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语文试卷

七年级语文试卷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七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姓名: 评分: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共20分) (一)语言积累:(1分/空)

1、《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对偶句是 , 。 2、《山中杂诗》中描写世外神奇景观的一句是 , 。 3、《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作者是__ _国作家代表作有_ __被称为___ __。 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 。 5、假如好友多时不见,你决定连夜乘车(或乘船)去寻找拜访他,这时可用 , 。 来抒怀。(《峨眉山月歌》)当你独爱这路途中视、听到闲淡宁静之景时,你可用 , 。(《滁州西涧》)

6、中国第一部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施耐庵写的《 》。它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 为首的108名好汉在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8-9题。

人生不在于成就多大的事业,而在于做好什么。所以,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求无愧地做白云中祥和的一朵,却能装扮天空;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树木中挺拔的一棵,虽是一棵,却能抗拒风雨; , , , 。这样的人生也就够了。

7、“这样的人生也就够了”中的“够”在文中的意思是 。 8、在文段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读《孙权劝学》,回答下列问题。(15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所益。”蒙乃始就学。

1、《孙权劝学》选自《 》,这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北宋 主特编篡。(2分) 2、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 ,而吕蒙开始却以 为理由,拒绝读书。孙权以自己为例,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 ,使吕蒙拒绝读书的理由不攻自破。(用原文回答)(2分)

3、4、解释加点的词(4分)

权谓吕蒙曰( ) 但当涉猎( ) 见往事耳( ) 孰若孤( ) ......5、翻译句子(2分/空,共4分)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中的“经”指哪些书?(2分)

(二)读《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回答下列问题。(共12分)

那时福楼拜住在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里,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他很讨厌用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古董来装饰屋子。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散乱地铺着写满密密麻麻的字的稿纸。

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家一直都有客人来。门铃一响,他就立刻把一块很薄的红纱毯盖到办公桌上,把桌上的稿纸、书、笔、字典等所有工作用的东西都遮了起来。他总是亲自去开门,因为佣人几乎每个星期日都要回家的。

„„

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挤满了小客厅。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他激动起来未免逗人发笑,但激动后和蔼可亲的样子又使人心情愉快;尤其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和超人的博学多识往往使人惊叹不已。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思想一下子飞跃过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地陆续走了。他分别送到前厅,最后再单独和每个人讲一小会儿,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1、选段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福楼拜的?

答: 2、从福楼拜家的摆设上可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答: 3、福楼拜的博学多识可从哪些句子看出?

答: 4、通过文段可看出福楼拜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答: 5、找出下面句子是客观叙写的是( ),是作者主观感受的是( )(4分) A、那时福楼拜住在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里,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 B、他很讨厌用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古董来装饰屋子。 C、他像亲兄弟一样地拥抱着这位比他略高的俄国小说家。

D、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 E、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F、他分别送到前厅,最后再单独和每个人讲一小会儿,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三)我长大了(13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才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 (2分) 2、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2分)

3、家里“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我”想象中会有怎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 (2分)

4、为什么文中“撞人”和“吃晚饭”详写,而照顾老奶奶却略写呢? (2分)

5、“我”曾把 作为长大的标准。 第二次,“我”是把 作为长大的标准,我终于意识到“长大”的真正含义是因为 (请用原文来回答 )(3分)

6、“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

三、写作(40分)

生活是个万花筒,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十三四岁的你同样拥有一片蓝天,一方乐土。在那里,你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着,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那里的一切一切都让你着迷,令你陶醉:读书、踢球、画画儿、手工制作、集邮、种花、养兔„„你一定从中享受了无限的乐趣,得到了教益和启迪,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性情。

请你以“ 让我着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并写出你的真实感受。 要求:1.在标题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标题完整;

2.记叙要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详略得当,语言要简明、连贯、通顺; 3.要有适当的议论或抒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答案

一、 (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鸟在檐上飞,去从窗里出。 (3) 法 <项琏>或<羊脂球> 短篇小说巨匠 屠格涅夫(伊万。屠格涅夫) (4)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5)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独怜幽草涧連生,上有黄䚕深树鸣 (6) 水浒传 宋江 (7)完美或完整

(8)见到满天的细雨,你只要无愧地做雨中飘落的一滴,虽是一滴,却能滋润大地。 二、阅读理解

(一)1、《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北宋 司马光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刮目相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4、对„说 粗略地阅读 了解 哪里比得上 5、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学典成为学官吗?

6、指《易》、《诗》、《书》、《礼》、《春秋》等。 (二)1、行动 2、生活简朴、勤奋创作

3、雄辩过人;思想一下子飞跃过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

4、热情奔放、容易冲动、和蔼可亲、博学多识 5、客观叙写:A C E 主观感受:B D F (三) 1.希望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2、因为我坐的车撞了人,自己还想一走了之

3、想象中父亲会严厉地批评我;因为他亲眼看到我闯了祸,而闯祸是要受惩罚的 4、文章要突出的是我如何意识到什么是“长大”,“撞人”和“吃晚饭”交代了我意识到长大的具体内容

5.进入中学 有青春痘了 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6.长大并不仅在于年龄,更在于心理。年龄大并不等于“长大”,年龄小也未必是没有“长大”,“长大”的标准是有责任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