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探索着,历经数次教材培训、校本教研、引路课、评优课……当我们再一次对语文教学作深邃思考时,应蜕去语文浮华的外衣,还原语文的本色,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蓦然回首间你会突然发现--语文其实很简单。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教学
我们现代的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我们教师要处于学生之上,因为曾经的传统教育思想统治和束缚着学生的思想,一切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把老师当成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去批判,这些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教师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的精神,我们教师要超越自我,要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下面,是我对教学的反思,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突显一个核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1、以人为本是对生命的尊重。以往的教育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以语文知识为最高权威,却忽视了生命的需要。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
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沟通。这种平等是没有高低、强弱、尊卑之分的,这种平等要求教师站在与学生一样的高度,以一颗“童心”去看待每一颗童心。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在生命层次上的定位,昭示着一种关于人的极至的精神——“生命应该受到最至高无上的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价值都应被珍视;尊重人格,崇尚个性,倡导学生的自由精神,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张扬体现师德本质意义的师爱。”而这种精神极至在实践中是无法被控制、被操纵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自我教育过程中,渐渐将其转化成自己的一种人格修养及人文素养,与血脉同涌,与呼吸同在。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带动孩子一生积极探索、追求,是学生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内驱力。以人为本的更高层次是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如果我们能关注到人,关注到人的发展,我们就把握住了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语文素养: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影响一个人终身价值观的是一个人童年的记忆,是那些最早感动过他们稚嫩心灵的生命信息。这份感动是语言文字带来的,这份感动是属于心灵的。无关考试升学,也许不会使他们获得好分数,但会使他们成为一个正直的美好的人。感动给他生命铺上了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一个瞬间他感受了生命的意
义。“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二、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知识中心论认为知识是可以传递的,其实不然。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必须有学生的主观参与,学习是一系列信息加工,并主动构建的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控制的、生成性的活动,也就是学习必须建立在自主的基础之上。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首先是一个读者、听者、说者、写者,即听说读写的主体,他正是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不断“自得”而成长起来的,教学只是为学生之自得创造最好的环境,最大的空间,最具可能性的契机而已。教学的本质不是单项的传输,教育要以学为本,教的行为是为学而设置的,教育必须转化为学习,老师教的最少让学生自己发现感悟的最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听说读写都要靠学生在实践中习得。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不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 三、灵活实施课堂对话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当然,预设是很重要的。然而,仅有预设是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所以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存在着确定性,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交流应该是渐
进式的、生成式的,其间需要三者之间不断地融合、激活。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构建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这个过程是一个“织”的过程,是“丝丝入扣”“相互咬合”的过程,绝不是教师单纯的问,学生答,教师再问,学生再回答。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走入学生的思维过程之中。课堂上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耳朵在听,身体在听,心灵在听。教师倾听孩子发自心底的声音,在倾听过程中进入对方,这样师生的对话才能前行。在倾听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发言中灵光的闪现。对于学生独特的感悟,教师要赶紧抓住它,并向文本引发。
只要我们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核心与规律,抓住关键环节,不断探索、总结、提升,新课标精神将会逐步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王丽娟,杨健. 对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学科教学探索.2008.6
[2]余万秀. 谈谈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研究.200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