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对外汉语专业开题报告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
2010年12月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开题报告
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对象
在唐代众多诗人中,李商隐以其鲜明独特的风格独树一帜,自成流派。在他一生所创作的600多首诗歌中,无题诗是他艺术成就的结晶。对其无题诗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而对其审美价值却不够重视。鉴于此,本文从美学角度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进行分析。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纵观以往学术界对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美的研究,依然有不足之处。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学者对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美研究很少。七十年代以后,李商隐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开花的新时期,然而,对无题诗的美学价值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笔者将力求从美学角度对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美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希望对李商隐无题诗美学价值理论研究有所帮助。
(二)实践意义
近些年来,李商隐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引人注目的实绩,对于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李商隐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其真实面目,得到了比较客观公允的评价,丰富了文学史。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李商隐研究的实践带来对古典文学研究在观念和方法的启发和思考。笔者通过对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美的探究,目的是为了能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李商隐诗歌的意境美,希望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李商隐的无题诗的意境美。
文献综述: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著名诗人,其诗的艺术成就很高,他的爱情诗、政治诗
2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开题报告
对后世影响巨大,而他的“无题”诗更具特色,不但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是一直是学术界热衷探讨的课题。本文从无题诗范围、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成就以及《锦瑟》研究四个方面对李商隐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一、无题题诗范围
李商隐诗集中标明“无题”的诗,朱鹤龄《李义山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中有十六首,冯浩《玉溪生诗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中有十五首,其他注本大致相同。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广东书局刻本,1868)中提出摘句首二字为题时,如《碧城》《锦瑟》等诗,也算“无题诗”。这就将“无题诗”的范围扩大了许多。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以“无题”为题的诗可以认定的有十五首。除十五首以“无题”为题的诗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诗,被研究者称为类似无题、准无题或广义无题。但究竟哪些诗可称之为类似无题,研究者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些研究者,如杨柳(《李商隐评传》,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认为李商隐诗集中部分有题目的诗也应该属于无题诗一类,理由是这些诗的题目往往是从诗的首句中取前几字为题(如《昨日》、《日射》等),或者诗题与内容本身毫无联系(如《为有》《一片》等)。
二、无题诗的思想内容
从清代以来,对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和性质的理解就有分歧,说法主要有两种,即爱情说和寄托说。
同意爱情说者有的认为实写男女之情,有的认为有诗人恋爱本事。苏雪林认为, “无题”尽为“爱情、艳遇”篇什。李金彭认为把《无题》爱情诗牵强地解释为政治诗或抒怀诗完全没有必要 。英冰若认为《无题》诗写于李40岁丧妻那年及稍后,从情理上看应为悼亡之作。陈贻欣在《李商隐恋爱事迹考辨》一文中甚至提出了“无题诗纯写恋情, 别无深意”的观点。同意寄托说者在寄托内容上有很大差异,出现了君臣遇合说与干谒令狐氏之说。吴乔在其《围炉诗话》中认为李商隐的无题诗都是为令狐陶而作。张采田继承了这一观点,但对李商隐无题诗所寓意的对象的理解与前人稍异,他在《玉溪生年谱会笺(外一种) 》(中华书局,1963)认为李商隐“无题”诗均属“托意”、“寓言”之作,除了一部分寓意令狐,还有一部分作品是为李德裕写的,其中寄托了对李德裕的怨旷之情。
