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51505 A(43)申请公布日 2014.03.26
(21)申请号 201310649133.7(22)申请日 2013.12.04
(71)申请人南京农业大学
地址210095 江苏省南京市卫岗1号(72)发明人刘泽文 张懿熙 丁志平 杨保军(74)专利代理机构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32200
代理人李纪昌(51)Int.Cl.
A01N 51/00(2006.01)A01P 7/04(2006.01)A01N 43/707(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1页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1页
(54)发明名称
一种含吡虫啉和吡蚜酮的复配杀虫剂(57)摘要
本发明涉及农药复配物,特别涉及一种含吡虫啉和吡蚜酮的复配杀虫剂。一种含吡虫啉和吡蚜酮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吡虫啉与吡蚜酮重量之比为1:0.67-1:24。通过实验室生物测定,筛选得到了2个增效作用显著的复配比例,吡虫啉与吡蚜酮含量之比为3:2和1:3时,它们的共毒系数分别达到410.38和616.17,体现出了极高水平的增效作用。上述复配剂配比合理,对褐飞虱等半翅目害虫的毒力较强,共毒系数较高,具有较强的增效效果,是一类高效、低毒的复配剂。
CN 103651505 ACN 103651505 A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含吡虫啉和吡蚜酮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吡虫啉与吡蚜酮重量之比为1:0.67-1: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吡虫啉和吡蚜酮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吡虫啉与吡蚜酮重量之比为3:2或1:3。
2
CN 103651505 A
说 明 书
一种含吡虫啉和吡蚜酮的复配杀虫剂
1/6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药复配物,特别涉及一种含吡虫啉和吡蚜酮的复配杀虫剂。
背景技术
吡虫啉,1-(6-氯-3-吡啶基甲基)-N-硝基亚咪唑-2-叉胺,由德国拜耳公司和日
本特殊农药株式会社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共同开发,1991年开始投放市场。吡虫啉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新烟碱类杀虫剂,现已在超过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种农作物及家畜上使用。吡虫啉是一种新型超高效内吸性杀虫剂,能有效防治多种害虫,杀虫谱广,尤其对飞虱、粉虱、蚜虫等刺吸式害虫有特效。其作用机制为选择性的作用于昆虫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破坏昆虫中枢神经的正常传导,使其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逐渐麻痹直至死亡,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对哺乳动物毒性很低。[0003] 吡蚜酮,4,5-二氢-6-甲基-4-(3-吡啶亚甲基氨基)-1,2,4-3(2H)-酮,是瑞士诺华公司于1998年成功开发的新颖吡啶杂环类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高选择性、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吡蚜酮是新型内吸性杀虫剂,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如稻飞虱、蚜虫等有特效。可以专一性阻断昆虫取食行为,使受药害虫立即停止取食,尽管还能运动,但因产生不可逆的拒食作用最后死于饥饿,该作用方式是一种全新的神经活性毒理机制;另外,吡蚜酮还具有阻断昆虫传毒的功能,对防治传播病毒的害虫极为有效。[0004] 农业生产上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单一使用,甚至滥用,不仅导致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持续发展和加剧,使得许多有害生物再猖獗,农药在作物和环境中的高残留也给整个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带来了日益严重的污染和危害。
[0005] 农药复配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有效成分通过农药助剂加工成为一种制剂,也可以在田间通过将两种不同有效成分的农药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是当前害虫化学防治中最常用的策略之一。农药复配有增效、相加、拮抗三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即便是两种农药之间的复配,由于配比不同增效程度也不一样,有的甚至是拮抗作用。因此,科学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方式、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通过试验筛选出增效明显的组合物,不但能够提升防治效果,扩大防治范围,延缓有害生物抗性的发展和药剂的使用寿命,而且可以节约成本、减少农药在生态环境中的释放。[0006] 目前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了一定水平的抗性,农业部门建议暂停使用吡虫啉防治褐飞虱。