埕口中心小学教师 吴春芳
3月26—3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滨州市举行的小学科学优质课评选,在邹平县黄山小学聆听了21位老师的精彩讲课和七位老师的专题报告。3节《热是怎样传递的》、3节《空气的热胀冷缩》、2节《磁铁有磁性》,同课异构,收获颇丰。下面我就本次听课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科学课教学策略。
这次科学课讲课比赛的教师对科学课教学策略的应用都非常熟练,无论是实验课还是观察课的策略,各个环节都能体现出来,教师重视猜想假设和实验指导,尤其实验注意事项。
二、导入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为什么每位讲课的老师都充分为她的课做准备,但却产生不同的效果呢?我觉得还是在导入这一环节有所不同。课程导入好的老师,能把学生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互动效果也很好。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点:引人注目的开场白和活动设计,集趣味性和启发性为一体,不仅能引人入胜,而且能发人深思。例如,邹平县王延星老师执教的《磁铁有磁性》,以《猫和老鼠》动画片导入,大体内容是:猫在铁螺母外面涂了一层奶油,把涂了奶油的铁螺母滚进老鼠的洞里,老鼠拾起一口吞进了肚子,这是猫就拿着磁铁往洞口一伸,老鼠就被吸出来了。此时师问:怎么回事呢?学生兴奋地说是磁铁吸得。这样既引出课题,又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这一知识点做好了铺垫,一举三得。王老师的这节课得到了所有在场老师的高度评价。 三、课堂教学设计精心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更“备”学生。参加活动的每位老师都发了一本资料,上面是每位参评老师的教学设计,几乎就是课堂实录,预设的问题与回答情况都很详细,我想着也是这21位老师代表各县区参加市优质课活动的原因之一吧。 四、课堂教学过程精致
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课外拓展,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大部分教师能根据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基本上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去归纳、去概括、去总结,让学生先于教师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的目的。
六、课堂教学展示教师的教学智慧。只有闪烁着智慧,充满着创意的课的内容才会生动、深刻。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听了这几节课,我迫切感受到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师素质,改善、规范自身的教学用语。要从学生角度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不断反思学习,懂得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让每一堂课丰富、深刻、高效!
七、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下面是在互动研讨使得一些记录,与大家分享,比较零散,敬请体谅。
3月27日:
问题一:高年级的科学课在培养能力方面,目标怎么定? 周科长就一天的课回答了这一问题。
(1)对高年级学生的探究能力的估计有的高了,有的低了。五年级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对五年级的学生应集中时间讨论交流,利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
(2)高年级应引导学生展开逻辑思维,有实验证据后再让学生梳理一下过程,这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梳理出问题获取的方法。就《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做了点评,本课的重要目标应该是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方法,引导学生科学的生活方式,重要的是对信息加工处理,而不是从包装上获取了哪些信息,应该使信息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信息分类、加工、整理,形成科学见解。处理科学信息是很重要的方面。从中年级的注重观察实验转移到高年级的以实验为基础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转变。
(3)在科学探究的组织过程中,要大胆把空间、时间放给学生。六年级抛出问题后学生自己探究,关键处教师加以引领,引领不是指导。 问题二:怎样把有效的课堂转化为高效课堂?
把握准教材、课标,突破重点、难点。谨记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 3月28日课后参观了黄山实验小学。 3月29日:
周新奎就28号、29号的科学课出现的问题做了总结: 1、对科学课程的理解
对学生的指导有的过细、一般只有两个小组汇报,得出结论,这样做是否合理。我想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对科学课程的性质理解不到位,才导致了有的老师无法驾驭课堂。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标准的课程,而科学素养是需要培养的。在上科学课时,科学的习惯养成方面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注意不到,学生也就注意不到。落实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最后要落到科学探究上,科学探究是学生认识事物时的一种习惯,需要循序渐进,从三年级的尝试去做去试一试,先有猜的意识、提问题的意识,即我们所说的猜测,到高年级的合理推测。每堂课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所以汇报的过程尽量面向全体,并且汇报也是一个求证的过程(求证不能少于3个),因此小组汇报时应多组汇报。 2、如何使用教材,让教材出现在课堂的什么时候才恰当
教材是教学方案。科学课上最重要的是用眼睛看、用工具测量、用实验证明,做到使学生做科学。教材可以让学生适当使用,如重要提示、阅读资料等。 3、细节的处理
所谓细节,一般来讲是思维和行为中的关键节点和细微之处。细节的处理质量标志着思维和行为的品质高低、内涵多寡。教学细节的处理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品质、内涵和目标达成的质量。 4、就拖堂现象进行了分析。
拖堂是因为没有把目标分解到整堂课中,没有用目标来调控课堂。有的课小活动很多,使学生活动不到位,思维得不到培养。观察是需要过程的,而不是为了得出结论而观察,观察是一种品质,科学课不需要搞PK、搞竞赛。科学课上是比看谁发现得多、看谁发现的全,过程和结果都很重要,三年级,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如果老师说“看谁发现了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这样就会仔细观察了。
3月30日的会议进程:
1、七位老师作了专题报告,内容都自下发的资料中 2、本次活动的评委代表作了发言,对21节做了总评 (1)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 (2) 教学器材的准备很到位 (3) 需改进的地方
A、对教材的把握有些课有偏差,一个单元是一个整体,考虑这节课应与前后课
进行联系 B、 目标地位有偏差 C、 有大段时间进行一问一答式 D、对细节处理不到位
E、评价的语言单一,甚至有些做作。
3、周新奎科长作专题报告——基于目标有效达成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细节设计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争取成为一名有思想、有特色让学生、家长和自己都满意的研究型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