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将无题诗分别观之的学者更多。如刘学锴、余恕诚在《李商隐诗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中就认为无题诗的性质和内容并不单一,其中确有一部分\"寄托的痕迹比较明显,寄意也比较清楚\",另一部分
3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开题报告
\"寄托的痕迹似有似无,多数和纯粹的爱情诗非常相似\",也有\"明显是艳情冶游之作\"。
三、无题诗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真正对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作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对无题诗艺术特色的研究由只重视作品思想意义到内容、艺术并重的观念的更新, 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多元化, 都给这一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局面,也带来更多的收获。
80年代即有一批论著尝试运用美学、心理学、符号学等新方法, 对无题诗的构思、结构、意象、意境、风格等进行探讨, 对旧说多有发展或突破。90年代亦有这类成果问世, 如赵景波的《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机制――兼论中国古典意象诗的的解读规律》(《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0年第6期)便是从语境学、结构学、符号学入手,分析无题诗朦胧的成因。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诗由有多重性格的符号构成。李商隐的无题诗更多的运用意象符号(包括同构意象、浸染意象、比附意象)。这些意象都有多重意味,加上诗人打破了物理时空框架,按照自己的心理时空对这些意象进行“蒙太奇”式的组接,致使这些意象中的表象因素无法在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中运用组合,因而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述的艺术境界。
周振甫先生《李商隐选集·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5 月版)将无题诗的艺术特色概括为: 思深意远, 缠绵徘恻, 光艳细密, 多用白描。指出:“李白清新俊逸, 没有他的缠绵徘侧; 杜甫沉郁顿挫, 没有他的光艳细密;白居易清丽风情, 没有他的思深意远。他在艺术上的创造, 是在李白、杜甫、白居易诸大诗人以外, 另外开辟一种境界, 丰富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这段话对我们认识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唐诗的贡献很有启发。
四、《锦瑟》研究
在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中,《锦瑟》诗始终是难点和争论的焦点。众多学者围绕着<锦瑟》主题的多义性展开了讨论,结果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陈冠明《李商隐的无题诗和锦瑟诗》(《唐代文研究年鉴》1984辑)一文曾将对《锦瑟》的笺释归为十一种,即恋情说、咏瑟说、悼亡说、听瑟曲说、伤唐室残破说、游历名区说、顺宗内禅说、编辑自序说、回顾平生兼编辑自序说、自伤身世或自叙平生说。此外还提到一种“不可知”说。诸多笺解中,为当代学者采纳最多的是自伤身世说。
4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开题报告
人们讨论《锦瑟》诗的兴趣始终未减。王富仁借用阴阳、五行结构理论分析了《锦瑟》具有多义性的原因,认为中间两联叙述的不是要追忆的具体事实,而是一种象征性结构(也是四个象征性的符号):幻梦、寄托、失意、无为。它们可以是人生的四种精神,可以是人的四种行为方式,可以是人生的四个阶段,可以是艺术的四种境界。象征性符号的抽象性产生了他们的多义性。而王蒙围绕李商隐的无题诗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反复强调这些诗未必专为某人某事某景某物而作,它创造的是一种涵盖许多不同心境的“通境”,所抒发的是一种与各种不同感情相通的“通情”,即所谓“情感的无端性”,这一“情感的无端性”往往用“超语言”的语言建构成他特有的“心灵场” 。刘广涛认为,《锦瑟》之所以扑朔迷离,曲折隐晦,源于作者复杂的创作心态,而那种复杂创作心态的深层,积淀着作者郁结日久的“情殇”情结,解开这一情结,对阐释《锦瑟》及与之相关的无题诗具有重要意义 。
五、结语
根据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对无题诗的范围、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成就以及《锦瑟》研究的成果显著。纵观以往的研究文献,学者中很少有人从美学角度对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美进行系统地、全方位的研究。即使有相关的研究,也只是分析了其中的某一方面。鉴于此,笔者决定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美学角度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进行分析,具体从“悲凉之美”“婉曲之美”“迷离之美”三个方面论述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幽深、哀婉凄迷的美学特征,并从时代特点、个人际遇和艺术创作手法等方面阐释其意境美的成因。
