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美感赏析
广西上林县中学 覃永谟
彭荆风作家在谈《驿路梨花》的创作时说过,他“是怀着抒发自己对一代新人的崇敬心情来写作的”。正因为作家笔端饱蘸着这美好的感情,笔下的《驿路梨花》流露浓厚的抒情色彩,所以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去欣赏,《驿路梨花》都可称得上一篇美文。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品味其美感。
一、意味深长的标题美
小说标题中的“驿路”,是指“前不着村后不挨寨”的小路。“梨花”不仅是自然界盛开的洁白的梨花,更是哈尼族小姑娘的梨花,象征着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的梨花。标题给人以美感,意味隽永,达到一石三鸟的神奇效果。
二、悬念跌宕的情节美
小说围绕“我”和老余夜宿的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在记叙过程中不断设制悬念。由于对材料的巧妙安排,使得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富有戏剧性。当写着“请进”的小茅屋出现在“我”和老余面前时,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是第一个念。当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手提明火枪,肩扛一袋米出现时,“我”和老余都认为他就是茅屋的主人,而老人却说小茅屋是在他打猎又累又饿之时为他提供方便;第二次悬念顿现。“我们”从老人口中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报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1
正当“我们”和老人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时,一群活泼可爱的哈尼小姑娘出现了,“我们”以为走在前列的“红润的脸,弯弯修长的眉毛,一对晶莹的大眼睛”的姑娘就是梨花姑娘,她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第三次悬念出现了。最后通过小姑娘的介绍,引出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顾小茅屋的情节。文章就这样围绕“谁是主人”的问题,引出解放军建造小茅屋的过程。这实际上是文章的两个插叙,插叙中有“设悬念——释悬——推出新悬念”的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思巧妙而新颖。
三、助人为乐的人物美
若要问小茅屋是谁的,倒不如说作家笔下的一组群像都是雷锋,是小茅屋的主人。这崇山深处的小茅屋,之所以能保留十年之久,都是小说中的人物关心照料的结果,这一组群像展示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思想品质,展现了雷锋精神的新风貌,体现了人物的心灵美。
四、清新情静的环境美
小说的环境描写是为突出人物形象服务的。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适合其环境的人物形象。这篇小说所描绘的自然环境着墨并不多,但所描写之处却洋溢着美好、清新、恬静,真实再现了边疆地区的环境。再看,正当“我”和老余在迷茫暮色、渺无人烟的深山行路,感觉到就要露宿野外时,梨树林出现在面前了,“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夜风”“吹脸”,“花瓣”飘落身上,好像来告诉“我们”:你们不用担心,面前的小茅屋会给你们带来温暖和舒适。果然,眼前出现了小茅屋,而“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这是“我们”得到茅屋关照下的一种想象,这种感受比在大都市中享受豪华更为温馨,更为甜蜜。这既有现实的,又有梦幻的,给人以柔和、舒适、甜蜜的感受,
2
作家的喜悦之情,就这样融进了梨花之中。
五、简洁精练的语言美
小说通篇语言简洁、精练,主要体现在作家用了很多短句,对话利索,读起来非常顺口,就好像作家在向我们讲述妮娓动听的真实故事。有些地方的用语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情境。有些地方的语当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前后互相照应。
六、标新立异的主题美
“雷锋精神”是一个很早就有了的主题,旧主题翻新意,作家独出心裁,不落窠臼,把这一主题以新的角度、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首先,作家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间断地发扬和传递的过程加以展示。再者,作家善于把“雷锋精神”同生活中美好的现象,美好的心灵融为一体。小说中的这一组群像都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他们自觉地展现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可以说,作者把方便过往客人的深山小茅屋作为雷锋精神的见证,把建造、照料小茅屋的行为作为雷锋精神的体现,作品的主题就是这样加以展示的,比一般的学雷锋精神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更胜一筹,意义更为深远,寓意更为深刻。
《驿路梨花》的美说不尽、道不完,正如小说的结尾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一样,就让我们用心去品味吧。
——《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19期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