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高三年级高考预测
历 史 试 题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4500年前的一份墓志文记载“要建好你在墓地的住所,那是你去往西天的驿站。死亡令
我们沮丧,生存令我们快乐。但是不要忘记了,用石头建成的墓室却是为了永生。”该墓志文最可能出自 ( ) A.尼罗河流域 B.希腊半岛 C.黄河流域 D.意大利半岛 2.相传,7世纪初期,某人在山洞沉思时,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你应该奉创造主的名义
而宣读„„”自此他便以天启警告者的身份开始宣传,进而创立 ( ) A.佛教 B.婆罗门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3.“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基础,也是了解早期罗马社会的重要文献。我们可以从中了解
( ) A.罗马贵族为了维护特权排斥法律 B.罗马人常以法律为工具对外扩张 C.罗马共和体制将被帝国体制取代 D.早期罗马人对公平与权利的追求
4.据考古发现,甲骨卜辞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以“禾”为部首的文字,如禾、黍、秬、穫等。
据此,可以推测殷商时期 ( ) A.文字书写较为随意,结构还不够成熟 B.当时气候较温湿,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C.农作物种类已经多元化,政府比较重视农业生产 D.人们相信这些谷物能帮助他们与先祖或神灵沟通
5.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列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
与盔甲。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秦国“软件”是指 ( ) A.有效的管理制度 B.优越的地理位置 C.承继了西周基础 D.首创了郡县制度
6.孔子非常推崇西周的典章,称“周监(借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文中的“二
代”是指 ( ) A.夏代、殷商 B.商朝、西周 C.西周、东周 D.春秋、战国 7.人们往往以历史阶段特征或呈现的显著现象来划分历史时期。以下曾被一些学者誉为“武
士与思想家的时代”的是 ( )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8.伏尔泰的《风俗论》认为是“蛮族入侵和宗教纠纷”两重灾祸摧毁了罗马帝国。伏尔泰
所说的“蛮族”和“宗教纠纷”分别是指 ( ) A.罗马奴隶和基督教内部纠纷 B.日耳曼人和基督教内部纠纷 C.日耳曼人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纠纷 D.奥斯曼人和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纠纷 9.唐朝中央政府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有政策“设计厅”之功能的是
(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行中书省
10.中世纪的西欧,两个相距仅几百英里的地方,一个地方有大量的粮食,另一个地方却在
遭受饥饿是很正常的事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西欧出现了等级君主制,大封建主仗势以邻为壑 B.国王以粮食为武器,限制粮食贸易,反对城市自治 C.庄园制经济封闭和自给自足,人们生活范围小,交往少 D.奥斯曼帝国崛起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西欧商业环境
11.右表是有关英法史上“君主专制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评论,其中较恰当的是
( ) ① 始终是水火难容的。 ② 一体两面,相辅相成 ③ 由相互支持到势不两立 ④ 由国内妥协走向对外扩展 A.① B.② C.③ D.④ 12.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记载:北宋初年,老儒先生以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
幸而得之,赶紧抄录,日夜诵读。据此推测,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这两本书被皇室专藏,民间不得私印 B.宋科举以策论代替诗赋,读史人增多 C.宋重文轻武,雕版印刷不能满足需求 D.宋与民族政权对峙,中原文化遭浩劫 13.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中写道: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
(洛:洛阳),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据此推测,北朝人视为“文化正统”的朝代是 ( ) A.曹魏 B.蜀汉 C.孙吴 D.东晋
14.从历史叙事角度,有学者将历史事实分为特殊事实,指具有特殊时空点位上的事实;普
通事实,指有关特定时段、特定空间范围里某种流行的事实;普遍事实,指古今中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而普遍存在的历史事实。据此判断,下列属于普遍事实的是 ( ) A.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 B.古代罗马,奴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的权利 C.公元前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废,西罗马帝国灭亡 D.古代罗马人的法制精神和法制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15.1795年大作家席勒在诗中大声呐喊“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导致作
家困惑的主要原因是
( ) A.作家经常讥讽时政,遭到政府流放而愤懑 B.作家非常热爱祖国,为国家的落后而悲伤 C.德意志是地理概念,现实政治中还不存在 D.德意志被拿破仑征服并成为其帝国一部分 16.“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在当时看来,
中国民气所呈现的新气象是 ( ) A.力师西法,采西学,制洋器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借法”自强,兴办洋务 C.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创立革命团体,发行革命书刊,批判清政府专制,鼓吹革命
