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揭示了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动手习惯的重要意义。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他们的地位至高无上,大人们如群星烘月。长辈们对他们百依百顺,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幼儿不用动手,大人包揽一切。导致现在的小朋友娇生惯养,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很差,缺少勇敢精神。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张家麟先生也曾说过:“要教养一个孩子会动手做事,就是要从小培养幼儿动手做事的能力”。面对这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既担忧抱怨子女动手能力差,但仍替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的家长,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提出了种种意见和建议。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呢?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育人方式,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双手,还孩子一双自由的手”。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否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决定了孩子掌握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今后竞争的成败。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根据老师的要求做小凳子,样子很难看,交上去后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说:“还有比这更难看的小凳子吗?”小爱迪生拿出了一张样子更难看的小凳子说:“老师这是我先前做的,比交给您的差多了。”爱迪生从小是以后也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行的。常言道:会玩的孩子更聪明,幼儿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心理学研究证明,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直接关系,人在动手时有关信息从手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到手,动手是动脑的外脑,动手又能支持脑的积极活动,心灵手巧,在玩玩做做中幼儿智力得到了开发。很多家长都认为幼儿动手能力差,做事让人不放心,让他们做事惹麻烦,还不如全包下来,长此以往,幼儿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重。生活自理能力差,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很难适应生活、立足于社会。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都是幼儿们力所能及的。如拿东西、发筷子、整理玩具,扣扣子等等,我们都应积极鼓励他们去做,要变“圈
养”为“放养”,变限制为引导。如遇到一些难度较高的动手活动,我们就应教一些方法、技能后再具体指导幼儿反复练习,不断实践,这样幼儿既参加了最简单劳动锻炼,又发展了动手能力,还为将来走向社会作好准备。
二、创造良好的动手环境,激发幼儿动手的兴趣。
环境对人的行为有强烈的暗示作用,能激发人的想象和创造,从而引发幼儿的动手能力。区角的设置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效果,要设置区角时,我园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尽可能地投入一些能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游戏和材料,给幼儿创造一个能让小手动起来的环境。如在活动区中对小班幼儿,我们就投入卡纸做的圆圈和各种瓶盖、毛条、让小朋友穿成项链和花环及手链做游戏;中班幼儿,我们投入一些如鞋带、毛线、布条、皱纸、树叶、花生壳、各类种子等材料,供幼儿系鞋带、包饺子、馄饨、树叶、花生壳、各类种子作粘贴等游戏用。大班幼儿的动手游戏则更多,如编织、绣花、织毛衣等各种小制作自然地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开设多种区角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大班美术区可投放废纸杯、奶盒、彩带,双面胶、剪刀等,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制作玩具,随时添加活动材料。通过操作区的活动,他们的交往、合作、自信心、想象力、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实践证明:所有的幼儿都有在某种物品通常的使用方法基础上发现的特性和功能,甚至创造出新的作品能力,幼儿也会陶醉于自己的想象之中,对于哪些经过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孩子们常常在特设环境中通过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享经验,所以环境能呈现孩子们连续的探索过程。总之,在各种区角活动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小肌肉群,而且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家园配合,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目前,不少幼儿家长在儿童观、发展观、教子观、人才观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直接影响着家教质量和家园合作教育。许多家长过于溺爱,缺乏相应的教育策略,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我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的意图、计划、方案让家长了解,双向了解孩子在园与家庭的情况,并让家长配合起来对幼儿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利用家园联系册、家访、电访等方式,了解家园每天、每周、每月的情况,双方及时调整教育方案,力求做到步调一致。幼儿的早操、律动比赛请家长来做评判员,家园运动会请家长来园共同参与,幼儿自理能力比赛,请家长来为孩子鼓劲等等。通过采用以上的方法,达到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许多家长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孩子的变化真大,再也不像以前娇生惯养了,而且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
四、精心设计活动,把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
现代的幼儿教学要求幼儿教师从传统的识字、数数中跳出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中,这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心灵手巧的小朋友关键还是在老师。我在以下活动中渗透了幼儿动手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1、在操作活动中渗透。操作活动是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小朋友主动学习获得认知的重要方法之一。老师师尽可能利用积木、拼图、插塑之类玩具,给幼儿提供丰富操作材料。让他们在反复的触摸、摆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探索、有所收获。我们还利用每天的午睡,让幼儿自己脱鞋、脱衣服,午睡后让小朋友自己穿衣服、穿鞋、叠自己的小被,并进行比赛,这种活动不仅培养了小朋友的动手能力,还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2、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为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如 “磁铁钓鱼”(在纸做鱼背上别一根回形针或铜针,木制竹针等,用一小磁铁代替钓钩,让孩子进行钓鱼竞赛),还有“会变的颜色”“万花筒”“什么东西不见了”、“我给布娃娃当妈妈”、“小小营业员”……等等游戏,让幼儿在玩中乐、在玩中学、在玩中动。幼儿通过这些游戏活动不但获得了粗浅的知识和技能,还懂得了一些简单的科学道理,同时也提高了动手能力。
3、在教育活动中渗透。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应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主动学习。如美术活动,几乎每一位幼儿都喜欢绘画、泥塑、剪贴、编织、手工、折纸等美术活动。在看似简单画画、捏捏、剪剪、撕撕、贴贴中幼儿往往陶醉其中,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美术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美术活动,既是对童眼世界中生活和情感的认知表现,更是对幼儿手部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的锻炼。又如,在语言课上,我们可以让幼儿根据故事的情节,画一幅画,然后,根据自己的画意,来复述故事,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用实物,教师事先准备充足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老师的讲解进行操作。这样,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幼儿的理解能力也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总之,只有放开幼儿的双手,给孩子们足够的活动空间和丰富的活动内容,多层次、全方位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才能让孩子在这个激烈竟争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