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勇
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22期
李勇
(宜宾学院体育学院 四川宜宾 644007)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竞赛规则变化的角度对羽毛球技战术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赛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规则,增大了比赛胜负的偶然性;比赛中要求保持良好竞技状态时间更长,给运动员带来的压力更大;鼓励进攻,使比赛交锋更加激烈,观赏性更强,对运动员的体能和心理素质以及对注意力集中的要求更高。世界羽毛球运动的技战术发展趋势朝着更加“快速、全面、进攻、多拍”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羽毛球 竞赛规则 技战术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205-03
2006年国际羽联开始实施“21分每球得分制”,新赛制削弱了强者的优势有利于弱者,增加了比赛胜负的偶然性。新规则的实施对羽毛球运动的技战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羽毛球健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中国队以往打15分球权得分制下建立的优势被削弱。现在世界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十分迅猛,已开始出现多极化的趋势。我国羽毛球运动只有在继承原有先进的羽毛球技战术的基础上,不断地求变和求新,准确预见羽毛球技战术的发展趋势,在训练中适应新的规则要求,把握训练规律才能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国与世界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宜宾学院图书馆等数据库查阅了与羽球运动发展趋势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1.2.2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各参考文献及相关书籍的阅览和分析,了解目前羽毛球竞赛规则的变化,针对训练方法的改进,训练理论创新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逻辑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羽毛球运动项目的特点、技术特征和制胜规律
2.1.1 运动项目特点
依田麦久等的“项群训练理论”划分,羽毛球属于隔网对抗性技能主导类项目。该类项目制胜的基础因素是运动员的技术能力,运动员是否具有超一流的技术能力常常是比赛获胜的基础因素;而项目的对抗性特点表明战术是该项群制胜的核心因素[1]。德国学者Hohman等认为,由于球类项目的技、战术复杂多变以及在比赛中的灵活应用,其比赛成绩与运动素质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关系[2],这进一步表明,技战术在隔网对抗项目比赛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羽毛球是竞技体育项目的一种,与其它项目一样有其共性,存在着对抗、技术、体能、心理状态、项目意识等方面。但羽毛球运动更是一项动作精细,技战术复杂多变,对抗激烈的竞技项目,与其它球类项目不一样的是存在着一个攻守回合,有一个攻守瞬时转换,即控制与被控制,进攻与防守,同时受羽毛球比赛场地的局限性,使得对下肢力量运动的灵敏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今世界羽毛球运动水平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要求运动员具有成熟的技术,灵活多变的战术,同时还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3],因此羽毛球是一项集心、技、体于一身的运动[4]。
虽然随着规则的修改羽毛球战术相对变得简单,但运动员的战术运用能力和运动智能还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快速、多拍”的发展方向要求运动员在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运动素质和全面熟练的技术基础上,有很好的技战术运用能力和较高的运动智能。这两种能力综合体现在比赛中随机应变上。这种“变”主要是指在羽毛球运动中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与原来不同的各种技术和战术。从技术层面分析,“变”的作用的基本原理是,当改变各种技战术的运用时,能够打破对手原有的“惯性”思维及其习惯性反应,使对手难以适应,进而造成对方被动挨打的境地。“变”的具体作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打乱对手提前判断的思维。研究表明,羽毛球的飞行速度达到261km/h,超过了网球的最高速度,是所有球拍式运动中最高的。据国内研究人员对国家羽毛球女队员杀球球速的测定,其峰值速度达到87.8m/s,即316km/h。