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外文学的文化与审美比较
作者:张朝丽
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17期
摘要:由于发展历史不同,人们思想意识也不同,使得中外文化和审美在表现形式上各有千秋。层次各异的中外文化与审美造就了不同的文学魅力,中外文化是以生命和知识为本的文化,文化上的表现体现文学审美理论上。所以,中国文学要想凸显自身艺术魅力,就必须对中外文化和审美进行比较,对中外文学的相互交融有明确认识,从容体现出汉语言的独特魅力,进而加固我国文学在世界平台的发展地位。 关键词:中外文学;文化;审美;比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联系更加密切,同时也促进了中外文学交流。但是由于历史起源与发展不同,造就了民族文化不同,民族审美不同,致使中外文学自古以来就存在很大差异,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文化和审美的阻碍。另外,也正是中外文学长久以来就存在鲜明的个体差异,也使得承载的文化因素和审美价值取向表现不同。文学来源于文化,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但是又不受文化制约。所以,对比中外文学作品时,不能单一地从文化角度入手,要利用辩证思考,分析中外文学中文化与审美的差异。 一、中外文学的开放美
文学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是人们情感表达的载体。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国家与民族发展已经不再是单打独斗,彼此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也促进中外文学的交叉发展。中国文学要想凸显出自身独特魅力,必须建立在中外文学的共同发展基础之上,拓展自身成长土壤。在我国,汉语一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文人墨客的思维组织下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像前几年在西方国家掀起的“孔子庙”热潮,就是我国传统儒家思想走向世界最有利的证明。此外,汉语热也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更加促进了我国文学的开放性。外国文学中的语言也富有情感美和艺术美,能够打动人心灵。外国文学中呈现出的文化。价值观与中国有很大不同,他们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在世界的影响力达到高潮,主张思想解放和自由。由此看来,文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是风俗观念、智慧的融合体,展现出独特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念。随着中外交互日益增深,文学呈现出一种新的艺术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也在融合过程中更加开放,展现出更强大的自身优势与魅力。 二、中外文学的个性美
虽然中外文学在文化审美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就个体而,都是各自民族与国家历史发展的缩影,拥有独特的个性美。最主要原因在于每一位创作者生活背景、成长精力不同,内心世界的情感和写作风格不同,就会呈现出璀璨迥异的文学作品。这也是中外文学作家审美上的一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共通点。首先就中国文学个性来说,以杨文丰自然散文为例,基于自然的科学美、哲理美、文学美,使他的自然散文独树一帜。作品的科学美体现在他从气象、动植物、生态等方面引入科学知识为审美视角,别出蹊径,思考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像在《蝴蝶为什么这样美》的篇中先是告诉读者蝴蝶前身是丑陋的,正是经过艰难的成长历程才蜕变成一只洒脱美丽的蝴蝶,两对艳丽的翅膀体现了造化生人的鬼斧神工,并且与“庄子梦蝶”进行了联系。作品的哲理美来源于人文思考以及人生智慧的融合,他将蝴蝶前身与后世此种“美丑合一”现象定义为“蝴蝶现象”,并且上升到对世间至美事物的讨论。而它的文學美在于作品优美生动、空灵洒脱的语言表达。其次就外国文学个性来说,以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为例,在钢琴音乐的交织中按照将来——逼近——即临的发展顺序让听众感受海燕搏击风浪的同时,仿佛又读到乐观的激情和必胜的信心。通过贝多芬的钢琴曲能够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深知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是如何触摸到新时代的脉搏,并且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借助海燕形象为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而欢呼。由此看来,中外文学虽然各具特色,表达意境不同,但是都依存这作者的胸襟与精神世界,能够引发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散发出不同时代的艺术气息。 三、中外文学的多元美
在文学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文学巨匠,孕育了不朽的文化,他们不仅是时代的代表,更是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的彰显,直到现在依然能感受到具有特色的文学魅力。中国文学多元美体现在声音之美、丰富之美以及人文之美。每个民族能被称之为“诗”的,都不是从文字开始,而是从听觉开始,像诗经、荷马史诗、希腊史诗……任何带有情感色彩的语句并不简单是文字堆叠,而是用嘴巴的空气产生情感震动,引起内心情感共鸣,因此,“听”比“看”更能传递文学的美感,更能跟心灵产生振动;另一方面来讲,我国历史发展最为久远,也孕育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人墨客,从李白到杜甫、从苏轼到李清照、从曹雪芹到鲁迅、从沈从文到张爱玲……涌现出大批影响力极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等;对于文学阅读,大家不喜欢听大道理,更喜欢跌宕起伏的故事,所以,文学之美是从生活的角度进行解读,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能打开我们内心坚硬的贝壳。外国文学有一种力量美和思辨美,有热爱自然、拷问自我的生态文学,也有温情作风的浪漫文学,他们的文学美在于故事中人物透明的心灵给读者带来感动,像《通往罗马的路》中作者以大地为床、树叶为被,即使伤痕累累,依然坚持去往心中的和圣地朝圣,以顽强的精神和简单的信念感动读者;由此可见,不同民族、国家的审美理念、审美情趣以及文化背景会生产出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点缀着璀璨的文学星空。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是语言艺术的一种欣赏与享受,所有中外文学都传递着文化精神和审美观念的差异,美永远都不缺乏,只是需要如何学会欣赏美,发展美,融合美。所以,在世界一体化的大局势下,要实现中外文学共同发展,在国际文坛中展现各自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龙江.关于中外文学的文化与审美比较[J].才智,2018(06):167.
[2]康震.弘扬传统,创新话语,贡献智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J].文学评论,2016(06):5-13.
[3]珍妮特·沃克,赵卿.“世界文学”与非西方世界[J].求是学刊,2016,43(02):11-24. 作者简介:
张朝丽,女,汉族,天津商业大学,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学;中外比较文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