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5届高三 历史一轮阶段性测试题(8-6)含解析

2015届高三 历史一轮阶段性测试题(8-6)含解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5届高三 历史一轮阶段性测试题(6)

订线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第11-12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哈六中模拟题)有历史学家把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称为“疯狂的20年代”。其依据应该是,当时美

国 ( )

A.摇滚、爵士乐盛行 B.经济危机、社会动荡C.社会经济盲目发展 D.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2.(2014·广州市模拟题)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块内陆的土地价格从8000美元上升到20 000美元,面向大海的土地则从15 000美元升至25 000美元,而海滩边的土地更是从20000美元跳到75 000美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土地供应紧张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B.分期付款造成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

C.炒房投机直接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 D.新政实行国家干预提高了消费能力

3.(2014·惠州市模拟题)著名历史学家刘绪贻认为,如果只看到新政维护美国垄断资本利益的一面,而无视扭转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崩溃,恢复美国社会信心的一面,那就无法解释“新政”开始后美国国家得以恢复,民主制度得以保存的事实。这一观点( )A.全面肯定了新政对美国的作用

B.强调新政对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C.证明新政具有某些社会主义因素

D.认为新政避免了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灭亡

4.(2014·金山中学模拟题)到现在为止,发端于罗斯福新政的现代资本主义较之传统资本主义正在发生着一些新变化。下面对“新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调控和干预 B.政府成为各项事务的直接管理者

C.西方主要国家建立起“福利国家” D.新经济出现,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

5.(2014·肇庆一中模拟题)20世纪以来,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工人劳动、就业权利的法规,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而中国、朝鲜和古巴等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两者道路的共同点是 ( )

A.用暴力革命促进社会变革 B.彻底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C.用和平方式实现人的解放 D.反映了人类对幸福的追求

6.(2014·金华市模拟题)列宁在1920年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结合时代背景,对此公式合理的理解是( )

A.展望了苏联将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社会主义B.强调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电气化的发展D.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有充分的优越性

7.(2014·育明中学模拟题)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 ( )A.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B.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C.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D.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8.(2014·日照市拟题)《全球通史》中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评价的依据是 ( )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9.(2014·绍兴市模拟题)赫鲁晓夫规定今后国家只给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下达出售农副产品总额的指令,其他具体生产管理措施由农庄和农场自行决定。这一改革措施( )

A.改变了国家经济体制 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C.增加了国家的农业税收 D.调动了农庄(场)的生产积极性

10.(2014·三明市模拟题)1965年前后,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通过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考核制度,使企业在产品的供、销和人员编制等方面获得一定的自主权,并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这一新体制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建立新的企业管理体制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11.(2014·冀州中学模拟题)1990年苏联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取

消“宪法第六条”中苏共的领导地位时,没有遭到广大人民和大多数党员的反对;1991年在全联邦范围内取消共产党时,也没有工人、党员自发地集中起来保卫自己的党组织。这从一个侧面深刻地说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政治路线错误,社会思想极度混乱B.苏共特权滋长,贪污腐败现象严重C.苏共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支持D.管理体制僵化,漠视民众切身利益

12.(2014·长春市模拟题)二战后初期,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说:“我们希望找到一个统一有序的方法来决定国家货币单位的价值,消除各国单方面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而采取单方面货币贬值行动的危险。”此观点最终推动了 (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世界银行的成立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13.(2014·沈阳市模拟题)2012年9月11日,据尼日利亚当地媒体报道,世界银行向尼日利亚提供了45亿美元贷款,以改善尼日利亚的环境和卫生状况。另据新华网报道,2012年11月8日,世界银行贷款8 000万美元,支持宁夏治理荒漠化土地。这表明,世界银行的重要使命包括 ( )

A.稳定国际汇率 B.减少贫困

C.促进国际贸易增长 D.稳定世界金融秩序14.(2014·丹东市模拟题)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诞生,1991年欧洲

联盟建立后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由此可见,欧盟的建立有利于( )

