评价。 5. 视觉功能训练。 考考你的眼力 : (1)找一找图片中共有多少种颜色?谁找得正确。 (2)完成活动作业第11页。 6.资料阅读:色盲是怎么发现的? (1)观察第17页右下角图片。 (2)听教师介绍关于色盲的故事。 指导要点 *课前请学生带自己的玩具来进行游戏。 *可充分发挥第17页上方插图的作用。 *介绍有关色盲的资料作为拓展内容。 活动二 听一听它的声音 活动目标: 4.懂得用耳朵听物体发出的声音。 5.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的习惯。 活动器材: 录音机、磁带;玩具乐器如鼓、口琴、电子琴等。 学生活动流程 1.游戏:乐器演奏。 (1)教师放音乐的录音。 指导要点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2)学生介绍自制或者自带乐器并进行演奏。 2. 听觉功能的训练。 (1)乐器声音的分辨。 (2)同学语音的分辨。 (3)声音方位的分辨。 3.小结: 听声音要用耳朵。 *如有学生会演奏乐器的可以让其课前准备,进行课堂演奏。 *这三个活动有一定的递进难度,尤其是第三个活动,一定要调控好发声的方位,方位不要太多,4 个即可。 活动三 用皮肤感觉它 活动目标: 1.懂得用手摸感觉物体的软硬、表面光滑或粗糙、轻重。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的习惯。 活动器材: 不同材料的玩具如绒毛玩具、陶瓷玩具、木制玩具。 学生活动流程 1.游戏:闭上眼睛找玩具。 (1)闭上眼睛找出自己的玩具。 (2)介绍: 我是怎么找出来的? (是根据形状、大小、软硬、厚薄、轻重、光滑粗糙等。) 2. 触觉训练。 这些玩具摸上去有什么不同? (1)比较绒毛玩具和陶瓷玩具。 (2)比较木制玩具和塑料玩具。 (3)比较小铁球和乒乓球。 3. 小结: 皮肤和手可以感觉软硬、轻重、光滑粗糙等。 指导要点 *把学生自己带来的玩具收集在一个纸箱内,供学生闭上眼睛找自己的玩具。 *活动中让学生自行总结自己的感受。 * 在指导时注重的不是玩具的不同性质,而是学生怎样描述手的感觉。 *活动中学生可以不闭上眼睛。 第3课 猜一猜 本课教学目标: 1.能选择合适的感官来认识物体的某些特征。 2.能综合运用感官认识物体,体会运用合适的感官一起工作,就会形成正确的感觉。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设计 活动一 选感官辨物体 活动目标: 1.能选择合适的感官来认识物体的某些特征。 2.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器材: 糖水、盐水、麻油、黄酒各一杯;活动作业。 学生活动流程 指导要点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4.猜一猜:

用什么器官才能正确判断物体。 (1)出示器官图片供判别物体: 糖水和盐水(味觉分辨) 单色的色差彩图(视觉分辨) 口琴和手风琴(听觉分辨) 麻油和黄酒(嗅觉分辨) 暗箱(触觉分辨) (2)分小组讨论。 (3)交流。

2.学生完成活动作业第12页的单元评价单。

3. 小结:

分辨物体要选择合适的感觉器官,使各感觉器官能各司其职。

*本活动是进一步巩固学生对5种感官的运用能力,所以选择的物体要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不同点要单一,例如糖水和盐水除味道不同外其它都一样。

*应指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出判断香蕉成熟的方法。

活动二 让多种感官一起工作 活动目标:

1.能综合运用感官认识物体,体会运用合适的感官一起工作,就会形成正确的感觉。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的习惯。 活动器材:

5个不透明的纸盒,装有闹钟、香皂、橡皮、乒乓球、积木块。 学生活动流程

1. 教师介绍:

我们应该关心灾区的小朋友,为他们做好事。

2. 活动:

给灾区小朋友送礼物。

(1)出示5个礼盒与礼盒中的物品,盒中分别是闹钟、橡皮、乒乓球、香皂、积木。 (2)找礼物:

怎样判断5个礼盒中分别装的是哪种物品?

