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魏县第五中学 王校磊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背景】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 “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依据上述新课程理念,本人在本学期教研活动中尝试着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讲了《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案例】 一、课前活动:

(一)、分析教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高中新课改选修4教材《化学平衡的移动》中的一部分。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中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指导作用。本节在掌握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平衡状态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为下节归纳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奠定基础。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对解决化工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分析学生

在《化学平衡》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可逆过程(反应)及其特征,了解任何可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都是有限度的,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了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特征,对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以有正确认识——化学平衡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下的,当条件改变是平衡也将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学习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机成熟,但结合本班学生(理科普通班)的实际情况和《外界条件对平衡影响》内容的知识量本节学习其中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通过浓度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先利用已掌握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对本节教材设定的实验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可能会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猜想,再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去验证科学猜想是否成立,从而得到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然后通过对速率-时间的图象分析使学生理解平衡移动具体原因,最后可以联系实际生产让学生理解学习该理论的意义,使学生了解理论学习对生产实际有指导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相应的化工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浓度改变引起平衡移动的原因 (五)、确定教学思路

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实验验证——得出规律——图象分析——实际应用→反思提高。 (六)、教学准备 1、图象分析投影课件 2、实验准备(学生分18组)

药品:0.1mol/L K2Cr2O7溶液、浓硫酸、6mol/L NaOH溶液、0.0005mol/L FeCl3溶液、0.01mol/L KSCN溶液、饱和FeCl3溶液、1mol/L KSCN溶液、0.01mol/L NaOH溶液。 仪器:试管 50ml 烧杯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效果 相关知识回顾:通过前答: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是:逆、等、动、通过相关知面的学习任何可逆的定、变。逆指研究可逆反应;等指正、逆识的回顾,过程都有一定的限度,反应速率相等;动指动态平衡,反应并没为本节课新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有停止;定指平衡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知识的学习过程达到限度时,说明保持不变;变指条件变平衡状态就会发生做一定衔接达到了平衡状态。前面变化。 我们已经学过了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特征,化学平衡状态有哪些特征呢? 和铺垫。

新课引入:外界条件的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因为化学平衡状态通过学生自变化为什么会引起化就是V正=V逆状态,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己的讨论,学平衡状态的变化?会引起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使V正≠V逆能对问题有试从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破坏。 反应速率角度分析。 一个深刻的理解,为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建立打下基础。 投影: 条件改变V,≠V,V正=V逆≠0正逆一定时间,,V正=V逆≠0平衡2平衡1破坏旧平衡不平衡建立新平衡 板书: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学生观看投影理解化学平衡移动通过投影可以整的影响 的概念 体表现出化学平衡移动的整个过程,利于学生对化学平衡移动概念的理解。 化学平衡移动:可逆反应 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 化学平衡建立过程叫做化学生笔记 学平衡的移动。 问:如何通过改变条件来打答:可通过改变影响反应速率的使学生明确能够破旧的平衡? 条件来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平引起化学反应速衡。 率变化的外界条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 条件主要有哪些? 件就可能引起化学平衡移动,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 使学生明确能够引起化学讨论分析发现实验1是想通过改通过学生自己的反应速率变化的外界条件变生成物浓度来改变平衡,因为分析猜想可以培就可能引起化学平衡移动,生成物的浓度会对逆反应速率产养学生分析问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生影响,所以做出如下猜想:当题、解决问题的来。 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时因为逆反应能力。同时也为速率会增大,所以平衡会被破坏,后面画出外界条并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反之亦然 件改变时,正逆实验2是想通过改变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随时间来改变平衡,因为反应物的浓度变化图像打下基会对正反应速率产生影响,所以础。 做出如下猜想:当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时因为正反应速率会增大,所以平衡会被破坏,并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亦然。 根据学生试验探究结果和学生笔记 学生一起得出结论并板书: 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

响 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问:能否用图像表示出上面学生思考后自己画出四幅图像:学生在自己绘图规律中四种变化情况中正、v逆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 v V ’ ’ =V V V ’ V t ’ ’ V >V V’正正正逆逆逆正逆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与化学平衡移动之间的 关系,便于教师后面的总结 V’ ’ V’ =V V’ t 减小生成物浓度 ’ 正向V’ >V 平衡 移动 V逆正正逆逆正逆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v t 增大生成物浓度 ’>V ’ V 平衡逆 向 移动 V’正逆逆正 V V正V’逆 v’V’=V正逆 V’ ’ V’ =V V’ t 减小反应物浓度 ’>V ’ V 平衡逆 向 移动 V逆逆正逆正逆正 将学生所画的图进行投影学生适当笔记,体会四条结论的 学生体会到如果并总结:由以上四图可以得含义。 再问题分析解决

出结论:1)改变反应物浓度瞬间,只能改变正反应速率;改变生成物浓度瞬间,只能改变逆反应速率。 2)改变浓度瞬间,若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v(逆)>v(正),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新旧平衡速率比较: 增大浓度,新平衡速率大于旧平衡速率;减小浓度,新平衡速率小于旧平衡速率。 投影:练习:可逆反应学生回答: H2O(g)+C(s) 后进行适当总结会有更大的收获。意识到了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总结的重要性。 对前面所学内容①平衡正向移动,CO浓度增大 进行适当巩固,并对在练习中发CO(g) + H2(g)在一定②平衡不移动,CO浓度不变 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改变③平衡逆向移动,CO浓度减小 现的问题给予及下列条件,能否引起平衡移 动?CO的浓度有何变化?①增大水蒸气浓度 ②加入更多的碳 ③增加H2浓度 时纠正。

小结: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 量不能改变其浓度,也不能改变速率,所以V(正)仍等于V(逆),平衡不移动。 本节课小结并为下节课作好铺垫: 改变反应条件 增大反应物浓度 减小生成物浓度 减小反应物浓度 增大生成物浓度 平 衡 移 动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引导---探究”式教学法的尝试,体会到“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十分重视科学猜想这一教学环节,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科学猜想不是毫无根据的幻想,也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原有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猜想是否正确,要靠实验来验证,被实验肯定的猜想,就是实验规律;被实验否定的猜想,可能就是错误的,或与本研究的课题不相吻合,应该放弃,应当重新提出新的猜想,再用实验来检验。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通过语言、动作进行信息交流,学生间进行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

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学习环境。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思考、操作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