但是,由于吡虫啉价格低廉,对与褐飞虱混合发生的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仍然表现出很好的防效,在多种飞虱混合发生时,仍然使用吡虫啉防治稻飞虱。因此,吡虫啉仍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吡蚜酮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方式对害虫没有击倒活性,单独使用时,虽然持效期长,但是速效性较慢,不能立即降低田间为害虫量,关于吡虫啉和吡蚜酮的复配及应用目前尚无人报道过。为了充分发挥吡虫啉的效果,并且延缓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发展,现将吡虫啉与吡蚜酮复配,设置了一系列的复配比例,经实验室筛选,得到了两个增效作用显著的吡
[0002]
虫啉和吡蚜酮复配比例。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了这两个复配比例在田间对稻飞虱成虫和若虫的防治效果均好于等剂量的两种单剂,并且实现了速效性和持续性的统一。
3
CN 103651505 A
说 明 书
2/6页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0008]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吡虫啉-吡蚜酮的复配方法,它对稻飞虱具有较高的毒力,能够降低该类害虫的防治成本。[0009] 技术方案:
[0010] 一种含吡虫啉和吡蚜酮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吡虫啉与吡蚜酮重量之比为1:0.67-1:24。
[0011] 作为一种优化方式:一种含吡虫啉和吡蚜酮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吡虫啉与吡蚜酮重量之比为3:2或1:3。
[0012] 本发明的复配杀虫剂主要成分是吡虫啉与吡蚜酮,以吡虫啉在组合物中的质量百分比为2%~96%之间进行合理的复配,经一系列的实验室筛选及田间药效试验,选择增效明显的复配比例,兼具速效性和持续性,降低农药成本是本发明的关键所在。[0013] 有益效果:
[0014] 通过实验室生物测定,筛选了一系列复配杀虫剂,其中筛选得到了2个增效作用显著的复配比例,吡虫啉与吡蚜酮含量之比为3:2和1:3时,它们的共毒系数分别达到410.38和616.17,体现出了极高水平的增效作用。上述复配剂配比合理,对褐飞虱等半翅目害虫的毒力较强,共毒系数较高,具有较强的增效效果,是一类高效、低毒的复配剂。
[0007]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不同吡虫啉含量复配剂的共毒系数
具体实施方式[0016] 实施例1[0017] 1.供试虫源
[0018] 2010年8月采自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田的褐飞虱,在室内不接触任何药剂的情况下以TN1(台中1号)水稻苗续代培养,饲养温度为27±1℃,相对湿度为70%~80%,光照条件为16/8h(L/D)。[0019] 2.供试药剂
[0020] 97.0%吡虫啉原药由华东理工大学提供;97.2%吡蚜酮由南京市药品检验所提供。[0021] 吡虫啉制剂为25%可湿性粉剂,由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吡蚜酮制剂为25%可湿性粉剂,由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提供,用于大田药效实验。[0022] 3.药剂配制
[0023] 将吡虫啉或吡蚜酮原药溶于DMF,分别配成1500mg/L母液,将配制好的吡虫啉和吡蚜酮母液按照一系列复配比例混合得到复配药剂母液。浸药液使用含有0.3‰TritonX100的蒸馏水将配制好的母液稀释成系列浓度。大田药效试验复配剂由吡虫啉和吡蚜酮25%可湿性粉剂按照室内筛选得到的最佳复配比例混合而成。[0024] 4.毒力测定方法
[0025] 通过稻苗浸渍法监测褐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
4
CN 103651505 A[0026]
说 明 书
3/6页
将配制的单剂或复配剂母液用含有0.3‰TritonX100的蒸馏水稀释配制成系列
浓度,每个实验设5~8个浓度,另设1组对照使用DMF代替单剂或复配剂母液用。取生长至30~40cm的分蘖期健壮稻苗剪去叶片,仅留20cm左右稻茎,将其土面以上的茎秆部分完全浸入系列浓度的药液中20s,取出后保持倒置状态移至晾干架上导致晾干,罩上筒罩。每盆生测稻苗接入大小相等的健康褐飞虱3龄若虫12头,用纱布盖上筒罩,每个处理重复4次。于温度27±1℃,相对湿度为70%~80%,光照周期16/8h(L/D)的条件下培养。于72h后检查吡虫啉处理的结果,120h后检查吡蚜酮处理的结果,复配剂分别于处理后72h和120h检查结果,其中120h的结果作为复配剂毒力的最终判定标准。[0027] 5.大田药效试验方法
[0028] 本田间药效试验为2011年9月在中国水稻研究所的试验田内进行。试验田处于平坝区,水泵灌溉,土壤为粘壤土,肥力中等;试验水稻品种为秀水11;每个药剂浓度重复处理4个小区(在田间随机分布),每个小区长6米,宽5米,面积30平方米;小区间设立0.5米空白隔离并以土筑坝,防止药液的互相流串影响。按照室内筛选得到的最佳复配比例对4个重复小区进行喷雾(濛花MH-16手动喷雾器,浙江濛花喷雾器有限公司),共施药1次。施药当天,药前调查1次,药后1天、4天、7天、14天、21天分别调查1次,共6次。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斜拍打2丛稻3下,用28cm×40cm瓷盘接收,计稻飞虱(不区分飞虱种类)成虫数、若虫数和蜘蛛数,每个小区调查20丛稻。[0029] 6.数据处理