找出装橡皮(或分别找出其他礼物 )的礼盒。

(3) 交流:

介绍是怎么判断礼物的,把判断时用到的感觉器官的顺序排列一下。 3. 小结:

在生活和学习中,要顺利地完成一件事情,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感官。 4. 活动: 猜灯谜。 (1)猜活动作业第12页上的灯谜,并说出

指导要点

*教师要结合当前的受灾情况与事例进行德

育教育。

*用多少个礼盒与礼盒中装的物品可以自己设计,但一定要涉及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 * 找礼物的两个小活动可以交叉进行, 反复训练。但都要求把找礼物时用的感觉器官的顺序排列清楚,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这节课的精华。

* 这一点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出来。

* 猜灯谜活动的目的是巩固对感觉器官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难度。建议设法降低难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这个灯谜讲到了哪几个感觉器官。 度。 (2)编一个灯谜,能提到多个感觉器官。 (3)交流自己编的灯谜。 教后札记:

3.丰富多彩的植物

单元教学目标:

5.认识身边的一些常见植物,感知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6.初步了解常见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部分组成,不同植物的组成部分也

是各种各样的。

7.培养学生抓住植物外部显著特征进行观察、比较的能力。

8.通过体会植物对人类衣食住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感情。

9.通过介绍李时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学习李时珍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身边的一些常见植物,感知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抓住植物外部显著特征进行观察、比较的能力。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 身边的植物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和绘画,认识身边的一些常见植物,感知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2.培养学生抓住植物外部显著特征进行观察的能力。 活动设计 活动一 观察植物 活动目标:

15.通过观察和交流,认识身边的一些常见植物,感知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16.培养学生抓住植物外部显著特征进行观察的能力。 活动器材:

每四人小组1盆常见的、有明显特征的植物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小组植物。思考: 它有什么显著特征? 指导要点 *选择常见的有明显特征的植物作为观察对象。 *在观察前,明确观察的任务,提出观察和爱护植物的要求。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2.组内讨论。 3.交流。 我观察的植物是……,它的特征是……

活动二 画出观察的植物 活动目标:

12.通过绘画,认识身边的一些常见植物,感知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13.培养学生抓住植物外部显著特征进行观察的能力。 活动器材:

彩色笔,活动作业 学生活动流程 1.绘画。 在活动作业第15页上画下观察的植物。 2.交流。 让学生互相猜一猜画的是什么植物。

活动三 选一棵植物加以关心 活动目标:

7.通过观察身边的常见植物,感知植物是有生命的。 8.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感情。 活动器材: 活动作业 学生活动流程 1.思考: 植物有生命吗?怎么证明? 2.交流。 3.思考: 准备选那棵植物进行观察? 打算怎样记录它的变化? 4.组内讨论。 5.交流。

第2课 植物的各部分

本课教学目标:

指导要点 *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引导学生收集证据。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一株植物进行观察,时间一周之内为宜。 *鼓励学生发现变化后及时纪录。 指导要点 *只要画出植物的显著特征即可,不作美术方面的要求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1.通过给植物分部分,知道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部分组成。 2.通过比较不同植物各部分和猜花游戏,知道不同植物的各部分是多种多样的。 3.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分析和推理能力。 活动设计

活动一 给植物分部分 活动目标:

1.通过给植物分部分,知道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部分组成。 2.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分析能力。

活动器材:

校园中的绿化地带,活动作业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 找一找植物“身上”有什么? 2.组内讨论: 植物有哪些部分? 3.交流。 4.完成活动作业第16页上的连线。

活动二 比较不同植物的各部分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不同植物各部分,知道不同植物的各部分是多种多样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分析能力。 活动器材: 校园中的绿化地带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周围的植物,比较: 各种植物有什么不同? 2.交流。 3.观察书上第25页插图,继续比较植物的不同。 4.交流发现成果。

活动二 猜花游戏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知道不同植物的各部分是多种多样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分析和推理能力。

指导要点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植物根、茎、叶、花,发现植物的差异性。 *比较各种果实的不同及各种种子的不同。 指导要点 *使学生了解一株完整的植物一般具有6部分的结构。 *使学生了解不是所有植物在任何时候都具有6部分的。 *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植物结构的认识。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思考: 这些花有什么特点? 2.游戏: 猜一猜这是什么花?

第3课 形形色色的叶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记录叶的颜色、想象叶的形状、比较叶的大小,进一步感知叶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想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设计: 活动一 观察叶 活动目标:

1.通过记录叶的颜色、想象叶的形状,进一步感知叶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想象的能力。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彩色笔、活动作业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第27页图片。 2.观察植物叶的颜色,记录在活动作业第17页上。 3.交流: 植物的叶一般是什么颜色? 不同的叶颜色一样吗? 4.观察并想象各种叶的形状,记录在活动作业第17页上。 5.交流归纳: 不同植物的叶颜色、形状不同。

活动二 比较叶的大小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叶的大小,进一步感知叶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器材:

*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叶子的形状,但不要求学生掌握叶型的专用名称。 *组织学生根据活动作业上的记录进行交流和归纳。 指导要点 指导要点 *全班共同参与,以活跃气氛。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实物投影仪、一组大小不同的叶(其中2片形状相同)、方格纸、笔、尺等工具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一组大小不同的叶(其中2片形状相同),思考: 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2.分组讨论。 3.比较: 2片形状相同的叶的大小。 4.交流: 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5.观察,比较: 2片形状不同的叶的大小 6.交流: 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第4课 植物与我们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发现植物对人类衣食住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感情。