A.世界区域间的完全统一 B.多元并存世界的发展C.尽快结束世界的冷战局面的发展 D.欧俄均衡的世界新格局的发展

15.(2014·营口市模拟题)“它成立之初,就拥有3.6亿消费者,国民生产总值总计超过6万亿美元。……它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它最显著的特征”。材料中的“它”是指 (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C.北美自由贸易区 D.欧盟

16.(2014·邯郸市模拟题)2013年4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在印度尼西亚泗水召开的部长级会议上,部长们同意成员经济体间分享信息,并承诺到2016年将关税削减到5%或以下。这说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间 ( )

A.将建立统一的亚太区域市场体系 B.将进一步推动区域间的贸易自由化

C.将对抗欧盟放在了首要地位 D.将完全消除各国间的矛盾和冲突

17.(2014·石家庄市模拟题)“世贸组织采取‘一成员一票’制,不分国家大小……可以行使否决权。(任何决议)如果没有达成‘完全协商一致’,自然也就不能实施”。这有利于 ( )

①实现发达国家的利益 ②减少成员间的不平等状况

③维护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 ④抑制国际贸易中的强权政治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④

18.(2014·龙岩市模拟题)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过程中,最强有力的推动者是( )A.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B.两极格局瓦解后的美国C.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

D.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积极介入国际市场

19.(2014·无锡市模拟题)2012年11月5日,中国就欧盟部分成员国的光伏补贴措施,提出与欧盟及其相关成员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

进行磋商,正式启动世贸争端解决程序。2013年7月,中欧就光伏贸易谈判关键内容达成一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欧盟和世界贸易组织都是经济全球化组织B.世界贸易对于发达国家给予足够的重视C.欧盟的宗旨是消除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

D.中国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维护自己的权益

20.(2014·增城市模拟题)曼弗雷德·马伊在《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中认为:“我们在谈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世界,似乎我们的地球上存在四个世界。这种谈论在当前比任何时候都更不应该。我们只有一个世界……”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在于( )

A.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B.经济全球化世界相互依存

C.社会变革日益公平 D.和平与发展成为当地主题

二、材料分析题

21.(2014·威海市模拟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这种模式下)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注:20世纪)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古典”发展模式指什么?这一模式开始修正的标志是什么?采用了怎样的方式修正?(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

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采取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5分)

22.(2014·南阳一中模拟题)(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1922年的春天,在苏俄黑海的一个港口,哈默见证了这样一场恐慌。当他带着50辆福特森拖拉机集体亮相的时候,当地突然警钟齐鸣,政府官员慌忙开会,商讨抗御入侵者的战略战术。而当他们弄清真相后,军事部署立即变成了欢迎仪式。从1921年至1926年,苏联政府与外国资本家签订了144项租让合同,1924年至1925年,苏联从租让企业得到收入为680万卢布。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解说词

材料二 从罗斯福以“新政”为纲领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对其一直有两派观点:一种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道路。另一种则赞同罗斯福的做法。罗斯福把赞同和反对的两派代表请到白宫开会,就即将颁布条文的措辞取得了协议。企业家们和他们在国会里的代言人之所以同意,是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一切自由竞争都应该停止。正如琼斯—拉姆森机械公司当时的经理拉尔夫·弗兰德斯所说,他们“完全相信,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三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乔舒亚·库珀·雷默在谈到中国特

色时,提出了一种理解的新视角,那就是将“中国形象”表述为“淡色”。他指出,所谓“淡”,即是融合“水”与“火”的矛盾结合体,在汉语中,“淡”将 “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而和谐既是中国传统的价值,也是中国追求的目标。他认为,中国需要一种“淡色”的国家形象,将相反的东西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哈默为什么可以在俄国获得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根据材料说明该举措给苏俄(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6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反对派的观点并阐明理由;结合史实说明赞同派认为的“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在罗斯福新政中有何体现?(6分)

(3)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有关史实论证材料三中的“淡色是水与火的矛盾结合体”。(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评析三国政策的相同之处。(4分)

23.(2014·望江二中模拟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重建导致了巨大的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近50%)。欧洲经济从未有如此大的跃进。……国际贸易反映了这种新局势。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自1948年起便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欧洲在其中具有特殊地位。

