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现代家庭婆媳关系的思考

对现代家庭婆媳关系的思考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21卷第1期2008年2月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ofShanxiCollegeforYouthAdministratorsV01.21No.1Feb.,2008【社会·文化】。对现代家庭婆媳关系的思考毛新青(山东政法学院哲学与人文科学系,山东济南250014)摘要:正确处理好婆媳矛盾对于建设和谐的家庭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的差异、经济利益的纠纷以及情感上的争夺是造成现代家庭婆媳矛盾的主要原因,责任与义务观念的确立、个体家庭角色的自我调适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解决以上矛盾的有效途径。关键词:现代家庭;婆媳关系;矛盾原因;解决途径中图分类号:C913.1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97(2008)01一0088—03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婆媳关系呈现给我们的总是冰冷、刻板的面貌。据统计,现代家庭中,在影响婚姻幸福和家庭和睦的诸多因素中,婆媳关系不和对夫妻感情的破坏成为仅次于婚外恋的“第二杀手”,被人们戏称为影响婚姻质量的“恶性肿瘤”。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婆媳关系的紧张而导致整个家庭不宁甚至走向破裂的现象时有发生,婆媳关系影响着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因此,从理论上对于现代家庭中的婆媳关系进行探讨,对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婆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家庭关系,它既不像夫妻那样有着亲密的姻缘关系。又不像母女那样有着稳定的血缘纽带,与其他家庭关系相比,亲情的成分较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婆媳是两个没有亲情的社会个体。因为共同所爱的男性而不得不生活在一起。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地探究婆媳关系紧张矛盾的症结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途径。造成婆媳矛盾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文化的差异。婆媳双方是不同辈份的姻亲,时代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她们所遵循的是各自时代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从表面上看,当今的大多数老年妇女似乎有着截然不同于传统社会妇女的面貌,其实不然,她们所生活的年代实际上处于一个从传统向收稿日期:2007—10—25现代的一个过渡期,她们的观念,大多数是传统与现代的混合物。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结构呈现出纵向联结的特征,正如费孝通所说,“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是“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夫妇成了配轴”…1。这种家庭结构方式,规定了家庭成员在关系处理上更强调“家长”的权威。因此在传统的婆媳关系中,婆婆具有绝对的权威,受到的是“孝道”这种文化习俗的社会力量无条件的保障。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孝”文化,在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中根深蒂固,为普通民众所熟知和践履。“孝顺”是传统观念中处理婆媳关系的基本规则,更多强调的是媳妇对于婆婆的单向服从。当出现问题或发生矛盾时,基本上都是以媳妇的绝对服从作为解决的方式,否则媳妇会背上不孝的恶名,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虽然现代家庭结构已经产生了变化,但是文化观念的变迁具有延绵的惯性力量,家长制权威的观念在大部分老年妇女的思维中仍然有不可磨灭的烙印,并且以微妙和复杂的情态表现出来。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现代化冲击了传统的伦理观念,传统的以父子关系为主的纵轴向以夫妻关系为主的横轴转移。家庭成员之间的依赖性减弱,平等意识、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夫妻关系已成为家庭关系的轴心。家庭内两性之间、代际之间的民主与平等关系以及男女平等原则的确立,使现代家庭伦理发生了结构性转换。夫妻关系取代父子关系成为家庭中的主导关系。从而代际伦理(孝)从家庭伦理的中心地位降至边缘地位。以爱情为基本尺度的夫妇伦理取代了孝伦理。从生活知识结构上作者简介:毛新青(19r7,一),女,山东高密人,山东政法学院哲学与人文科学系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美学理论、文艺美学。万方数据 来看,在传统的婆媳关系中,以婆婆为主导。儿媳踏进门后,婆婆依靠多年的生活经验对媳妇进行训导,并行使着家庭事务的绝对支配权力。而现代社会婆婆作为传授者而儿媳接受教育的单向文化传递模式已被打破,儿媳一代在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以及信息量和知识面等方面不仅超出了婆婆的经验知识,而且对家庭事务也具有自己的判断力和处理能力。当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在具体的家庭事务或者生活中时,便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与摩擦。其次是经济利益上的纠纷。家庭生活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的。现代家庭在经济上的收入和支出与传统家庭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家庭中的经济大权一般都掌控在父辈手中,下一代没有独立的经济支配权力。但在现代家庭中,两代人即使是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父母与儿子、儿媳在经济上也是各自独立的,父母与子女的经济往来往往采取的是资助的形式。青年人对父母具有赡养和资助的责任和义务,而父母一方也因儿子、儿媳经济上刚刚起步而给予其经济上的资助。此外,现代家庭中的经济大权一般由女性掌控,这种在经济上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如果处理得不慎,就会引发婆媳之间的矛盾。一个人的经济收入多少,决定着其在家庭中地位的高低,也牵动着他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大多数城市老年妇女而言,由于其特殊的历史经历,她们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就业,长期低工资,需要供养的子女多,基本没什么积蓄,因此,在经济的预算与支出上精打细算,比较节约。商品经济发展后,年轻人拥有各种资源,在市场中处于优势,其收入水平与老一代的差别迅速扩大。作为年轻一代的媳妇,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和自我享受。当婆媳双方共同处于一个屋檐下时,这种经济上的不平衡以及对于金钱开支上的支配如果处理不当,也易引发婆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如果说,城市老年妇女在生活上还能够有着基本的保障,而农村老年人一旦不能下地劳动,就无任何收入来源,只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子女。因此,因经济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在农村中更为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在现代中国农村中并不完善,家庭养老还是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随着子女的长大,父母衰老并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他们不仅需要年轻一代的生活照顾,而且在经济上也比较依赖下一代。