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占籍制度与明代的流移人口

占籍制度与明代的流移人口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12卷第5期 衡水学院学报 VO1.12.NO.5 2010年10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Oct.2010 占籍制度与明代的流移人口 石云生 (河北金融学院学生处,河北保定071051) 摘 要:占籍制度在明初是黄册制度的附庸,政府用占籍来确定人户的种类。而在当时存在大量的流移人口的行政背景 下,占籍制度被运用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固定流移人口户籍手段。占籍制度使得政府得以控制一部分流移人口的同时, 也使得流移人口在自已所居住、所经营的当地获得了身份认同与同等的政治权利 而正是占籍制度的这一功效,使得占 籍制度在明代发生了嬗变,占籍制度成为了一种专用于控制流移人口、实现身份认同的制度。 关键词:占籍制度;明代;流移人口;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0)05.0078.03 元代,政府将控制下的人口分成各色的户类,政 制度的灵活运用给这一困境打开了局面。 府依据所登记的户类向人户征发相应的差役,这一政 《明会要》卷五十一民政二记载:“洪武二十四 策叫做“诸色户计”,而占籍制度是这一户籍管理制 年,上谕户部臣日:民窘于农食,或迫于苛政,则 度中关键一环。依据元代的政典解释占籍制度即:固 逃。宜听其随地占籍,令有司善抚之。” 定所属户口之籍别【l】。明代易代后,参照了元代的户 明代政府在试图让流民、逃民回归原籍失败后,便 籍管理,制定了黄册制度。明代黄册制度继承了元代 通过皇帝的谕书来承认部分流民、逃民在居住地的合法 将人口分类并征收相应差役的制度;同时占籍制度也 权利,并将他们顺利编入了当地的黄册。这样的变更方 在明代得到了继承。但明代在大量流民、逃民存在的 式使得政府控制了流动性很强的一部分人口,既有利于 具体行政背景下,占籍制度成为了逃民、流民、移民 社会的整体稳定,也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差役;而这一 固定户籍的方式;在明代的嘉庆年间,占籍制度也运 做法更为有意义的是:使得大量居无定所、又缺少合法 用到了商人阶层。由此,占籍制度就成为了明政府控 身份的人口在当地获得了一定的保障。占籍制度也因此 制流移人口的一种方式。 在明代中后期被多次地运用。在弘治六年,在郧阳一地 一、占籍制度与逃民、流民 占籍流民就多达“九万余” 。 明朝历经元末明初长期的灾难与战火,才艰难得 明代的占籍制度对实施的对象有着一定的限制: 以建立。建朝之初社会经济凋敝不堪,人口甚少,田 并不是所有流民、逃民都可以获得占籍的权利,如: 土荒芜,人民逃散甚多【 。同时,社会动荡不断,政 在郧阳,当时有各色流民、逃民多达20多万,而达 府财政、甚至政府行政安全都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 到占籍条件、并最终在当地占籍的只有官方的数字 样艰难的环境下,“田野辟,户口增”成为了明初政 “九万余”;而明代占籍的条件是,“每丁种有成熟 府的第一急务。在传统社会中,人口不仅是生产的主 田地五十亩以上”【 】 ,或者“有坟茔、房屋、久居 体,也是承担国家政府全部赋税、差役的主体。所以 都邑”[ 。只有达到这样的条件才能被编入当地基层 明代初期,政府对于“逃民”、流民管理甚严,要求 组织“坊甲”,并承担差役赋税,最终获得在居住地 逃民、流民在一定的期限内回归原籍。政府会给逃户 的身份认同。 一段时间的“自首”机会,如果超过了这个期限被查 二、占籍制度与商人 出是“逃户”,不仅要加以体罚,而且要强制“送还 明代初期,政府为了限制商业,运用路引制度来 原籍”[31 。只有一些“老弱不能归或不愿者”,才 限制商人外出(规定资金少于5千的不得外出);但到 可以在“所在著籍”。同时要求他们依据自己的田地 了明代的中后期,商人在全国范围内的活动越加频 “输赋”【 】 。而因为全国各地的逃民、流民仍然数 繁,他们对经商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产 量众多,这项命令实行起来明显困难重重,正是占籍 生了很大的辐射力。明代政府也越加重视这一群体在 收稿日期:2010-03.18 作者简介:石云生(1983一),男,江苏仪征人,河北金融学院学生处科员,历史学硕士 第5期 石云生 占籍制度与明代的流移人口 79 社会、经济中的影响力,解决商人的户籍问题则成为 “凡军、民、匠、灶、卜、工、乐,诸色人户,并以籍 政府关心的议题,占籍制度也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了 为定”,并要求“天下军民”“占籍应役”,户类不得 运用。占籍也成为了具有较强流动性商人在经商地获 随意改变、逃避而且不能“避重就轻”。结合明代黄册 得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对商人来讲最具有意义的 制度建立的背景与目的, “人户以籍为定”,即必须在 是:自己或者子孙可以获得在当地参加科举考试的权 黄册上注明该人户的类,此户类以“原报抄”为定,不 力。学术界对商人的占籍研究较为关注,许敏先生认 得随意改变,而且具有世袭性。该人户以自己的户类向 为商人的占籍起源于京师的铺彳亍【6J“ 。 始,不知所始,盖铺之居,各行步同,因以名之。