17. 严复曾在《救亡决论》中最早大声疾呼:摆在中国面前的问题已不是一般的“自强”、
“求富”,而是要直截了当地起来“救亡”。促成严复发出“救亡”呼声的惨痛事实是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B.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 C.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巴黎和会拒绝中国正义要求
18.某电文载“把皇帝带到沈阳。„„我们可以制造欢迎中国皇帝的公众舆论,来制造一场
看起来很像是中国的政治运动。”此电文若作为第一手史料引用,适用于研究 ( ) A.二次革命 B.洪宪帝制 C.护国运动 D.伪满洲国 19.有人将一战的爆发形象地比喻为:两个小孩打架将一群大人牵扯进来引发的更大规模斗
殴的过程。其中“两个小孩”寓指 ( ) A.德国和法国 B.意大利和法国 C.奥地利和塞尔维亚 D.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
20.美国历史上威尔逊曾被史学家戏谑为“赢得战争,失去和平”的总统。从历史角度看,
威尔逊总统“失去和平”是指 ( ) A.美国因参加“一战”,激化了国内的社会矛盾 B.威尔逊总统倡议的“世界和平纲领”未能实现 C.美国因参加“一战”,门户开放政策遭到列强的反对 D.“一战”后出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 21.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各地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①
小王同学想参加辛亥革命首义地举行的庆典活动,他可到
③ ②
右图的 ( )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22.“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
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文中的“我”所代表的立场是( ) A.英国 B.法国 C.波兰 D.捷克斯洛伐克
23.《每周评论》在某译文按语中写道“这个宣言„„,其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
劳工的联合,是表示新时代的文书。”该则按语介绍的是 ( )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解放宣言》
24.观察右图,该漫画所反映的情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的广州 B.洋务运动时的天津 C.“新政”期间的北京 D.进入民国后的上海
25.据记载各国输入中国的商品,以1913年为100,1921年增至158.9,1922年又增至
165.8。导致这两年输华商品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 ) A.“洪宪帝制”结束,中国政局趋于稳定 B.工人运动勃兴,对外国商品需求增加 C.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打击了亲日派势力 D.华盛顿会议重申“门户开放”,列强扩大对华贸易
26.有学者写道“为求侵华列强饶恕,不惜强迫中国四亿五千万人,每人出银一两,换取她
回銮北京充当‘女皇’的地位。”此说的依据可能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7.“修正主义国家”常被人们用来指称那些意欲颠覆或推翻现存秩序的国家。70多年前,
最可能被英国指责为“修正主义国家”的是 ( ) A.美国 B.法国 C.中国 D.德国
28.创作右侧漫画所依据的历史史实是 ( ) A.一球两制 B.美苏争霸 C.美苏结盟 D.柏林危机
29.1919年李大钊在某文中写到“我们把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整理,„„把他转介绍于
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李大钊所称赞的“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是指 ( ) A.进化论 B.三民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十月革命经验 30.宣传画打有时代烙印。若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④③①②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二、非选择题(共90分)
31.社会在流动中进步(11分)
材料一 西周以来通行世卿世禄制度,到战国时已经受到很大冲击……。新制度使一些出身低贱的人,……而成为将相。至西汉初年,布衣将相基本取代了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局面。
——摘自《高中历史》第二分册
材料二 社会流动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色。社会流动可使低阶层上升为高阶层,农家子弟变为绅士,……贫穷而有才能的青年……使个人能力作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各种制度有规律地运作,各级领袖能胜任地负责。
——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
问题:
(1)战国时期,哪些“新制度”可使“一些出身低贱的人而成为将相”?(2分)
(2)促成“西汉初年布衣将相基本取代了世袭贵族主宰政治局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3)你认为在传统社会中有利社会流动的最为有效的制度是什么?说明理由。(5分)
(4)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你认为能推动社会流动的还有哪些途径?(2分)
32.历史中的国家形象(12分)
新千年的头十年,英、德、法等国先后用电视纪录片的方式,讲述各国历史及其文化英雄,这既是一种视听的历史教材,更是一种国家形象工程。 结合所学,请从上述三国中各寻找一个“文化英雄”,并简述推荐的理由。
33.棉花王国的危机(12分)
材料一 北美独立后,棉花迅速取代烟草成为美国南部主要的现金作物,其产量从1791年的0.5万包增长到1820年的72.2万包,到1840年增加到100万包,并使南部获得了‚棉花王国‛的称号。
材料二 据统计:1859年~1860年南部销往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棉花分别为2344000包和1069000包,而销往北部的棉花只有94300包。1814年从外国输入美国的商品为1300多万美元,而1816年增加到14700万美元。 材料三