2.通过介绍李时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学习李时珍的科学精神。 活动设计

活动一 可以吃的植物 活动目标:

通过发现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感情。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思考: 我吃的食物哪些来自植物? 经常吃的植物有哪些? 2.交流。 3.完成活动作业第18页。 4.交流。 *让学生感受到植物中有营养的部分可供人们食用,并鼓励学生多吃水果和蔬菜。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辨植物的根、茎、叶、华、果实、种子及再次体会其多样性。 指导要点 指导要点 *鼓励学生自由探究,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共同设计方案解决。 *可演示方格纸计算叶片大小的方法。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活动二 染线 活动目标:

通过发现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感情。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黑布林、西瓜、橙、脱脂棉线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思考: 这图案是用什么染的? 人们还用哪些植物来染色? 2.观察图片,回忆被苋菜染过的“红饭”。 3.学生实验: 用植物来染线 4.展示交流成果。

活动三 竹子全身都是宝 活动目标:

1.通过发现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感情。

2.通过介绍李时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学习李时珍的科学精神。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思考: 竹子有什么用途? 2.交流。 3.讨论: 植物还有什么用途? 4.交流。 5.了解: 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 教后札记:

*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 *学习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科学探究需要勇气和耐心;科学的发展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指导要点 指导要点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4.各种各样的动物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大自然中动物的多样性。

2.培养细心观察的能力、比较能力、分类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3.树立爱护动物、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知道大自然中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培养细心观察的能力、比较能力、分类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 动物的特征

本课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动物在外观上都有自己的显著特征,大自然中的动物是多样的。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比较能力、分类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爱护动物、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活动设计

活动一 说动物找特征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动物在外观上都有自己的显著特征,大自然中的动物是多样的。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比较能力、分类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猜动物 (1)观察各种动物的图片。 (2)一人说特征,一人猜名称。 (3)交流: 怎样让对方猜得快? (4)小结:抓住动物的显著特征介绍。 指导要点 *选择特征明显易区别的动物。 *抓住某一动物的部分显著特征是教学要点,也是令学生掌握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2.看特征说动物 *对学生说出的内容要有确切的评价,如果学生(1)让学生说出教材图片中显示出来的特征。 说错要纠正。 (2)思考:还知道它们的什么特征? (3)说出这些动物的其它特征。 3.说说其它动物及其特征。 (1)思考: 还知道些什么动物? (2)说说其它动物的特征或情况。 4.完成活动作业第22页内容: 看特征,认动物。

活动二: 介绍喜欢的动物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比较能力、分类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爱护动物、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了解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图片后,描述与讨论猫的身体结构、耳朵、眼睛、牙齿、舌头、脚爪、肉垫、胡须、尾巴;以及它的生活习性、运动方式和活动时间,例如喜欢吃什么、怎样抓老鼠等等。 2.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 3.完成活动作业第23页的内容: 看脚印,编故事。 (1)仔细看图。 指导要点 *以佳佳提出“介绍你喜欢的动物”引入。 *可依据教材提出“猫是怎样捉老鼠的?为什么猫晚上行走自如?”等问题,增强探讨的气氛。 *猫的这些特征是跟猫的夜间活动环境相适应,即动物的特征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要抓住动物各方面的特征。 *课前了解学生介绍的可能性,准备一些图片。 *作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例如首先可以分析:“这是哪三只小动物留下的脚印?他们分别经过这里,发现了一堆食物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多请几个学生说。 讲故事时,可放一些背景音乐。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2)小组探讨。 (3)自己编。 (4)小组交流。 (5)大组比赛。 (6)师生评价。

第2课 动物怎样生活

本课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动物的生活环境是多样的,动物有不同的食性。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比较能力、分类能力与小实验(喂饲)能力。 3.培养学生从小具有爱护动物的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设计

活动一 观察动物的生活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动物的生活环境是多样的。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比较能力。

3.培养学生从小具有爱护动物的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和“佳佳”一起“说一说,动物怎样生活” 看图讲故事。 (1) 观察,思考: 动物生活在什么地方? 动物在干什么? (2) 交流。 2.说说其它动物的生活情况。 *把“动物怎样生活”分成这两个小问题可以降低难度。 *重在引导学生明白动物都有各自的生活环境,并且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活动二 给动物找食物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动物有不同的食性。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比较能力、分类能力与小实验(喂饲)能力。 3.培养学生从小具有爱护动物的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指导要点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小龙虾、饲养盒。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图片并讨论: (1)它们各吃什么食物? (2)讲讲其它动物吃什么食物。 2.分类活动。 (1)讨论: 这些动物吃的食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先把食物分类: 动物性的、植物性的、动物和植物混合性的。 (3)再做食性分类: 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杂食动物。 3.完成活动作业第24页的内容。 4.喂饲小动物。 指导要点 *以“文文”提出的“蚕吃桑叶,其它动物吃什么?”来引导。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讨论订正。 *预先饲养一些小龙虾,上课前饿几天,以增加(1)分组给小龙虾喂各种食物,并做观察记录。 喂饲效果。 (2) 讨论: 小龙虾是属于吃什么的动物?