羽球飞行一个羽毛球场全长13.4m,若以261/h的球速计算,要求运动员必须在0.184s内完成包括判断、起动、移动、到位和击球等反应及动作,难度很大。因此,为了能够及时“到位”还击对方的来球,运动员一般都有“预判”的意识,以便对快速的来球做出第一时间反应和回击。然而,一旦对方的击球变化多端,运动员的这种预判意识及其准确性就会减弱和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先前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包括习惯性反应)遭到了破坏。其二,破坏对方的步法尤其是对方的起动节奏。这点是“变”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作用。由于羽毛球的速度很快,运动员如果不具备高效地快速移动能力,就不可能“到位”击球。而步法中的起动是步法中最关键的环节,起动的时机和效能如何对能否及时移动到位影响重大。运动员每次的起动时机要把握得十分精准,才有可能以“第一时间”做有效的移动。在羽毛球比赛中,运动员之所以“失位”,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主要始于他们的步法错乱、特别是起动节奏的错乱,高水平运动员亦然。所以要想获得控制对方的主动权,主要是从破坏对方的步法,特别是对方的起动节奏开始的。在比赛的情形下如果能出其不意,经常打出多变的回球,对手就不能更好地运用和发挥“变”的作用。
2.1.2 技术特征
羽毛球技术包括手法和步法,手法的一致性和突变性特点,是与步法的快速和灵活性特点相辅相成的。根据赛场情况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和改变步法的组合及其幅度、频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1)手法特点。
手法上的一致性特点是指无论是后场的高、吊、杀球,还是前场的搓、推、勾等技术,在击球时,其身体姿势即准备姿势、引拍动作和挥拍动作的前期都要尽可能做到相同或相似,达到动作一致性的要求,这样会使对手判断错误而陷入被动的局面。手法上的灵活与突变性特点手法是羽毛球技术的关键,能否灵活运用手指各关节的发力及其协调性,是手法突变性的前提。在手法
一致性的条件下,当发现对方提前移动,准备接本方将要击出的球时,突然改变本来想要做的动作而打出另一种球路,会使对方因重心偏离而来不及做出反应。
(2)步法特点。
前有学者选取2005年至2006年17场羽毛球单打比赛录像(世界锦标赛6场,汤姆斯杯2场,尤伯杯2场),以参加这些比赛的中国羽毛球队男女运动员(其中男子单打共12场20人次,女子单打共5场10人次,总计30人次)为研究对象(表1),对羽毛球运动步法使用频率进行了研究,得出前场蹬跨步和左后场蹬转起跳这两种步法使用频率高在步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5]。
训练中羽毛球步法由垫步、并步、跨步、蹬步和跳步五种基本步法构成,并由这五种基本步法组成向前、后、左、右的全方位步法,只有这些基本步法组合得合理和掌握得协调,才能有利于更快地达到击球的方位及争得主动权。步法的起动、移动、制动和回动各个环节必须快速灵活,提高快速移动的能力,才能在比赛中争得更多的主动权。否则,步法的迟缓就将在比赛中处于被动地位。
2.1.3 制胜规律
在羽毛球运动竞技比赛中,随着成绩的不断提高,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的影响,其中体能训练与技战术之间的关系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最为关键。良好的体能训练水平是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战术的基础,而只有掌握了运动技战术,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身体训练水平,使已获得的体能训练水平在比赛中能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娴熟、合理的羽毛球运动技战术,能使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节省能量的消耗,使其所作的动作趋于协调、省力,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从而使得机体在运动过程中不必消耗过多的能量,在比赛中得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创造出优异的成绩。因此,体能、技战术以及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是羽毛球比赛的制胜规律[3]。
当优秀运动员的智能、体能和技能战术相当的情况下,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制胜的关键,例如在争夺赛点或局点时,运动员对外界抗干扰能力及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直接决定着能否取得比赛的胜利。这点在新规则下显得尤为重要。
2.2 规则进行修改的原因、新旧比赛规则的区别及优缺点
2.2.1 进行规则修改的原因
