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一节
一、单选题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1~4题。
1.下列有关图示地区地势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西高东低 C.西北高东南低
B.北高南低 D.南高北低
2.图中黄河段流域面积狭小,其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较小 C.地上河
B.地形的影响 D.河流较少
3.郑州及其附近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①旱作农业 ②两年三熟 ③以种植春小麦为主 ④人均耕地面积广 ⑤易遭受旱涝灾害威胁
A.①②③ C.③④⑤
B.②③④ D.①②⑤
4.图中甲铁路干线的南部终点所在地区的传统特色农业为( ) A.基塘农业 C.河谷农业
B.坝子农业 D.绿洲农业
1.A 2.C 3.D 4.A 解析 第1题,图示地区为我国的中原地区,从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及河流的流向看,该地地势是西高东低。第2题,图中黄河段为黄河的下游,属于地上河,支流无法汇入,因此流域面积狭小。第3题,图示地区为我国的北方平原地区,属于旱作农业,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种植冬小麦等农作物;受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易遭受旱涝灾害的威胁。第4题,甲铁路干线为我国的京广线,其南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基塘农业是其传统的特色农业。
下图中的阴影地带是表示我国某两种地理事物转变、交错分布的一个地带。据此回答5~7题。
5.图中阴影可能是我国的( ) A.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地带 B.第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C.平原向高原的过渡地带 D.内流区与外流区的过渡地带
6.图中甲地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严重 C.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D.土壤污染严重
7.图中乙处发展农业的主要性因素是( ) A.土壤贫瘠 C.地形坡度大
B.光热条件差 D.水资源缺乏
5.A 6.B 7.D 解析 第5题,由图中经纬度信息及河流可判断,图示区域为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阴影部分应是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地带。第6题,图中甲地位于山西境内,属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第7题,乙处位于宁夏平原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是其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读图,回答8~10题。
8.图中甲基地主要的商品性农作物与该基地形成与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组合,正确的是( )
A.棉花——气候适宜 C.大豆——地形平坦
B.小麦——雨热同期 D.花生——灌溉便利
9.图中乙地河流春季流量最小的原因是 ( )
①春季降水少 ②蒸发旺盛 ③农业用水量大 ④上游补给少 ⑤河水渗漏严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10.近年来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天津、青岛、大连,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A.港口城市,交通便利 C.对外开放,独厚
B.经济中心,信息畅达 D.自然资源丰富
8.A 9.A 10.A 解析 第8题,从图中甲基地的位置看,此处是我国的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的商品棉基地,夏季雨热同期,降水较多,有利于棉花的生长;秋季雨水少,有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第9题,华北地区春季降水较少,蒸发旺盛,且此时农业生产用水量较大,故此时河流的流量较小。第10题,天津、青岛、大连均为沿海港口城市,交通便利,但它们不是经济中心,矿产资源也相对缺乏,都对外开放,但不独享对外开放的。
下图是我国某河干流一个水文站测得的全年各月流量统计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该河流位于我国( ) A.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D.南方地区
12.该河流域适合种植的经济作物是( ) A.小麦 C.棉花
B.甜菜 D.茶叶
11.C 12.B 解析 第11题,据图可知,该河流一年中有明显的两个汛期:春汛和夏汛。根据我国各地区河流流量变化特征可以判断出该河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第12题,小麦属于粮食作物,不符合题意;茶叶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棉花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西北地区;东北地区适合种植甜菜等经济作物。
二、综合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冰上丝绸之路”是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海运航道。建设“冰上丝绸之路”可以促进北极航道与“一带一路”实现战略对接。通过“冰上丝绸之路”,从我国港口往北航行到达欧洲西部,可以大大缩短经苏伊士运河到达欧洲西部的航程。
材料二 2018年9月,《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出台。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优良的自然资源禀赋,成为了拉动地区振兴的“火车头”。图甲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简图,图乙为东北亚区域简图。
图甲 图乙