第3课 动物的运动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模仿使学生初步知道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多样的。

2.通过分类知道有的动物只有一种运动方式,有的动物有多种运动方式。 3.使学生初步知道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

4.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比较能力、模仿能力、分类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

能力。

5.培养学生从小具有爱护动物的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设计

活动一 模仿动物的运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与模仿使学生初步知道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多样的。

2.通过分类知道有的动物只有一种运动方式,有的动物有多种运动方式。 3.使学生初步知道动物的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

*小龙虾的食性以学生的小实验为依据。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比较能力、模仿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从小具有爱护动物的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游戏与观察: 引导学生模仿动物的运动方式。 (1)模仿天空中生活的动物: ……在天空中飞来飞去。 (2)模仿水中生活的动物: ……在水中游来游去。 (3)模仿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指导要点 *要求学生边模仿边说: 是什么动物? 有什么运动本领? 用身体的那个部位在运动? 生活在哪里? 在干什么? ……在爬行、在走、在奔跑、在跳跃, 等等。 2.讨论探究: 动物不同的运动本领与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交流。

活动二 各不相同的运动方式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类使学生知道有的动物只有一种运动方式,有的动物有多种运动方式。 2.使学生初步知道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比较能力、分类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从小具有爱护动物的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活动作业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讨论: 这些动物有哪些运动本领? 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指导要点 *要求学生交流的内容要有具体的动物例子。 *抓住上一活动“生活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动物做详细的探究,最后归纳出:动物的运动本领跟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与它们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1)分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2.完成活动作业第25页: (1)独立作业。 (2)交流。

*尊重学生的意见,纠正其不正确的地方。 第4课 动物与我们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欣赏与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生物的多样性。

2.通过观察、欣赏与讨论,使学生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动物,动物与人类关系亲密。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从小爱护动物、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设计

活动一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欣赏与讨论,使学生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动物,动物与人类关系亲密。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从小爱护动物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活动作业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并讨论: 指导要点 (1)观察书上5幅动物帮助人们工作的图片, 思考: 这是什么动物? 它在帮助人们做什么? (2)思考: 还有哪些动物会帮助人们工作? (3)引导学生小结: 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 2.观察并讨论: (1)观察,讨论: 养鸡场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2)思考: 还有哪些动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 (3)讨论: 动物还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4)小结: 动物的确是我们离不开的好朋友。

活动二 我国的珍稀动物 活动目标:

*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可从人类需要衣服、药品等多方面讨论。 1.通过观察、欣赏与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生物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从小爱护动物、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欣赏与阅读: (1)欣赏书上的照片。 (2)了解相关资料。 (3)自由介绍其它珍稀动物。 2.讨论: 什么叫“珍稀”?

活动三 我们能为动物做些什么 活动目的:

1.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体验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2.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动物,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从小爱护动物、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活动作业 *相关介绍可先由学生发言,再由教师补充。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可再补充一些我国保护珍稀动物的举措。 指导要点 指导要点 学生活动流程 1.讨论: (1)人类为什么要保护动物?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2)我们能为动物做些什么? 2.完成活动作业第26页内容。 (1)独立完成。 (2)全班讨论评定。 教后札记:

*爱护动物就是要善待动物,包括供给人类生活需要的动物。讨论要落实在山带动物的具体行为上。

5.到处都有水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离不开水,生物生长也离不开水。 2.知道水的色、嗅、味、流动性等一般特性。 3.通过简单实验知道许多物体内有水。

4.通过小调查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收集简单资料的能力。 5.初步了解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义。 教学重点:

知道水的色、嗅、味、流动性等一般特性。 教学难点:

通过小调查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收集简单资料的能力。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 生活中的水

本课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人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水。 2.初步了解水在生活和生产方面的用处。

3.通过小调查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收集、统计简单数据资料的能力。 活动设计

活动一 一天需要几杯水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人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水。 2.通过小调查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收集、统计简单数据资料的能力。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指导要点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1.导入: 在你一天的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水? 2.回忆并讨论: 一天中的用水情况。 3.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陈述水在生活中的用途。 (如早晨:刷牙、洗脸、喝水…… 在学校:擦桌椅…) 4.记录: 学生完成活动作业第30页第一部分。 *指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容器间的简单换算。