[0030] 生物测定结果采用DPS v7.05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分别计算出所测药剂的毒力回归曲线方程、LC50、LC90、95%置信限及相关系数等结果。大田药效试验采用SPSS13进行方差分析,其中:
[0031]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数-施药后虫数)/施药前虫数]×100
[0032] 相对防效(%)=[(处理虫口减退率-对照虫口减退率)/(100-对照虫口减退率)]×100
[0033] 7.联合毒力测定方法
[0034] 组合物配方的室内筛选采用孙云沛共毒系数法:[0035] 毒力指数(TI)=(标准药剂的LC50/供试药剂的LC50)×100[0036]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TI(A)×a+TI(B)×b[0037] a:表示药剂A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0038] b:表示药剂B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0039]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际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0040] 计算时将标准杀虫剂的LC50值按1计算。[0041] 根据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的规定,混剂配方增效的判断标准为:共毒系数大于120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80-120,为相加作用;共毒系数小于80,为拮抗作用。最佳配比的选择以混剂的共毒系数和LC50(或LD50)值两个指标来衡量,即共毒系数较高而LC50(或LD50)值最小(即实测毒力指数最大)。
[0042] 表1吡虫啉-吡蚜酮不同复配比例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
5
CN 103651505 A
说 明 书
4/6页
[0043]
注:表中所用数据为药后5d(120h)的结果。
[0045]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比例混配中,A1的共毒系数小于80,为拮抗作用;A8的共毒系数为80~120之间,为相加作用。其它配比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共毒系数最大的配比为A4(吡虫啉:吡蚜酮=1:3),共毒系数达到了616.17。参见附图1,从图可知,随之吡虫啉占复配剂百分比升高,其共毒系数并非呈线性升高,而是上下波动。因此,选取了实际应用意义比较大的两个增效比例A2(吡虫啉:吡蚜酮=3:2)、A4(吡虫啉:吡蚜酮=1:3)制作相应比例的复配制剂,并进行了大田药效试验评价它们的田间药效情况。
[0046] 表2复配比例A2对田间成虫防效的多重比较
[0044]
[0047]
6
CN 103651505 A[0048]
说 明 书
5/6页
注:表中同一列中不同小写字母意味着存在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
[0049] 表3复配比例A2对田间若虫防效的多重比较
[0050]
注:表中同一列中不同小写字母意味着存在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多重比
较中字母标注方法:1.首先将所有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序。2.在最大的平均值后标字母a;3.以最大的平均值与居于第二的平均值对比,如显著,则标字母b(即不同字母),不显著,标字母a(即相同字母);4.当标不同字母时,再以标有不同字母的平均值为标准,与大于该平均值的平均值从小到大依次比较,差异不显著者标相同字母,到所有不显著的平均值中最大者时停止(即比显著者小的最大平均值);5.以标有相同字母的最大平均值为基础,向小的平均值变小方向比较,如差异不显著,标相同字母,差异显著,标不同字母。当出现标不同字母时,按4中方法继续朝平均值变大方向比较。6.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最小的一个平均值标有字母为止。一般地,当在0.05水平上显著时,标小写字母;当在0.01水平上显著时,标大写字母。)
[0052] 表2和表3的结果表明,25%吡虫啉·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按照3:2进行复配,在药后4天对田间成虫和若虫的防效分别为91.20%~95.69%和88.79%~96.85%,均明显高于两种单剂。另外,该复配剂对稻飞虱天敌蜘蛛数量无明显影响。[0053] 表4复配比例A4对田间成虫防效的多重比较
[0051]
[0054]
注:表中同一列中不同小写字母意味着存在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
[0056] 表5复配比例A4对田间若虫防效的多重比较
[0055]
7
CN 103651505 A
说 明 书
6/6页
[0057]
注:表中同一列中不同小写字母意味着存在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
[0059] 表4和表5的结果表明,25%吡虫啉·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按照1:3进行复配,在药后1~21天对稻飞虱成虫和若虫的防效均高于两种单剂,具有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另外,该复配剂对稻飞虱天敌蜘蛛数量无明显影响。
[0058]
8
说 明 书 附 图
图1
9
1/1页
CN 103651505 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