而年轻的一代如果在老人身上投入得较多,那么小家庭的建设则必然相应地投入较少,在经济不富裕的家庭,这种矛盾就会变得尖锐化,婆媳之间的反目也大多是因此而引起的。第三是情感上的争夺。作为因同一个男性(婆婆的儿子、儿媳的丈夫)而发生关系的双方,婆婆与媳妇对这个男性共同的关心,构成了婆媳矛盾的重要根源。公元前6世纪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中说:。妇人之性,率宠子婿而虐儿妇。宠婿则兄弟之怨生焉。虐妇则姊妹之谗行焉。然则女之行留。借得万 方数据罪于其家者,母实为之。至有谚云:落索阿姑餐。此其相报也。家之常弊,可不识哉?”颜之推将婆媳矛盾的存在看成是女人的本性使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的看法有一定道理。西方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就持有“同性相斥”的理论,认为婆媳这种非血缘的同性天然地具有排斥情绪。有史以来,人类就将母爱看成是最高形式的感情和最神圣的爱。在结婚之前,儿子的情感需求大部分从母亲那里获取,而媳妇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儿子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由母亲转向了儿媳。儿媳取代了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中心地位,使得母亲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如果不能理性地加以控制,便会在具体的行为方式上发生在婆婆丧偶而与儿子、儿媳共同生活所形成的不完整的扩大家都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巴金《寒夜》中的汪母,婆婆的干涉最终导致了儿辈婚姻的不幸。这些作品曲折地反映了婆婆心目中丈夫和儿子形象的复合性。婆婆嫉妒儿媳独占儿子的情感及对儿媳进行刁难,是不完整的扩大家庭中的普遍现象。在这种家庭中,多年的母子相依相守,使丧偶的母亲习惯了对儿子的专有,在儿子身上寄托了她感情的全部,但儿子却被儿媳所占有,失落感相对于完整的家庭来说更为巨大。因此,相对于完整的家对于儿媳一方而言,现代家庭是以爱情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男女双方是因为爱才走到了一起。由于爱情是男女双方的互动,靠爱情建立起来的婚姻,在情感上具有排他性和占有性。“老婆妈妈一起掉下水先救谁?”这一个古老而无聊的问题却成为了无数媳妇对丈夫进行拷问的经典。在儿媳的心目中,丈夫的妈妈是自己最大的情感对手。媳妇以此来探测丈夫对于自己爱的程度,将丈夫的妈妈当成了自己以后生活中的潜在敌人。可以想见,一旦与婆婆生活在一起,对于丈夫情感倾斜度的关注也成为了媳妇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婆媳矛盾有很多时候是她们为争夺她们所共同关心男性的情感而展开的较量。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婆媳关系中隐含了经济、文化、伦理、情感、心理等诸多的因素,当然也存在着婆媳之间个性差异导致的矛盾。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孝道,把婆媳关系简单化。从单一的伦理角度来看待这一对重要的家庭关系,从而强调儿媳对于婆婆的服从、敬重和孝顺,从“孝”这一角度出发对婆媳关系进行引导和规训,并在史书中大写特写孝妇神话。但是透过一些文学作品,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婆婆与几媳之间不平等的地位和身份以及由此而给家庭带来的灾难。如在<孔雀东南飞)中我们可以看到婆婆对于儿媳的虐待,在陆游的。东风恶,欢情薄”的悲情诗句中感受到婆婆的专断给儿子带来的精神痛苦。89作用,由对儿子的爱产生出更多对媳妇的挑剔。这种情况往往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文学作品中有无数的故事和传说庭而言,不完整的扩大家庭中婆媳矛盾更为激烈。日本著名律师丹山雅也说:“如果谁能想出一个绝妙的解决婆媳关系的办法,应该授予他诺贝尔奖金。竹【2]婆媳矛盾的解决是古今中外永恒的难题,但是中国有句俗语又说“婆媳和,全家乐”,婆媳关系的融洽又存在着可能性,并会为家庭和社会带来福音。因此我们应该在寻找矛盾症结的基础上提供解决的方法。首先,从关系学的角度来看,婆媳关系是伴随着婚姻关系建立起来的,婚姻关系不存在了。这种关系也就会自动解体。因此在婆媳关系中,更应该倾斜于婚姻关系的维持与巩固。根据家庭社会学的说法,。婚姻而结成的夫妻关系是家庭中最主要的关系。是家庭的核心。是维系家庭的第一纽带,是判断家庭的第一标准。一【2]由是观之,夫妻是构成家庭的最基本要素,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在婆媳发生矛盾时,双方都应该遵循以婚姻关系为中心的原则,首先考虑到婆媳矛盾对于婚姻关系产生的不利影响。其次,责任与义务观念的确立。血缘关系的阻隔很难使婆媳产生象母女那样的情感,因而情感基础薄弱。但是婚姻一旦形成,婆媳双方都处于一种义务关系中,这种义务关系对于家庭来说具有相当的凝聚力和约束力。认识到这种义务关系,并在生活中自觉地实行,对于婆媳关系的处理会产生积极的效应。婆婆是家庭中的长者,尊敬老人、孝敬公婆是做儿媳的应尽义务。我们虽然不赞成无条件的服从,但是也应该做到应有的尊重。媳妇对婆婆应该心存感激之情,作为丈夫的母亲,为养育儿子付出了心血,夫妻恩爱之时应该想到婆婆的育子之恩。当然,做婆婆的也应该给予儿媳充分的包容和理解。以长辈的姿态和宽和的心态来处理与儿媳的关系。第三,个体家庭角色的自我调适。伴随着儿媳这个新成员的加入,原先家庭关系的稳定秩序被打破,家庭成员的角色被重新定位和进行转换。尤其是对于婆婆来说,既要有情感上的适应过程,又要在家庭事务和经济支配上进行自我调整。而作为媳妇来说,踏进一个新的家庭,就如同进入了另外一种社会关系,不能够像原先那样无拘无束地张扬个性,在繁琐与零碎的日常生活中要懂得谦让,这样才能够在新的家庭关系中赢得尊重,与婆婆的关系才能处理得比较融洽,从而使新的生活更加美满。最后,还要依赖于社会各方面的努力。虽然婆媳关系作为家庭关系的一部分,裹挟着亲情和爱情,矛盾与冲突的解决主要依靠家庭内部的道德自我调适,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作为社会的细胞与元素,家庭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也与整个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在社会上建立起一整套社会化养老的体制,同时在国家的政策和资金上提供有力的保障,婆媳之间在经济上产生的矛盾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调整与改善。[参考文献】[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40.[2]丹山雅也.婆婆对待儿媳77计[M】.长春:吉林出版社,1986:2.ConsiderationontheRelationshipbetweenMother—m—lawMAOXin—qingandDaughter一岫一lawinModernFamilies(Depar/memofPhilosophyandHwnardties,Shandong,l瑚titute矿PoliticsandLaws,且’Ilan,250014,现讹)Abstract:ItissignificanttOproperlydealwiththecontmdictionsbetweenmother—iIl—lawanddaughter—ill—lawwhenWeestablisht.ionarehannonious蛳lyrelationships.Theculturaldifferences,thedisputetheoneconomicinterest,andthedisputeinemo—chief玎雕瑁咖forthecontradictions.Toeffectivelysolvetheabovecontradictions。weshouldestablishtheconceptandperfectsocialsecuritysystem.ofrespomibilityandduty,realizeindividual’sself—adjustment,establishKeywords:modem血mily;relationshipbetweenmother-in·—lawanddaughter-in··law;reasonsofconWadictions;solution(责任编辑:赵娟)万方数据 对现代家庭婆媳关系的思考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毛新青, MAO Xin-qing