活动二 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水在生活和生产方面的用处。

2.通过小调查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收集、统计简单数据资料的能力。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讨论: (1)在学校哪些时候需要用水? (2)在家里哪些时候需要用水? 2.小结: 水的不同用途。 3.填写活动作用第30页第二部分。

活动三 水的其它用途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水在生活和生产方面的用处。

2.通过小调查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收集、统计简单数据资料的能力。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指导要点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初步懂得为什么要节约用水。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流程 1.看插图: 初步知道水在工业、农业等方面的用途。 2.交流: 说说水的其它用途。

第2课 哪里还有水

本课教学目标:

10.初步了解植物和动物体内含有水分。

11.初步了解在许多看不见水的物体中也含有水分。

12.通过各种“找水”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分析推理能力。 活动设计 活动一 榨果汁 活动目标:

17.初步了解植物内含有水分。

18.初步了解在许多看不见水的物体中也含有水分。

19.通过“找水”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分析推理能力。 活动器材:

橘子、小刀、瓷盘、;新鲜米饭、餐巾纸、保鲜膜等;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讨论: 这些食物中有水吗? 请同学分别介绍自己带来的食物中是否有指导要点 *要准备一些工具帮助学生证明物体中有水,例如刀、餐巾纸、榨汁机等。 指导要点 *仅作为拓展内容。 水,并通过小实验证明这些食物中含有水分。 2.交流: 单元评价单 3.操作: 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榨出水果、蔬菜或其它食品中的水分。 4.讨论: *这个内容可以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工具,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懂得在看似没有水的物品里也可能藏有水,从而启发学生寻找隐藏着的水。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甜橙是怎样加工成橙汁的。

活动二 哪些物体里有水 活动目标:

14.初步了解动物体内有水分。

15.通过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分析推理能力。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讨论: (1)哪些物体里还有水? (2)你是怎么知道的? 2.观察: 教材P46页插图。 指导要点 *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如出汗、流泪等现象了解到动物(包括人)体内有水分。 *空气中是不是有水在本课仅作为一个问题提出,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查一查火星中是否有水,也只是作为拓展的内容。

第3课 认识水

本课教学目标:

13.初步了解水的色、嗅、味等一般性质。 14.初步了解水是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

15.逐步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精神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设计

活动一 水的基本特征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水的色、嗅、味等一般性质。

2.逐步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精神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器材:

3杯无色透明的液体(盐水、白开水、白醋)、1杯有颜色的饮料,4个相同的带有编号的杯子;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讨论: 有4种不同的“水”分别装在4只相同的杯子里,怎样知道杯子里是什么? 指导要点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2.分组活动: 讨论区分的办法。 3.全班交流。 4.小组实验探究。 (1) 看颜色。 (2) 闻气味。 (3) 尝味道。 5.在活动过程中填写学生活动作业第31页。

活动二 玩水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水是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

*活动中要强调,在试验中,凡是老师没有说过可以品尝的任何物品,都禁止品尝。 *指导学生在科学实验中闻气味的方法。 2.逐步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精神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器材:

各种不同形状的玻璃器皿、连通器、塑料瓶、橡皮管 学生活动流程 1.操作: 将水倒入各种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观察水的形状。 2.讨论: 水到底是什么形状的? 3.小制作:小组合作,做一个小喷泉。 指导要点 *让学生通过倒水,知道水的形状是由装水的容器决定的,从而懂得水本身没有固定形状。 *玩水是本课学生活动的高潮,小喷泉的制作过程要尽量简化,教师课前做些准备,学生只要进行简单的拼装即可。教师要启发学生观察思考玩水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有的小组水喷得高?有的小组喷得时间长?等等,这些问题不一定都要解答,关键在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希望通过玩水既让学生感知水的流动性等特征,又培养伙伴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注意教育学生不要将水喷射得到处都是,准备大一点的容器接水。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4课 地球上的水

本课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地球是个大水球,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水,海水不能直接用来灌溉庄稼和供人畜

饮用,地球上淡水和可供饮用的水只占很少一部分。 2.初步懂得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义。 3.培养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活动设计

活动一 水用得完吗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地球是个大水球,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水,海水不能直接用来灌溉庄稼和供人畜

饮用,地球上淡水和可供饮用的水只占很少一部分。 2.初步懂得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义。 活动器材:

地球仪、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地球仪。 2.讨论: 地球仪上篮颜色的部分表示什么? 地球为什么又成为“水球”? 地球上的水用得完吗? 海水可以直接饮用吗? 海水能直接用来浇花吗? 3.交流。

活动二 节约用水 活动目的:

1.初步懂得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义。 2.培养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书上第50页插图。 2.讨论: 指导要点 *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应该突出本学科特点,围绕地球上水资源缺乏这一主题展开。 指导要点 *指导学生看懂课文资料中的比例图。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他们这样做错在哪里? 平时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教后札记:

6.空气在哪里

单元教学目标:

16.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17.初步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无色、无味、无臭、会流动、占据空间且有重量,热空气

会上升。

18.体会空气的作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 课时安排:

课时4

第1课 空气在哪里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感官和器材想方设法感知空气存在,锻炼学生求异思维,同时体会我们周围充

满了空气。

2.通过探究一些物体里是否有空气,培养学生选择实验方案、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设计

活动一 感觉空气 活动目标:

20.通过运用感官和器材想方设法感知空气存在。 21.锻炼学生求异思维,同时体会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

活动器材: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保鲜袋、脸盆、水、大头针、洗洁精、抹布;活动作业 学生活动流程 1.活动:“捉”空气。 (1)小组活动: “捉”空气。 (2)交流: 捉空气的地点。 (3)小结: 我们周围都是空气。 2.活动:感知空气。 (1)思考: 用什么方法感到空气的存在? (2)交流。 (3)记录。 (4)完成活动作业第35页。

活动二 找空气 活动目标:

通过探究一些物体里是否有空气,培养学生选择实验方案、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器材:

辣椒、海绵、粉笔、吸管、石头、透明水槽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思考: 不去捉,吸管里有空气吗? 2.预测: 一些东西里是否有空气? 3.小组讨论探究方案。 4.交流方案。 5.观察演示实验。 6.解释实验现象。 指导要点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产生疑问。 *要求:方法简易。 *要求:快。 *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捉”空气的地点。 *引导学生关注、比较自己和他人的活动成果。 指导要点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2课 认识空气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空气和“赶空气”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会流动的。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且有重量,热空气会上升。 3.培养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活动设计

活动一 塑料袋里的空气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空气和“赶空气”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会流动的。 2.培养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活动器材:

塑料袋、书、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活动: 用塑料袋“捉空气”。 2.思考: 塑料袋里的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3.讨论: 怎样认识空气? 4.实施研究方案。 (1)闻气味。 (2)隔着装有空气的塑料袋看书。 (3)赶空气。 5.交流并小结: 空气是无色、无味、会流动的。

活动二 空气占据空间 活动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 2.培养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学生活动时进行巡视并提供需要的器材。 *板书学生的发现以示肯定。 指导要点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活动器材:

透明水槽、玻璃杯、餐巾纸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实验用品。 2.实验:不湿的纸巾。 (1)预测: 将塞有纸巾的杯子倒扣入水底,里面的纸巾会湿吗? 为什么? (2)观察演示实验。 (3)讨论: 纸巾为什么没有湿? (4)交流。 (5)小结: 空气占据空间。 3.实验:纸巾变湿。 (1)思考: 怎么让纸巾变湿? 这又是什么原因? (2)小组讨论。 (3)动手实验。 (4)交流: 纸巾变湿的原因。

活动三 空气有重量 活动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有重量。 2.培养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活动器材:

气球、吸管、线、大头针、透明胶带

指导要点 *辅导性讨论:杯子里有什么? *实验时,谁要超过杯底,使学生信服。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流程 1.讨论: 空气有重量吗? 怎么知道空气有没有重量? 2.观察平衡尺。 3.预测: 放掉一个气球里的空气会怎样? 说明什么? 4.观察演示实验: 5.交流。 6.小结: 空气是有重量的。

活动四 热空气上升 活动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热空气会上升。 2.培养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活动器材:

酒精灯、皱纸、纸风轮、塑料袋。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思考: 热气球为什么会升上天? 2.讨论: 热空气是不是真的会上升? 怎样用酒精灯和纸风轮试一试? 3.试验并记录: 纸风轮在哪里会转? 4.讨论: 为什么纸风轮放在酒精灯上方才会转? 5.小结: 热空气会上升。

指导要点 *让学生各抒己见。 *在学生理解了用平衡尺比重量的方法后,再进行预测。 指导要点 *出示酒精灯和纸风轮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进行实验。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3课空气的作用

本课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作用,增强利用空气造福人类的意识。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设计

活动一 用空气开小船 活动目标: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作用,增强利用空气造福人类的意识。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器材:

水缸、水、纸帆船、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 浮在水中的纸帆船。 2.讨论: 怎样利用空气让小船开起来? 3.活动: 想各种办法利用空气让小船开起来。 4.交流: 利用空气让小船开起来的办法有哪些? 5.归纳: 发现各种办法的共同点(让帆周围的空气动起来)。

活动二 空气的利用 活动目标: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作用,增强利用空气造福人类的意识。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器材:

