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君子之道》读后感

读了余秋雨这本书,心中对作者的写作功底甚为敬服,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这或许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余先生从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九个方面对君子之道的轮廓进行描述,又从君子之交、君子之名、君子之伪、君子之狱等方面对君子的言行做了具体的阐释,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君子之交。人之为人,没有友谊是不可想象的。数千年来,人们因友谊而快乐,因友谊而安适,又因友谊而痛苦,因友谊而悔恨。作者根据友谊的等级,将友谊分为至谊、常谊、甘谊。作者表示至谊如高山流水,然而这种太高、太大的友谊企盼,必然会带来太高、太大的生存风险。对于这千古至谊,我们不抱奢望,却总在寻找。千古至谊虽不可得,我们却不缺少友谊,这就是常谊。常谊的好处就是“实用”。随叫随到,随取随放;不必恭请,不必重谢;大事小事,都在身旁。它熟悉、亲切,轻松,因此起点都不深刻,多是一些日常小事。往往是,不经意的帮助了他人,或被他人帮助。无论是“至谊”还是“常谊”,都让人感到温暖,但正如作者所说,友谊之道,充满了沼泽和陷阱。甚至可以说,人一生中最郁闷、最伤心的经历,至少有一大半,与友谊有关。被认为“安全地带”的友谊,其实也是危险地带。因为这世间除了高雅的至谊、广阔的常谊之外,还有一种称为“至谊”。至谊,既不高,也不广,却有点甜,有点黏,有点稠。这种朋友,范围不大,交往很多,并不在大庭广众中搂肩拍背,而是带有一点心照不宣、微微一笑的“隐享满足”。他们彼此信任、遇事相商、无事聊天,经常愿意愉快合作。然而这种朋友,常常遇到三个陷阱:体己的陷阱、功用的陷阱、暗箱的陷阱。谈完友谊的三等级,作者总结交友莫过于庄子所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君子之名。在很多君子心中,名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甚至,是第一生命。看成是第二生命的,因馋而怒,拔剑而起;看成是第一生命的,因馋而死,拔剑自刎。它使生命高大,又使生命脆弱;使生命不朽,又使生命速逝。于是,作者就君子之名做了如下结论。正在苦恼的名誉,大多无足轻重。真正重大的名誉,自己无能为力。一旦名誉受污,基本不要在意。更高一层的修炼,排除“名执”、“我执”。面对他人之污,应该仗义执言。

君子之伪。对于整个中华文化,且把他的千般优势暂时搁下,光说他的种种弊病,必须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便是“假”,这也是中华文化千年未消的一个病穴。历来有很多人,把文化和君子划上了等号,而在中国“伪君子”的种种伪装中,文化之伪最为普遍。然伪君子们知道,制造文化之伪最容易,制造道义之伪最关键。于是,道义成为他们攻歼的重点。文化可以平静伪装。道义却必须制造耸人听闻的事件。因此那些试图建立自身道义形象的人,几乎都是伤害他人的诽谤者。他们深信,道义只有在摧残中才能建立。当然,道义是假,摧残是真。但是,不管他们怎么闹腾,都掩盖不了一个最根本的原理:天下一切的道义最终的本质,是普及善良,克己利人,减少伤害。除此之外,作者还表明,在研究中发现,各种“伪君子”中,还有一种类型,名声很臭,后果很坏,但究其实,个人动机并非巨恶。这并非要为他们开脱,而是借此提醒君子,一个原先不坏的人,容易在何处涉伪。一个人很可能从一个心理缺口出发,步步走向虚假,难于后退;也可能从一个精神弱点开始,渐渐带上“伪”帽,不得解脱。所以,千万不要对自己有过高的肯定,大愚若智,大智若愚。人生不易又至易,只要洗涤诈念,鄙弃谋数,填平阴沟,拆去暗道,明亮苍穹下的诚实岁月,才是一种无邪的享受。

君子之狱。君子之狱的淬炼成果,可以在离开监狱时充分体现。有的人萎靡不振,几十年来总是在申诉,总是在检讨,总是在生气,在自怨自艾;而另一些人则深知申诉和检讨没用,何不绕开那个恼人的原点,把身心放到别处,放到 了“大处”,反而获得了安顿。安顿的人生,绝不萎靡。其实,只要换一个方位观察就能发现,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无情

的“高墙”和“铁窗”,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另类监狱”。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整天为小小的名利折腾的筋疲力尽,让名利成为捆押自己的缰绳和锁链,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即所谓的狱外之狱。现实生活中,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百无聊赖、对身边人的嫉恨,都是为自己设置的牢狱,而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同样,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每人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