规则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规则具有前瞻导向性,每一次规则的正确、及时修订从根本上影响着运动技术和打法的发展;另一方面,相对于不断演进的技术、打法而言,规则同时又具有短暂的滞后性的特点[8]。为了使羽毛球运动更具观赏性、对抗性,便于电视转播,国际羽联一直致力于对羽毛球比赛规则的不断修改中。回顾历史,国际羽联曾经出台过7分5局3胜制的规则,但是由于许多优秀选手对它的无法适应再加上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这项规则没过多久就被取消。15分制发球得分3局2胜的传统规则中实际上是对运动员技术、体力、心理的综合要求。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在大型比赛中有着不断交换的发球权以及双打比赛中每方利用一次双发的机会可能连续得分而交换后又可能连续丢分,这可能导致羽毛球比赛中一场甚至一局出现一边倒的现象。比赛时间经常被无限拖后,给观众的观看和电视台的转播时间都带了不少措手不及的麻烦,这也是这项运动在欧美很多国家不能被广泛传播普及的重要因素。当今各个体育运动项目都朝着商业性的方向发展,只有竞技性没有观赏性的比赛将会逐步退出体育舞台,因此国际羽联为适应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将羽毛球比赛规则修改成21分制。
2.2.2 新旧比赛规则的区别
(1)每局得21分制。
旧规则:15分制(女单11分制),获发球权者方可得分。
新规则:男女单双打和混双5个项目都采取21分一局。任何一方只要将球打“死”在对方的有效位置,或者因为对方出现违例或失误,均可得分。
(2)增加技术暂停。
旧规则:球员在比赛中可向裁判提出暂停比赛,到场边擦汗、喝水或绑鞋带。
新规则:除非特殊情况(比如地板湿了,球打坏了),球员不可再提出中断比赛的要求。但是,每局一方以11分领先时,比赛进行1分钟的技术暂停,让比赛双方进行擦汗、喝水。
(3)平分后的加分赛。
旧规则:比赛双方14平,先获14分的一方,有权决定双方加打3分(女单出现10平时,可分别要求加打3分)。
新规则:每局双方打到20平后,一方领先2分即算该局获胜;若双方打成29平后,一方领先1分,即算该局取胜。
(4)取消第二发球。
旧规则:双打赛,一方的一名球员失去发球权后,本方的另一名球员还有一次发球权。
新规则:得分者方有发球权,如果本方得单数分,从左边发球;得双数分,从右边发球。
2.2.3 新旧比赛规则优缺点
21分制是直接得分制,有无发球权都可以得分,发球权不重要,谁都可以直接得分,实力相近者一般得分不会相差太大,但是鼓励进攻,交锋激烈,比赛中要求保持更长时间的良好竞技状态,给运动员带来更大的压力,使其观赏性更高,偶然性也更大。
15分制关键是争取发球权,有了发球权才可以得分。因为要争夺发球权,又由于二次发球的存在,发球权很重要;比赛来回拉锯多,容易出现悬殊的比分,比赛结果偶然性不大,观赏性差。
2.3 新规则产生的影响
竞赛规则的变化势必会对比赛产生影响,使比赛出现新的特征,引发新的问题。21分制没有发球权的“保险”,一旦失误,运动员压力就大,最后可能会导致丢掉全局,因此21分制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注意力要求更加集中。同时每球得分都要全力以赴,对体力要求更高。在双打上撤掉后发球线,更关键的是取消第二发球,它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规则,更加要求了双打比赛选手的多拍能力。另外,新规则对男女单双打和混双5个项目都将采取21分一局,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对女单特殊体力的照顾。出于这点,女运动员要在体力及合理分配体能的训练上更下苦功夫。
实行新赛制后,羽毛球比赛的时间可控制性的确得到明显改善,虽然比赛双方运动员技术水平差距悬殊的比赛时间并未减少,但明显缩短了水平接近运动员之间的比赛时间[7]。研究结果显示,实行新赛制后在高水平男单比赛中,每局比赛进入胜负的关键段落比原先前移1/3左右,这对运动员快速进入最佳比赛状态、及时调整比赛节奏、适应比赛环境条件和对手的技战术特征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同时,由于每场比赛总时间的可预见性增强了,每局中间又增加了一次技术暂停时间,这就大大减轻了运动员对比赛中体能分配上的后顾之忧。从而激发了运动员从比赛一开始就抢攻争分的欲望,使得当今羽毛球比赛的节奏明显加快,同时使羽毛球比赛的能量代谢特点发生相应的变化,对运动员体能训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
由于新赛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规则,比赛结果增大了偶然性,交锋更加激烈,这对运动员的体能和心理素质要求更高。那么在训练中重点应是加大体能训练力度和提高心理素质。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因羽毛球属于强度大对抗激烈持续时间比较长的项目,根据运动中能量代谢的特点,应主要发展酵解能供能系统。但磷酸肌酸的含量高低决定着运动员的爆发力,而爆发力的大小是羽毛球运动取胜的关键,所以发展磷酸原供能系统也很重要。有氧氧化是消除疲劳的主要方式,也是其他代谢方式的基础,因此平时训练中有氧能力的训练应有相当比重。训练中训练方式可采用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和持续训练法。通过间歇训练法提高运动员的乳酸耐受力,延迟疲劳的发生;通过重复训练法发展快速力量和爆发力;通过持续训练法发展有氧耐力,促进疲劳的恢复。对心理素质的提高主要采用模拟训练法和多进行实战演练,通过训练提高运动员抗干扰和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从而增加运动员承受心理负荷强度的能力。
2.4 羽毛球技战术的发展趋势