材料三 大连位于东北亚中心位置,是东北唯一纳入“一带一路”倡议总体规划的港口。 (1)相对于苏伊士运河航线,从“冰上丝绸之路”前往欧洲西部的优势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参与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可行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
(3)发挥地区优势,从产业结构的角度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4)简述将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航运中心的对策。
解析 第(1)题,我国到西欧地区,若沿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航线航行,则路程长、耗时长、运输费用高,且经过多个国家和地区,容易受国际关系、海盗等因素影响,航运安全性、稳定性较差。而从“冰上丝绸之路”前往欧洲西部,可以大大缩短航程,路程较短、耗时短、运输费用较低,且经过的国家和地区少,受海盗等因素影响小,安全性增强。“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已有一些港口分布,基础设施较好;有利于与“一带一路”实现战略对接,有的支持;我国制造技术较为成熟,技术基础较好。第(2)题,注意是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其优势。材料“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说明沿海港口的经济腹地为整个东北地区,经济腹地广;读图乙,辽宁沿海经济带邻近京津冀地区,受其辐射带动作用强;东部、北部临近朝鲜、韩国、俄罗斯等国,是我国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海上通道。第(3)题,南部海域渔业资源、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应大力发展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读图,南部海域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应大力开发海洋油气资源,并利用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加工工业,如海洋油气化工业、海洋盐业;辽中南地区为重工业基地,应利用沿海、港口优势,积极发展海洋设备及船舶制造业;沿海地区气候宜人,沙滩、阳光等滨海旅游资源丰富,环渤海地带经济发达,旅游市场广阔,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为发挥区域优势,辽宁沿海经济带应充分挖掘其沿海的位置优势、海洋资源优势和重工业基础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交通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第(4)题,要成为东北亚航运中心,应不断完善大连港口周边地区的交通建设,扩大港口的经济腹地;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立足本地产业和资源优势,依托港口集聚产业,建立临港产业集群;大连是东北唯一纳入“一带一路”倡议总体规划的港口,应抓住机遇,充分借助优势积极对接“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发挥东北和邻近的京津地区的教育资源优势,引进人才助力经济建设;加强与天津及东北亚其他国家港口的合作,组建港口战略联盟,通过减少海关障碍来推动贸易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答案 (1)航道航程短,缩短了时间,节约航运成本;经过的国家少,航运安全程度提
升
原有的港口建设基础好;国家的扶持;“中国制造”提供技术支持
(2)处于东北地区出海口位置,经济腹地宽广;位于环渤海地区,受京津冀地区的辐射影响;临近东北亚各国,是我国在东北亚区域的重要海上通道。
(3)发展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开发海洋油气资源,发展海洋油气化工业、海洋盐业、海洋设备及船舶制造业;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4)完善交通网络,扩大经济腹地;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临港产业集群;抓住机遇,积极对接“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增加人才储备;组建港口战略联盟,提升整体竞争力。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影响土壤盐碱化三要素的重点月份数据统计表。
月份 潜水蒸 发量(mm) 平均气温(℃) 降水量(mm) 2 8.3 0.3 9.3 3 24.2 7.6 0.0 4 28.5 9.5 18.1 5 .5 21.7 28.1 6 60.1 22.8 37.4 7 53.3 26.2 94.4 8 47.6 26.0 147.4 9 55.5 21.8 40.8 材料二 下图为该地区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示意图。
(1)说明材料二图中该地区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的变化特点,并结合材料一分析原因。 (2)该地区农民经过多年实践,在盐碱地栽植果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①在栽植果树的时间选择方面,晚春栽植比早春栽植好;②在果园土地利用方面,春季在地表盖膜或覆草好(用秸秆或杂草覆盖土地)。请你任意选择其中一条,解释其合理性。
答案 (1)变化特点:从2月份开始到6月份潜水蒸发量持续上升,在6月份达到最高值,7、8月份出现下降,8月份过后潜水蒸发量开始回升,9月份达到次高值后又开始下降,基本呈现出波状起伏的变化。
原因:该地区2月份后气温不断升高,潜水蒸发加剧,6月份潜水蒸发量达到最高值,但7、8月份该地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大,抑制了潜水蒸发;雨季结束后潜水蒸发量又开始增加,在9月份达到次高值,9月份后随气温逐渐下降,潜水蒸发量不断降低。
(2)①晚春栽植比早春栽植好的合理性:晚春降雨增多,盐分随水下渗,使果树根系避免了高浓度土壤溶液的侵蚀;而且此时地温也逐渐上升,有利于果树根系的生长。
②春季在地表盖膜或覆草好的合理性:春季在地表盖膜或覆草有利于增温保湿,减少地
面蒸发,从而减少盐分在土壤中的积聚;覆草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肥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