——[法]德尼兹·加亚尔、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材料二 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从肯尼迪政府开始,标准的提法就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华盛顿官方一直表示希望看到欧洲成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有足够的力量同美国一起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和负担。这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套惯用的辞令。……美国也没有把美欧之间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看作平等伙伴之间的问题,而是看作欧洲不服从美国的领导。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四 事实上,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负债都很重……但是债务危机却发生在了欧元区的希腊等国。这不禁让人怀疑是美国借助金融危机,搞垮欧元从而维持美国霸主地位的阴谋。

——王燕、赵杨《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促进欧洲经济恢复发展的“美国因素”。(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元”对欧洲及国际政治、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5分)

(3)据材料三、四,概括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真实态度,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

答案 C

解析 A项错误,摇滚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B项是在1929年开始的;D项是在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后,因此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盲目发展阶段,市场一片虚假繁荣,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故选C项。2.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危机。材料反映土地价格过高,这与分期付款造成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有关。故选B项。3.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只看到……而无视扭转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崩溃”可知,作者强调的是新政对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故选B项。

4.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错误在“直接管理”。其他项都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选B项。5.

答案 D

解析 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是中国、朝鲜等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都反映了人类对幸福的探索,故选D项。AC项与材料无关;B项说法过于绝对。6.

答案 B

解析读题目时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电气化”,体现了列宁重视现代化经济的发展,选项中B项最符合题意。7.

答案 D

解析 从“1932年”“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可知,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再从“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可知D项正确。8.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弊端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符合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的理解的应该是人民生活方面,符合要求的是B项。A项表述错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CD两项时间不符。9.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扩大了农庄和农场的经营自主权,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农庄和农场的收入,因而可以调动农庄与农场的生产积极性,故选D项。10.答案 C

解析 A项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排除;当时苏联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可排除BD项。由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考核制度可知C项正确。11.答案 C

解析 从“没有遭到广大人民和大多数党员的反对”“没有工人、党员自发地集中起来保卫自己的党组织”可知C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12.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要求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秩序,而这正是后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目的。故选A项。13.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世界银行对尼日利亚和宁夏的援助,体现了其减少贫困的职能。AD项主要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C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选B项。14.答案 B

解析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打破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使世界格局走向多元化,所以欧盟建立有利于多元并存世界的发展。故选B项。15.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信息“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它最显著的特征”可以看出,这一区域组织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且人口较少,只有3.6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此特点的只有C项。16.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亚太经合组织将进一步削减关税,这有利于各成员国间自由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故选B项。AC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17.答案 B

解析 “完全协商一致”是为了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①不符合此目的,排除①即可得出B项正确。18.答案 C

解析 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故最大的推动者应该为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C项正确。19.答案 D

解析 欧盟不是经济全球化组织,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排除C项。故选D项。20.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原先还可以说有“四个世界”,可当今世界“只有一个世界”,能得出这一观点的依据就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故选B项。

二、材料分析题21.

答案 (1)模式:自由主义工业化。(1分)标志:美国罗斯福新政。(1分)方式: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分)

(2)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6分)(3)战略: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分)

国际因素:美国及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斯大林模式的影响。(4分)22.

答案 (1)原因: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影响:经济得到发展;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6分)

(2)不同意,理由:罗斯福新政放弃的是自由放任政策,自由企业制度并未改变;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表面带有一定计划性,但与社会主义具有本质区别。

体现: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防止资本家盲目扩大再生产、规定工人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承认工人集体谈判权利等。(6分)(3)理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城市进行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4分)

(4)评析:三国政策都是在依据本国国情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分)23.

答案 (1)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关贸总协定;实施马歇尔计划。(2分)

(2)欧洲:促进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提高欧洲国际地位。国际:

挑战美元霸权;促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推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5分)

(3)压制。(1分)在地区利益上压制欧洲;企图利用金融危机搞垮欧元。(2分)

(4)扶植与控制交织;合作与竞争并存。(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