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涛
来源:《美术界》 2011年第9期
TEXT / 贾涛
郭善涛,河南濮阳人,2003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 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山水画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作品多次参加重大美术展览并获奖。
俗话说“眼见为实”。的确,若不是今秋跟随郭善涛去太湖写生,感受他作画的全过程,很难对他的作品有如此真切的感受和理解。
郭善涛是带着热爱与执着去写生的,我佩服他对绘画的执着,佩服他对艺术的痴迷。也只有怀抱这样的激情心绪,才可能有化平庸为神奇、寓深邃于平淡的审美创造。
看郭善涛的太湖写生作品,可以用四个字加以概括。第一个字是“活”。清代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画有两字诀:曰活,曰脱。活者,生动也。用意用笔用色,一一生动,方可谓之写生。”说郭善涛写生之“活”,首先是生活。他不凭空臆造,这些佳构都是太湖风光的真实写照,看后有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其次是灵活。他不把生活写死、用僵,而是凭自己的理解进行提炼、创造,恰如五代画家荆浩所说“度物象而取其真”——让画笔升华生活。其三是活泛。在上述基础上,他的画既亲切感人,又凝炼生动,仿佛画中的江南比眼中的江南更胜一筹。
第二个字是“化”。“化”是“活”的延伸与升发。清人郑板桥曾说:画竹必得成竹于胸中,而眼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胸中之竹又不是手中之竹。竹子从眼到胸到手,就是一个“化”的过程,这“化”就包含着消化、转化、深化等内涵。郭善涛善化风物,在他笔下,躁硬的化为柔美,平俗的化为惊奇,物质的化为精神,精神的化为情感。只看那几幅写生长卷,虚虚实实、缥缥渺渺、真真切切之间,把满眼的太湖景色全化为了胸中的笔墨与逸气,烘托出另一种绝妙艺术图景来。
第三个字是“精”。郭善涛写生可谓精雕细刻,谨严不苟。他不仅精于选材——小到一屋一木,大到一湖半山;而且精于画面经营:前瞻后视,左顾右盼,于是画中元素无不恰到好处,适得其所,物与物之间的联络呼应、比例构成、姿态变化尽在其考虑之内、掌控之中。再就是精于用笔。郭善涛用笔精炼雅致,线条自然沉着,皴法恰切生动,无论疏密长短皆韵味十足,其功夫本领可见一斑。第四个字是“净”,自然有干净、纯净、雅净之意。这是一种效果,也是一种境界。郭善涛的写生作品画面统一,不乱添闲加,同时用墨浅淡,无论勾勒还是皴染,皆和衷相济,淡而多味。于是在似有还无、隐隐约约、朦朦胧胧之中,境界是那般开阔,画意是那样浓郁。面对作品,人们感受到的不止于沁入心脾,更有种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的特殊美感来。中国水墨山水的至境即笔墨简淡、意境悠远,这种高古境界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画家所苦苦追求,而真正达此境者鲜有所见。
元代倪瓒、王蒙,明代八大、石涛,现代齐白石等可入此境。评画自然不能神化、吹嘘,但以境界论,郭善涛无疑是上述前贤简远境界的倾慕者、追随者,也许将来甚至是他们的比肩者、超越者。让我们拭目以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