收集人们对空气利用的资料(包括录像)、气球、书本、风筝等,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讨论: 人们利用空气做什么? 指导要点 *在学生动手活动时进行巡视并提供需要的器材。 指导要点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2.交流: 人们对空气利用的有关资料。 3.活动: 体会空气的承重能力。用手压放在气球上的书本,你有什么发现? 4.交流,小结。

活动三 制作降落伞 活动目标:

*可结合气垫船介绍人们对空气的利用。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作用,增强利用空气造福人类的意识。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器材:

手帕、棉线、橡皮、纸、胶带、剪刀等,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讨论: 利用手上的材料,怎样制作降落伞? 2.活动: 制作降落伞。 3.活动: 玩降落伞。 4.拓展: 想办法增加降落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

第4课 我们需要清洁的空气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知道人们需要清洁的空气。

2.通过检测空气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周围空气的清洁程度及原因。 3.通过设计“怎样使空气变得清洁”的方案,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活动设计

活动一 你喜欢在哪里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知道人们需要清洁的空气。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活动器材:

指导要点 *可以利用手帕、纸、塑料纸等多种材料制作降落伞。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降落伞下降的情景。 *可鼓励学生在课后想办法增加降落伞的留空时间。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活动: (1)亲身体验: 闭上嘴、捏住鼻,持续一段时间。 (2)交流感受。 (3)小结: 人需要空气。 2.观察: (1)观察公共场所图片。 (2)讨论: 你喜欢在哪里? 为什么? (3)小结: 人需要清洁的空气。

活动二 检测空气 活动目标:

1.通过检测空气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周围空气的清洁程度及原因。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活动器材:

封箱带、放大镜、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讨论:空气的清洁度。 (1) 思考: 我们周围的空气怎么样?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 交流。 (3) 小结: 对周围空气的感受。 影响空气清洁的原因。 2.活动:检测空气。 指导要点 指导要点 *注意憋气时间不能很长,保证学生安全。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1) 讨论: 如何既简便又科学地检测空气? (2) 活动: 制作检测空气的并放置到位。 (3) 观察、比较、记录: 检查各装置。(两天后) (4) 小结: 影响空气清洁的原因。 *介绍制作方法及原理。 *在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空气清洁的因素。

活动三 减少空气污染 活动目标:

通过设计“怎样使空气变得清洁”的方案,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活动器材:

空气检测纸、放大镜、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第60页图片。 2.比较: 放置在花园、校园、路边的放大检测纸 3.判断: 三种场所的空气清洁情况。 4.讨论及交流: 提供怎样使路边空气变得清洁的方案。 5.小结。 教后札记:

*以实物出示,令学生更信服。 *启发学生可以从活动二发现的影响空气清洁的因素着手思考。 指导要点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单元七 周围的声音

单元概述

本单元通过一组学生感兴趣而又容易进行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靠耳朵感知声音,同时理解声音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听声音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从教学角度,力图使学生体会到声音除了可以传递直接的信息,还可以传递间接的信息包括情感,体会乐音和噪音会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初步了解噪音会损害健康,应尽量减少环境噪音,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一课时通过“听周围的声音”、“听声音猜动物”、“听声音编故事”三个活动,要求学生感知周围有各种声音的存在,初步了解声音可以传递各种信息,听声音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第二课时通过对不同声音的辨别、演奏小乐器、制作橡筋琴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声音有高低、轻响、长短等不同的性质。第三课时是让学生初步体会声音可以传递直接信息、间接信息(包括情感信息)。“听声音辨方向”和“拷贝不走样”是让学生体会声音可以传递直接的信息。“看图讨论”是让学生了解有些声音还可以表达一种特殊的信息,只有了解一定的规律或知识,才能认识这些信息。此外,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有的声音好听,有的刺耳,我们要尽量避免发出刺耳的声音,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

单元教学目标

1、 2、 3、 4、 5、

知道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声音,人的耳朵能感知各种声音; 体会声音有长短、轻响和高低的不同;

初步了解声音可以传递各种信息,听声音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 初步认识噪音会损害健康,应尽量减少环境噪音; 了解一些关于保护耳朵的常识。

活动一 记录周 单元教学活动结构图

活动二 听声音猜动物 活动一 辨别声音的轻响、高低、长短 活动二 制作橡筋琴 1.听声音 2.不同的声音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活动一 拷贝不

课时名称 周围的声音 3.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活动三 保护耳活动二 声音能传递各种不同教学活动准备一览表 活动名称 活动一 记录周围的声音 听声音 活动二 听声音猜动物 活动三 听声音编故事 活动一 辨别声音的轻响、高低、长短 不同的声音 活动二 制作一个橡筋琴 活动一 拷贝不走样与听声音辨方向 活动二 声音能传递各种不同的信息 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活动三 保护耳朵的常识 听诊器、音乐磁带、录音机等 动物声音的录音和相关动物的卡片 一段连续的声音(如公共汽车到站等) 磁带、录音机等 玻璃杯、塑料杯、透明胶片、小铃、竖笛、小鼓等 配套学具 教具 学具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单元评价建议