国 各级政府提供该户类应承担的差役,此种差役也是世袭 “避重就轻”的规定。明初,对试图通过不合法的手段 《宛署杂记》卷一三“铺行”记载:“铺行之 性的【加】。各个户类所承担的户役存在差别,所以有防止 初,悉城内外居民,因其里巷多少,编为牌甲,而以 其所业、所货注之籍。遇各大衙门有大典礼,则按籍 给值役使,而户易之,其名日:行户。或一排之中, 一行之物,总以一人答应,岁终践更,其名日:当 行。然实未有征银之例,后因各行不便,乃议行银, 其法计生理平约,征银在官,每遇有事,官中召商径 自买办……” 这则史料对宛平的铺行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可以 看出“铺行”的户类为“行户”所承担的差役是依据自 己行业或者所卖的货物而定,形式为劳役与实物;只是 到后来才开始征役银。这样的管理扩展到“凡有铺的坐 贾”即成了“商人的占籍”,商人“不占籍,不得坐市 厘”l6 J118。如同“天下军民”以自己的户类承担户役一 样,商人必须以自己的“行户”承担自己的差役或贡 物。明代各级政府机关的各种办公文具供应、政策的实 行都得依靠这种差役的成功征发。 这也使得明代一些商业性城市中存在大量的商人占 籍。如在运河城市山东临清,“十九皆徽商占籍”【7】. 在扬州经商的商人则“十之七八占籍郡城”。 三、占籍制度与移民 在明代初期,明代政府政策性地进行了大量的移 民;明代中后期的移民则以自发性、商业性的移民为 主。如在明代扬州地区,从上海图书馆现存的扬州地 区家谱资料中,可以看出:明初,在扬州地区存在着 许多政府政策性的从苏州金阊地区的富户移民。从家 谱中,可以看出,最早的始迁祖都是通过占籍方式获 得在当地的身份认同【8】。而在明代中后期,来扬州的 移民以商业型的移民为主,早期的秦晋商人和后来居 上的徽州商人举家迁到这个工商业城市,而他们为了 方便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在当地参加科举,很多都通过 占籍来实现在当地的认同,并为扬州的安定与繁荣做 出了很大的贡献【9J。 四、占籍制度在明代的嬗变 占籍制度与明代的黄册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并 不是与流移人口有关。明代政令规定“人户以籍为定” 来改变户类的惩罚也很严厉,特别是对军户的控制【】”。 王毓铨先生认为“占籍应役”就是“附籍应役”,这里 的“籍”是“役籍”而不是后来的“籍贯”02]。从黄册 的这点本质上去理解占籍制度更为接近事实。此处的 “占籍”的意义即:固定自己的户类,并承担自己所应 承担的户役。 而从清代编写的《明史》中理解的明代占籍制度是 政府专用于安抚流移人口的政策。占籍一词则有了“指 外地迁至新地,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i31的意义。 在明代,占籍制度起初作为黄册制度的固定所属 户类。而经过长期被行政者灵活地运用到流民、逃 民、移民、商人等流移人口的户籍问题中,占籍制度 自身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顺应历史规律而做出 的,所以在以后的历史时期内,占籍制度成为了一种 行之有效的控制流移人口的方式:它不仅使得政府有 效地控制了一部分流移人口,也使得流移人口得到了 当地的身份认同,占籍制度为历史时期的社会稳定、 文化多元、经济繁荣均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方龄贵.通制条格校注: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 局,2001:342. [2】李龙潜.明清经济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 社.1988:14. [3】李东明.大明会典:卷十九[M] 北:新文丰出版社,1976: l045. [4】龙丈彬朋会要:卷五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56:573. [5】阙名.笔记小说大观:卷五[M].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 司.1984:4023. 【6]许敏.明代商人户籍问题初探[J].中国史研 究,1998(03):1 16—127. [7】谢肇涮.五杂俎:事部【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 社.2001:1042. 【8】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M].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 2000:124. 【9】冯尔康.顾真斋文丛[M】.北京:中华书局,2003:422—468. [1O】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1:215. [11]顾城.谈明代的卫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版.1989(05):7.9. 80 衡水学院学报 第12卷 [12】王毓铨.王毓铨史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127. 务印书馆,1979:781 [131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辞源[M】.