阅读至此,我不得不想,何为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颂君子,褒奖传统,拜服经典吧。然则,君子、传统、经典到底应该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呢?联系到以往社会历史上掀起的一股股崇古覆儒的思潮,我总是会想它们到底会将中国引向何处。书中,作者在阐述君子时,屡屡提到小人,并表示小人的出现,只是为了体现对君子的肯定。那么,君子与小人之辩,我们又如何来看待?关于这个问题,马一浮先生曾经说过:“君子与小人之辨,即是义与利之辨,亦即是仁与不仁之辨”、“君子小人之分途,其根本在心术隐微之地,只是仁与不仁而已矣。必己私已尽,浑然天理,然后可以为仁,但有一毫有我之私,便是不仁,便不免为小人。”这些话指出了君子与小人之辨的实质所在,也指出了在哪里分辨。但是,问题也出来了。既然仁与不仁的分途在心术隐微之地,那么,谁又能够进入、透视、评判呢?是他人还是自我?如果说是他人,这可能吗?他人也许能够知道我外在的行为是仁还是不仁,可我的内心是仁还是不仁,他怎么能够知道呢?那么,自己又真的能够完全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评判自己吗?自己就不会欺骗自己吗?自己就是一成不变的吗?非也!我们常常不敢面对和承认心底最真实的动机,当然,我们也可能真的对它没有认识。我们常常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到后来又以明天之我推翻今日之我。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人的判断常常是从自己出发的,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而人又往往喜欢肯定自己而否定别人。就君子与小人之辨而言,人往往认为自己是君子,而别人是小人,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一句俗话“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像很少见到某人甘心承认自己是小人而别人是君子一样。每个人都自认为是君子,但实际情形却

恰恰相反——满世界都是小人。正如书中所提,作者对中西文化的总体属性有一个简赅的概括,即西方是霸道文化,中国是王道文化。霸道文化者,可能着意于其侵略性破坏性,王道文化者则是强调其自修德行圆满。但是,若回到以往中西无穷的历史中去想,霸道文化建基于平等意识,王道文化建基于等级意识,何谈后者之优?当然,作者看重的王道文化自修功德实质上就是儒家的修齐之道。人们通过各自的道德修养来提升自身素质很有必要。但这种修养却未必仅只中国人独有。

自古至今,歌颂君子寻找君子实践君子,已经是中华文人几千年乐此不疲的热闹话题,但何为君子何为小人,若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谁又能有资格为其做好决断。余先生也说,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预示。既然是预示,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期望。“得时如水”的是君子,有“浩然之气”的是君子,“周而不比”的是君子,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更是君子,然做不到忧国忧民忧天下的便皆为小人吗?未也。孔子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终其一生,可以让人信赖的也只有“修身”一条。这本是他计划的起点,却也变成了终点。君子之道,只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产生“见贤思齐”、“景行行止”的向往即可,过程永远比终点重要。君子只是一种美好的人格追求,若圈定君子的框架,为君子而君子,则“君子不器”便成一句笑谈了。孟子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做一个平常人,有体温、有弹性、不极端、不作态的平常人。

君子与小人之辩,太过深奥复杂,小人我远不能做出比先人更完美的答复,但是从余秋雨的书中,仍有许多君子小人之外的内容值得我去学习实践。文章被践行,文字才具有生命力。

第一, 君子之德。德是什么说来话长,主要是指“利人、利他、利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对一个教育人来讲,是师德。我们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同事之

间以礼相待,对待学生耐心真诚,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做一个充满正能量,具有影响力的人。唯德动天,无远弗届。

第二, 周而不比。即结党但不营私,团结但不勾结。进入工作环境,身边的同事便是一家人,工作上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同事之间,也难免会有分歧,但是争夺和吵闹是小人行径,大家坦坦荡荡,求同存异,才能更好的相处。正所谓“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第三, 君子中庸。中庸即公平、公正。就自身而言,做事不能走极端,物极必反。古代帝王治理天下,若处事不公,必人心崩溃,大道难见。然教师管理学生,就好比帝王统治天下,如若凡事斤斤计较,畸轻畸重,必然引起学生的不满,要想得到学生的信服,难上加难。师生不和,想要取得好成绩,更是异想天开。

第四, 君子有礼。君子贵其身而后能及人,是以有礼。或许现在很多人都以为人格魅力在于寸步不让,在于锐目紧逼,在于盛气凌人,但其实正好相反。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对领导、同事亦或是学生,更有甚者,是对陌生人,若能彬彬有礼,始终如一,周围的人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形成一种互敬的互馈关系,双向流动。这种关系,孟子说的更为明白:敬人者,人恒敬之。届时,还需要担心师生关系、人际交往么?

第五, 君子不器。即君子不是器具。我们或许都见过不少这样的教师,年年月月用完全一样的语句和口气复述着同一本陈旧的教科书。虽然毅力可以称道,但未免太“器”了,因为他们让本可以生动多彩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所以必须要注重创新,不能将自己变成教材的奴隶。这和我们学校的教学理念也是交相呼应的。

第六, 君子知耻。孔子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作为一名教育人,更应该深刻

的了解自己的水平,并做到不耻下问,对于自己不足的地方努力的改进。擅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君子之道》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而怎样才能算的上是一位君子,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认为只要为人处事上谦恭有礼,大方得体,个人修养上不断进取,终生学习,能够独善其身之后,有兼济天下的胸怀即可。好。

君子非一日而成,今天要比昨天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