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水平
(1)识记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结合近代历史和新中国成立初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及所取得的成就。
(3)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归纳的水平。
问题探究、历史比较、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新中国外交是我国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持续提升的体现。理解外交活动的目的的出发点,就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⑵新中国外交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信赖和赞誉。
⑶我国外交战线人才济济,周恩来、乔冠华等人都是外交领域的“天之骄子”。新中国外交成就斐然,与旧中国外交有天渊之别。 三、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外交政策变化原因 五、 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本节课以引导学生实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水平。
2、教学方法设计。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
3、教学情境设计。通过多媒体来演示,创设历史思维情境,增强教学效果。 4、学生评价设计。(1)通过巩固练习、课堂提问、讨论、辩论和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来考查学生收集处理历史资料水平、语言表达水平和历史思维水平。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2)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自主搜集资料,与本组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准备课堂上交流。 2、教师准备:(1)布置学习任务。(2)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3)检查学生准备的发言材料并提出修改意见。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确定目标] 老师:通过上一个单元学习,我们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持续增强民主政治建设和促动祖国统一,于此同时新中国还积极展开对外交往。这个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材料。(多媒体展示材料)
老师:看了上面几幅图片,同学们对旧中国的外交有何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
老师总结: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很好,旧中国实行的是屈辱的外交,那么新中国实行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取得的哪些成就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会对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 【讲授新课】
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利用多媒体展示关于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后回答问题: 建国初期,我国面临怎样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政策的?(学生阅读教材P108-109内容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投影) 1.背景
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三大基本政策。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请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109-110的内容归纳,师生共同分析 1、建国后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归纳中苏建交的意义,教师投影相关图片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场合提出来的?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你是怎样评价的?
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并投影)
(1)提出:1953年 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 (2)内容:(略) (3) 评价: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让学生观看关于《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视频 师: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什么时候召开?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果如何?对中国有何影响? 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并投影) 3.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 1954年
(2)内容: 讨论印度支那问题 (3)结果:达成《日内瓦公约》
(4)影响: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万隆会议
(1) 时间:1955年
(2)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3)结果:成功 (原因: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4)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关系。
【本课小结】:让学生总结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与成就。 【巩固新课】:投影练习题引导学生完成,检测本课学习情况。 【布置作业】:完成“导与练”的相关习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