论文思路: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
一、前言
二、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美的特征
(一)悲凄之美
李商隐生当末世,早年孤独贫困,人仕陷于牛李党争,又中年丧妻,一生之中多次为情爱而痛苦。这样的生平遭际,形成了他忧郁伤感的性格,同时他又天赋才情,灵心善感,感情丰富细腻,对命运坎坷有深刻的认识,贯注在诗篇中即呈现出一种深挚的孤孑、迷茫与悲哀。 (二)婉曲之美
5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开题报告
李商隐的无题诗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曲折达意的抒述方式,同诗人缠绵悱恻的情思结合起来,“寄托深而措辞婉”。 (三)迷离之美
李商隐还善于就眼前的物、景、驱谴想象,将切身的生活感受转化为朦胧的情景画面,展现一种朦胧迷离之美。 三、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美的成因 (一)时代特点
晚唐前期宦官专权,藩镇跋扈,党争激烈。 (二)个人际遇
牛李党之争 爱情生活 (三)创作手法
诗歌意境的特色与创作手法密切相关。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通过内容、结构、用典、意象、语言等多种表现手法创造出朦胧幽邃、含蓄隽永的意境美。
1.内容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抒发爱情的不幸,表现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隔,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处处宣泄的是感伤的主导情感。现在亦有人认为无题诗有着鲜明的佛道意趣,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感性的执着,在于对有求皆苦、无常幻灭的表达。
2.构思
李商隐极为重视构思。诗人运用丰富多彩的想象,于诗歌意象的构思推陈出新,常在该接处不接,反而去描述与此情此境看似无关的景物,随后再回到整首诗歌此欲表达的情感,使之深化,进而使整首诗回肠九曲,句脉走向迂回曲折,增加了诗歌的跌宕摇曳之态。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象这种构思手法的诗歌有《昨日》、《万里风波》等。
3.用典
创造性地用典和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典故。 4.意象
李商隐注重意象的创造。其“无题”诗中不乏有各种意象,如蝴蝶意象、肖像意象、自然意象、悲泣意象等多种意象类型。其中又以蝴蝶意象和悲泣意象较为常见。例如《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5.语言
(1)语言绮丽典雅,词藻华美
例如“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句,都兼有绮丽典雅,词藻华美的特点。
6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开题报告
(2)善用方位词和数量词
例如,“画楼西畔桂堂东”,“重帏深下荧愁堂”等方位词,运用得如此灵活,摇曳多姿。又如,“一寸相思一寸灰”, “更隔蓬山一万重”, “月斜楼上五更钟”,“万里风波一叶舟”等数量词的驱遣也是丰富多彩。
四、总结
参考文献:
[1] 朱鹤龄.《李义山诗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广东书局刻本,1868. [3] 冯浩.《玉溪生诗评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 [4]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中华书局,1988. [5] 杨柳.《李商隐评传》[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6] 苏雪林.《李义山恋爱事迹考》[M]北新书局,1927.
[7] 李金彭.《论李商隐的诗歌》[J].《昆明师院学报》1978(3). [8]英冰若.《怎样理解李商隐的无题诗》[J].《语言文学》1980(1). [9] 陈贻焮.《李商隐恋爱事迹考辨》[J]《文史》1979(6). [10]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外一种) 》[M] 中华书局,1963. [1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 [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12]赵景波.《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机制――兼论中国古典意象诗的的解读规律》[J]《齐齐哈尔师院学报》 1990(6).
[13]周振甫.《李商隐选集·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 [14]陈冠明.《李商隐的无题诗和锦瑟诗》[M]《唐代文研究年鉴》1984 [15]王富仁.象征性结构—— 李商隐锦瑟诗赏析《锦瑟》[J].名作欣 赏.1991(3).
[16]刘广涛.《心有千千结诗成千古谜— — 李商隐<锦瑟>创作心态管 窥》[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5).
[17]王蒙.《一篇<锦瑟>解人难》[J].《读书》1990(7). [18]王蒙.《再谈<锦瑟>》[J].《读书》1990(10).
[19]王 蒙.《通境与通情—— 也谈李商隐的<无题>七律》[J]《中外文学》1990(4).
[20]王 蒙.《对李商隐及其诗作的一些理解》[J].《文学遗产》1991(1). [21]王蒙.《混沌的心灵场—— 谈李商隐的无题诗的结构》[J].《文学遗产》1995(3).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