众议院保护关税表决情况 东北部 大西洋中部 东南部 西南部 西北部 1816年 17-10 42-5 16-35 9-4 4-0 1828年 16-23 56-6 4-48 12-17 17-10 1842年 26-7 50-8 8-41 6-32 13-11 说明:表中的每组数字前面为赞成票,后面的数字为反对票。 ——以上均摘自《美国史通论》
问题:
(1)简述独立后,促成美国南部获得“棉花王国”称号的主要因素。(4分)
(2)美国南部为什么把棉花大量输往英国和欧洲?对美国经济和社会有何影响?(6分)
(3)从材料三看,赞成和反对保护关税呈现怎样的趋势?赞成和反对的焦点是什么?(2分)
34.历史上国民党(11分)
国民党有它光荣的历史„„。新环境中,敌人的方针,必然集中于反蒋反共„„因此,我们是坚决拥护蒋委员长及其领导下之国民政府与国民党的,并号召全国一致拥护。
——毛泽东《论新阶段》1938.11
问题:
(1)从历史看,“国民党的光荣历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2)新环境中的“敌人”主要是指哪些人?(2分)
(3)怎样看待“我们”所做出的“一致拥护”决定?“我们”采取了怎样的具体行动?(5分)
35.老兵的“自白”(11分)
二战后,当被问及‚希特勒做恶到如此程度,你们这一代人为什么就不抵抗呢?‛时,当时的德国老兵回答:‚为什么抵抗?因为失去自由?因为建立了集中营?还是因为政府和犹太人过不去?都不会的。你看,直至‘二战’,德国的传统里还没有出现过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价值观。老百姓判断政府优劣的标准是纯物质的,去追求法国式的自由精神?对不起,德国更相信强人。希特勒从上台到发动战争,一共准备了6年。在这段时间里,德国的经济大翻身,‘一战’失去的主权被一个一个地夺回来了……。何况德国历来就有爱打架的传统。‛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二战”德国老兵寻访录》
问题:
(1)法国式的“自由精神”基本内容是什么?是怎样产生和扩展的?(3分)
(2)老兵从哪些角度分析了他们这一代人纵容“希特勒做恶”的?怎样看待其史料价值?(3分)
(3)导致“德国传统里还没有出现过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价值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4)二战后,为消弭“德国爱打架的传统”国际社会采取了怎样措施?有何影响?(3分)
36.党的历史(8分)
材料一 在庆祝中共成立28周年的时候,毛泽东曾指出,在过去的28年的长时期中,‚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件,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但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2002年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9年,是深刻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29年……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胜利地走向未来有着深刻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2010年
问题:
(1)材料一中的“革命战争”指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描绘我们下一步将要走的道路。(2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9年中,你认为最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事件是什么?
说明理由。(3分)
(4)建国29年,给“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胜利地走向未来”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启
示?(2分)
37.“孔像之争”(25分)
在中国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尽管他们一生声名显赫,但多时过境迁,也就被淡忘了;只有生前郁郁不得志的孔子,其人格与思想的影响历久而不衰。 材料一 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宋真宗时,追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和‚至圣文宣王‛。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这大概是二千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
材料二 法国作家伏尔泰曾经说,假如世人都像孔子那样‚仁‛、‚义‛,世界就不会发生战争了。他把孔子的塑像放在自己的书房里朝夕膜拜。
材料三 晚清之后,孔子的形象江河日下,或被严重扭曲,或被无情抨击。在20世纪,一生颠沛造次的孔子在逝世二千多年后,又遭遇了两场巨大的风波和打击。……在这两次运动中,孔子都成了当时人们否定、批判和声讨的对象。
——以上均摘自《辽宁晚报》2011.1.19
材料四 美国总统里根在致祭孔子大典筹委会主任的信中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
——《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材料五 2011年1月11日上午10时,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右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北广场落成。由于天安门广场是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地点,这条新闻立刻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甚至在人民网还开通了‚在天安门
广场附近竖立孔子像您怎么看‛的专题讨论。
——摘自《人民网》
问题:
(1)请给“素王”作个解释。并说明汉代以来,统治者追封孔子的原因。(6分) (2)在20世纪,孔子所遭到“两场巨大的风波和打击”分别是指什么?((3)伏尔泰顶礼膜拜孔子寄托着他怎样的思想?(2分) (4)你怎样看待“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竖立孔子像”?(15分)
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