山东政法学院哲学与人文科学系,山东,济南,250014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XI COLLEGE FOR YOUTH ADMINISTRATORS2008,21(1)1次

1.费孝通 乡土中国 1985

2.丹山雅也 婆婆对待儿媳77计 1986

1. 朱东丽.ZHU Dong-li 婆媳冲突的社会学分析[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2. 崔应令.CUI Yingling 婆媳关系与当代乡村和谐家庭的构建[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0(2)

3. 高翠丽 浅析职业女性家庭中的婆媳冲突[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2010(31)

4. 易伍林 复制与嬗变:当代婆媳关系的社会学分析[期刊论文]-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

5. 孙敏.田孟.钟琴.郑晓园 社会变迁下的婆媳关系诸态研究——基于鄂东南X村的实地调查[期刊论文]-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2)

6. 孟亚男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传统“婆婆”角色及其变迁[学位论文]2008

7. 刘彩玲.李桂梅.LIU Cai-ling.LI Gui-mei 现代家庭婆媳关系的理性探索与关怀[期刊论文]-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19(5)

8. 李芬.Li Fen 和谐家庭背景下的婆媳互动解析[期刊论文]-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3)9. 唐重振.TANG Chong-zhen 农村婆媳关系变化的制度分析[期刊论文]-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7)

10. 王留静.WANG Liu-jing 农村地区80后青年婆媳关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以豫南某村为例[期刊论文]-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7)

1.王莹 《儿媳能使鬼推磨》中的写实主义[期刊论文]-大家 2010(15)

引用本文格式:毛新青.MAO Xin-qing 对现代家庭婆媳关系的思考[期刊论文]-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