北京:商 Nationality Occupying System and Ming Dynasty’S Floating Population SHI Yun-sheng (Students Affairs Division,Hebei Finance College,Baoding,HeBei 07 1 05 1,China) Abstract:Nationality occupying system is the dependency of yellow-book system in the early stage of Ming Dynasty,and the government classiifes its population by it.At htat time,in the background of having a massive lfoating population,it was regarded as an effective way in managing the nationalities of both fixed and floating populations.It made the government be capable of controlling part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nd,at the same time,it made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btain identify and equal social status at the local places they lived in.And,it is the special virtue of the nationaliyt occupying system that made it revolute in Ming Dynasty,and become a kind ofway to control hte.lfoating population and realize identiyt. Key words:nationaliyt occupying system;Ming Dynasyt;floating population;identity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敏) (上接第44页) 首创用谷物祭祀上帝,这就是“胡臭宣时”所告诉我 [4】余冠莞诗经选[M】.第二忱北意人民文学出版孝土,1979. 们的。由此我们还可以从《生民》的原始神话性质以 [5】陈子展诗经直解[M】.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及同其他史诗相比较,推断此诗的产生年代远在文王 【6]袁愈荽,唐莫尧.诗经全解[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1:419. 之前,最晚不会晚于古公宜父时代,这和《公刘》诗 [7】蒋立甫.诗经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280. 的产生时代应相差不多,或许还在《公刘》诗产生之 f8】孙以昭.诗经鉴赏辞典【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前,只是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某些加工。 199O:676. 参考文献: [9】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1966:6. 【1】中华书局编辑部.十三经注疏[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 局,1980. [10】王世舜.尚书译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 [2朱熹.诗集传【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92. [1l】康殷.文字源流浅说・释例篇 川.荣宝斋本.1979:585 一S86 [3】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887. Something Informed by“Huxiudanshi Houjizhaost"’ ——Memo.r ofReading TheBook ofSongs in Study(IV) YUAN Chang-jia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Hengshui Universiyt,Hengshui,Hebei 053000,China) Abstract:‘‘Huxiuudanshi Houjizhaosf’informs US that Zhou ancestor Houir was the first person who sacriifced grains to god.And God blessed Zhou tribes htereby. Keywords:TheBookofSongs;Huxiudanshi;Houir;beginto offer sacriifces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