世界级优秀选手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在快速的运动中能全面掌握和运用各项基本技术;快速能力的体现更侧重于变速进攻,进攻技术也更着重于发展具有个人特色的快速、凶狠的变速突击技术。欧洲选手利用身材高大有力,已从偏重控制底线的打法转向强调进攻、突出发球抢攻、以下压控制网前为主的打法方向发展。亚洲选手则更着重利用自身灵活而突出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发展变速突击,打法以拉开结合变速突击为主。尽管欧亚选手在战术的组织上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但在突出快速、进攻,强调提高进攻的威胁性和有效率这方面却是共同的。同时,对网前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除了抢高点击球外,也更重视网前技术的质量与变化,比赛中能否有效地控制网前,已成为高水平运动员获取进攻机会和得分的主要手段。
综观世界羽坛,世界羽毛球运动技术与战术发展总趋势正在向“快速、全面、进攻和多拍”方向发展,快速反映在出手动作、步法移动和判断反应以及战术变化等方面的速度加快;全面是指技术全面,攻守兼备,控球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进攻是凭技术特长,采用先发制人,积极主动,以抢攻为主;多拍是在战术变化中,从若干次攻守回合中,提高控球能力,减少失误,力争主动,控制比赛局面。
从近些年世界羽坛发展趋势来看,羽毛球实力优势仍在亚洲,男子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中国为主。除此以外,欧洲的丹麦、瑞典也在奋起直追,有望再展雄风。女子以中国、印
尼、韩国三国鼎立于世界女子羽坛,继续保持绝对优势,但欧洲的瑞典、丹麦、英格兰选手也正在悄悄崛起。世界羽毛球运动的格局正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欧亚对抗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新赛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规则,增大了比赛结果的偶然性;鼓励进攻,使比赛交锋更加激烈,观赏性更高,但对运动员的体能和心理素质以及对注意力集中的要求也更高。
(2)世界羽毛球运动的技战术发展趋势朝着更加“快速、全面、进攻、多拍”的方向发展。“快速”表现在手法出手动作快;步法上起动、回动、移动快;判断意识、战术变化上要有快速反应和快速变化;“全面”表现在能攻善守、攻守兼备、控制和反控制能力强;“进攻”表现在积极主动运用威胁性较大的进攻技术;“多拍”表现在快速多变中准确掌握技术,控球能力强,击球落点准确,主动控球失误少。
3.2 建议
(1)羽毛球训练中严格要求运动员想练结合,加强心理训练和战术运用能力,努力在赛场上达到多变,具体要做到:其一,全面掌握各种技战术。其二,要有强烈的“变”的意识,并把它贯穿于平时训练和临场比赛之中。其三,要“善变”、“多变”和“突变”,并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2)根据羽毛球技术的特点和比赛中的实际需要,在手法和步法的训练中,要努力达到以下要求:手法要全面、细腻、灵活,出手动作具有隐蔽性、一致性和突变性。步法要求起动、移动、制动和回动,调整及攻防转换,前后场连贯步法要快速、合理、灵活和协调。
(3)加大体能训练的比重,更加重视提高速度、爆发力;在发展三大供能系统时比例要协调,重点提高有氧和无氧代谢供能的动态平衡水平。
(4)平时要重视运动员竞技心理状态控制的训练,通过训练提高运动员抗干扰和调控自己情绪以及承受心理负荷强度的能力,使其在特定的比赛环境中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麻雪田,黄新河,等.项群训练理论及其应用[J].体育科学,1990,10(6):29-35.
[2] HOHMANN,LAMES,LETZELTER.EinfvhrungindieTrainingswissenschaft[M].Wiebelsheim:Limpert,2002:185-194.
[3] 孙俊.对羽毛球运动项目制胜规律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1):60-62.
[4] 侯加昌.羽毛球快、狠、准、活与稳的关系[J].羽网杂志,1991(3):11-12.
[5] 魏勇,刘宇,傅维杰.羽毛球步法分类及使用频率[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5):54-60.
[6]刘建和,杨成波.隔网对抗类项群(乒、羽、网、排)技术和打法演进过程的初步考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64-68.
[7] 戴金彪,管颖,卢志泉,等.“21分制”对羽毛球男单技战术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86-89.
[8] 焦月娥.羽毛球21分制利弊分析—— 从益阳世界杯、成都大师赛看羽毛球21分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2):70-72.
[9] 虞丽娟,张辉,凌培亮.隔网对抗项目技战术分析的系统研究[J].体育科学,2008,28(10):41-48.
[10] 张辉,戴金彪,史芙英,等.隔网对抗拍类项目技战术特征[J].上海体育学学报,2007,31(4):65-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