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及内容分析

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及内容分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及内容分析

随着我国现代建设的发展,要求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国家接班人。

1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含义及意义 1.1 含义

所谓教师专业化就是指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条件和要求,有专门的管理和培养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就包括专业组织、自主、道德等几个方面。教师的专业化意味着我们国家的教师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学历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这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建设也是十分有利的。

1.2 意义

教师专业化就意味着以前那种消极被动的教书匠时代要结束了,现在的教师要有自己的特定的思想和知识,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的学习并且吸收心的知识,不断的成长和发展。在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专业的成长,专业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教师不同能力,情感得到提升和创新的过程,是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2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2.1 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积累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工具和基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获取语文知识。所以说,语文教师一定要掌握教材,有丰富的知识。像那些有丰富知识的教师,基本都可以很顺利的完成教学的任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2 全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光是要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和培育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所以说现在语文教师就面临一个角色转变的问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来做,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2.3 较高的教学技能

语文教师拥有了新的教育理念,丰富的知识,丰富的教学实践,然后把这些都运用到教学当中去。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策略,要有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突发状况,可以做到处理得当,应对自如。教师专业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优化教学的过程,改革教学的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些都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技能。

2.4 要有自己理想信念和坚守

新课改的观念都是很新潮的,但是我们不能盲从,不能随大流,一定要有自己的信念并坚持下去。不断的完善自己,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师一定要独立的思考的选择,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并坚守。

3 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教师的角色转变

3.1.1 语文教师应由知识的传递者向教学过程的指导者转变

以往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教育,大多是一味的传输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期望。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不单单是知识的传输,还要让学生感受和享受学习的过程,促进知识的迁移和重组。

3.1.2 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合作者转变

新课改要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和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以前以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要和学生共同学习,要和学生平等对话,共同发展。

3.2 语文教师的反思性教学

语文教师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学活动,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情景进行评价,不断的通过实践和反思,解决课堂情景的创设,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在反思中不断进步自己,优化课堂的氛围和效果。

3.3 语文教育科研能力

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还要求学教师要有比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探索是、语文的教育规律,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是教师教育能力,创造能力和专业知识的集中体现。由于语文具有多样性和多重性的特点,这就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科研能力主要有收集资料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等等。如果说一名教师只会教书,不懂得科研的话,那么也只能是成为一名教书匠。但是如果在教书的同时也搞科研的话,就可以把教育和科研结合在一起,成为学者化的教师。

简单的说,要想做到教师专业化,就要把学习,实践和科研紧密有效的结合起来。所以说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提高并且完善自己,迎接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挑战。

总而言之,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不能再守着自己的学识和以前的教学经验,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因俄日旧的教学方法是陈旧传统的,就是在课堂上说的天花乱坠,也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会被新课改大潮淘汰。作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要认真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和多媒体进行更多形式的教学尝试,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和谐,轻松和愉悦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真正的交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永远做“新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李德树.语文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1). [2] 张铁.创新思维与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