本单元的评价性活动意图让学生通过改变橡筋琴的材料和结构,使琴声的高低轻响发生变化,一方面考察学生对声音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考察学生能否说出声音变化的原因,同时也对学生动手能力进行评价。橡筋琴的改动可以是调换粗细不同的橡筋做琴弦,也可以改变小木条(琴码)的高度和位置。

课程资源

一、参考资料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产生声音的振动物体叫做声源。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并不是人耳都能感受到的。一般人的耳朵能听到振动频率在20~20000赫兹范围内的声波。低于20赫兹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就是超声波。物体振动的频率越高,产生的音调就越高,相反频率越低,产生的音调也就越低。因此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

声音的大小或强弱叫做响度。它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的幅度。幅度大,声音就大,幅度小,声音就小。当然还决定于离声源的距离。

2.各种声源的声级

声级(分贝) 10~20 20~30 40~50 60~70 80 90 100~110 110~120 120~130 130~140 声源(距测点11~1.5米) 静夜 轻声耳语、很安静的室内 普通室内的谈话声 普通谈话声、较安静的街道 城市街道、公共汽车内 重型汽车、很吵的街道 织布机、电锯 柴油发动机 高射机枪,风铲 火炮、喷气式飞机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160以上

火箭、导弹、飞船发射 3.噪声 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即成为噪声。通常也指一切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噪声不单独由声音的物理性质决定,还与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有关。噪声能伤害人的听觉,影响人的神经,妨害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的正常工作,严重的噪声还会导致人体死亡。

4.乐音 好听的声音叫乐音,它是作周期性振动的声源发出来的,如音叉、各种乐器、歌唱家发出的声音。乐音有音调、响度、音色三大特性。人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辨别不同的乐音。

二、 参考文献及相关网址 1. 2. 3. 4. 5.

声音的秘密(发现科学),第1版,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声音和音乐(科学在你身边), 第1版,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0. 科学真有趣(声、光、热), 第1版,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 科学探索者(声与光), 第1版,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光、声、电的世界(聚焦第二课堂科学百科全书), 第1版, 明天出版社, 2002.

6. http://software.fsjy.net/view.asp?pages=1&SearchContent=WAV 7. 《声音》教学案例

http://www.xmsonger.net/tengtuzyk/js/xxpd/xkjx/x2zr/x2zr11/11/jxsj.htm 8. 城市区域噪声标准 http://www.sdein.gov.cn/hjdetails.asp?f_id=52

9.

噪声的危害 http://tdme.tju.edu.cn/technology/peixun/csjz/main/main2.htm

10.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教案) http://longzquan.vip.myrice.com/tbjx/c2s/2t33.htm

第 8单元 光和颜色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小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光和颜色的知识,教学定位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有丰富的颜色,根据颜色特征去判断认识物体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颜色有特定的标志性

科教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作用;颜色与颜色的变化离不开光。

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首先让学生感受自然界丰富多彩的颜色,再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了解一些颜色的标志意义,最后通过一些活动使学生发现颜色与光有密切的关系,并使学生了解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基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单元的所有活动只观察现象,不要求去探究原理。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有丰富的颜色与四季的色彩变化,颜色有特定的标志作用。

2.初步了解人们能看到颜色与颜色的变化是离不开光的,光和颜色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3.了解从小保护眼睛的重要性以及怎样爱护眼睛。

4.初步学习根据物体的颜色特征认识各种各样的事物,初步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5.通过对自然界丰富颜色的观察,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通过光与颜色关系的实验培养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单元教学活动结构图及设计说明

活动1欣赏自然界美丽多彩的动物和植物 活动2 观察五彩泥土、豆子和石块 活动3做一个变色小圆盘 活动1 透光箱实验(1)、(2) 1 多彩的世界 活动1 观察红绿灯和不同颜色的交通工具 光和颜色 3 光和颜色是好朋友 2 颜色可以告诉我们什活动2 观察夜晚灯光和节日礼花 活动2 观察生活与体育中的红色 活动3 找一找每个季节的颜色 活动3 讨论怎样爱护自己的眼睛 活动准备一览表 课 时 名 称 活 动 名 称 活动1 欣赏自然界美丽多彩的动物和植物 1 多彩的世界 活动2 观察五彩泥土、豆子和石块 活动3 做一个变色小圆盘 教 具 图片、录象、标本 或模型 学 具 泥土、豆子和石块实物(小组) 制作材料(个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